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前線JAPANESE電子報】帶你認識日本文化,讓日語學習不再侷限於傳統教科書,更貼近生活。 結合物理、化學、生物…等多元化的科學,【科學少年雜誌親子報】精選雜誌內容,給你有趣又好玩的科學知識。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6/05/05 第94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比爾.布萊森的大不列顛碎碎唸/原來,英國跟你想的不一樣!
貪婪遊戲/隱藏在大富翁背後的壟斷、陰謀、謊言與真相
貧窮、金錢、愛/用最少的資源達到最大成就,把創業精神當成改變世界的力量
閱讀筆記 別樣的色彩/伊斯坦堡的噪音

新書鮮讀
比爾.布萊森的大不列顛碎碎唸/原來,英國跟你想的不一樣!
文、圖節錄自時報出版
圖/時報出版提供
布萊森總能輕鬆發現奇異、有趣的事物,他的筆徹底寫下了英國文化的蠢笨、可愛、諷刺與謊言。透過他精闢的觀點,我們重新認識今日英國最美好也最醜陋的一面!

內容簡介:

繼九○年代的暢銷經典著作《哈!小不列顛》(Notes from a Small Island),世界知名旅遊、科普、散文作家比爾.布萊森(Bill Bryson),在該書出版二十週年之際,決定再次展開他的大不列顛周遊之旅,看看英國是否有任何改變。在他遊歷英國鄉郡城鎮各地之間,也重新發掘窮畢生精力也發掘不完的種種稀奇古怪、荒誕離奇、幽默爆笑…的英倫狂想故事、軼事、垃圾事!

作者介紹:

比爾.布萊森

繼九○年代的暢銷經典著作《哈!小不列顛》(Notes from a Small Island),世界知名旅遊、科普、散文作家比爾.布萊森(Bill Bryson),在該書出版二十週年之際,決定再次展開他的大不列顛周遊之旅,看看英國是否有任何改變。在他遊歷英國鄉郡城鎮各地之間,也重新發掘窮畢生精力也發掘不完的種種稀奇古怪、荒誕離奇、幽默爆笑…的英倫狂想故事、軼事、垃圾事!

搶先試閱:

小而美──享讀碎碎念

紀大偉(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二十年前,旅遊文學名家布萊森推出《哈!小不列顛》,名噪一時。《哈!小不列顛》洛陽紙貴,成為書市寵兒,一部分是因為「知識分配不均」:英國「知識」(我是指知識,而不是指英國實體)像是一座寶庫,布萊森可以登堂入室,可是大部分民眾找不到入口。但是,二十年之後,多虧電腦網路,「知識分配不均」的情況大幅改善。誠然世界上許多人口仍然陷於赤貧,不能享用網路,但是國內無數青年卻早就將網路、手機帶來的方便視為理所當然。 那麼布萊森現在推出《比爾•布萊森大不列顛碎碎念》,還有甚麼賣點呢?

布萊森的強處,絕對不僅僅在於陳列旅遊資訊,更在於勇於提出個人觀點。《比爾•布萊森大不列顛碎碎念》可以提醒各種仰賴「網路養分」的寫手、文青、背包客:在這個時代,光是整理資訊並不足以讓自己在茫茫人海勝出(誰不會靠google找地圖呢?),只有大膽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才可能鶴立雞群。自助旅行者只要手機在手,就以為自己變成旅遊達人,結果每個人都交出來大同小異的FB照片:

「這是莎士比亞的家鄉,好棒,順便轉貼一首莎翁的十四行詩」。或,「我在巨石陣現場,好棒,謝謝某某部落格推薦」。這些看圖說話的FB貼文,只有別人早就陳列過的情報,卻沒有個人意見。但是,這種貼文竟然偶爾可以結集出書,還賣得不錯。

《比爾•布萊森大不列顛碎碎念》持續強調一個觀點:英國「小而美」。小,但是美好。我看得出來布萊森憐惜英國的情感。不過,我想要提出另一種詮釋「小而美」的說法:小,而且美國。對來自美國的布萊森來說,英國之所以可愛,正因為英國就是迷你版本的美國化身,美英兩國是表兄弟:英國的人事物顯得比美國優雅(例如「新福爾摩斯」),卻也比美國古怪(例如「豆豆先生」);比美國時尚(例如「007」),卻又比美國蠢(例如「天線寶寶」)。在感嘆英國衰亡的時候,美國人心裡想著美國的茁壯。這種表兄弟的情感不會延伸到法國、德國等等其他第一世界國家。

