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樂人心目中,平克•佛洛伊德(Pink Floyd)與披頭四(The Beatles)、滾石(The Rolling Stones)、齊柏林飛船(Led Zeppelin)是史上最偉大、整體創作實力最堅強、影響最深遠的搖滾樂團,它們正好都來自英國。跟披頭四的聰穎伶俐、滾石的乖戾叛逆、齊柏林飛船的狂野妖魅有別,平克•佛洛伊德具備的神秘知性氣質,影響每個世代的樂團,持續在音樂作品中思考搖滾樂所能創造的想像空間與情感共鳴。
Pink Floyd的故事要從1960年代初期的英國說起,當時冷戰(Cold War)造成的國與國對峙與猜忌仍方興未艾,夏之愛(Summers of Love)運動才剛要從美洲大陸西岸開始逐漸瀰漫到歐洲。部分歐美年輕人在厭倦成年人所掌控的現實世界如此偽善世故之餘,汲汲於開發新世界,表現自己、回歸純真。前衛思想、迷幻藥物、科幻文學、性解放等種種反主流文化(Counter-Culture)風潮影響到當代青年的觀點,志同道合且對音樂有興趣的的人容易互相吸引並籌組搖滾樂團來謀生,並為自己發聲。
那時,幾個從劍橋搬到倫敦念建築與藝術的大學生,因緣際會認識開始接觸音樂,首先吉他手Syd Barrett與貝斯手Roger Waters自童年起即為好友,到倫敦念大學後眼界全開,也分別認識鼓手Nick Mason及鍵盤手Richard Wright。在歷經數個前身樂團後,Pink Floyd之名號由Barrett在1965年確立。Pink Floyd從窩在俱樂部演唱節奏藍調開始,逐漸嘗試迷幻搖滾樂風,進階到實驗概念專輯的製作。長達四十年的音樂旅程途中,締造全球超過兩億五千萬張唱片銷售量,這些可是當時幾個二十啷噹歲青年人難以想像的成就。
參與地下運動,吸取養分
論及Pink Floyd早年發展就得提到「自發性地下運動」(Spontaneous Underground)及「倫敦自由學院」(London Free School)這兩項互為表裡、根植於社區意識導向的進修教育學程。樂團早年的經紀人Peter Jenner與Andrew King活躍於社區營造活動,由於這些活動關注焦點大多跟居住正義、反核反戰等社會議題相關,樂團成員每星期天固定在Marquee Club表演琢磨樂藝,也透過這些地下運動吸取了進步的養分,在音樂內涵上逐漸培養出卓然獨立的氣息。
1967年EMI唱片公司慧眼識英雄簽下了Pink Floyd,並以單曲〈Arnold Layne〉跟〈Interstellar Overdrive〉出道。Syd Barrett是Pink Floyd成立初期的創作主腦。早期音樂著重於Barrett獨樹一幟、令人摸不著旋律邊際的即興寫意吉他演奏風格,搭配Waters催眠般貝斯彈奏、Wright及Mason稱職穩定的節奏部,刻畫出1960年代末期英倫迷幻搖滾圈的様貌。在現場演出時,則會因為多媒體(如投影幕、燈光秀、道具佈景、甚至華麗衣著打扮)及藥物的催化,讓樂曲的演出時間長到不可收拾、結構更不具規則與多變。Barrett雖然只在Pink Floyd待了三年,之後單飛作品稀少得可憐,但其吉他怪異、不和諧音色和扭曲、反饋的技巧卻影響後世即興音樂與噪音流派的表演方式。
參與地下運動,吸取養分
論及Pink Floyd早年發展就得提到「自發性地下運動」(Spontaneous Underground)及「倫敦自由學院」(London Free School)這兩項互為表裡、根植於社區意識導向的進修教育學程。樂團早年的經紀人Peter Jenner與Andrew King活躍於社區營造活動,由於這些活動關注焦點大多跟居住正義、反核反戰等社會議題相關,樂團成員每星期天固定在Marquee Club表演琢磨樂藝,也透過這些地下運動吸取了進步的養分,在音樂內涵上逐漸培養出卓然獨立的氣息。
