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O數位行銷學習報】提供最新社群行銷、行動行銷等數位趨勢,加入我們一同探索更多數位創意的可能! 【異外之聲˙同志熱線電子報】帶你/妳了解台灣同志社群近況,掌握第一手活動與報導,來聊聊異性戀之外的事!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05/26 第4656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文學相對論/白先勇vs.奚淞-崑曲的情與美
人文薈萃 書店職人說書╱台北,我的城,我喜愛的書
書店職人說書╱看不見的台灣
書店職人說書╱有靈魂的書
小詩房╱查字典
嘮叨的思果先生

  今日文選

文學相對論/白先勇vs.奚淞-崑曲的情與美
陳宛茜 記錄整理/聯合報

文學相對論5月 白先勇vs.奚淞 四之四 崑曲的情與美

從青春版《牡丹亭》 到新版《玉簪記》

白先勇9歲時,在上海美琪大戲院看了梅蘭芳、俞振飛演的《遊園驚夢》。那時的上海是戰火燒過後的廢墟,「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幽婉哀豔的崑曲成了一生縈繞他耳畔的曲調,也促使他寫出小說〈遊園驚夢〉。

新世紀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手術讓白先勇重新思考「人生未竟之業」。他決定在歷經文革、現代化與西化的傳統文化廢墟之上,重新種出一株燦爛的崑曲之花。由他擔任製作人的青春版《牡丹亭》與新版《玉簪記》,十年來走遍大江南北、走上國際舞台,用「情與美」搖醒社會的麻木,證明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燦爛。

撿來的生命 做未竟之業

白先勇(以下簡稱白):在青春版《牡丹亭》之前,我製作過兩次崑曲。1983年,我首次把崑曲搬上現代舞台,邀請徐露、高蕙蘭演《遊園驚夢》、《春香鬧學》。1992年,我又把華文漪請回台灣,與高蕙蘭演《遊園驚夢》。

2002年,我院子裡養了一盆花,是雲南來的「佛茶」,花比一個碗還大。有一天下午,我走到車房裡去拿一袋土給佛茶,往上一搬,心臟感覺有一隻手伸進來抓了一把,非常不舒服。我們家族有心臟病的遺傳,我對這事很警惕,馬上去看醫師。

到醫院一做檢查,醫師臉變綠了,說你的心血管99%阻塞了,隨時可能心臟病發作,簡直命若游絲。他馬上抓著我緊急開刀。

醫生告訴我,命是撿來的。上天留我下來,應該是有未竟之業,我想是佛叫我做一點事,還是餘生最重要的事。我想起了崑曲。

奚淞(以下簡稱奚):人活到一個年紀,生命的痕跡會變得很清晰,好像找到一個脈絡。你們別忘記先勇是白將軍的兒子,他把領導軍隊的能力拿來做崑曲,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白:我把古兆申、樊曼儂、辛意雲……最難弄的一群人都集在一起。有一天,我帶著全隊人馬飛到蘇州去開會,第一次會議開到晚上兩點。那時是冬天、蘇州漫天大雪,冬山的梅花開了,豔得不得了。團隊裡都是浪漫得不得了的藝術家,大家想一早去喝酒、賞白雪中的梅花。他們認為我早上爬不起來。

我一聽,說你們玩物喪志,這個節骨眼還有心情去賞梅。第二天我一早就爬起來,準時九點開會。現在回頭看,還好沒去賞梅,不然肯定軍心渙散。

冥冥中有一股神祕的力量,要我做青春版《牡丹亭》。這是連續三天的戲,我請來兩岸最到頂的藝術家打造,卻大膽啟用兩名新人演柳夢梅和杜麗娘。多少次要倒下去了,總會出現一隻手扶起。

我們自己的表情、美感是什麼?

