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6•網路趨勢報】集結Mr.6精彩的部落格內容,快訂閱【Mr.6•網路趨勢報】,讓你不錯過任何Mr.6的精彩文章! 【兩岸商情電子報】提供兩岸財經要聞、理財投資、藝文旅遊等內容,讓你快速掌握大陸最新趨勢!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gigs搖滾誌
2012/08/17  |  第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facebook粉絲團  
本期焦點 下有人世間,上有五月天
當期雜誌精選 Why Pink Floyd? ──影響每個世代的平克•佛洛伊德
   
本期焦點
下有人世間,上有五月天
撰文╱葉雲甫
January——丟掉書包到街上去

1997年3月29日青年節,台灣「野台開唱」算是五月天正式成軍的日子。怪獸阿信瑪莎石頭憑著高中時期吉他社前後任學長學弟的關係,已經玩團幾年,並積極參加音樂活動,人生方向雖不明晰,卻已有闖它一闖的苗頭。後來冠佑加入成為鼓手,15年來團員如一。

正式發片前的五月天活躍當時台北地下音樂圈,他們參與過《ㄞ國歌曲》和《擁抱》兩張合輯,對自身的音樂前程已有期待與規劃,業內重要音樂菁英與唱片公司老闆,應該手上都曾輾轉流傳一張五月天的Demo,在唱片公司仍為主要產業結構中心的世紀末,五月天這個動作非常鮮明的是希望被唱片公司相中,透過標準化的企宣規格與資金讓他們前進樂壇。五月天手氣極佳,他們透過李宗盛簽進了當時台灣最大的唱片公司——滾石唱片。

1999年發行《五月天第一張創作專輯》即一戰成名,市場創下佳績,「學生樂團挑戰不可能任務」的基調一舉奏效,這股效應甚至引發音樂圈商業 / 另類、主流 / 非主流的火熱論戰,所以與之劃清界限、罵其背叛搖滾之可笑言論亦在當時非主流音樂圈蠢蠢延燒。

點起這把五月天火苗的,其實是五月天在台北市立體育場舉辦的「第168場演唱會」,這是實質意義上五月天第一次突破萬人的演唱會(實際上超過3萬人參加),場地是當時台北最大的演唱會場地,各高中校旗班旗魚貫入場的畫面震撼了媒體和唱片公司。從那一夜開始,台灣「18歲世代」可以有了別的選擇,一個乾淨 / 簡潔 / 流行的搖滾形象,不要決裂式的家庭關係與父母衝突,不要教條化的教育體系與學習邏輯,僅僅是多一點自我主張,不樹立敵人而是正視自己,相信自己。數千數萬即將跨入千禧的青年心靈,在「後解嚴」的迷惘中有了浮木依靠,五月天的〈志明與春嬌〉與〈軋車〉正式成為青年國歌,所有年輕人聽過都有一種被燃燒的快感,這把火猛烈迄今。

February——你要去哪裡?

五月天一鳴驚人的年代恰是唱片產業尚未崩壞的最後黃金歲月,2000年和2001年接連推出《愛情萬歲》和《人生海海》兩張專輯,所謂的「五月天精神」在此成形,魯迅說:「做夢,是自由的,說夢,就不自由,做夢,是做真夢的,說夢,就難免說謊。」五月天夢幻的相信「音樂可以改變世界」的理想正一步一步被他們自己實現,如果夢想是一家企業,五月天就是他們的CEO。

這個階段的五月天,首先解決了音樂質量的問題,主要詞曲創作者阿信的歌曲常被業界稱為「天才的流行旋律」,現在攤開第一張專輯即可發現,總共12首歌竟有10首是無敵金曲,有這樣的人操刀不怕市場不睬。樂團畢竟需要整體音樂的強度與架構,《愛情萬歲》首度在錄音方式上採取整團錄音室彈奏的模式,讓五月天呈現出一種剃刀邊緣的破格聲效,不與精準為伍,像在懸崖上飆車模擬死亡的爽快,透過他們在錄音室裡的種種另類實驗,不循正軌的收音方式,都在在讓《愛情萬歲》成為五月天作品中的經典專輯。

「專輯+演唱會」的成功行銷手法亦創造台灣流行音樂的旋風,五月天類似政見發表會的模式的演唱會,高喊「10萬青年站出來」,曾一次又一次讓演唱會規模創下紀錄。至此五月天煽動感動樂迷的能力已臻高峰,如同宣傳文案中所寫,真是「一年三百六十五月天」!