1967年EMI唱片公司慧眼識英雄簽下了Pink Floyd,並以單曲〈Arnold Layne〉跟〈Interstellar Overdrive〉出道。Syd Barrett是Pink Floyd成立初期的創作主腦。早期音樂著重於Barrett獨樹一幟、令人摸不著旋律邊際的即興寫意吉他演奏風格,搭配Waters催眠般貝斯彈奏、Wright及Mason稱職穩定的節奏部,刻畫出1960年代末期英倫迷幻搖滾圈的様貌。在現場演出時,則會因為多媒體(如投影幕、燈光秀、道具佈景、甚至華麗衣著打扮)及藥物的催化,讓樂曲的演出時間長到不可收拾、結構更不具規則與多變。Barrett雖然只在Pink Floyd待了三年,之後單飛作品稀少得可憐,但其吉他怪異、不和諧音色和扭曲、反饋的技巧卻影響後世即興音樂與噪音流派的表演方式。
演唱會辦在威尼斯運河,專輯飛上外太空
1980年代初期,眾團員因為理念不同而讓彼此有了喘息的機會,團員各自發行單飛唱片,調適長久緊繃的精神狀態;以Pink Floyd名義發行的唱片僅有兩張。《The Final Cut》(1984)等於是Waters個人專輯,標題似乎為預言般地為Waters及Gilmour的長年合作關係畫下句點;《A Momentary Lapse of Reason》(1987)則是Waters離團後的產物,完全由Gilmour主導,兩張主體調性顯著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Delicate Sound of Thunder》為樂團史上票房最為成功的演唱會,超過五百五十萬人參與兩百多場的全球巡迴,舞臺設計與格局的華麗鋪張發揮到極致,包含巨型平底船開在威尼斯運河上的現場演出。專輯卡帶還被蘇聯太空小組成員帶到外太空去播放。當年Pink Floyd演出的盛況與票房收益只有U2與Michael Jackson可與其比擬。1994年的專輯《The Division Bell》裡,Gilmour已然成為創作核心,搭配Wright與Mason成熟洗鍊的音樂風範,唱片銷售長紅、演唱會場場爆滿。它也是樂團截至目前的最後一張錄音室專輯。
復出舞台,依舊動人
天底下無不散的筵席。2003年樂團的長期合作經理人Steve O’Rourke病逝,Gilmour / Wright / Mason三人組在葬禮表演以紀念O’Rourke。最令人感動的時刻則發生於2005年,在Bob Geldof奔走下,為Live Aid的二十週年的續篇「Live 8」,Gilmour / Wright / Mason邀請Waters重新歸隊,經典陣容過了四分之一世紀後於倫敦海德公園再度聚首,為了慈善目的彼此至少暫時拋開成見,協力演奏了〈Speak to Me〉、〈Breathe〉、〈Money〉、〈Wish You Were Here〉與〈Comfortably Numb〉。在這段令人難以忘懷的表演裡(「Live 8」有發行演唱實錄DVD),可感受到團員依舊爐火純青的功力。
Barrett及Wright接連在2006年與2008年撒手人寰,原始陣容遂成絕響。
最近關於團員的消息是2011年5月11日,Waters在倫敦O2體育場舉辦The Wall世界巡迴演唱會的其中一場,Gilmour與Mason分別於〈Comfortably Numb〉與終曲〈Outside the Wall〉驚喜現身跨刀。而在「The Wall」的結尾,當高牆傾塌之後,三位團員跟從前巡迴全套「The Wall」時同樣回到台前,Waters吹小喇叭、Gilmour彈曼陀林、Mason輕敲鈴鼓,就這樣表演至尾聲。
2011年9月,EMI與Pink Floyd啟動一套竭盡豪華能事的全部專輯混音再發行計畫「Why Pink Floyd...?」這就會是樂團的終點嗎? 三人組合還可能攜手錄製唱片嗎? 答案說不定只會飄蕩在風中,也或許就那樣讓音樂史家蓋棺論定也不賴,至少我們對於Pink Floyd的未來還能抱持些許期望。
*更多Pink Floyd團員介紹、樂團小故事請見8月號Gigs搖滾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