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2/12/04 第4133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2012第7屆懷恩文學獎社會組首獎/單眼
人文薈萃 雜誌生活關鍵詞/BOOK
見過聖殿
幸福絕句/1+1=1

  今日文選

2012第7屆懷恩文學獎社會組首獎/單眼
黃春美/聯合報

拿媽媽的單眼跟照相機的單眼作對照,母親的意象很強烈,寫聲音和感覺、拍照那一節相當動人。──陳怡

真有些細節,只有媽媽是單眼人才能體會;很細膩,敘事的鋪陳很完整。──傅月庵

母親六歲時在稻埕上削冰棒棍,鄰家男孩追逐嬉戲,不小心從背後撞倒她,母親跌倒的瞬間,手中削得尖尖的冰棒棍,戳中自己的左眼瞳仁。從此,她過著只剩一隻眼睛的生活。

母親左眼眼窩下陷,淡黃色的眼球夾雜了淺綠、灰白,眼睛外觀明顯異於常人,但我只發現她右眼有極佳的視力,幾乎忘了她的世界有一半是黑暗的。

印象極深刻,我幼年時,廚房的時鐘壞了,母親腕上沒錶,她總是從門口探出頭,眼睛穿過小巷,望向對街米店牆上的老鐘,再決定下廚時間。我也望過那口鐘,只是鐘面少了時間。

記得小學那幾年,母親家事得閒就搬來圓凳,要我坐好,然後在我髮堆裡找尋芝麻大小的頭蝨和細細白白的蝨卵。待找到後,不管頭蝨或蝨卵,她都先給我瞧瞧,然後移近她右眼。倏地,耳邊就隱隱傳來母親以指甲尖擠壓那小東西的細微破裂聲。

為了貼補家用,母親不分日夜在家縫製梨山果農套水果的紙袋。水果的季節過了,到成衣廠,按件計酬,剪線頭。成衣廠的新布匹有辛味,「剪線頭」讓母親眼睛痠澀受損。後來,母親幫嬸嬸帶小孩。她升格當了祖母,就幫兒媳帶孫子。帶過兩個孫子後,幫第三個孫子沖泡牛奶時,她視力愈來愈弱,奶瓶的刻度變得模糊,孫子只好另找奶媽幫忙。

母親只接受三年漢文教育,出門看到店家招牌,便像初識字的孩童般,不自覺地念出聲來。我見狀,特地借了視弱生讀的大課本給她。閒暇時,母親指著一點五倍大的字體,一字一字讀,不懂的便透過注音符號拼讀。除了讀課本,母親也隨機讀廣告紙,讀牆上日曆的二十四節氣、胎神方位、沖煞、諸事宜或忌等等。直到新的一學期,我又帶回新課本,母親說她整天流目油、生目屎,還是顧好僅剩的一隻眼睛要緊,要我別再帶課本回家了。

自此,我才警覺母親的床頭陸續出現眼藥水、眼藥膏,地下電台買來的枸杞地黃丸等等。

三年前,七十五歲的母親戴著老花眼鏡穿針線縫衣服,我見了讚嘆,她說,針穿不過時,心裡一直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佛祖聽見就會來幫忙。不過,後來穿針引線的事,母親就找孫子,原因是現在超市買來的針跟以前不一樣,針頭扁扁的,針孔細細的,可能連佛祖都不習慣。

前年冬天,我看母親背心拉鍊沒拉好,順手幫她把拉鍊拉高,這才發現衣服下襬拉鏈的兩個齒列鬥不起來,右邊拉鏈的車縫線也抽離了。

「眼睛不好,找不到洞口,磨來磨去就磨壞了,換拉鏈要花錢,要穿時直接套上就好啦!」母親說得輕鬆,我卻眼睜睜看著她右眼愈加失去功能。

自小至現在,偶爾我也輕輕閉起左眼,模擬母親單眼的生活。我走樓梯,上樓時只微微感到不適應,下樓時,左腳彷彿要踩空,我低頭,每一步的踩踏才顯得真實;我也試著橫過馬路,那一刻,視野變小,馬路短了一截,車輛行人也少了,我轉身九十度,才找到另外一半世界;我還試著單眼上網、打電腦,螢幕的距離改變了,變得不切實,鍵盤的尺寸變寬了,寬得快擠爆我的右眼。

