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rts觀點報】提供知名運動評論家的精彩體育賽事評論文章,讓你輕鬆瞭解比賽及體育界相關訊息。 【udn專欄報】每週一到週五發報。給您最貼近社會現況的時事話題,獨特的名家觀點,一針見血的專欄評論!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03/12 第4582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游於藝/筆中律動──書法的音樂性
人文薈萃 牠們是和我們作伙的/「勿─勿─勿溜」啊!
關鍵十六天──父親與二二八
慢慢讀,詩/煙霧京城

  今日文選

游於藝/筆中律動──書法的音樂性
侯吉諒/聯合報
楷書的書法並不應該像刻畫線條那樣死板,每一個筆畫都至少應該起筆慢、運筆快、收筆慢的三拍子節奏……

書法是凝固的音樂,因為寫字時有輕重緩急的律動,在書寫的過程中表現出來,音樂的旋律隨著時間流逝而消失,但書法的律動卻永遠被記錄下來。

書法的篆、隸、行、草、楷,既是字體的演變,也是書法的風格所在,流動而凝固其中的,正是筆法的音樂性表現。

小篆的筆畫力道、運筆速度均一平整,如同古人祭祀時不斷重複的長調單音,有一種召喚神靈、感應宇宙力量的神祕感,長時間練習小篆的筆畫動作,常常不知不覺中進入一種類似自我催眠的狀態,在筆畫的運行中,和你的呼吸、心跳發生微妙的感應與共鳴。那種單一的動作所產生的律動,也如同西方古典音樂初初發展階段的「頑固低音」,沒有高低快慢的任何變化,只是一聲一聲單調的重複,卻成為聖詠的節奏引導,充滿單純而神聖的光輝。

聖詠是西方音樂最原始的形式,但發展出來的音樂莊嚴聖潔,不是後代任何形式繁複的音樂可以比擬,同樣的,小篆的筆畫那麼單純,只是粗細如一的線條,結構也極為單純,橫畫水平、豎畫垂直、筆畫之間的距離相等,不管筆畫的多與寡、結構的簡單與繁複,每一個單字都占滿相同的面積,就這樣簡單的條件,構成了小篆莊嚴無比的面貌。

小篆可以說是漢字的頑固低音,以單純的筆畫、節奏,開啟漢字的結構之美。

隸書則如同詩經中的樂府,運筆的節奏從小篆的單調中,開始有了快慢輕重的節奏與音律,像先民歌謠中那些文字重複的哀傷與快樂,如《詩經》裡千年傳唱的愛情探索,求之不得的窈窕淑女、讓人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隸書是漢代主要的通行文字,唐朝之後漸漸沉寂,明末清初之時重新被發掘、重視。然而習慣了二王體系的流暢筆法和閑雅字形,怎麼寫隸書還是相當程度的困惑了當時的書法家們。

唐朝的隸書是因為過於工整而逐漸消逝的,如同太過華麗的巴洛克音樂,華麗而瑣碎,有一種讓人覺得沉悶的精巧、繁複的疲憊,因而明末清初的書法家們放眼漢朝的隸書,希望找到更為高明的境界。

漢朝的隸書起先承襲了篆書的簡樸,有初開天地的雄強──筆畫簡約、力道渾厚,結構有明顯的篆書味道,但更為自由開闊,明末清初的書法家們為這樣的風格作了「不衫不履」的定義,是啊,那些刻在摩崖上的隸書,不正如山風吹來的歌聲,旋律簡單而高亢繚繞,強大的生命力在筆畫、結構中展現出來,每次在寒冷的冬天書寫隸書,我總是彷彿聽到編鐘或石罄敲打出來的音樂,正如西方音樂的頑固低音般簡單而堅定,但卻多了一種抒情的悠揚,不像篆書單調整齊而沒有情緒的書寫技法,隸書的一筆一畫,開始有了人世間的情緒與轉折,隸書的點常常冷如石罄,短而有力的落在紙上,像開鑿出來的岩穴,而隸書的橫畫暖如編鐘,平緩而悠揚,那餘音嫋嫋的尾聲如「蠶頭雁尾」,在雪白的紙上留下讓驚嘆的飛翔般的線條,像編鐘的長音,一轉折便從人間飛到天上雲間。

