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花以斷頭般決絕的姿態辭枝,被譽為暗合武士道之花,肇因於日本武士以斷頭自戕謝罪或明志,「落椿」乃武士的靈魂……
想到要去看茶花,興奮得天還沒亮就醒來,回到準備郊遊,摸黑起床一一檢視背包裡零食的小學生了。
淅淅瀝瀝地屋外卻傳來不間歇落雨聲,氣象預報說,又有一波冷氣團夾帶霪雨報到。都快三月了,這天氣!倒有意外收穫,上山的偌大公車上只有三四名乘客,大概也是人們都遠遠地到另一座山頭趕櫻花熱去了;我還未踏進花展會場,便聽工作人員中一名老奶奶張大嘴巴打了個呵欠,自嘲地說,沒人,我們自己看。
正應了蘇東坡的話,山茶相對為誰栽?細雨無人我獨來。我自己一個人,獨享滿園春色如許──
展場裡茶花以紅色系為主,各種園藝改良品種相互競豔,粉紅色芙蓉香波秀氣,紫紅色紫丁香貴氣,而暗紅色黑金則有一股霸氣;斑色系的如十八學士的白色花瓣上零星分布淡粉紅紋路,端莊中流露柔美;白色系的如純白戴維斯夫人一朵朵都有巴掌大,風姿綽約,滿開的白六角卻在素淨中略帶淒楚……這些重瓣、中大型品種茶花固然豔光四射,幾款小家碧玉,花朵只有指甲蓋大小,單瓣、白花黃蕊的品種如愛莉娜•凱斯卡德,在我看來更別有一番可愛,毛藥山茶質樸謙遜,琉球連蕊茶、玉門關則都給人清新感受;角落裡還有一株金花茶,逆光綻放,淡黃色花瓣飽吸天光,啣著雨水,流動蜜的光澤。
微雨斜斜灑下,葉上花上鑲著一顆顆水珠晶瑩剔透,襯得滿園子茶花愈發嬌豔欲滴,楚楚動人。但雖說雨滴是花朵的裝飾,凝神端詳,那小小的水滴卻收攝了廣袤的風景,大江健三郎的說法是:「雨滴上/映照著外面的景色/雨滴中/另有一個世界」。這首詩作於大江健三郎十歲之時,是他人生中的第一首詩。
我們一般所說茶花,其實是籠統的概念,廣泛包含了山茶科山茶屬下數百個種中的許多觀賞花木,常見的有山茶花、茶梅,以及遲至1960年代才被發現、園藝界新貴金花茶;我是帶著疑惑前來賞花的,開口發問,山茶花和茶梅怎麼分辨?老奶奶很高興有人感興趣,回答卻十分簡潔。她說,主要區別有二:一,茶梅花季早於山茶;二,也是主要的差別,茶梅是一瓣瓣凋謝,山茶花卻是整朵往下墜。
我想起了梨木香步的小說《家守綺譚》,〈茶梅〉那一章衍義的正是茶梅早開的特性。
不得志文人綿貫征四郎受託看顧亡友的屋宅。一個清晨,征四郎聽說有名女孩因為已有心儀對象,不接受家裡安排的婚事而上吊自殺;當日傍晚,當他散步到水渠旁時,聽見櫻樹紛紛低語「是新娘出嫁的隊伍呢」,征四郎放眼張望,看見河面上有一艘船,船夫是鯰魚,乘客有穿傳統和式褲裝的鯽魚男人、身著和服的鯉魚女人,以及坐在船中央,低首斂眉、一身純白打扮的年輕新嫁娘;岸上則有一名小姑娘追著船邊跑邊拋出手中白花。
這個小姑娘是新娘兒時玩伴,她說,「因為太過突然,還趕不上開花的季節,所以我收集了這附近較早開放的茶梅」來為新娘祝福;不過她要征四郎切莫可憐新娘,因為她「會變成春天的女神回來」。
在北國,茶梅開在冰封大地,當它凋零,也正是大地回春的時候吧,故事在淒美中有一股希望,彷彿黑色禿裸的枝椏有芽眼蠢蠢欲動;台灣民謠〈西北雨〉也有嫁娶場面,土虱嫂作媒,鯽仔魚娶親,鮕觝兄敲鑼打鼓,火金姑點燈帶路,純然是一片歡天喜地。
至於山茶花以斷頭般決絕的姿態辭枝,被譽為暗合武士道之花,肇因於日本武士以斷頭自戕謝罪或明志,「落椿」乃武士的靈魂。椿花墜地發出篤實的響聲,京都法然院有俳句:「椿花落了,春日為之動盪。」日文中,「椿」等同於中文的「山茶花」,但是日文「山茶花」指的卻是「茶梅」。
忘了與老奶奶分辯的是,進入花展會場前,我走過一大片標示為茶梅的樹林,花季雖然已是強弩之末,但落在地面的,卻多的是完好的花朵。莫非茶梅陣裡埋伏了椿樹?
