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安醫週刊】提供健康新知、飲食營養等內容,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和大家輕鬆聊健康,落實生活中的健康美學。 【異外之聲˙同志熱線電子報】帶你/妳了解台灣同志社群近況,掌握第一手活動與報導,聊異性戀之外的事!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5/01/29 第3423期
 
精彩內容
 
今日繽紛 人生好樣的╱霹靂布袋戲創新學
心情札記 繽紛2月徵文/話題:新春掃除趣
青春名人堂/古典音樂是西方的嗎?
 
 
 
今日繽紛
 
人生好樣的╱霹靂布袋戲創新學
文/邱正生、鄭秋霜/聯合報

霹靂布袋戲創新學--從上戲到上櫃的文創路

霹靂布袋戲超過四分之一世紀以來,陸續產製六十多檔戲,兩千多集劇集,創造出兩千多個角色,其中A咖角色不計其數,像是霹靂一哥素還真、百世經綸一頁書、刀狂劍癡葉小釵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粉絲爭捧的霹靂明星偶像,各擁眾多戲迷,讓霹靂贏得「偶像製造機」的美名。

上天叫我下來就是要寫劇本

帶領霹靂從上戲走向上櫃、從「一源」走向「多用」之路,霹靂董事長黃強華絕對是靈魂人物,他不只是霹靂經營的總舵手,更是霹靂劇集的總編劇,至今仍在第一線編劇,親自帶領霹靂編劇群,傳承編劇眉角,創造出更多扣人心弦的精彩劇情與英雄角色。

「阮董仔,有夠認真、有夠辛苦啦!」一位親近黃強華的霹靂員工透露,霹靂家族即將在2015年春節推出的3D電影《奇人密碼──古羅布之謎》拍攝期間,黃強華每天一早就要到距離虎尾總部三十分鐘車程的土庫埤腳片場監督拍片過程,中午趕回總部,稍事休息就得準備下午開編劇會議,討論霹靂劇集腳本內容。

霹靂的長年戲迷、彰師大台文所副教授吳明德也說:「黃董大概是全台最辛苦的董事長。你有看過台灣哪個董事長還在第一線工作,每天下午還固定和編劇組開會討論嗎?」但黃強華一點也不以為苦,他風趣的回應:「上天叫我下來,也許就是要來寫劇本的!」

黃強華說,他父親時代的布袋戲編劇,主要根據口白者,例如拍一場兩個角色吵架的戲分,必須先錄音,通常是他父親先有口白,叔叔再把內容聽寫下來,然後拿給操偶師去操演。但現在是先有對白本再錄音,腳本出來後哪裡有問題,就先改。這樣的好處是重複性很低,錯別字更低。這個改變,讓霹靂迷頗有感。他透露,也是布袋戲迷的副總統吳敦義曾對他說過,「你們霹靂愈來愈厲害,以前九十分鐘布袋戲中,總會有十到二十個錯別字,現在沒有錯別字,矛盾性更少」。

霹靂的編劇各有擅長,有人擅長寫佛教角色,對佛教很深入,有的對歷史典故有興趣,寫起來就會得心應手。黃強華常跟編劇說,沒有故事,也要有常識,例如茶道、飲酒等淵源皆要知道,這樣寫出來才會有料,而且要創新。如果每天都給消費者吃一碗一樣的麵,連吃一年,消廢者會疲乏,偶爾也要給個不同菜色,換個口味。

不只「一源多用」更要「多源多用」

黃強華的太太、霹靂營運長劉麗惠說,黃強華年輕時愛看武俠小說、歐美小說和電影。在布袋戲被電視禁播後,她公公黃俊雄前進戲院演出的「內台戲」時代,黃強華幾乎每天都窩在武昌街看電影,也成了他後來編劇創作的靈感泉源。

劉麗惠從年輕時就跟黃強華學剪接、導播,到後來協助創業、拓展業務,對霹靂的製程、編劇工作的甘苦一清二楚。她說,黃強華靈感來時,寫得很快,二天可以寫一集。「雖然我跟董事長生活工作都在一起,但我實在不能理解他如何能兩天寫一集,大概是天分吧!」

黃強華當然也有「卡住」的時侯,這時他就會騎摩托車到街上轉一轉,或翻一翻詩集,轉換心情兼尋找新奇好玩的事,看看有無創作出場詩或取名字的靈感。而經過二十五年仍在第一線編劇,讓黃強華受到無數粉絲尊崇,劉麗惠也說,「他是我的偶像」。

創作力仍十分旺盛的他表示:「我也想寫自己的創作。」原來,黃強華最想寫單元劇,讓已經「一源多用」的霹靂,可以進階到「多源多用」。他舉例,迪士尼有米老鼠、唐老鴨、白雪公主,還有其他許多系列的角色,就是「多源多用」;要創作出這麼多不同的「源」,而第一線的編劇人員就不能停擺,所以霹靂持續在找編劇人才,希望能找到二十人,而且最好不要是霹靂迷,大膽去做,才能跳脫既有的思考模式。