奚:你做了一個時代需要的事情,不知不覺便會引動很多人的心匯聚起來,就像大家會去護持宗教一樣。

青春版《牡丹亭》造成一種典型,也是一種呼喚,讓拚命學習現代化而失去自己表情的中國人開始思考:到底我們自己的表情、美感究竟是什麼?就像我的恩師俞大綱說:「讓我們傾聽祖先的腳步聲。」想到了我們自己的傳統。

白:可能激起了大家對文化的使命感,因此有一種宗教的情操。中國文化衰微了這麼久,這是我們的隱痛。

奚:《詩經》三百,第一首便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試圖從人情之常去建立一個理想中的社會。歷代有許多大師在綱常混亂之際,都想重新探觸這份「人情」,如唐代的李商隱、明代的湯顯祖等,到了今天也有我們的文學家白先勇。他們想用真情搖醒大家的麻木,這個至情至性,也就是傳統中國人建構人文社會最重要的東西。

青春版《牡丹亭》不止是一部言情戲劇。它背後反映了深受禮教束縛的明代社會,湯顯祖應運而出,以至情至性破除社會普遍的麻木狀態、政治的昏饋。在四百多年前《遊園驚夢》中大膽的作愛戲,居然莊嚴堂皇,像一個宗教儀式,這恐怕是舉世所無的。

白:它是宇宙性的作愛。

奚:盛妝的少女走到庭園,開始唱「裊晴絲,吹來閒庭院」。春光大好時,你會看到神祕的蜘蛛吐出看不見的絲,爬到高處乘風而飛。湯顯祖開宗明義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看不見的晴天的絲,突然讓你有了情愫。

杜麗娘與柳夢梅在太湖石旁作愛,一旁是十二月的花神共舞,還有夢神。用天地神明來烘托人類的作愛,生命從此奠基。這樣的戲劇表現讓我們想到情與美如何和天性相應、結構成合理的人倫文明。

白:這是一個宗教的象徵、儀式。它把《牡丹亭》從言情戲拉高層次,成為神話和寓言,對人生和情的寓言。大家都能從中找到共鳴。

情與美 喚醒社會的麻木

奚:湯顯祖是中國少有的奇才,他想用情與美、華麗燦爛的舞台形式來改革中國社會。南京大學教授劉俊寫白先勇傳記,也用「情與美」為書名。在混亂的時代,需要用情與美,喚醒整個社會的麻木與昏瞶。

白:十年前青春版《牡丹亭》時,中國民族正處於需要救贖的時候,文革後一片廢墟,處於文化認同的十字路口,非常茫然。這部戲演了230多場、走了30多所大學,從蘭州演到西安、桂林,這些地方從來沒看過崑曲。在很多大學演出時造成轟動。因為,這部戲找到表現中國人表情的方式,以中國最美的形式,表現中國人最深的感情。

奚:青春版《牡丹亭》也為中國找到文化的尊嚴。

白:中國在19世紀失魂落魄,表情不會了,眉眼也不懂了。

奚:我們學了太多西方的表情。

白:「情與美」是救贖中國的兩種力量。我們累積了40、50萬人次的觀眾,其中60%是二十來歲的年輕人。他們不一定看懂、感受也不見得深刻,卻參與了一場「情與美」的儀式。

奚:在氾濫的物質生產和廣告行銷之後,社會大眾會開始翻轉,尋找心靈精神真正的滿足。你不需要那麼多的物質和消費,心靈也可以得到和諧與滿足。這份和諧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所一向推崇的,卻在急切地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斬斷了,就像美人自毀花容。崑曲不應該是一時的流行,它對未來的世代是一種啟發。說到文化的傳續,就像日本人以恭敬的心看能劇,為的是從中找出古典與現代的連結。

白:就像東京再怎麼新潮,日本人始終還是努力保存京都的古風。

以前大陸學生談到崑曲,會說是爺爺奶奶看的「睏曲」、看了要睡覺的,現在卻對崑曲心生尊敬,覺得看崑曲是參加一種文化的儀式。

奚:如果學生能用尊敬的心看崑曲,忍耐它的「睏」,那才是真的進入狀況。現在的博物館,只想把古畫變成3D、動畫,而不讓觀眾好好、安靜地看一幅畫。

除了「情與美」,崑曲的美感之下更蘊藏中國儒釋道三家合流的成熟文化,《玉簪記》便是代表。

傳統戲曲如何適度地  跟現代科技結合?