我以有限的比喻,告訴母親說,這真像原本兩隻手要分擔的重物,現在全由一隻手來提,真是累人,母親卻說她早就習慣了。然而,生活中有些事情,母親直到晚年才漸漸習慣。

母親不曾出現在我的學校,不喜參加婚宴,最排斥面對鏡頭。

我童年時唯一一張黑白全家合照,她刻意缺席,往後拍照,母親仍是迴避、推辭,如果過度熱情相邀,向來柔軟的她,臉上罕見的不悅神情,霎時教人為之噤聲。

多年前,無意中發現抽屜雜物底下壓著一張母親娘家的家族合照,年約五十的她,滿臉笑容,笑容裡有原子筆使力亂畫的凹痕,那痕的力道似乎隱含了哀怨與吶喊,我第一次發現母親的傷痛如此巨大。

原來,水面無波不等於平靜。

有了數位相機後,我經常偷拍母親,拍她專注一事的側臉;拍她微駝枯瘦的身影;拍她大笑時,失去戒心的那一霎;有時,假裝把鏡頭對準建物、大樹、天空,按下快門之前,再將焦點迅速對準母親。也曾經被母親發現,她總不耐煩地說:「給我偷拍?別拍啦!」

有一年,我帶母親去日本旅遊。在富士山下,我突發奇想,請母親幫我拍照,她一口答應。我先估計好遠近距離,教母親透過觀景窗取景,再按下快門。母親第一次拿相機,戒慎恐懼,時而上下,時而左右,來回移動找尋我要的背景畫面。在我還沒把嘴角拉到最滿意的弧度時,她的食指按下快門,機身跟著晃下。我大笑說,按快門就好,相機不能動,重拍。

母親再次移動相機,動作照樣生澀。我看著鏡頭,收起下巴,擺出笑姿。鏡頭後方,長長的天光裡,一片金黃,母親彷彿是那枚美麗的落日,我早母親一步,按下心中快門,捕捉了一幅逆光動人的畫面,然後,忍不住上前抱住母親。

往後,與家人外出,我常找機會請母親幫忙拍照。自此,有時她大方讓我們拍照,有時說什麼也不願意。

「拍那麼多照片做什麼,有拍就好,我死了可不要像你爸爸,出殯那天放一大堆照片給人看。」

母親心中長年的陰霾何時淡去,很難說明。

年過半白,最幸福的時刻是陪母親散步,三隻眼睛一起看看鄉下水溝小魚游來游去、看田裡稻子結穗,或者一起下廚,聽她絮叨:「雞肉要洗乾淨,這一粒粒的是瘤,這一小塊是脾,眼睛要看清楚,這些都不能吃。」

●詳細決審記錄刊於聯合新聞網閱讀藝文「文學獎大賞-懷恩文學獎」專區http://mag.udn.com/mag/reading/


  人文薈萃

雜誌生活關鍵詞/BOOK
高翊峰/聯合報
在電腦雲端功能愈益發達後,有關雜誌製作的「書」,就漸漸消失了。印象中,在進雜誌社的頭幾年,編輯部還有那本用活頁資料夾做成的「書」。每個月臨近截稿周,這本書裡的透明資料袋,開始被初製完成的彩色樣版慢慢填厚。除了雜誌內容頁,時常遇到在意印刷品質的客戶,早早將廣告頁也出製版彩色樣,一併插入這本書中。說是BOOK,其實就是即將完成的雜誌樣本,可供翻閱預覽。這其中還存有一些不確定性。這本書,在送進製版廠之前,有可能遇上抽稿或因對頁廣告的諸多限制與考量,生出變數。

