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官方制定的標準字體,小篆的造型,特別具有「展示」的功能,無論在銅器、碑石還是其他器物的銘文上,小篆給人的感覺,比隸書、楷書、行草都來得正式、肅穆、雍容。
秦始皇二十六年,頒布〈統一度量衡詔書〉,文字很簡單:「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這段文字被大量刻鑄在各式各樣的度量衡上,量米的、量酒的各種容器上都刻有這段文字,自然不可能都是由朝廷大官親自操筆操刀,但即使有一些〈統一度量衡詔書〉,筆畫比較隨意,但依然法度嚴謹,這種文字寫法,顯然並不是日常生活的應用方式。
從大量出土的秦簡可以證明,所謂的隸書,在秦代就已經被普遍運用。
隸書的發明,完全是為了日常使用的快速書寫。
除了字體變得比較隨意,隸書出現的最大意義,在書寫速度的加快。
受到唐楷的影響,後人初學書法,都以緩慢為尚,並以為只有緩慢,才能力透紙背。
但書寫的力道除了垂直向紙面下壓的方向外,尚有一個力道,那就順著筆畫方向運行的力道,這個運筆的力道,從物理的原理來說,就是運筆的速度。
在物理學上,可以用數學公式清楚計算出三者的關係:
力量= 重量*速度
同樣重量的東西,速度越快,力道就越大。所以書法力道的出現,除了下壓,更在書寫的快速。
篆書的書寫,因為要保持絕對的水平、垂直和等距,必定要放慢書寫的速度。
在生活的應用中,寫信、記帳,都不可能像刻碑那樣工整,於是,快速書寫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快速書寫,不必那麼在乎是不是絕對的水平、垂直和等距,字體結構甚至不必太過講究,因為,那是書寫最初始的應用──記錄。
因為快速,所以隸書的水平就沒有篆書的水平那麼嚴謹,於是很自然產生了上下的起伏波動。
在書寫字體進化的過程中,古人只是隨著應用的需要,而自在的使用他們的工具。
於是,為了展示作用而制定的小篆,必自然地向隸書發展,這其中,並沒有多少美感的選擇,而只是適應書寫的技術所需。
然而隸書的快速書寫,畢竟為書法注入了極為重要的審美條件──速度。
書寫有了速度,加上筆畫並不均一的輕重粗細,就構成了書法最重要的書寫技術──節奏。
書寫的節奏和字體的配合,漸漸使得書寫有了美感的表現基礎,而這樣的基礎,很快的在行草出現的短時間內得以完成書法線條千變萬化的表現能力,而後構成了完整的書法美感體系。
因此,寫隸書需要一定的速度,而不能像篆書那樣緩慢、平整。
唐朝的隸書之所以平板僵硬,就是因為用寫楷書的方法去寫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