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人文歷史報】以生活化方式,讓你輕鬆認識歷史上的大小新鮮事,並從全新視野觀照歷史。 【階梯日文電子報】精選階梯日本語雜誌實用內容,讓喜愛日語的人士輕鬆瞭解日本文化,增進日語能力。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03/29 第76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與千百年前的人閱覽相同內容,這是經典帶給我們的感動!
美的故事 《藝術中的精神》康丁斯基論「藝」經典
美的人物 史記故事及其成語
美的生命 世上最美妙的結合!《米開朗基羅之山:天才雕刻家與超完美大理石》
 
與千百年前的人閱覽相同內容,這是經典帶給我們的感動!
繼《克利教學筆記》之後,華滋出版再推出藝術家論述、指導創作的經典:康丁斯基的《藝術中的精神》,這同樣是愛好藝術和學習藝術者不應錯過的作品。本期還要大力推薦給您,收錄了精彩歷史故事的《史記故事及其成語》,這些歷經時間淬鍊的情節總是令人咀嚼再三,屢有收穫,為案頭必備的雋永經典。另外,透過上一期談美的介紹,許多人才知曉,原來米開朗基羅的完美絕配是卡拉拉大理石,這一期就讓我們繼續和您分享《米開朗基羅之山:天才雕刻家與超完美大理石》書摘,再探天造地設的「人石情緣」。
《藝術中的精神》康丁斯基論「藝」經典
華滋出版《藝術中的精神》,2013年3月焦點新書!

康丁斯基關注的是精神。
他認為:藝術作品的目的是「喚醒心靈,體驗物質及抽象現象背後的精神實質。」(這背後的精神,接近於真正的宗教體驗。──卡斯比特)
由此更進一步,則「超越」成了無可迴避的議題,「超越」是藝術追求的終極目標。

康丁斯基曾說:物質主義如噩夢般橫行多年,掌控心靈,把人類生活捲入邪惡、無聊的玩樂漩渦。這是百年前的嘆息,他感慨藝術精神的淪喪;但反觀今日,我們似乎並沒有掙脫這漩渦,而是墮落地更徹底了。

本書上半部探討藝術與社會文化、藝術與人類精神的關係,以及藝術精神面臨的危機。下半部說明純粹的繪畫形式和繪畫精神問題,並闡述現代現代色彩構成的基本概念。

▌序:重溫藝術中的精神 ▌
唐納德.卡斯比特

康丁斯基的《藝術中的精神》一書問世已近一世紀,今日舊作新讀,意義何在?

有歷史的意義,更有現實的意義。歷史上,本書影響現代藝術百年,振聾發聵,惠澤深遠;現實中,藝術面臨康丁斯基時代同樣的窘境,在「內在生命」和「內在驅力」上失語,精神內涵闕如。

其實康丁斯基時代的窘境還遠不如今日嚴重。彼時,說「精神」,聽者尚且心領神會,今日,說「精神」,聞者卻不知所云。和如今不同,當年康氏的「精神」,乃是有宗教作支撐的「精神」。所以,他談藝術的體驗,盡可以說「滿紙鐘音」,談朝聖的經歷,也可以說「一堂畫意」,聽者自明其意,不以為奇。

是東正教的鐘音,還是天主堂的畫意?不要緊。要緊的乃是同樣的精神體驗。莫斯科的教堂,雅典的神廟,或是長安的佛塔,都曾凝結著藝術化的宗教體驗,以及宗教化的藝術體驗。在那時,宗教體驗和藝術體驗,絲絲入扣、水乳相融。教堂是充滿藝術的教堂,藝術是裝飾教堂的藝術。神殿巍峨,四壁油彩,朝聖者眼觀之,心動之,感覺與心靈,色彩與情感,乃自成一體。外在可見之色彩,是內在不可見之精神的自然顯現。精神要有色彩作外衣,才得以彰顯力量,而色彩要有精神作內涵,才得以飽含意蘊。所以,康丁斯基力主,色彩和情感應有必然的合力,甚至這必然的合力,是出於本質的關聯,而非一般可有可無的文化聯想。