布萊森的新書勇於陳述個人意見──並不是毫無組織的嘮叨,而是經過整合的主張。我認為,此書主張「正在消逝的前一世紀英國(二十世紀英國)需要被哀悼」(至於書中陳列的各種資訊,只是配菜,不是主菜)。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英國已經快速「廢墟化」。被淘汰的港口、被廢棄的鐵道、被垃圾吞沒的街道(布萊森很迷戀街道垃圾,一直在碎碎念垃圾!),都是廢墟英國的實景切片。

布萊森這一回遊遍英國,意在跟一個個「老朋友」(舊景點)道別:走到曾經風光的廢墟,便送上憑弔的花束;遇到即將成為廢墟的舊址,就看這個老朋友倖存於世的最後一面。抓住作者「哀悼英國」的微言大意,才比較容易理解為何作者總是不小心踏入報廢的景點(其實不是不小心,而是故意),裝瘋賣傻,苦中作樂。作者披著鬧事的外皮,行致哀之實──人在悲傷的時候,偏要強顏歡笑。布萊森是觀光客的相反:觀光客專門找光(光鮮體面的人事物),但是布萊森偏要深入無光的所在。

 
貪婪遊戲/隱藏在大富翁背後的壟斷、陰謀、謊言與真相
文、圖節錄自商周出版
圖/商周出版提供
揭開大富翁(Monopoly)遊戲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內容簡介:故事甚至要追溯到美國總統林肯、貴格會(The Quakers)以及一名被遺忘的女權主義者瑪姬(Lizzie Magie)。早在帕克兄弟開始販售大富翁的三十多年前,瑪姬就創造出一款幾乎一模一樣的大地主遊戲,而令人意外的是,她的遊戲其實意在批判資本主義,精神基礎與今日大富翁(壟斷)所代表的價值完全是對立面,並且從進步時代(Progressive Era)到大蕭條時期持續受到左翼人士歡迎。

《貪婪遊戲》因此不僅是關於桌上遊戲的故事,大西洋城的早期歷史、失落的貴格會社群,而更引人入勝地道出一段企業貪婪的社會史,闡明上世紀美國商業的殘酷本質,其中牽涉巨大謊言與無所不用其極的掩蓋手段,讀來宛如一部上乘的偵探小說,由大富翁遊戲的真實贏家與輸家領銜主演。

作者介紹:

瑪麗•皮隆Mary Pilon

瑪麗.皮隆(Mary Pilon)是《紐約時報》得獎記者,目前負責體育新聞。她過去曾任職於《華爾街日報》,當時曾以多種角度撰寫經濟與金融方面的評論。她也曾任職於網路媒體《高科》(Gawker)、《今日美國》以及《紐約雜誌》。她以優異成績畢業於紐約大學,並被《富比世》首次舉辦「三十歲以下三十名人」榜,便被選入媒體領域名單之中。她的報導曾被選入《美國最佳體育寫作》(The Best American Sports Writing)文選之中,並曾獲得美國體育編輯協會(Associated Press Sports Editors)、傑洛德.羅布(Gerald Loeb)以及自由論壇(Freedom Forum)等獎項。土生土長的奧瑞岡人(Oregonian),馬拉松新手,目前定居於紐約市,她非常享受偶而舉行的桌遊之夜。

搶先試閱:

在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影響社會最劇烈那段時期的某一天,有位名叫查爾斯.達洛(Charles Darrow)的失業業務員,隱居在自家地下室。他沒有錢、沒有前途,並近乎絕望地試圖要支應妻子和兩個小孩的生活所需。

達洛枯坐在陰濕的地下室,腦中突然閃過一個點子。他取出一片油布,畫起一張上有大西洋城(Atlantic City)街道與地產的桌遊。若是無法支應家人的生活,至少也得用一個能拾回過去一家人在紐澤西海岸度假時那段美好時光的遊戲,娛樂一下他們。