當然東漢的隸書已經是技法繁複的書寫體了,看過西安碑林仍然保存良好的隸書原碑,才了解,原來明末清初的書法家們,還是誤解了隸書,而把繁華看成了寂寞。

禮器碑、曹全碑、乙瑛碑這些東漢的隸書彷彿至今可以聽到的漢朝古曲,已經充滿了各種抒情的情調,更有清楚的樂曲結構,如同交響曲一般,能夠系統性的描繪音樂所要表現的景色和境界,像〈春江花月夜〉,甚至已經具備了現代西方古典音樂的曲式結構,有一個主要的旋律貫穿整部樂曲,隨著音樂的展開,表達的是一段一段不同景色和不同情緒的音樂,因而書寫這樣的隸書,就必須要有毫毛表現力非常強大的毛筆,以及繁複而可以控制的技術訓練,同時要有雍容華貴的氣象,如祭孔大典「八佾」的舞蹈和音樂。

理解禮器碑、曹全碑、乙瑛碑這些隸書書寫風格的繁複與華麗,前人所謂的「不衫不履」式風格是應該被修正了,正如採集的民歌被編成龤或交響曲之後,自然產生相對正式而華麗的風格,畢竟,那已經是廟堂之上的音樂,而不再只是民間山野的傳唱。

民間山野的傳唱在篆隸的發展過程中,有如快速書寫的行草,本來只是單純為了書寫的快捷便利,卻因而逐漸發展出筆畫更為自由、結構更為流暢的行書與草書。

行草的音樂性,已經是一眼就可以看得出來的節奏了。書法的書寫反映了書寫者當下的生命狀態,書法中的節奏映照了每一個書寫者的心境與情緒,因此只要認真書寫,即使是初學者,也可以從書法中映照自己的生命狀態。

至於最後發展出來的楷書,書寫的節奏雖然明顯降低,但實際上楷書的書法並不應該像刻畫線條那樣死板,每一個筆畫都至少應該起筆慢、運筆快、收筆慢的三拍子節奏,而這正是音樂發展過程中最穩定而形式基本的節奏,在這樣的節奏中,楷書的書寫可以讓人產生一種潔淨的秩序感,從而感受到書法的滋潤與溫和。

「生命總有乾澀的時候」曾經有一位方外朋友如是說,「因而特別需要藝術的滋潤與昇華」,在眾多藝術中,他最後選擇書法作為宗教修行的最佳調劑,看到他低眉斂目的書寫姿態,總是讓我想起弘一大師,清修堅苦的戒律生活如何可能寫出那樣溫潤人心的書法?

弘一大師早年從魏碑入手,書寫技法繁複而凌厲,魏晉時期的書法,正是技巧最華麗的篇章,但在長年清苦的修行中,他竟然逐漸捨棄那些華麗的技法,終而開創出前所未有的、幾乎沒有起承轉合、沒有快慢輕重的書法風格,就像音樂最原始的頑固低音那樣,只是一種單調如一的呼吸,所謂的反樸歸真,大概就是這樣的境界吧。


  人文薈萃

牠們是和我們作伙的/「勿─勿─勿溜」啊!
張曉風/聯合報

大冠鷲。

大冠鷲是什麼?中國文字就有這個好處──鷲,當然就是某種鳥囉!大冠嘛,說白了就是大帽子,帽子既然大,頭也就不會太小吧?頭不小,身體想來也很大吧?