接下來開始令團員警覺的兵役問題,更讓五月天與時間賽跑大膽做夢。《人生海海》作為團員當兵前的專輯,可能是五月天真正當作是最後一張專輯在錄製的作品,組建自己的「大雞腿錄音室」,連線路都要自己看參考書一條一條接上,加上蜂擁而至的通告與演出,娛樂圈不得不面隊的複雜網路,五月天走進錄音室要開創更上層樓的音樂天地,走出錄音室想閃躲喧鬧至極的媒體環境,這是一個令人抓狂的時代,五月天卻交出了一張里程碑的專輯《人生海海》。

海明威曾說毅力是「一種緊張狀態下的從容」,《人生海海》完全命中此形容,五月天總結前青春期的困惑提出了一個輕盈豁達的人生觀:「就算世界把我放棄 / 潮落後總會有潮起 / 沒什麼了不起」,專輯同名曲<人生海海>的觀點開啓了日後五月天所有重要歌曲的母題,即所謂五月天式的夢想,就是一種咬著牙硬拼讓它成真的夢想!

March——逍遙騎士

當完兵後重聚回歸的五月天,前青春期的尾巴,沒有束縛,眼前似無荊棘,支持者充沛穩固,可是五月天怎麼會因此自滿,他們想要和他們的偶像披頭四一樣,影響整個世代的年輕人,還要再創奇蹟。

這是一個急躁的年代,網路開始侵蝕實體,所有人的擁抱不是身體而是自言自語,有人開始發現五月天稍微變慢了,不再追求快速擴張,五月天聰明領略這個科技時代其實最需要的是人的體溫,《時光機》(2003)和《神的孩子都在跳舞》(2004)都在這個尷尬的時期推出,唱片業面臨最深的谷底,已不再反彈,台灣市場極度萎縮,所有英雄都苦無戰場,媒體已完全色羶腥,快感過後再次狂歡的虛脫。五月天幸好在這個迷茫中缺席,他們反而開始觀察喜愛自己的歌迷,想辦法讓屬於五月天社群的人們更清楚自己存在於這個圈子裡的價值,彼此要互相認同要互相取暖,五月天需要練就了一種可以維持一輩子的武功。

美國職棒大聯盟有一位傳奇的「終結者」投手,洋基隊的里维拉(Mariano Rivera),他一般只在第九局上場固守球隊領先局面,像上班一樣一天只投15球左右,且里維拉只投一種稱作「卡特」(cutter)的球種,他的神乎其技在于打者都知道他只投這種球種,但通常就是站著被三振或打不好,里維拉精準地讓球投進準確無比的位置,與打者心理戰,一招斃命。

五月天在此時期之後亦逐漸開展如此內力,音樂上,所有團員愈來愈緊密合作,表達概念鎖死幾個人生主題:不羈的生活想象 / 人生的不願服輸 / 激勵向上再向上的生活信仰,看似簡單卻又寓意萬千的歌曲命題形成了一張周密的蜘蛛網,沒有底線的一路執著,五月天的作品始終循環着幾個核心主題,關於冒險,關於愛,關於志向,拉著你的手一起體驗一起行動,讓你直接觸摸到生活,展現直見生命本能的力量,<倔強>歌詞中:「當我和世界不一樣,那就讓我不一樣,堅持對我來說,就是以剛克剛」一種絕招即可征服天下,五月天的「擁抱群眾」不是去諂媚去問群眾要什麼?而是傳達自己堅持的人生價值,將熱血當作哲學,像傳教士般,毫不妥協。