《藝術中的精神》成書於1911年,《藍騎士》年刊(Blaue Reiter Almanac)次年面世。憑藉它們,康丁斯基及其同道們讓讀者明白,他們的目的乃是「喚醒心靈,體驗物質及抽象現象背後的實質精神」。這種「背後的精神」,接近於真正的宗教體驗。而真正宗教的體驗,又是純粹的內心體驗。人們去教堂,投身安寧世界,坐忘塵世形色,自然會與心靈靠近。而康丁斯基堅信,抽象的繪畫,若能使人忘乎「萬象虛表」併入「幽深心田」,亦會有此良效。他相信,藝術作品的關鍵,不在其物理外表,而在「情致」(mood)和「精神氛圍」(spiritual atmosphere)。所以,看畫的關鍵,也不在肉眼,而在「心眼」(spiritual eye)。肉眼只見外形,心眼才見精神,所以康丁斯基曾寫道:「爾等看畫,要看到象外之旨(what lies behind the painting)。」

……

康丁斯基本人對前衛藝術的探索,即他創造的即興藝術(Improvisation)的命運。按斯特勞登(Richard Stratton)所說,《藝術中的精神》一書,對前衛藝術思維方式的發展歷程上有著獨特的地位。寫作此書時,康丁斯基本人的藝術創作發展正處於關鍵期。書中表明的某些理念,比如藝術形式創造的不可預見性,藝術創造的即興性,後來在他的藝術創作中都得以實現。換言之,《藝術中的精神》本身是一部前瞻和預見性的著作,而不是像一般的理論著作一樣,只限於回顧與總結。「即興」,即「Improvisation」一詞,在西語裡分拆詞源,本意則是「不可(im-)預(pro-)見(vision)」。真正的即興創作比一般借運氣或衝動的自發創作,要更有內在的生機。康丁斯基的基本立場很明確:純粹的藝術,乃是即興的發揮,而這即興的發揮,須源於內心的生機,否則,無須勞神。

……

說到這裡,我認為,康丁斯基的即興藝術,因其推翻了西方藝術長期以來的量化圖畫模式,所以比立體主義藝術更具有本質的革命意義。畢竟,立體主義繪畫,無論其視覺效果如何不可捉摸,還是有其自身的量度邏輯可循。

康丁斯基的即興藝術告訴我們,藝術家居然可以憑藉叛離精確量度這類典型的現代視覺方式,來達到藝術的現代性,藝術家也居然可以憑藉倒退到一種被科學物質主義拋棄的原始視界中,來達到前衛式的進步。以一種反現代,求得另一種現代;以一種退步,求得另一種進步,這其中的精義,實在值得後人玩味。(未完待續……)

【圖說】
右圖上:康丁斯基,《加布利埃爾•蒙特肖像》,1905年,油畫。
右圖中:康丁斯基,《有紅色斑點的風景第一號》,1913年,油畫。


文章摘自《藝術中的精神》•華滋出版•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著,余敏玲譯,鄧揚舟審校,2013年3月上市

★★★ 延伸閱讀:《克利教學筆記》/華滋出版、《百花齊放──33 位最具影響力的現代藝術家及其作品》/華滋出版、《解讀現代藝術》/華滋出版、《魅惑之源──藝術吸引力分析》/華滋出版

史記故事及其成語
《史記故事及其成語(上)》&《史記故事及其成語(下)》,九韵文化出版,2013年3月上市
此書並非《史記》的白話翻譯版本,作者從原書中挑選了26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傳記,重新整理,且捨去冗長的編年史,讓讀者的閱讀可以更順暢。在這些精采篇章中,更有許多實用的典故與成語,我們特別以專欄的方式編輯。這些故事,寓意深遠、筆力萬鈞,每一篇都雋永感人,值得讀者細細咀嚼。

您知道項羽的霸氣,足以撼動山河嗎?
您聽過呂后殘酷冷血、自私跋扈、惡行惡狀的故事嗎?
戰國四公子怎樣對待門下的食客,又如何借助他們的才華呢?
滑稽列傳中有哪些一鳴驚人的有趣故事?……