很多戲迷都想知道,黃強華的個性是否投射在霹靂哪個角色裡?面對霹靂兩千多個角色,取名皆具有文學的優美意涵或哲史典故,且不重覆。黃強華坦言,他不太可能認識所有角色,也不能叫出每個角色的名字。至於自己最愛的霹靂人物,黃強華神秘的說:「我不能讓人家知道我像誰,可能我像十個人,一會兒忠勇、一會兒機智。」但霹靂每個角色個性都必須鮮明,是創作時最高原則。

雖說不能讓人家知道他像哪個霹靂角色,但看來一生以解決問題為職志的黃強華,和他一手打造出的「霹靂一哥」素還真性格還頗一致。因為在不少霹靂迷眼中,素還真就是一個「無時閒」、一直在解決問題的人。就像素還真領導了武林群雄,塑造了奇幻武俠世界。黃強華所領導的霹靂,也正開創著一個前無古人、從傳統藝術走向文創產業的王國,吸引千萬粉絲跟隨,也讓創意人四面八方爭相而來,找到發揮才華的舞台,繼續書寫與搬演台灣原創的霹靂傳奇。

●摘自經濟日報出版《霹靂布袋戲創新學:從上戲到上櫃的文創路》

 
 
 
心情札記
 
繽紛2月徵文/話題:新春掃除趣
本報訊/聯合報
新春時候,除了居家環境掃除,心靈也需要除舊布新。面對糾結的心事,你有什麼解決之道?請來稿分享你的經驗,稿寄:benfenmonth@udngroup.com.tw

青春名人堂/古典音樂是西方的嗎?
今日登場/焦元溥/聯合報
最近看到一種說法,認為「古典音樂」是外來產物,和本土文化無法融合,絕對不可能成為本土文化的一部分。

這是無知,對「古典音樂」(Classical music)這個概念的無知。

「古典音樂」是什麼呢?它可以是西方(嚴格而論,是某一時期的歐洲)作品的集合,但它也是觀念、思想與技術,而且是持續蓬勃發展數百年的觀念、思想與技術。後者最為重要,因為「古典音樂」之所以力量強大,影響力遍及全球文化界,原因就在此。

音樂類型沒有高下之分。印度傳統音樂和中國古琴,兩者皆是精采藝術,並無孰優孰劣。非洲部族合唱和馬勒交響曲,藝術上皆值得尊重。但論及創作技術的「發展」,所謂的「古典音樂」確實是已知所有音樂類型中,人類投注最多心力,發展也最豐富多元的一門藝術。它不斷拓展表現可能與技法種類,也包含愈來愈多的觀念、價值與文化。特別從十九世紀末至今,經過這一百二十多年來的發展,現在的「古典音樂」已是高度融合性的概念。它來自「西方」,卻也不再專屬於「西方」。

就像油畫,其觀念和技法雖然來自「西方」,但席德進或陳澄波並不因繪製油畫就變成西方人,中國與台灣畫家也並非僅能以書法水墨來表達情感與思考。「古典音樂」與本土(台灣)文化的融合,並不止在我們的垃圾車播放貝多芬〈給愛麗絲〉,或周杰倫在作品裡引了柴可夫斯基〈船歌〉,而是我們如何運用這個現今已經無所不包的技術與觀念來表達自己。以義和團的心態否定「古典音樂」,或認為「古典音樂」是專屬西方的過時產物,這是相當嚴重的無知;認為台灣本土文化和「古典音樂」無法融合,這非但無知,更是昧於事實的愚蠢。如果「古典音樂」和本土文化不能融合,其思考與技法不為台灣文化所接受,那鄧雨賢的歌曲中顯然導音不用回到主音,屬和弦最後不用回到主和弦--這是事實嗎?

當然不是。聽古典音樂,固然可以欣賞作品就好,甚至只熟悉名曲曲調,但「古典音樂」並不只是作品,更是觀念、技巧與文化。若能真正認識這門藝術的內涵,特別是它的發展進程,我們可以從中欣賞「西方」,同時也可欣賞並表現自己。

 
 
 
訊息公告
 
 
 
 
外遺傳也會遺傳?
有害化學物質、壓力及其他影響,可在不更動基因的情況下,永久改變基因的開關。新的研究發現,這種「外遺傳」變化似乎能世代傳遞,也可能導致疾病的發生。

聰明教養小孩,不必花大錢
一個破紙箱對孩子的吸引力大過會跑的電動鐵軌車,因賽車只會在軌道上跑,而紙箱子卻可能是上月球的太空梭!所以爸媽們不必花大錢去買昂貴的玩具來增加孩子的智慧,只要花時間陪他玩就好了。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