很快的,達洛製作好這個遊戲並介紹給他的家人。他們很快就愛上這個遊戲。他們很喜歡用達洛創造出來的紙錢買下遊戲裡的地產以及小房子,並按照擲骰子得到的數字不斷沿著遊戲地圖移動他們的棋子,而棋子可能是一個頂針、迴紋針或鈕扣。

達洛決定試著兜售這款遊戲。他將自己的創作寄給遊戲大廠帕克兄弟(Parker Brothers)以及彌爾頓.布萊德里(Milton Bradley),兩間公司都回絕。但達洛不屈不撓,慢慢地,靠著大量的口碑傳播,遊戲開始販售出去。這時帕克兄弟正瀕臨破產邊緣,重新考慮後買下了達洛的「大富翁」(monopoly game)。遊戲以閃電般的速度成功大賣,也將帕克兄弟與達洛從悲慘境地中救了回來。

在一九三○年中期以及其後的數十年,帕克兄弟將這個遊戲如何創造的完整故事,印在售出的每盒大富翁遊戲上。

其中只有一個問題,即:這個故事並非完全真實。

* * * * *

舊金山州立大學(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勞夫.安斯帕赫(Ralph

Anspach),大力將車門甩上。他終於到家了。又是另一個從舊金山的教室回到他與家人居住處柏克萊(Berkeley)這段折磨人的通勤時光。

他咚咚地踏進他那搖搖欲墜且帶著怪異華麗氣質的維多利亞式房屋中一邊碎念著。舊金山到柏克萊之間的交通在尖峰時刻總是糟糕無比,但此刻他和其他通勤者為了尋找汽油,得要與堆在出口,延伸一英里長的車陣對抗。當時是一九七三年,國際石油危機剛剛爆發。由阿拉伯國協領導的石油輸出國組織(The 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OPEC)不斷堆高世界原油價格,終結了數十年來低價能源的局面。美國政府價格控管已然失能,同時採取了定量供應制。某些日子,汽油只限銷售給車牌末碼為奇數的車輛,其他日子則是限定銷售給車牌末碼為偶數的車輛。勞夫猛力踩了下地板。他心想,這就是壟斷掌控社會時會發生的狀況。

勞夫這名外表骯髒不整,年約四十出頭男人,身高約五呎九吋,有雙銳利的藍眼睛。他是猶太銀行家與家庭主婦生下來的孩子,一九二六年出生於德國的但澤(Danzig)自由市,此城市由波蘭政府治理,但同時也處於希特勒的納粹帝國庇護之下。長大後,勞夫便習慣了反猶太的標語、從小到大不斷受到的辱罵,並長於躲近巷弄中以避免潛在的衝突。然而,幸運的是他和其家人得以在一九三八年離開但澤,移居紐約市,勞夫在那裡求學,並打零工幫助家裡維持最起碼的生活,最後成為美國公民。高中畢業後,他進入美國陸軍服役,並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駐紮於菲律賓。

一九四八年,勞夫參與以阿戰爭(Arab-Israeli War)。他偽裝成農夫潛入此區域,不過事實上他卻是拿起武器幫以色列打仗,無視美國當時正採取中立態度,且禁止其公民參與這場戰爭的事實。勞夫並不是一個被動坐著眼睜睜看他人行動的人。只要他確信某事,便會起而為之奮戰。

勞夫推開大門,跟他的妻子蘆絲(Ruth)以及兩個孩子,分別是十二歲的馬克與七歲的威廉打了聲招呼。他期待能和家人一起吃一份簡單的晚餐,吃完後或許還能一起玩場桌遊。

勞夫與知名經濟學家李奧.羅金(Leo Rogin)之女蘆絲初遇,是在兩人同為柏克萊大學學生時。當時她正在攻讀大學學位,而他則是希望能拿到博士。蘆絲是個嬌小、聰明且跟他一樣對社會與政治事件相當感興趣的人。在一起後,他們兩人攜手前進,一個參加越戰(Vietnam War),一個則是參與世界和平婦女會(Women for Peace)。她是此一組織的柏克萊支會創辦人,並擔任過數不盡的會議與電話聯絡人。多年後,到了一九八八年,勞夫得知當時他和幾名政治活動參與者成了聯邦調查局(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關注的對象,開始針對他的背景展開調查來檢測他的「忠誠」,並監控他的行蹤。