文學的魅力不應該受限於時代、語言的束縛,而文體的表達方式,也不應該只能有一種詮釋方法。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傳記文學的代表作。歷來《史記》的文學觀、美學觀、散文風格、傳記文學特質、語言藝術,以及對後世散文、戲劇、小說等文學樣式的啟發,都佔有摧枯拉朽的關鍵地位,兼具文學與史學的高度價值。

《史記》當中的文章具有極大的感染力與文學的戲劇性。鴻門宴中,詳細描述了項羽、劉邦、范增、張良等人的座位,與劇場中的「佈景」無異;而每個人說的話,宛如戲劇中的「對白」;人物的行為舉止,就像舞台上的「表演」。讀這段歷史,恍如置身於當日的鴻門宴中,親眼看見英雄們磊落的英姿,和豪邁的談吐。

期待透過《史記故事及其成語》(上) (下)二冊,能讓讀者由此而深入《史記》原文,進而喜歡歷史。


▌縱橫商場、將本求利︰貨殖列傳 ▌

老子說:「最好的政治就是鄰國可以互相望見,雞啼狗叫的聲音可以相聞,人民都覺得他們的食物很美味,衣服很好穿,而本地的風俗最適宜,自己的工作很快樂,從生到死,彼此不相往來。」(《老子》第八十章)

可是無論怎樣努力做到這個地步,或者為了把現代撥回到那種地步,而想掩蓋人民的耳朵和眼睛,這是很難辦到的。

太史公說:

「神農以前的情形我不知道,在《詩經》或《書經》敘述舜或禹以後的事情,則眼睛或耳朵都在求著聲色之美好、嘴巴要吃盡菜肉的味道,身子要安逸快樂,心中總要誇張自己的權勢能力。這種風氣慢慢滲透人民的心,這種情形已經很久了。現在就是挨著門戶用精妙的話勸告他們,也是無法感化他們了。所以最好的為政者是順應民心去治理,其次是指示利益引導人民,再其次是教誨人民,更其次是給人民秩序,最糟糕的為政者,便是和人民相爭了。

且說人是因農民工作才有東西吃,由虞人(提供山海之資材的人,也就是說樵夫、從事礦業、採鹽的人)提供材料,由工人加工,再由商人使物品流通。這些工作是不是可以由在上的人加以政治或教化、徵集,或決定日期的共同作業,就能做得好呢?人們只不過按照自己的才能,拿出所有的力量,以便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物價便宜就是將要上漲的預兆;物價昂貴就是不久將要便宜的徵兆。大家各自親自交易,努力工作,快樂地做自己的事,這就像水日夜不停地向下流一般,物品是不叫它們來也自己會來,不嚴厲求它們,人民也自然會造出來的。這和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完全相符,是不是自然之理的表現呢?

《周書》上有句話說:

「農民不去耕種,就要缺糧;工人不去做工,食料、產品、器材等三寶便要中斷;虞人們不去工作,材料便會缺乏。」(《周書》就是《佚周書》,這些文字已佚失)

上面所說的四種東西是人民衣食的本源,源頭大了國家就富足,源頭小了,國家就會窮困。這四種東西上可使國家富足,下可使家庭富裕。貧窮或富有的法則,不是別人可以給予或搶得走的,而是由那個人本身來決定。如果善於掙取,便能致富,不善於掙取,就會貧乏了。

從前太公望被封於營丘(山東省臨淄縣西北)的時候,那地方是不適於耕種的瀉鹵鹹地,而且人口也很少。因此太公就獎勵女紅(紡織、裁縫、刺繡等女人的手工),極力使工藝發展,並使魚、鹽流通到其他地方去,於是人口和物資都集中到那裡,就像車輻歸聚於車軸一樣漸漸熱鬧起來。結果,齊便能把冠、帶、衣物、鞋類供給天下的人,因此,東海和泰山中間的人民都整理衣袖去齊國了。

後來,齊雖曾一度衰弱下去,但經管仲重新整頓其政治,設置輕重(調節物價的制度)、九府(經管財政的九個機構)的官,結果桓公便成為霸王,使諸侯會盟九次,並曾一度匡正天下。管仲富有三歸臺,他的地位雖只是個陪臣,卻比列國的君主還要富裕些,所以齊國的富強,一直繼續到威王、宣王的時代。