白:青春版《牡丹亭》做到頂後,我一直在想,如何再找一部戲超越。我想到《玉簪記》的〈秋江〉,波濤洶湧中,兩人海誓山盟,真的是還諸天地。

《牡丹亭》帶給我的靈感,是如何把中國古代元素放到現代舞台。新版《玉簪記》裡有佛教藝術、古琴、書法,都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文化。〈琴挑〉以琴傳情,〈偷詩〉則以詩示愛。青春版《牡丹亭》有27折、新版《玉簪記》只有6折,可以做成更精緻的藝術品。

我們在〈偷詩〉這折戲中,放一幅奚淞畫的觀音在舞台上,俯瞰兩個小男女、芸芸眾生談情說愛。中國傳統不能在佛像前談情,我們讓它反過來,佛也有情。奚淞有一本畫冊《33白描觀音菩薩》,我一翻就是這個菩薩,把祂請上台。祂一上台,整個台就活了。

奚:這個舞台上的觀音讓我想到費茲傑羅的《大亨小傳》,小說描繪廣告招牌上一雙超大的眼睛,始終凝視著這個世界。

白:「情」在崑曲裡變成一種宗教的儀式。新版《玉簪記》的舞台上,奚淞畫的菩薩,手裡有一朵蓮花,加上董陽孜的書法,兩者配在一起產生了一種特殊力量。

奚:舞台上的「菩薩手」好像在護持青春的花朵。在大乘佛教菩薩思想開展後,對情感有另一種詮釋。在菩薩的護持下,從至情至性可以引導成心靈的開悟。

白:新版《玉簪記》不止是一齣戲,更延續了中國琴棋書畫的傳統。

奚:新版《玉簪記》的舞台不是西方的寫實,而是一種象徵性的表現。〈秋江〉裡沒有真的水、而是以書法象徵江水,呼喚整個情境。

白:崑曲的美學是抽象寫意、象徵詩化的。有劇團演《牡丹亭》,在舞台上吊了一園子的塑膠柳枝。我們的《牡丹亭》只擺了一幅抽象畫,表達「奼紫嫣紅」的意境。我製作的青春版崑曲,舞台上的布景都是抽象寫意、象徵性的。

奚:現代劇場的舞台比古代大很多,現場觀眾也多了許多倍。如果還是像傳統崑曲一樣只擺一桌二椅,那是不行的。要引爆劇場,或許得借助一些現代的技術。

白:現代舞台都有電腦控制的燈光。我在想,未來的表演藝術必得跟現代科技結合。中國傳統戲曲如何使用科技,卻不被傷害,這就是工夫。


  人文薈萃

書店職人說書╱台北,我的城,我喜愛的書
石芳瑜(永樂座店主)/聯合報

白先勇、黃春明和張愛玲,是我學生時代文學偶像……

「當台北市鬧區西門町一帶華燈四起的時分,夜巴黎舞廳的樓梯上便響起了一陣雜沓的高跟鞋聲,由金大班領隊,身後跟著十來個打扮入時的舞孃,綽綽約約的登上了舞廳的二樓來……」這是白先勇《台北人》中〈金大班的最後一夜〉開頭的第一段。對生於台北、住在台北、開店在台北的我而言,台北始終是我情感最深的地方。而少女時的文學啟蒙者白先勇的《台北人》也是我捧讀再三的一本小說。

當時我沉迷於書中的氣味,那些「舊時王謝堂前燕」:金大班、尹雪艷、朱青、竇夫人……他們全都是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的人,都有一段難忘的過去,而這些過去影響了他們的未來生活。這些故事總讓我想像身旁那些外省同學、男朋友、女朋友的父母親。

白先勇、黃春明和張愛玲,是我學生時代文學偶像,而我最愛白先勇的原因,也許正是因為他當年所寫的故事大多發生在台北。

如果把時間往前推一點,來到清末以及日治時代的台北:

「昭和四年(1929年)8月19日,廣播節目放送著一名男子的聲音……

「這個都市位在平原,東西南北各方都有充分擴張的餘地……現在,綠蔭、道路、上下水道、電氣設施,都大略整理過了,民宅家屋的外觀也已經統一改正,路樹豐茂,市容不雜沓也不喧囂,既清潔又明亮……」