那天用完晚餐後,勞夫的兒子們提議來玩大富翁,並熱切地將那個熟悉的長型白盒子從櫃子中拿出來。這兩個跟他父母一樣聰明且活力充沛的男孩,比同年齡的小孩擁有更高的政治意識,還是十足的大富翁玩家。他們熱愛這個遊戲的每個細節─那具有代表性的大西洋城地產、小小的房屋、遊戲鈔,以及與眾不同的棋子。遊戲的目的在於藉由獲取房地產並收取租金,來讓其他玩家倒閉,成為最後一名存續的玩家。當玩家在地圖上繞行時,要獲取或協商以換取地產。接著,玩家要試圖得到所有同色的土地,並在他們壟斷的區域搭建房屋或旅館來墊高房屋租金,從而清空對手金庫裡的錢。

當小孩們擺好遊戲並數好各家的錢後,勞夫回想起一九三七年,他在捷克斯洛伐克(Czecholovakia)第一次玩大富翁時的情境。他的大哥格里(Gerry)招喚他過去玩遊戲,那時他只知道,這個遊戲才剛問世沒幾年而已。大富翁這個遊戲帶給了勞夫對初探美國眾多模糊印象的其中一環,不過仍舊是一個只存在地圖與地球儀上的遠方地界,距離歐洲黑幕有光年遠之處。

這個傍晚滿是笑聲、大呼小叫以及一連串激烈的交易締結。勞夫、蘆絲、馬克與威廉開心地操縱著自己的棋子在桌遊的地圖上繞行,經過了最便宜的波羅的海大街(Baltic Avenue)、繁忙的聖查爾斯廣場(St. Charles Place)以及精華的海濱道(Boardwalk)。他們經過了起點(Go),可得到兩百元;他們直接進了監獄(Jail)、他們抽了機會卡(Chance)與公眾福利箱卡(Community Chest cards)。最終,由安斯帕赫家最年幼的小孩威廉贏得勝利。

勞夫不知道的是,這個一如往常的平凡傍晚,即將改變他的人生。

* * * * *

隔天早上,蘆絲準備早餐時,勞夫對︽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上的頭條新聞滿腹牢騷,上面全寫著關於石油危機的壞消息。他的小孩們坐在他身旁,仔細將他每句牢騷聽進去,他開始強力抨擊OPEC石油卡特爾以及壟斷事業的邪惡之處。過往那些價格戰是好事,他咆嘯道,因為它們會拉低價格,可是一旦有間公司或組織對某項產品取得了壟斷的地位,消費者就得受苦了。

熱身完畢後,勞夫接著抱怨起促進目前石油危機的經濟文化,比起一八○○年代晚期以及一九○○年代早期的存在於美國那種反壟斷的風氣,現在實在差太多了,他說。當時,「擊垮托拉斯」(trust-busting)或是打破大型壟斷企業與托拉斯,一直是全國主要政治論述的一部分,且強力的反壟斷法也付諸實行。此法律的制定是因應洛克斐勒(John D. Rockefeller)以及卡內基(Andrew Carnegie)在石油與鋼鐵產業所建立的堅實堡壘而生的,他們分別將價格調為天價,而評論家們指出,此作為摧毀了許多中小企業,並嚴重侵害了美國人的生活水準。

突然間,威廉打斷父親。他提醒父親,前晚自己可是才剛贏得了大富翁遊戲的勝利呢! 這個遊戲這麼好玩,如此一來,那些壟斷企業怎麼可能真這麼壞? 他是不是做了什麼不好的事情,才會贏得那場遊戲的勝利?