所以,這書一直存有淡淡的、未完成的虛構感覺。它永遠無法告知誰說,我已經是我了。現在,越來越不需要這本BOOK。將文字稿與挑選底片裝入進稿袋的編輯台動作,也漸漸被電子稿袋取代。原因之一,是數位相機拍攝讓紙本雜誌重要的元素──圖片──無需再透過看底片的燈箱,一張張圈選,促成流程數位化的可能。做雜誌的那本假書,就這樣慢慢消失。對於這本書,我其實有些眷戀,雖然網路化方便了手續,但能以老派的BOOK為前提去製作雜誌,某個程度,會需要提前所有的事務。也因如此提前,有時反而避開了趕急的疏漏。我總覺得,透過這種不確定性與未完成感,反而能真的確定與完成什麼吧。


見過聖殿
吳昭明/聯合報

聖樂團種種是生命最深沉的積澱,暮年,當記憶逐漸空白,最後淡去的一定是聖樂團。主修聖樂團、副修團契,旁聽工業工程……

2012年10月24日到28日,畢業約四十年的東海大學聖樂團團員回母校團聚,在東海路思義教堂舉行兩場演唱會並錄音、錄影。

我於24日上午從台南搭高鐵轉接駁車在東海校門口下車,刻意緩慢步履行走約農路,一如1969年夏天第一次進東海,當年細雨吹拂中一路感受鳳凰木所烘托的清新和幽邃。盛夏的東海校園敷彩漫天火鳳凰,從路思義教堂眺望,一派壯美氣勢,令人嘆為觀止。

東海大學1955年創校時,化學系鄭得安教授即成立唱詩班,後來演變成東海大學聖樂團。曾獲邀在1969年到美國紐約林肯中心演唱,因男生兵役問題未能成行,但此一邀請實屬聖樂團和團員的無上榮耀。

上世紀80年代,聖樂團從東海校園淡去後,這次是第四次返校團聚。聖樂團有過四、五任指揮,近三次團聚以Mrs. Rice米威廉夫人所帶的團員為主。米夫人年輕時是美國著名羅伯華格納合唱團台柱,專精德國式唱法,1968到75年擔任東海聖樂團指揮。除了專業之外,她像慈母般牽繫五十餘位畢業四十年團員回東海藝術廳練唱,團員中近半從歐洲、大洋洲、美國專程回來。

談吐溫文儒雅的米夫人教唱時要求謹嚴,一再修飾團員發聲、咬字,進而以德國唱腔傳頌優美感人的聖樂。聖誕節、旅行演唱、歡送畢業生音樂會及教堂禮拜等等,每年總要演唱四、五十首曲子,而且都要背譜,團員陶然其中。

曾經幾次開車搭載友人,對音樂稍有素養者一聽到聖樂飄蕩會問那一個合唱團唱的,答說四十多年前東海聖樂團旅行演唱時的錄音,不少人存疑,怎像是國外合唱團唱的?答問之間,難免有世人多不知台灣曾經有個世界級唱詩班的無奈。

早期,許多人大專聯考第一志願填東海大學,像團員中十四屆外文系辜懷群和經濟系賴兆貞,還有多位為了參加聖樂團而選擇讀東海。有優秀的學生加上「天才總是一窩蜂出現」,一般合唱團頭痛的first tenor難覓,聖樂團每年總會來一、兩位「高人」。至於當年的訓練,從辜懷群的「自白」可以理解:

「只參加一天,但所有的歌曲都會背,除了阿雷路亞被站在旁邊的某人搗亂得一塌糊塗,她一下子唱soprano一下子唱alto,也不先說一聲。」聖樂團才會有這種事吧。

辜懷群說:「參加聖樂團是我們此生的高峰。這個團體對我們一生的影響還有什麼可以比呢?」且摘錄幾段團員的「經典」感言:

如果拭去聖樂團,東海四年至少一半留白。

聖樂團種種是生命最深沉的積澱,暮年,當記憶逐漸空白,最後淡去的一定是聖樂團。

主修聖樂團、副修團契,旁聽工業工程。

此次在路思義教堂的演唱會,校友分享時,十四屆社會系汲宇荷代表發言:「在我們許多人心目中,東海、東海聖樂團是我們生命中莫大的賜福與恩典。當時我們一起歌唱,幾乎是無懈可擊的和聲。」

從這幾段告白不難體會,團員對於東海聖樂團情感之厚之濃,聖樂團對團員一生影響之深遠。

團聚的幾個月前汲宇荷派給我一個任務:要我「看著」今年92歲的周聯華牧師。1971年聖樂團到台灣南部旅行演唱時,我曾經和當時的領隊,東海大學董事長周牧師睡上下鋪。團聚這幾天,陪牧師吃早飯後走到藝術廳,他喜歡走文理大道,鍾情舊校區的典雅與優美,也喜愛火紅的鳳凰花。和他談到:何以被選為士林官邸凱歌堂牧師?民國59年盛傳周牧師將出任東海大學校長,何以美事成空?周牧師請示蔣夫人時,蔣夫人說,「要人竟要到我頭上。」當時適在台灣的孔祥熙夫人宋靄齡說:「東海大學的校長有一百位,凱歌堂的牧師只有一位。」周牧師沒出任東海校長,導致很多老東海「面對」母校時直有「雪擁藍關馬不前」的感慨。即便回學校,不少人只行走舊校區,甚至有人婉拒出任學校董事。

28日上午,路思義教堂第一堂禮拜時,聖樂團團員,十一屆工業工程系曾紀鴻牧師講道,他曾任中華衛理公會會督,現任東海大學董事。曾紀鴻引《舊約•以斯拉記》重建聖殿:「眾民大聲呼喊,因耶和華殿的根基已經立定。然而有許多祭司、利未人、族長,就是見過舊殿的老年人、現在親眼看見立這殿的根基,便大聲哭號.也有許多人大聲歡呼……」哭號和歡呼之間,以舊東海和目下東海相對應,然則「曾董事」會是東海董事會的「鹽」。

24日下午兩點半進藝術廳時迎面而來的訝然是同學都上了年紀,雖然古人「七十稱老」,參加團聚的同學大多「才」六十出頭,卻有蒼老的感覺,米夫人進門時竟佝僂著背,和2006年的風發儀態迥不相同。不過,一站在藝術廳的老位子,抬起右手,指揮團員們開始練習發聲時,依舊是當年意氣風發的氛圍。

26日晚上在路思義教堂演唱十三首曲子。辜懷群安排錄音、錄影、製作CD。練唱十三個小時就演唱、錄音?若非底子深厚,及高度自信,怎可能如此?

米威廉夫人這次到台灣來,聖樂團幾位團員鼓吹下,路思義教堂李春旺牧師成立「東海大學路思義合唱家」,請米夫人「再譜青春」。「合唱家」26日和聖樂團一起舉行演唱會,演唱三首曲子。米夫人「壯心未已」,她建立的新殿,不知多少「東海老年人」要流著淚大聲歡呼。

登臨大度山,回到東海從前,五天聚會的怡情,即便難免感傷的洗滌,終究「何處靈山不是歸」。


幸福絕句/1+1=1
林煥彰/聯合報
想,不想;在回想中
──妳和我。
在睡與醒的夢的邊緣,
我們醒著,也睡著了


  訊息公告
辜仲諒的泥淖與蔡紹中的舞台
台灣「壹傳媒」收購案終於簽訂了!澳門,這個原本是富商VIP們週末私下飛去「賭博、找女人」的地方,如今成為司法管理仲裁這起港台媒體案的準據地點。

想學好英文?聽雷鬼教父 Bob Marley 的歌吧!
最近國際語言學校針對數百位學生調查顯示,有 80% 的學生會用聽音樂的方式,學習英文;而當中,算是出乎意料的,已故的雷鬼教父 Bob Marley 的音樂與歌詞最能幫助他們學英文!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