這是蘇碩斌所寫的《看不見與看得見的台北》,雖是社會學的博士論文改寫,但其中說明了台北從「三個市街」(艋舺、大稻埕、城內)到成為一個城市的演變,讓我對這個城市的歷史有了更多了解,讀來毫不生澀,非常有趣。

關於台北的書單可以列出許許多多:像是莊永明老師的《台北老街》、王聰威的《中山北路走七擺》、楊佳嫻的《雲和》等等。不過我更想推薦的是另一本書:

2011年一個下雨的冬夜,作家吳明益走入我正在漏水的地下室書店,不久他出版了《天橋上的魔術師》也來我的書店辦了一場講座,那天是冬至,也許是因為我始終記著那雨夜書店裡的霉味,加上我們成長的年代相近,書寫的又是我充滿回憶的西門町,於是這本書也成為我繼《台北人》之後,最喜歡的一本描寫台北的小說,且巧的是同樣都是以短篇小說串起某一個時代的台北面貌。

「我們吃完甜不辣以後繞回大路,那條曾經在國慶閱兵演習時,半夜裡我從窗戶看到的,停滿坦克、水鴨子、軍車的大路,現在什麼都沒有了。……這個城市的每條路看起來都像歷經風霜再修補而成,而那些修補的痕跡如此潦草,一看就知道未來會再次支離破碎。我試著在過馬路的時候,牽起特莉沙的手,我們都累了。生命本來就該是繁殖以後就消失,何況我們什麼都沒有留下。我們不應該活那麼久。在經過以前是鐵道的位置的時候,我轉過頭去吻了特莉沙……非常奇妙的是,特莉沙嘴唇的柔軟與味道我並沒有忘記。在我無聊的、混亂的人生裡頭,總算還留下了這樣一件,即使像冰塊融化了,還以水的形式存在的東西。」

而我,總是記得這些觸動我的書以及故事。


書店職人說書╱看不見的台灣
虹風(小小書房店主)/聯合報
當我把俄國文學經典原作一本本搬回租處,一字羅列排開時,懷抱著大斯拉夫主義的俄國房東老婆婆不滿地問我:「你為什麼要大老遠跑到別人的國家去念別人的文學?台灣沒有文學可以念嗎?」啊,台灣文學?九年國教三年高中古文教育,我所讀過的詩人騷客95%都是台灣海峽對岸已經作古的,腳下這塊土地誰在寫作,寫什麼樣的書,我所受的教育沒有告訴我太多。

開始台灣文學補牆計畫後,由於當時個人偏好前衛藝術文學、形式主義,因此,我所尋找的,是一種絕對震盪、能讓我徹徹底底從厭倦得要命的中文表達形式裡擺脫的作品。2000年舞鶴的《餘生》出版,拿下當年許多獎項,但對我而言,它真正的價值,是我將它介紹給從來沒有文學閱讀經驗的社大學員那一刻才開始的。某些蛋頭學者口中難解、拗口的舞鶴,通篇沒有斷字斷行的小說,被學員毫無疑義的接受。小說帶他們親臨霧社事件現場驚駭於歷史,也讓我們在川中島的餘生裡不停地反覆辯證、思考。《餘生》為我證明了「知識分子」如何以自身傲慢,認定此般作品對於一般成人讀者肯定難讀難懂。因此,小小當年開幕時有一個教授逛了整排的書架說,你這些書一般人讀不懂吶,我挾著我那些成人學生的經驗得以抬頭挺胸回他:那只是你的想像。

文學,不是被關在研究象牙塔裡的史料,是活生生的現實。阻斷人們接觸這些作品的原因是什麼?台灣每年出版四萬本書,讀者真正能夠接觸到的有多少種?作為一間小書店,如果我們可以陳列一萬本,那就要盡力求異,讓主流閱讀市場以外的作品能被我們的讀者看見。此外,免費的宣傳品平台上,也邀來台文報刊、越南報、泰文報提供索取。