勞夫就兒子的疑問思索了好一陣子。他承認兒子的觀點很棒,令他印象深刻。這款桌遊在遊戲中鼓勵玩家進行的動作,在現實中卻是傷害他人的行為。賺錢並非罪惡,但壟斷一項產品或產業並毀滅對手則是。勞夫在他早上通勤至舊金山的漫漫長路上,仍舊持續在思考他兒子剛剛說的事情。

 
貧窮、金錢、愛/用最少的資源達到最大成就,把創業精神當成改變世界的力量
文、圖節錄自果力文化
圖/果力文化提供
真正的幫助未必是施捨,而是給別人一個尊嚴、一個機會,讓他們靠自己的力量改變自己的未來,也讓世界開始改變。賈克莉的創舉,幫助了世界上眾多貧困但勤奮的創業家,也告訴了我們,有關毅力、創造力、堅忍,以及最重要的:創業精神。

內容簡介:

賈克莉從小就胸懷大志要幫助窮人,她完全沒有任何商業基礎知識或投資概念,卻在二十九歲這年,憑著一股熱情和勇氣創辦了世界第一個微型貸款網站Kiva,透過網路跟陌生人募集小額的資金,再把資金借給世界各地最需要幫助的勤奮創業家。

賈克莉相信,舉世最鼓舞人心的創業家並不是高科技創投,也並非一心一意以賺錢為己任的那些人。她也鼓勵讀者,把創業精神當成改變世界的力量,她分享自己只靠一台筆電和一個夢想創立Kiva的過程,也訴說全球各地以最少資源發揮最大績效的創業家故事。因為愛與信任,這個世界開始不一樣了。我們對於貧窮的看法,也終究不一樣了。

作者介紹:

潔西卡.賈克莉 Jessica Jackley

潔西卡.賈克莉是得獎的公益創業家,她的重心放在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為社會大眾,尤其是金融弱勢群體提供金融服務)、共享經濟(shared economy)、和社會正義。

搶先試閱:

引言:追尋

二○○五年,我與人共同創辦了舉世第一個個人微型貸款平台Kiva,一般人可以透過它,把小額金錢──每次最低二十五美元,借給世界各地有需要的人,讓他們創辦或擴展他們的微型企業。支持全球創業之舉的Kiva自創立以來,已經促成了六億美元的貸款,協助上百萬人脫離貧窮。地球上幾乎每一個國家,都有借貸雙方藉著這些Kiva的貸款建立了連結。(編按:截至二○一六年二月底,透過Kiva借貸的金額已經超過八億美元。)

自Kiva之後,我繼續創立了其他公司,包括ProFounder,這是協助創業者的平台,讓他們向朋友、家人和社群籌募資金,以創立初創公司或小企業。我也擔任聯合基金(Collaborative Fund)的投資人和投資合夥人(venture partner),這是投資於種子期(Seed Stage)的創業投資基金,著重在富有創意,支持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和協同消費(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觀念的創業家。我們所贊助的公司努力避免走入私有制的經濟,而朝向開放取用或共享為主的經濟。此外,每年我也在舉世各大學、公司企業、會議,和其他無數團體中,向成千上萬人談創業精神。這十五年來,創業是我所做一切的核心。

有趣的是,我這輩子對創業根本毫無興趣──說得更正確一點,我對我所以為的創業毫無興趣。對於我以為創業家應該會魂牽夢縈的事物,我並不關心。比如我並不覺得有什麼必要非得創立我自己的事業;我認為如果我在現有的組織或公家機關擔任領導角色,可以發揮得很好。我並不想賺很多錢;相反地,我在乎的是協助他人,而這往往是要把錢捐出去。我崇拜的生涯偶像並不是創立擴展營利事業的執行長,而是和平部隊的義工,他們生活在舉世各偏遠的角落,或許每次只為一個小村莊服務。

此外,管理初創企業世界的創業家似乎都是男性,他們著重在高科技,而且是為特權人士解決我認為根本稱不上是「問題」的問題。我不認同這樣的創業家,更無意在他們的企業工作。無論如何,這樣的創業途徑非我力所能及。我不懂得如何去找金主集資籌款,取得關鍵資料或研究讓我創造下一個重大事業,找個知名的導師收我為徒,爭取官方組織的支持,或者獲得成功創業家非有不可的神祕成就。