*更多五月天精采內容請見8月號Gigs搖滾誌

 
當期雜誌精選
Why Pink Floyd? ──影響每個世代的平克•佛洛伊德
撰文╱林碩彥
在音樂人心目中,平克•佛洛伊德(Pink Floyd)與披頭四(The Beatles)、滾石(The Rolling Stones)、齊柏林飛船(Led Zeppelin)是史上最偉大、整體創作實力最堅強、影響最深遠的搖滾樂團,它們正好都來自英國。跟披頭四的聰穎伶俐、滾石的乖戾叛逆、齊柏林飛船的狂野妖魅有別,平克•佛洛伊德具備的神秘知性氣質,影響每個世代的樂團,持續在音樂作品中思考搖滾樂所能創造的想像空間與情感共鳴。

Pink Floyd的故事要從1960年代初期的英國說起,當時冷戰(Cold War)造成的國與國對峙與猜忌仍方興未艾,夏之愛(Summers of Love)運動才剛要從美洲大陸西岸開始逐漸瀰漫到歐洲。部分歐美年輕人在厭倦成年人所掌控的現實世界如此偽善世故之餘,汲汲於開發新世界,表現自己、回歸純真。前衛思想、迷幻藥物、科幻文學、性解放等種種反主流文化(Counter-Culture)風潮影響到當代青年的觀點,志同道合且對音樂有興趣的的人容易互相吸引並籌組搖滾樂團來謀生,並為自己發聲。

那時,幾個從劍橋搬到倫敦念建築與藝術的大學生,因緣際會認識開始接觸音樂,首先吉他手Syd Barrett與貝斯手Roger Waters自童年起即為好友,到倫敦念大學後眼界全開,也分別認識鼓手Nick Mason及鍵盤手Richard Wright。在歷經數個前身樂團後,Pink Floyd之名號由Barrett在1965年確立。Pink Floyd從窩在俱樂部演唱節奏藍調開始,逐漸嘗試迷幻搖滾樂風,進階到實驗概念專輯的製作。長達四十年的音樂旅程途中,締造全球超過兩億五千萬張唱片銷售量,這些可是當時幾個二十啷噹歲青年人難以想像的成就。

參與地下運動,吸取養分

論及Pink Floyd早年發展就得提到「自發性地下運動」(Spontaneous Underground)及「倫敦自由學院」(London Free School)這兩項互為表裡、根植於社區意識導向的進修教育學程。樂團早年的經紀人Peter Jenner與Andrew King活躍於社區營造活動,由於這些活動關注焦點大多跟居住正義、反核反戰等社會議題相關,樂團成員每星期天固定在Marquee Club表演琢磨樂藝,也透過這些地下運動吸取了進步的養分,在音樂內涵上逐漸培養出卓然獨立的氣息。

1967年EMI唱片公司慧眼識英雄簽下了Pink Floyd,並以單曲〈Arnold Layne〉跟〈Interstellar Overdrive〉出道。Syd Barrett是Pink Floyd成立初期的創作主腦。早期音樂著重於Barrett獨樹一幟、令人摸不著旋律邊際的即興寫意吉他演奏風格,搭配Waters催眠般貝斯彈奏、Wright及Mason稱職穩定的節奏部,刻畫出1960年代末期英倫迷幻搖滾圈的様貌。在現場演出時,則會因為多媒體(如投影幕、燈光秀、道具佈景、甚至華麗衣著打扮)及藥物的催化,讓樂曲的演出時間長到不可收拾、結構更不具規則與多變。Barrett雖然只在Pink Floyd待了三年,之後單飛作品稀少得可憐,但其吉他怪異、不和諧音色和扭曲、反饋的技巧卻影響後世即興音樂與噪音流派的表演方式。

參與地下運動,吸取養分

論及Pink Floyd早年發展就得提到「自發性地下運動」(Spontaneous Underground)及「倫敦自由學院」(London Free School)這兩項互為表裡、根植於社區意識導向的進修教育學程。樂團早年的經紀人Peter Jenner與Andrew King活躍於社區營造活動,由於這些活動關注焦點大多跟居住正義、反核反戰等社會議題相關,樂團成員每星期天固定在Marquee Club表演琢磨樂藝,也透過這些地下運動吸取了進步的養分,在音樂內涵上逐漸培養出卓然獨立的氣息。