管子說:

「穀倉裝滿了,然後人民才知道禮節,衣食夠了,人民才能知道榮辱。」(《管子.牧民篇》)

禮節是從富裕裡來的,如果不富,也就沒有禮節了。所以君子富足了,便喜歡做好事;小人富足了,便做他能做的事。這就像水潭深了就會有魚;山深了,走獸就住到那裡去;人富了,仁義就自然依附他了。富的人得了勢力,便益發有名聲,失掉勢力以後,那些依附他的客人,也就無處容身,這種傾向在蠻族之間尤其厲害。俗語說:

「富有人家的兒子,就不會被判死刑。」

這句話一點也不假,所以說:

「天下的人都為利而來,天下的紛擾都是為利而去。」

說起來,富有千乘的王,富有萬戶的侯,和百室之君,尚且要為貧窮而發愁,何況是編列戶口的一般人民呢。

從前,越王句踐受到吳軍的重重包圍,困窮於會稽山(浙江省)時,曾用范蠡和計然的策略。計然說:

「如知道有戰爭,就要準備,如果知道甚麼時候要用甚麼東西,就能夠事先準備它們。把這兩件事情都弄清楚了,物品的所有情況便可以看得出來。所以歲星(木星)停在西邊的年分是豐收,在北邊則有洪水,東邊則發生飢荒,南邊則發生旱災。商人在天旱的時候,就貯積舟船,洪水的時候就貯積車輛,他們等待和事情的來臨相反之事,是合乎物之道理的,每六年豐收,每六年天旱,每十二年會碰到一次大飢荒。

……使米價公平,物價均勻的流通,關市不致於缺乏,這就是治理國家的方法吧!

所謂貯積,就是把物資保存完善,並不是只累積而不使它們流通的。也就是說,不斷的買進物資,有損傷的就自己用。所以不可一直貯藏著,也不可以故意提高物價。如果檢討物資的滯銷和不足,就能知道物價會高或會低。物價高到極限就會降低,低到不能再低的時候,又會高起來。物價高時,就要像丟棄糞土似的不斷賣出,價錢低時,就要像處理珠玉似的,好好的買進來。所以物資和金錢必須要像流水一樣地流通才可以。」

採用計然的這種謀畫,繼續實施十年以後,越國就愈加富足。因越國給予戰死的人優厚的撫卹,所以戰士們就像口渴的人想得到水似的努力上陣,終於擊敗強大的敵人——吳國,兵威震中原,成為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廬、越王句踐)之一了。

且說范蠡洗刷會稽的恥辱以後,歎息著說:

「計然的策略有七個,越國採用其中的五個,終於完成了願望。既然已經用在國家,我想把它應用在自己的家庭看看。」

於是就乘小舟浮在江湖,改名換姓到齊國稱鴟夷子皮,前往陶(山東省),稱朱公。朱公以為:

「陶是天下的中心,諸侯從四方來了,就要在此交易物品。」

因此他從事生意,貯積財產,配合時勢的變化追求利益,而不靠人為的力量。因此善於經營生意的人是選擇交易的對象,而能夠看出時機的。朱公在十九年曾有三次獲得千金,並曾兩次把他所賺的錢,分給貧窮的朋友和比較疏遠的親戚,這就是所謂「富足了,便喜歡做好事」啊。

後來朱公雖因年老力衰,把工作交給子孫們,但他的子孫們也都能夠認真工作,努力追求利潤,終於變成鉅富。因此,凡是談論富有的人,沒有不稱讚陶朱公的。

子貢在孔子那兒求學以後,就離開老師去衛任官,在曹、魯等地貯積物品,等待漲價後大量傾銷。

孔子的七十二位高足之中,子貢最有錢,顏回則吃都吃不飽,在陋巷中默默的生活著。子貢經常乘坐由四匹馬拉的車,率領騎馬的隨從,帶著絹等禮物和諸侯來往。凡是他所到的地方,沒有一個國君不來迎接他,行平等之禮的。