《四方報》,台灣第一大越南報,每月農曆15號出刊時,就會有越南的朋友進書店取報。它後來集結成一本大書,名為《英雄》,尺寸驚人價格不菲,但我們不到一個月幾乎售罄。某日午後,接到一通聲音急切的電話,問我們還有沒有《英雄》,聽到剩最後一本時,請我們務必幫忙留著,半小時後到。書買到了,身著洋裝大熱天從新店騎腳踏車趕來的溫婉女子,問我能不能在書店坐著看一下。書是你的當然可以。她把帽子、手提袋放好,把書端正放好,一頁一頁輕輕的、恭敬的、仔細的翻,慢慢翻。

我盯著女子小心翼翼翻動書頁的側影,想要放聲痛哭。整間店一萬本書我只有一本可以賣她,而每年出版的四萬本書裡,有多少本是為她而出的?

好多年過去,我對外籍配偶的認識比過去多一些,但比我真正應該要理解的還遠遠少太多。小小剛做出版的第一年,收到一份稿子,信裡提到她被許多出版社退稿,作者聲明,這不是小說,是她的真實人生。她是外配,不過,是「非典型」外配:國立大學美術系科班畢業,中文書寫程度極好,作品裡談的不是她的外配人生,而是她身為一個獨立女性,在傳統的婚姻體制下的痛苦處境。她的文字不完美,故事也不溫情,太多陰暗面,太多刺,太多真實。稿件讀完我們每一個人都覺得痛苦,那些刺,野性張狂蠻碩。但我們無法不出版這本書(後來,名為《帶著你的雜質發亮》),因為,她用自己鮮血淋漓的手所撕開的紗布,是許多女人面對傳統家庭包袱的傷,數百數千年來一層一層覆蓋上去的。

假如,太過真實會成為一種罪,那麼,也只有在我們彼此都是虛偽時,它才會變成罪。文學,是唯一得以使得這樣的真實立足的理由。它讓我看見台灣,還有許多我們看不見的,或者說,假裝看不見的現實。


書店職人說書╱有靈魂的書
李欣如(草祭書店店主)/聯合報
費力地拿起書店裡的「代客尋書本」,細讀每一則承載著書友期待的紀錄,老實說,媒合成功的比率還真不高,不是已在他處覓得,就是我們尚未有緣分遇見的書,若非天時地利人和,這個服務很可能只是徒勞。尤其在類別雖皆有、複本多難尋的二手書店,也因此我們與書的緣分即便只是錯身,也都令人分外珍惜。

由於二手書店的進書方式為不定期與非特定人物接觸,所以收書與賣書過程的樂趣,皆為維持工作熱情之所需,有時收書的魅力甚至會超過站櫃台結帳哩。每當電話響起,一旦確定收書日期與書種,眾人無不殷殷期盼迎接「新書」的到來,對我們來說,沒有見過、看過的都是新書,若有機會見著書主人一面,並且親自搬運回來,內心感受更是富足。

在《風之影》中有一段話這樣說,「你看到的每一本書都是有靈魂的。這個靈魂,不但是作者的靈魂,也是曾經讀過這本書,與他一起生活、一起夢想的人留下來的靈魂。」描述得非常貼切。幾年前,有位老太太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請我們去家裡收書,幾次釋出過程中,她經常無意間談到已逝的先生,「他不僅喜愛藝術,更熱衷文物收藏,買了一大堆書回來研究,人走了,留下的卻不知如何安置。」於是,我們便也深感這份託付的重量了。

也曾有書籍釋出者將畢生藏書視為自己的兒女,當我們將車子駛進家門口,一疊一疊地往後座移動時,他任淚水在眼眶裡打轉,還一邊笑說,「現在心情好像嫁女兒,真不捨。」也許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美麗而引人深思的書單,卻可能因不同因素,而讓它有了流轉與重新排列組合的機會。而我們很幸運地,因為多方書籍的挹注而蒙受其惠,也出自一份適得其所的信念,以及對書的珍惜之心,愛書人即使萬般不捨,還是願意割愛。

曾經望著一家人共同捧著《十四隻老鼠》系列繪本中的一本,在安靜的閱讀氛圍裡,努力地想壓抑亢奮的情緒,卻忍不住被喚醒的記憶而笑出聲來,「以前媽媽故事講到這裡時,我們都覺得好感動。」遠遠看,他們的目光停在那頁許久,結帳時,兩個正值花樣年華的少女說,「我們好喜歡小老鼠一家人同桌晚餐的這一頁。」