大學畢業後,我搬到舉世最具創業精神的矽谷,開始在史丹佛商學研究所工作。突然之間,我的周遭盡是和創業相關的點子。在這樣的風氣之中,我對創業家所抱持的許多刻板印象很快地消失了。原先我對創業的想法──光想撈錢,為創業而創業,解決一些雞毛蒜皮的「問題」等等,被更有希望的創業新闡釋所取代。

舉個例子,我學到原來有各種各樣的初創企業:為利益,為目的,及其間的一切。我發現也有形形色色的創業者,他們各自有建立企業獨特的動機。在史丹佛商研所大部分的談話內容,除了追求財務成功之外,改變和影響社會也一樣重要。

我開始覺醒,認為創業精神有可能成為改進世界的強大力量。這是我頭一次好奇心大作,我深受吸引,並且確實想到創業可能和我的人生有所關連。

或許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一群人,他們真心想要解決我想解決的問題,而且身為社會創業家的他們深思熟慮,運籌帷幄,效率很高。學生、教授、同事,和我在史丹佛所認識的其他人向我挑戰,鼓勵我以創業家的方式追求我最關切的事物。他們啟發我開創自己的路。

二○○四年春,那條路引導我赴東非和生活貧困的人共事,他們透過自己的創業路途,克服了他們的環境,為自己創造了更美好的生活。我在肯亞、烏干達和坦尚尼亞待了三個半月,和與我在矽谷所見截然不同的創業家訪談,我見到了農夫、漁民、木炭商人、人力車夫、編織籃子的手藝人、店員、牧羊人、女裁縫,和其他許多工作認真的人,他們雖然過著赤貧的生活,卻創立了許多微型企業,為他們的家庭創造更能永續的收入來源。這些人就像造磚的派屈克一樣,很快地也成了我的英雄。

這些創業家在最不可能、最出乎意料、最困難的環境裡創立他們的企業,儘管他們生活十分貧乏,卻能創造並追求機會,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許多人創辦了足以餬口的企業,有些人更進一步,在他們的社區為其他人創造了工作機會,或者啟發其他人更加努力,催化了村子裡數十人的成長。這些創業家用這麼少的資源得到了這麼多的成就,雖然沒有我一向以為創業家非得要有不可的資源,卻能夠成功。

我抵達東非時,對創業的興趣僅有些微的火花,但我所認識的這些人卻把這火花引燃成熊熊烈焰,他們啟發了Kiva的創立,他們也成為我此後每一天動力的來源。其實我由世界各地的派屈克所學到──以及持續在學習的,影響了我對創業這個課題的看法,沒有其他事物能及。

他們體現了我對創業精神最喜愛的定義,也就是哈佛商學院教授霍華.史帝文森(Howard Stevenson)所說的:「創業精神是不顧手上現有的資源,只顧追尋機會。」換言之,創業精神就是在沒有錢、沒有許可、沒有淵源或其他可以讓一切變得比較輕鬆的情況下,追求機會的能力。史帝文森強調的是不顧擁有的追求。在我看來,他這個定義道出了真相:創業精神的核心永遠不是在於我們有什麼,而是在於我們做什麼。

我以為在我親耳聽到像派屈克這樣的故事之前,已經了解了這點,其實不然。或許是因為親眼看到這些創業家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包括資源奇缺,遠比矽谷最窘困的初創企業還少,卻能生存下來,才終於使我明白這個觀念的力量。我見到活生生的證明,即使是住在泥屋裡的人,也一樣能創業,這使我明白:縱使是小學畢業之後再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的人,也能創辦微型企業,過小康的生活。我和活生生的人面對面,儘管他們欠缺經驗、專業技術、權力、金錢、名望,或者認可,卻能靠自己作為創業家之力成功。我見過一無所有,只有腳下爛泥的派屈克,但他起身行動,用一塊又一塊的磚建立他的企業。