說起來,孔子的名字能夠傳遍天下,乃是子貢輔佐著他到列國的關係。這就是所謂的「得了勢便益發有名聲」了。(未完待續……)


文章摘自《史記故事及其成語(下)》•九韵文化出版•許麗雯 編,2013年3月上市

★★★ 延伸閱讀:《千秋商祖──范蠡》/九韵文化、《儒商鼻祖──子貢》/九韵文化、《成功者的處世之道》/華滋出版、《人生的光明面》/華滋出版

世上最美妙的結合!《米開朗基羅之山:天才雕刻家與超完美大理石》
序曲文化《米開朗基羅之山:天才雕刻家與超完美大理石》
沒有卡拉拉大理石,就沒有〈聖母悼子〉、〈大衛像〉;
沒有天才雕刻家米開朗基羅,卡拉拉大理石中的靈魂將永遠禁錮。
當天才雕刻家遇見超完美大理石,他心中的藝術火苗一觸即發……

沒有藝術家能像米開朗基羅一樣,能對西方文化有如此深遠的影響力。世上也只有卡拉拉的白色大理石,能模仿人類肌膚的溫暖和活力,完美展現米開朗基羅的天分。卡拉拉是大理石聖地,位於托斯卡尼西北部。卡拉拉大理石是世界頂級的石材,成就了許多藝術家,實現了他們腦中的瘋狂點子。

世人有幸欣賞米開朗基羅運用卡拉拉大理石雕出的名作,卻鮮少有人談及這位天才雕刻家在此地的動人故事。作者身為卡拉拉採石工人的後裔,為了探究米開朗基羅在這些採石場中的精彩故事,他研究文藝復興時期從未出版的文件,在卡拉拉小酒館內聽著老採石工人訴說此地的歷史與榮光。

十五世紀的卡拉拉,背負經濟壓力的天才雕刻家周旋在暴躁教宗、狡詐大臣間,冒著生命危險一趟又一趟前往卡拉拉,只為了追尋能完成作品的完美大理石。書中交織著藝術、建築、科學、政治、民俗故事,還有採石場料理。作者描繪了大理石的靈魂,甚至告訴我們將石頭轉化成生命的奧祕。

▌序文 阿里斯蒂德的足跡 Part 2 ▌

米開朗基羅天生是個雕刻家,但他也是建築和繪畫大師,在詩歌中也有一席之地。他在所有這些藝術中都有激發改革的影響力。……他在他的時代裡便被認可為面面俱到的文藝復興天才的最高典範,在某些方面來說,他甚至超越他的敵手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在同時,米開朗基羅是混亂的先驅,為理性主義文藝復興寫下句點。他促進耀眼色彩、浮誇姿態、戲劇性誇張和高度個人化風格的矯飾主義(Mannerism)時代來臨,這股風潮有時(不合情理地)被界定為「遵循米開朗基羅的方式」。他在許多方面都是第一位現代藝術家:第一位羅馬風格藝術家、第一位表現主義藝術家和十數種不同流派的創始人。他是第一位藝術超級巨星,而在他的時代,藝術家才正開始發現名望的甜美果實和沉重的負擔。……

「米開朗基羅」已經變成超級名牌,代表藝術成就的普世典範,就像衛生紙中的「舒潔」和複印機中的「全錄」。……馬賽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描寫家庭廚師去「中央市場購買最佳的後腿部牛排、牛小腿肉和牛腳,就像米開朗基羅在卡拉拉的山區待了八個月,為他要為尤里艾斯二世雕刻的紀念碑挑選最完美的大理石」。

「卡拉拉」,或(幾乎無可避免的聯想)「卡拉拉大理石」也變成無所不在的超級名牌,奢華的象徵,以及舊世界尊嚴與活力的代表。……這份響亮名氣相當言行不一,因為大部分露骨讚賞奢華的卡拉拉大理石的人如果真的看到卡拉拉這個小鎮,可能會直奔最近的希爾頓大飯店(或至少是最近的托斯卡尼精緻小巧別墅)。如果你能找到任何欣賞此城鎮的人,你得緊緊地黏住他或她,因為你找到一個富於鑑賞力、想像力和冒險精神的朋友。真正的卡拉拉粗糙、樸實而古怪。旅遊指南中對它不屑一顧,它是個「工業」社區,居民不怎麼搭理和照顧觀光客。