盛開的椿花固然千姿百態,花蕾密密包裹,卻一概表現了堅毅的特質,像一張嘴緊緊閉合。往好處想,毋視毋聽毋言,八卦絕緣;往壞裡想,卻難免就是固執和閉鎖,若再加上墨綠、革質、邊沿呈鋸齒狀宛如板著一張臉的葉片,真有種拒絕溝通的頑固姿態。山本兼一在他獲直木賞的小說《利休之死》裡,曾為椿的花蕾形貌,作了一次精采絕倫的形而上意義的展演──
1591年,耶穌會東印度巡察史范禮安在京都聚樂第等著覲見當時貴為關白的豐臣秀吉;四年前,關白秀吉才明令禁止耶穌會傳教及南蠻貿易,范禮安此番覲見,正是為請求解除禁令而來。名貴貢禮:米蘭製的甲冑、飾以金銀的西洋劍、日本前所未見的步槍、華美的布疋與駿馬都已事先運到,正擺放在大廳裡;范禮安發現,茶頭千利休在甲冑左右兩側各安排了西洋劍與步槍,甲冑正前方則有一枝插在竹器中的山茶花:一朵又紅又圓的花蕾和幾片葉子,簡潔而強勁有力,幾乎與以金屬鍛造的武器分庭抗禮了。
范禮安解讀這一枝花蕾的意涵:「立於冰冷甲冑前的山茶花小樹枝,感覺是一種強韌的意志,而不止是一般的裝飾。假如擺放的位置稍有出入,就只具有襯托出獻禮的作用。如今擺放的位置擁有明確而強烈的意志,看起來像是在壓制武器」──關白秀吉並不想要這份獻禮。
就是這一枝花蕾使范禮安感到無與倫比的壓力,來自歐洲的他想,「若是歐洲人,大概會挑正好盛開的花。但是那麼一來,山茶花就只是個裝飾罷了。又圓又硬的花蕾,蘊含著含苞待放的強韌生命力。蘊含的生命力支配四周的空間,化為強韌的意志,試圖震懾在場的所有人。之所以特地以花蕾裝飾,大概是基於對生命的神祕的畏懼」。這一次叩關,自然是無功而返了。
外交場合裡,無處不是角力,即連一朵山茶花也能發揮意在言外的力量,這是慣常以為風、花、雪、月只能是風花雪月的人,所難以想像的吧;但是,主流卻是為花草木樹披上意在言外的外衣,而無視於它們本身的生物特質,甚至也有替花草排名、訂品第高下的,那就真是大煞風景了。
我感覺到,《家守綺譚》的茶梅和《利休之死》的山茶花,在兩位小說家的書寫動機上有大異其趣的出發點:可以說,梨木香步為茶梅早開的特性量身訂作,寫了一個故事,而山本兼一則借來一枝山茶為他的故事服務,是推動劇情發展的道具;梨木香步好像引導我們到戶外欣賞茶梅花開,禮讚歲時變遷,山本兼一則以山茶當作插花花材,展現的是人的手藝。這其中秉持的是兩種相異的自然觀。
我好奇查閱了兩位作者的履歷,發現梨木香步出身日本接觸西洋文化的先鋒鹿兒島,後又留學英國,主攻現代兒童文學;山本兼一生長於古都京都,為受矚目的時代小說家。無端聯想變得像推理遊戲一般有趣了:英國的典型花園形態為自然風致式園林,借鑑風景畫,宛如自然再現,歲時變遷盡在其中;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庭園則為枯山水,說它師法自然,而其實是抽象藝術,端賴人的禪思冥想。
兩部小說表現一朵花的不同手法,追究起來,竟反映了不同的自然哲學、作者的出身與學習背景,以及身後悠遠的造園心法與文化傳統?
數十盆茶花一一細賞,準備離開會場時,雨水戛然收束,陸續有遊客現身;雨後是更好的賞花時機,不過,美也像食物,品味美也像品味食物,會有「我吃飽了」的時候,那就改日找個晴天,再來鑑賞茶花的另一張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