1967年EMI唱片公司慧眼識英雄簽下了Pink Floyd,並以單曲〈Arnold Layne〉跟〈Interstellar Overdrive〉出道。Syd Barrett是Pink Floyd成立初期的創作主腦。早期音樂著重於Barrett獨樹一幟、令人摸不著旋律邊際的即興寫意吉他演奏風格,搭配Waters催眠般貝斯彈奏、Wright及Mason稱職穩定的節奏部,刻畫出1960年代末期英倫迷幻搖滾圈的様貌。在現場演出時,則會因為多媒體(如投影幕、燈光秀、道具佈景、甚至華麗衣著打扮)及藥物的催化,讓樂曲的演出時間長到不可收拾、結構更不具規則與多變。Barrett雖然只在Pink Floyd待了三年,之後單飛作品稀少得可憐,但其吉他怪異、不和諧音色和扭曲、反饋的技巧卻影響後世即興音樂與噪音流派的表演方式。

演唱會辦在威尼斯運河,專輯飛上外太空

1980年代初期,眾團員因為理念不同而讓彼此有了喘息的機會,團員各自發行單飛唱片,調適長久緊繃的精神狀態;以Pink Floyd名義發行的唱片僅有兩張。《The Final Cut》(1984)等於是Waters個人專輯,標題似乎為預言般地為Waters及Gilmour的長年合作關係畫下句點;《A Momentary Lapse of Reason》(1987)則是Waters離團後的產物,完全由Gilmour主導,兩張主體調性顯著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Delicate Sound of Thunder》為樂團史上票房最為成功的演唱會,超過五百五十萬人參與兩百多場的全球巡迴,舞臺設計與格局的華麗鋪張發揮到極致,包含巨型平底船開在威尼斯運河上的現場演出。專輯卡帶還被蘇聯太空小組成員帶到外太空去播放。當年Pink Floyd演出的盛況與票房收益只有U2與Michael Jackson可與其比擬。1994年的專輯《The Division Bell》裡,Gilmour已然成為創作核心,搭配Wright與Mason成熟洗鍊的音樂風範,唱片銷售長紅、演唱會場場爆滿。它也是樂團截至目前的最後一張錄音室專輯。

復出舞台,依舊動人

天底下無不散的筵席。2003年樂團的長期合作經理人Steve O’Rourke病逝,Gilmour / Wright / Mason三人組在葬禮表演以紀念O’Rourke。最令人感動的時刻則發生於2005年,在Bob Geldof奔走下,為Live Aid的二十週年的續篇「Live 8」,Gilmour / Wright / Mason邀請Waters重新歸隊,經典陣容過了四分之一世紀後於倫敦海德公園再度聚首,為了慈善目的彼此至少暫時拋開成見,協力演奏了〈Speak to Me〉、〈Breathe〉、〈Money〉、〈Wish You Were Here〉與〈Comfortably Numb〉。在這段令人難以忘懷的表演裡(「Live 8」有發行演唱實錄DVD),可感受到團員依舊爐火純青的功力。

Barrett及Wright接連在2006年與2008年撒手人寰,原始陣容遂成絕響。

最近關於團員的消息是2011年5月11日,Waters在倫敦O2體育場舉辦The Wall世界巡迴演唱會的其中一場,Gilmour與Mason分別於〈Comfortably Numb〉與終曲〈Outside the Wall〉驚喜現身跨刀。而在「The Wall」的結尾,當高牆傾塌之後,三位團員跟從前巡迴全套「The Wall」時同樣回到台前,Waters吹小喇叭、Gilmour彈曼陀林、Mason輕敲鈴鼓,就這樣表演至尾聲。

2011年9月,EMI與Pink Floyd啟動一套竭盡豪華能事的全部專輯混音再發行計畫「Why Pink Floyd...?」這就會是樂團的終點嗎? 三人組合還可能攜手錄製唱片嗎? 答案說不定只會飄蕩在風中,也或許就那樣讓音樂史家蓋棺論定也不賴,至少我們對於Pink Floyd的未來還能抱持些許期望。

*更多Pink Floyd團員介紹、樂團小故事請見8月號Gigs搖滾誌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