同樣地,許多愉快地引用米開朗基羅名字的人仔細觀察,或認真研究過他後,也許會沮喪萬分。對米開朗基羅的著迷常因扭曲事實而令人悲哀,他學問淵博的門徒對他們認為他個性中的難堪層面往往加以否認或百般尋求藉口。比如,當他在年輕、中年和老年時,面對政治動亂、入侵大軍和假想的梵諦岡敵手逼近時刻,曾經逃離現場四次。一次,在一五二九年佛羅倫斯遭到圍城,他甚至拋棄防禦工事主管這個被賦予高度信任的職位潛逃(儘管他後來回返,重拾這個職位)。這些連番恐慌與他雕刻的堅毅英雄相互矛盾──如〈大衛〉、〈摩西〉、〈反抗的俘虜〉(The Defiant Captive)和〈布魯特斯〉(Brutus)──或說和他在面對自然危險時的冷靜不成對比,如在陡峭的阿普安山坡滾落的大理石石塊。……

在將近八十年的藝術生涯中,米開朗基羅創造出至少三百座大理石雕像(許多未完成),構想或粗雕數十座他從未能執行的作品。同時,我們知道他僅僅完成兩座青銅雕像、一個木製十字架、兩張完成的架上繪畫(只有一幅流傳下來)和兩張未完成的繪畫、一座雪雕像(在他那個無賴贊助者皮耶羅•梅迪奇〔Piero de’Medici〕的堅持下完成)和四幅影響深遠的濕壁畫。其中兩幅濕壁畫──西斯汀教堂天篷壁畫和〈最後的審判〉(The Last Judgment)──是最名聞遐邇的濕壁畫,也可能是人類所創造的最偉大的繪畫。但他曾經苦澀地抱怨他得畫這些壁畫,堅持繪畫「並非我的本行」。他對建築工作也會這麼說。

……他被他自己的野心脅迫、哄騙和引誘至他所不熟悉卻終能掌握的藝術媒介,他唱出流亡的輓歌,哀嘆自真正的藝術媒介,以及自大量供應那個媒介的大理石山遭到放逐。

也許他無法回返彼地,但我可以,我決定跟隨他的腳步,追尋那座山的著名石頭在創造上所扮演的角色,那些大理石不僅創造出某些透過人類雙手所塑造最偉大的藝術作品,還創造出美麗、秩序和文明的基本典範。

【圖說】右圖上至下
圖一:〈大衛〉(David)之正面全身,大理石,1501~1504年,高4公尺,現收藏於佛羅倫斯學院藝廊 (Galleria dell’Accademia)。
圖二:〈聖母悼子〉(Pietá),大理石,1499年,高174公分,是米開朗基羅在24歲時第一件聖殤作品。現收藏於梵諦岡聖彼得大教堂 (Basilica di San Pietro)。
圖三:〈隆達迪尼的聖母抱耶穌悲慟像〉(The Rondanini Pietá),大理石,1499年,高195公分,1552~1564年,為米開朗基羅未完成的遺作。現收藏於義大利米蘭的史佛薩古堡 (Castello Sforzesco)。


文章摘自《米開朗基羅之山:天才雕刻家與超完美大理石》•序曲文化出版•艾瑞克•西格里安諾 (Eric Scigliano)著,廖素珊譯

下一個007導演會是誰?
去年11月全球上映票房告捷取得成功之後,便傳出這次被請來執導《空降危機》的英國導演山姆曼德斯(Sam Mendes)已經著手為下一部007第24部續集電影撰寫劇本的新聞。

訂閱空中英語教室電子報,送英語秘笈!
說一口漂亮英語不是夢想!現在訂閱【空中英語教室電子報】,就有機會獲得「40天英語聽說秘笈II」或「台灣走透透II」乙本,共有40個獲獎名額!
 
本電子報著作權屬於信實文化行銷有限公司及相關作者,未經授權禁止轉讓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
有任何建議或要求轉載授權,請【連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