上面討論羅馬字、日、韓、藏等拼音文字音譯梵語的情形,本段要談漢語音譯梵語的方法。
從語言的基本結構來談,以漢語音譯梵語等印歐語言,是以「音節文字」轉寫「音素文字」。本文第二段曾說明,漢語一字一音節,屬音節文字,而梵語是以音素為單位的拼音文字。中國古來譯經家如何以「音節文字」轉寫「音素文字」,首先要瞭解漢語的字音結構。
(一)漢語的語音結構
一個漢字字音的結構,可分析為聲母、韻母及聲調三個部分。在探討漢語音譯梵語時,由於梵語是「清平音」(註一),所以我們暫時不討論漢語的聲調,只討論聲母、韻母。韻母又可分為韻頭、韻腹、韻尾。每一字字音或具足全部成分,或缺少其中一、二。例如:有的字音是聲母、韻頭、韻腹、韻尾等音素都具足,有的字音缺韻頭,有的字音缺韻尾,有的字音缺聲母(稱為零聲母),及其他各種情況。總之,韻腹(主要元音)是每字音的必備成份,聲母、韻頭和韻尾,並不是每個字音非有不可的成份。(註二)
而漢語音節結構的特點之一是韻頭和韻尾的位置上能出現那些音素,有嚴格的限制,韻母的結構簡單而有規律性,可以整齊地分類。(註三)
現代國語(普通話)的韻尾,可出現的音素有三類:一、無韻尾(或稱開韻尾),簡單地說,即是以 ㄧ, ㄨ, ㄩ, ㄚ, ㄛ, ㄜ,
ㄝ收尾的音,二、元音韻尾,簡單地說,即是以 ㄞ, ㄟ, ㄠ, ㄡ收尾的音,三、鼻音韻尾,簡單地說,即是以ㄢ, ㄣ, ㄤ, ㄥ收尾的音。古音裡還有一個韻尾,是以
[p], [t], [k] 為韻尾的音,叫做塞音韻尾,在國語裡已消失,而在廣東方言以及閩南方言中保存得較完整。我們討論漢語音譯梵語時,也必須注意古音的塞音韻尾。
音韻學上依韻尾的不同,將無韻尾的韻和以元音收尾的韻,合為一類,稱為「陰聲韻」;以鼻音收尾的韻,稱為「陽聲韻」;以塞音收尾的韻,稱為「入聲韻」。(註四)
註一:如《同文韻統》第一卷,第十至十一葉。〈天竺字母譜〉中的〈天竺字母後說〉:「謹按《文殊問經》、《金剛頂經》、《師利問經》三部內,俱有此天竺字母五十字,而所用漢字各有不同。今於三經內,擇其與天竺本字音韻相合者取用外,其音韻不合者,於欽定國書十二字頭漢字內取用。其無清平字者,則用濁平字(原文小字標註:天竺字皆清平聲)。無平聲字者,則用仄聲字」。參閱《同文韻統》(台北:新文豐,民國80年12月,一版二刷),頁72。
註二:參閱唐作藩《音韻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8),頁15-17。
註三:參閱徐通鏘《基礎語言學教程》,頁59。
註四:參閱唐作藩《音韻學教程》,頁47-48。
(未完,以下待續)
(編按:由於字型支援的關係,專欄「咒語漫談」裡的梵文與藏文原文、羅馬拼音轉寫等種種字體,幾乎皆無法在網路上忠實呈現;我們
有時必須因應字型支援作一些編輯的處理,因此網路版本可能和原文有所差異,還請讀者同修們特別留意。
在累積一定的稿量以後,我們預計將「咒語漫談」的專欄集結成冊,屆時,我們除了將電子報裡缺漏的梵文羅馬拼音、藏文羅馬拼音全部補足,並添增梵文咒語悉曇原文、藏文咒語藏文原文以及簡易國語注音,敬請
讀者同修們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