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或許可粗分為兩類模式:第一類承繼阿嘉莎•克莉絲蒂筆下的瑪波小姐血統,發揮女性獨有的專長(如敏銳的第六感、打探消息的能力等等),她們避開傳統強調智慧或力量的男性路線,遠離性與暴力,走較為「陰柔」的風格(甚至還衍生出稱作Cozy Mystery的次類型)。第二類則標榜「男人能做的,女人也可以做」,將過往的男性模子套用女性靈魂,誕生出女法醫、女鑑識官、女私家偵探等令人耳目一新的形象,這些雄性世界的「入侵者」一方面保存固有的女性特質,一方面也受職業環境薰陶,感染了以往被認為男性才有的生活習氣。 |
美國犯罪小說作家麗莎.嘉德納筆下的女警探華倫系列即是屬於後者。本書《活著告訴你》發表於二○一○年,是該系列的第四作。
從出場開始,D.D.華倫這位系列主角便展現出男性職場的女強人面貌。她是率領三、四個部下的警長,金髮碧眼而個性海派,食量驚人卻身材纖瘦,工作上精明幹練卻缺乏感情生活,年近四十仍未婚,接到案件通報時,她正和初次見面的會計師進行一場難得的約會,但仍不得不立刻趕赴現場。
雖說「中年未婚」使這位女警長具備獨立自主的人格特質,卻也讓她在與男性角色的互動之中,不自覺流露出相關煩惱(例如性幻想),故不會使讀者感到過於鋒利。本作甚至安排一位神似喬治•克隆尼的男性調查員艾利克斯,作為華倫的曖昧對象,無形間也擔任她與讀者之間的潤滑劑角色。
當然,作者展現的女性特質,並不僅止於一個女強人警探而已。《活著告訴你》是以三個女人的行動交叉敘述的故事,除了女警長華倫的案件調查,其他兩位女角與小說主題的緊密結合,才是本書最精華的部分。
根據嘉德納在個人網站所述,本作靈感來自一位朋友的真實經歷。那位朋友的兒子二歲時有過動傾向,四歲時即被診斷出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妥瑞氏症,五歲開始出現暴力行為,經常聽見惡魔的聲音,逼使他持刀傷害父母和妹妹,在牆上寫些辱罵母親的塗鴉,使全家人陷入莫大的壓力。七歲那年的六月,他被送入兒童急症照護機構。
這樣的真實經歷被置入小說中,成為另一女主角維多利亞的主線劇情。維多利亞與真實的作者友人一樣,是個溺愛失心的孩子、卻又飽受其傷害的憔悴母親,兒子症狀只能藉由藥物控制,在求助無門之下,她天天過著膽戰心驚的生活。本書第二章的描寫相當駭人,卻也忠實呈現這類家庭生活的殘酷。
「兒童精神疾病」在現代社會已成為常見問題,相應的職業(個人看護、靈療師)與照護機構也因應而生。本作第三位女主角丹妮爾•波頓是「波士頓兒童評估門診」的一位護士,書中安排這位角色的目的,不僅是將她與前述的主旨作連結,敘述她周旋於院內各孩童的艱苦職業生涯,還發展出另一主題──「倖存者的罪惡感」。
「家族滅門血案」在美國時有所聞,模式經常是凶手為求庇護所,持槍闖入住家內射殺所有人,或是某家庭成員受不了生活壓力,殺害全家人後再了結自己。丹妮爾是這類慘劇的倖存者,父親在二十五年前殺了她的母親與兄姊並舉槍自盡,僅留下丹妮爾孤身一人。
為了幫助和自己一樣有著童年創傷的孩子,她成為兒童照護機構的護士,卻一直走不出「倖存者」的陰影,每當想起死去的家人就覺得有所虧欠,覺得自己早該死去卻活了下來,這股意念到了每年的「死亡紀念日」便愈形強烈……以上的心境在作者深厚的筆力之下,顯得曲折而有深度。心靈創傷不僅作為角色的形象塑造,更是凸顯主題的手段。
接著在二十五年後,又爆發了一起家族滅門血案,警長D.D.華倫出馬偵辦,於是在兩個主題──兒童精神疾病、家族血案──的串連下,三個女人的故事線逐漸產生交會,過去與現在的案件也逐漸撥雲見日、真象大白。
可別以為我透露了大部分劇情,上述所言不過是前菜,至於主菜的味道如何,就得請各位讀者自行品嚐了。事實上,本作還有其他可以觀察的重點,例如男性角色在女性書寫中的定位、精神疾病藉由醫學之外的治癒可能……都是本書可供討論的元素。
納入社會議題、包含多主題核心,並輔以緊湊的節奏與突出的人物個性──這就是我心目中全方位大眾娛樂小說所應有的面貌。近年來的暢銷小說與受歡迎的電影、電視劇均具備類似的特質,這也顯示了一般的讀者、觀眾喜好愈來愈分散,單一主題或特色已無法使大眾滿意,廣博多元(當然也要融合得完美)才是可行之道。
期待看見更多D.D.華倫系列與麗莎.嘉德納的作品。
*本文為《活著告訴你》推薦導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