當書籍接受新的目光凝視時,靈魂當然也又成長一次、茁壯一次。而我們何其幸運地參與這段過程。種種難以言說而被遺忘的記憶,透過書籍的閱讀,在心裡漾起一圈又一圈漣漪後,一片澄淨。


小詩房╱查字典
陳仁華/聯合報
在字與字之間,雀躍著

靈魂最棒的遠足

以食指代替雙腳

從這個詞跳到那個詞

幾重山又幾重嶺

比孫悟空還厲害

更有一兩個深淵,無底

墜入,就是無限的飛翔


嘮叨的思果先生
范秋蓉/聯合報
在沒有「閒錢」買「閒書」的學生時代,到圖書館免費看報,是我最愛的課餘活動,架上的各報副刊,我都一一點名閱覽,就是這樣認識思果先生的。

老實說,駑鈍庸碌如我,面對有些「名家」、或「文學獎」的作品,感覺很像拆開一件過度包裝的禮物,耐心讀完層層迂迴的詞句後,左腦佩服作者「文字表演」的功力,右腦卻是「好累啊!」。但思果先生的文章可不同了,真情示人,總能牽動讀者的感覺神經。

思果先生也同意這樣的觀點吧?《攝影之聲》總編輯李威儀說的:「我們處在一個影像爆炸的時代,大家都是創作者,觀眾卻消失了。」因為「表現自己」的慾望太過強烈,的確沒心情當觀眾,所以努力嘗試寫作,要讓自己從「讀者」變「作者」的人,滿坑滿谷——我正是其中之一,不過,不管紅塵歲月多少煩心瑣事,仍保有每日讀報的興趣,……雖然見到思果先生的機會變少了,我也不以為意,畢竟「長江後浪推前浪」,熱愛文字創作的人一波接一波,思果先生能得中山文藝獎、國家文藝獎的殊榮,想必「心滿意足」的退休了吧?

頗感意外的,是在《聯合副刊》讀到羅青的短文:「網上說他晚年鬱悶成疾,是因為屢遭退稿的關係,這對自認散文筆法已臻世界一流水準的他,自然是一種無法忍受的打擊。」

透過這篇描述,我才知悉思果先生已經移居天堂了。為了解開心中疑惑,向來覺得「保持距離乃是一種生活美感,何須追根究底?」的我,還是上網搜尋更多資料。

陸達誠寫說:「思果旅美後應邀在……《中央日報》、《聯合報》、《中國時報》副刊……發表文章,主題有關生活、信仰、閱讀等,落筆更淡,白話到底,所以喜歡文字雕琢的編輯會減少向他邀稿。」

終於明白旁人何以會用「鬱悶」形容思果先生了。想我這個處於文壇金字塔底層奮戰的人,收到「稿件未留用」的通知,都難免沮喪,思果先生是晉升頂級的散文名家,沒能「心想事成」,若有負面情緒也是人之常情。

或許,思果先生會說:「庸人自擾,你們想太多了,哈哈哈!」

最近,我學到一個很「給力」的句型:「雖說○○難為,但是仍然大有可為。」人間許多事,其實是歸眾神管的,凡人盡力而為就好。關於寫作投稿,在「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之間,依然大有可為——可算是一種令人著迷的「文字魔法」吧!

余光中品思果先生的散文為「迷人的嘮叨」,如果天堂生活無憂無慮,思果先生不就沒啥好嘮叨了嗎?


  訊息公告
看《舌尖上的中國2》如何引爆美食電商熱
從《舌尖上的中國》所引發的電商購買熱潮可發現「注意力經濟」的重要,消費者的注意力有限,但網路時代的資訊量卻是無限,吸引注意力的重點不再是播放管道,而是內容本身。

品茗、賞景 高雄秘境尋茶香
高雄青山、寶山茶區海拔高達1000公尺,終年雲霧繚繞,排列整齊的茶園錯落群山環抱間,景致秀麗。茶可清心、景可怡人,喝一杯好茶、賞景讓人心情愉悅。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