在台灣,常看到的大型鳥不多,鶴,是稀客,秋天會過境,在某處,(鳥會的朋友不准說,說了就是「洩密罪」。)灰面鷲也是十月國慶時節的過客,黑冠麻鷺近年來在大安森林公園和中研院都會出現,藍鵲也常站在山路的電線桿上「顯擺」一下。至於老鷹(記得小時候常玩「老鷹捉小雞」的遊戲,那時代,每個小孩都知道老鷹是什麼樣子),則越來越少見了……。

在日常生活裡,我們能看到的鳥絕大部分只是小小的白頭翁(或烏頭翁)、麻雀、綠繡眼、烏鶖……。

大型鳥生存不易啊!牠們需要森林,一大片森林(小麻雀好像一排排站在電線上就能活),一大片活的森林。什麼叫活的森林?那是指其間生態豐富,食物充足。「金屋藏嬌」成本還算低,「留著活森林來養鳥」,對一些唯利是圖的官員和民代而言,簡直是荒唐。

在報紙、廣播和電視的廣告上,我們都會看到「大冠鷲」三字,有時還會聽到牠的叫聲,看到牠的影像,原來是建商在做廣告。建商為什麼老愛拿大冠鷲做廣告呢?他們的意思無非是說:

來呀,來呀,來買我的房子呀!

我的房子蓋在有樹的地方,

你聽,這不就是大冠鷲的叫聲嗎?

這是別處聽不到的呀!

唉,天知道那大冠鷲的聲音是建商從哪裡偷錄來的。而且,就算是當地錄的,房子蓋好之後,一百戶人類搬來之後,大冠鷲也早就嚇跑了!

大冠鷲的叫聲特別,雌鳥應該絕對不會聽錯:

「勿──勿──勿溜──」

我看到大冠鷲則是在南港一塊比公園更美麗的地方,名叫202兵工廠,這塊地方因六十年來一直是一塊封閉型的軍事用地,所以沒有受到工業、商業和農業的汙染。它像一則神話一般活在那裡,純淨、高貴、自足。但它被隔鄰的豪門看上了,想要蓋豪第(建築體是101大樓的三分之一),有立委為豪客講話,說,那地方有什麼好,本來就應該拿來蓋大樓,那地方,蛇比人多……

啊,他把「蛇比人多」當作一句侮辱的話,其實,這句話說得太外行了,「蛇比人多」才算是一塊環保寶地呀!

那天,我在202兵工廠看到大冠鷲的那一天,眼前的羽中貴族張其長翼剪過藍空(牠把翅膀打開時,兩邊寬度約1.5公尺),看牠鷹揚之姿(唉,「鷹揚」這個詞組合得多麼好啊!),想必剛吃過一頓飽餐,吃了什麼?想必是蛇或青蛙或老鼠……,那是一塊活地、活森林、活的淺山區,但人類貪心,這片林地能活多久呢?

在台灣,鷲這個字還跟一個佛教團體有關,那就是「靈鷲山」。他們用這個名字,是因為早先印度有個靈鷲山,釋迦牟尼就曾在那座山上說法。而山名靈鷲有兩個解釋,一說是山石的樣子像鳥(如新北市有「鶯歌石」),一說是那山上多鷲鳥。如此追溯起來,這種鳥的親戚倒也很多,多到印度去了。

不過,不管釋迦牟尼是不是有一座好山可以依傍,我們台灣如果也有一座大冠鷲山那就太好了,要知道,沒有好山好鳥是出不了哲人的呀!

「勿──勿──勿溜──」

親愛大冠鷲,請留下來吧,不要溜走啊!


關鍵十六天──父親與二二八
白先勇/聯合報
蕭錦文後來出獄後,舅舅鄧社長告知,是父親那道「禁止濫殺,公開審判」的命令,千鈞一髮,即時趕到,救了他一命。我訪問蕭錦文時,他已八十八歲,提到這段往事,仍十分激動,他緊握住我的手,顫聲說道:「是你父親那道命令,讓我多活了六十六年!」說著掉下淚來。蕭錦文說,前一天拉出去的一批人,大概統統遭槍決了,而與他同車的四、五人,卻都逃過死劫,關在地下室的其他人,也應該免刑了。可見父親的命令,不僅是針對單獨個案,而是整批豁免的。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其他案件中。如中研院近史所出版的《高雄市二二八相關人物訪問記錄》中,王大中案。

王大中(原名王源趕),原是高雄警察,莫名遭到逮捕後,判了死刑,心驚膽跳過日子,直到父親來台,王大中才獲赦免,改為徒刑。

民國55年12月2日,白崇禧先生過世時,那時我隱名王雲平,也前往祭拜,包了五百塊的奠儀,其家人不知我是誰。

王大中在廣場等候宣判時,另有一群被執者同時一起豁免,這也是個集體案件,免除死刑的人,人數大概不少。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二二八事件文獻輯錄》記載:基隆市民朱麗水,二十一歲,被抓進基隆市警察局,送拘留所監禁:

基隆市警察局當時有十多間「牢房」,每天晚上都約有五、六人被捉出去,然後聽到一陣槍聲,出去的人就沒有再回來。直至白崇禧來台後,我們才被放出來,我釋放後未曾再被找過麻煩。

十幾間牢房,大概關了不少人,父親來台後,都釋放了。父親制止濫捕濫殺的命令,是通令,全省適用。當時關在牢裡的死刑犯,一定有可觀的人數,免於死劫者,可能有數百人之多。

民國37年(1948)2月,父親簽呈蔣中正主席,稱台灣「二二八」事件中受軍法審判的人犯十三案,共三十四人,當中原判死刑者十八人,經過國防部覆核之後,全部減為無期或有期徒刑,經蔣中正批示,「姑准如擬辦理」。這份重要文件現存國史館。對那十八名死刑犯來說,父親這道簽呈,又是一張救命符了。父親回返南京,一心還是牽掛台灣二二八那些涉案囚犯。

因二二八被判徒刑,因父親的命令而減刑或釋放的,就更多了。我的第二位受訪者陳永壽先生,父親陳長庚先生是台中地方法院的書記官,二二八時與法院其它文職人員,均以「叛亂」罪名逮捕,入獄半年後釋放。陳永壽先生認為,是父親命令的影響,陳長庚先生得以釋放。訪問時,陳永壽先生攜帶他全家還有姊姊陳昭惠女士一家,前來向我致意,他們是主動來找我的,就是要表達對父親的感激。

我的第六位受訪人是粟明德先生。粟明德是廣西同鄉,他的祖父、父親與我父親關係密切,父親晚年,粟明德經常陪伴父親聊天,談話中,父親也透露了一些埋藏多年的心思。粟明德證實了我的看法:父親在台灣受到嚴密監控,是因為他二二八宣慰善後處置得當,救了許多人的性命,在台灣民眾間,有崇高的聲望,由此犯了當局大忌。

1966年12月2日,父親心臟病突發歸真,追悼會上來祭悼者上千人,其中有許多台籍人士扶老攜幼前來追念父親。大部分人與我們並不相識,由他們眾多輓聯、輓詩看來,他們都藉此表達感念父親在二二八後來台宣慰留下的恩澤。台灣書法家、櫟社成員莊幼岳先生的輓聯可作代表:

憶當年蓬瀛事件微將軍及時趕到台民早已成冤鬼

痛此日禹甸淪胥正王師準備反攻天上漢河殞巨星

(下)


慢慢讀,詩/煙霧京城
非馬/聯合報
從飛機的小窗口下望
他努力調整焦距
試圖讀懂
這首再怎麼找
也找不到絲毫詩意的
朦朧詩

直到被一陣咳嗽聲吵醒
他才發現
原來是一個八歲的小女孩
用充斥肺腔的黑霧
把藍天綠地
噴染成
暗無天日的昏天黑地

●附注:據2013年12月29日《芝加哥論壇報》駐北京記者的報導,江蘇省一個住在工業區附近的8歲小女孩成為中國最年輕的肺癌罹患者。從2002年到2011年,北京居民的肺癌罹患率幾乎加倍,而三十年來全國的肺癌死亡率增加了465%。許多醫生把這現象歸罪於日漸嚴重的空氣汙染。


  訊息公告
假日車險 保費省一半
車體險保費動輒三、五萬元,平常習慣以公車、捷運或小黃代步,假日才會開車的人,不妨以「限定例假日」方式規劃車體險或責任險,保費可省將近一半。

Line貼圖預警機,讓你絕不錯過
Line要看有沒有新的貼圖都得進入到貼圖小舖實在是很麻煩的一件事,「貼圖警報系統」這款App適合經常檢視是否有新貼圖的人,因為它可幫你定時掃描並通知新的貼圖上架。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