我因此被說服,相信偉大的創業家有這個共同點:他們只是做一系列選擇,日復一日,不顧他們缺乏什麼或者必須對抗什麼,只顧向前。

拜這個理解之賜,我也開始為自己憧憬一條新路。我真心相信如果我夠努力,不顧自己的弱點、不利的條件和障礙,或許我也可以成為創業家。

 
閱讀筆記
別樣的色彩/伊斯坦堡的噪音
聯合報/言叔夏
《別樣的色彩》書影。 圖/麥田提供
無意間窺見了帕慕克的隨筆,那除了「我的名字叫紅」之外的,另一道「別樣的色彩」。不知是不是譯筆的緣故,這部書封異常乾淨的作品,使人驚見了帕慕克隱含在他那嚴肅而沉重的小說寫作之外的另一副聲腔。這聲腔與他時時在(作為虛構的)小說寫作中閃現的地點/場景「伊斯坦堡」,維持著一種極有意思的距離:作為他多部「小說」各種裝置的意義所指,在這部隨筆集中,「伊斯坦堡」被那略顯搖晃、明亮地一如午後日光的敘事聲腔,曝曬得爽朗而清晰。那是作為「無意義性」的「伊斯坦堡」,帕慕克的「日常」;一如他在書中所提到的「伊斯坦堡的噪音」──車子喇叭聲、巴士的隆隆聲、摩托車的嗶剝聲、建築工地的響聲、孩童的尖叫聲、流動攤販車上與清真寺尖塔的擴音器聲……這些散亂而充滿岔音的「噪音」(或「雜訊」),形成了這部帕慕克少見隨筆集中的環繞音響。它們零碎、片段,且從來沒有被邀請進入小說中。它們是以「奧罕」這一真名作為真實生活的小說家帕慕克,那激進的小說作品的畫外音。

我非常喜歡集子裡的一輯「生活與憂慮」。如果可以,真想拆下來帶著它去各處讀書。等車的時候,等待開會的時候,又或者等一份簡餐上桌的空隙裡,帕慕克都能忽然入座,絮叨如一偶遇的路人。我對帕慕克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拔高的音階,「有事」的作家,但這輯子是一顆透明的音符,如此似有若無,有時也帶著一種簡潔的輕快;從寫作開始:「我對文學的依賴想必也同樣讓我呈現半死狀態吧……對我而言,文學就是一種藥,一如他人以湯匙餵送或針筒注射的藥劑。」、「萬一有一大段時間無法接受筆墨治療,無論是因為旅行、沒繳瓦斯費、兵役(曾經有過一次)、政治事件(較近期發生過),或是任何其他阻礙,我都會覺得痛苦像水泥一樣壓在心裡。我的身體變得活動困難,四肢關節僵硬,頭腦石化,就連汗水的味道似乎也變了。」如此從個人的書桌漣漪般地往外波盪,那包圍著這個人的「寫作的房間」的「伊斯坦堡」,它的風景,天氣與氣味,它的「現在」,遂漸次在這看似「沒事」的隨筆集子裡,清晰了起來。

帕慕克曾說,如果能在選編此書時,與一位好編輯合作,賦予這部集子一個中心、框架或意義,那麼作為「文字狂」的作者,他會高興許多。我卻覺得這部由他親自編選的書裡的每個輯子都是能獨立拆卸下來的;作為一部向華特.班雅明致意的書──「總有一天我也要寫一本只以零碎斷片組成的書。」令人想及的是班雅明和他的星叢。或許對身處在複雜的土耳其政治境況中的帕慕克而言,這部由零碎斷片拾湊而成的書,也是屬於奧罕.帕慕克的星叢?在其中,歷史、政治、個人的時間,以及那看似無意義的日常,都是星體,各自輻射折照出一個關於意義的星座。在這個意義上,「別樣的生活」或許是小說家奧罕.帕慕克的光源,是他關於「寫作的寫作」。

 
食品添加物的濫用-蝦子與蝦仁
農曆春節前,食藥署公布了部分通販白蝦與蝦仁之稽查結果。結果顯示,產品二氧化硫超標,及含不得檢出之氯四環黴素及甲醛,再次引起許多民眾對食安議題的重視。

那尼!日本肯德基、星巴克竟都跨界賣起……
想必大家都習慣到肯德基買香嫩多汁的炸雞,到星巴克買杯香氣濃郁的咖啡,但當你走進肯德基、星巴克,竟然可買到酒精飲品,肯定會嚇一大跳吧!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