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賓州的偏鄉小鎮,一對兄弟在大學畢業後,紛紛回到父親的商店幫忙。幾年後,父親不幸因病離世,他們便共同經營商店。原本一切都很平順,直到某天,哥哥艾文出遠門辦事,將店交給弟弟威特管理,回來後卻發現櫃子裡的預備金少了一半!艾文問弟弟:「是不是你拿了預備金?」
威特直搖頭:「怎麼可能,我動都沒動過!」儘管威特不斷否認,艾文還是強烈懷疑,手足之情從此產生嚴重隔閡,兩人互相指責不是,最後他們終於決定分家,在商店中間砌起一道磚牆,各自營業。
二十年過去了,兄弟一直過著形同陌路的生活。某個炎熱的午后,有位身穿筆挺西裝的中年人,走進威特的店裡:「二十年前,我是個不務正業的遊民,有天我發現您正好走出去,似乎不會這麼快回來,所以我就進去偷了很多錢。」
「後來,我拿這筆錢,到大城市去做買賣,僥倖成功獲得鉅富。二十年過去,但我心中一直無法忘懷當年犯的過錯,深受良心的譴責,所以才鼓起勇氣來這裡,請求您的原諒。」
聽完中年人的懺悔,威特語帶哽咽:「你可不可以到隔壁,把故事再說一遍?」中年人點頭答應,逕自走到隔壁商店。幾分鐘後,威特看到許久不見的哥哥,流著眼淚走了進來:「二十年前的懸案,終於真相大白了。一場誤會,讓我幾乎失去了最親愛的弟弟......如果當初多點寬容,或許我們就不會鬧翻了。」威特說:「不,我當年不該擅離職守,讓人有機可乘......」二十年不見的兄弟,終於化解了彼此的怨懟,相擁而泣。
人與人之間的誤會與摩擦,往往肇因對彼此的不瞭解、不信任,一時衝動而做出非理性的言行舉止,進而造成彼此不可逆的傷害。就像艾文與威特兄弟倆,如果能在發生誤會的當下,少一些偏見與猜忌,多一些關愛與寬容,等待彼此都心平氣和後,再進行理性的溝通,釐清事情的真相,或許就能為這故事帶來全然不同的結果。
忙碌不已的現代社會,人際交流快速而頻繁,在人與人互動的過程中,也難免會發生一些摩擦或誤會,有時甚至令人感到忿忿不平。但我們若能敞開心胸,學習包容,多退一步思考,主動釋出善意,聆聽彼此內心的聲音,《呂帝心經》曰:「以寬洪心,治偏窄心。」互相理解、體諒,正是弘揚人性中最良善的價值。如此,勢必能為自己營造和諧的人際關係,從中獲得圓融的處世智慧,進而為幸福人生加分。(本文原載於《恩主公醫訊》220期,行天宮志業公益會會長黃忠臣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