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厲害的頭腦、最捉摸不透的管理動向、不知何去何從的地球命運,都在【世界公民電子報】。 【NOVA情報誌】帶你進入多采多姿的3C世界,每週主題深入探討,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的電腦與數位產品資訊!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7/07/13 第98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剛剛好,最完美!/向瑞典人學過幸福日常
今晚,我們死而後生/重新享受生命美好的感動之書!
敦克爾克大行動/還原二戰史上最壯烈的一場撤退戰
閱讀筆記 流光/裁光造書的人

新書鮮讀
剛剛好,最完美!/向瑞典人學過幸福日常
文、圖節錄自創意市集
圖/創意市集提供
完整解析風靡世界的「瑞典學」,一窺瑞典人成功、富有、幸福的秘密!

內容簡介:

在瑞典……

父母雙方各享有240天的育嬰假,每人還有薪資80%的津貼?

每個人都可以自由進出私人土地,因為政府有義務保護所有人的「自由享受權」?

如果員工自願加班,會被公司同事投訴、被老闆約談?

若在街上突襲路人的錢包,會發現沒有人帶現金?

「北歐最大國」瑞典是一個高福利、高所得、高幸福感的國家,但同時,它也是一個冬天見不到陽光、所得稅是薪水的30%、接收最多難民的北歐國家,又濕又冷的瑞典,如何創造出世界上最快樂的民族之一?

作者介紹:

謝夙霓

曾就讀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班。因先生工作關係,舉家移居瑞典林雪平,居住瑞典八年有餘,育有一子一女,目前專職育兒,業餘寫作,兼瑞典古董店實習小雜工。

Fiona Zheng

中國西南民族大學中文系畢業。目前暫居瑞典東南部小鎮。喜歡寫字、旅行,熱愛烹飪與美食。以手代心,希望能將自己眼中的世界分享給更多熱愛生活的人。

兩位作者文字散見於風傳媒、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Crossing 換日線、英語島、閱讀最前線,蕃薯藤地球圖輯隊、新浪網、父母世界雜誌、啟蒙雜誌、小學時代、親子等各大媒體。

搶先試閱:

接收難民後的不同聲音

翻開報紙、閱讀網路新聞,就會發現瑞典各地治安問題頻傳、穆斯林新移民強姦瑞典少女、瑞典女社工被移民刺殺身亡、各地移民安置社區槍擊、械鬥、火燒車事件頻傳,各大城市的「移民島」已成為社會死角。瑞典報章媒體為避免種族問題日益嚴重,因此極力輕描淡寫這些因難民所帶來的負面新聞。這些訊息成為瑞典社交圈裡的潛規則,檯面下可討論,但檯面上大家就不好說了,因為誰都害怕被貼上「種族歧視」的標籤。

彼特·斯普林卡雷(Peter Springare)是瑞典厄勒布魯(Örebro)市的警長,有天他在自己的臉書上發表一則政治不正確的言論:「從週一到週五,我已經處理了多起犯罪事件,其中包括強姦、毆打、敲詐、勒索、司法程序濫用、非法威脅、販毒、謀殺未遂等。嫌疑犯的名字有Ali Mohamad、Mohmod、Mohammed Ali,這些類似讀音的名字一而再,再而三出現,在這些數不清的犯罪裡,瑞典名字卻只出現在一個毒品犯罪裡。」他又接續寫道,「這一星期的嫌疑犯多來自:伊拉克、土耳其、敘利亞、阿富汗、索馬利亞,還有一半的嫌疑犯無從查起,因為他們在瑞典根本沒有有效證件,無法證明他們的國籍、年齡的真實性。這些案件卻得耗費我們城市一まま%的警力調查。」 

一夕間,斯普林卡雷的宣言成為瑞典瀏覽率最高的新聞,連首相都出來緩頰:「雖然我不支持警長的作法,但他有言論自由。」

這名警長戳破了秘而不宣的烏托邦難民神話。難民來了,這個披著夢幻童話糖衣的國度,究竟變成什麼樣了? 

讀完新聞後,我趁機調侃我的瑞典朋友,「我就不明白瑞典人怎麼這樣好心,收留那麼多難民,再用人民辛苦繳納的稅金、辛苦建立的社會福利,去養活這群和自己不相關的種族,結果還被反將一軍!在民眾反彈,國家經濟都自身難保的時候,瑞典到底還可以救多少難民?」

我的瑞典朋友是位支持收留難民的狂熱份子,當我提出這些嘲諷時,他不免有點面帶慍色,但也無法對難民造成瑞典日趨混亂的國情多說些什麼,只淡淡回了句,「若僅是降低瑞典多數人的一點生活品質,卻可以幫助另一群人活下去,為什麼不做?」然後繼續說道:「我知道,或許我們無法拯救所有的人,但我們還是可以盡可能地幫助他們。」

聽到這樣的回答,反讓我頓時語塞。我想到我的同學Maria和他們一整個家族,在我嘲笑瑞典人愚笨的同時,身邊卻有一群善良又無辜的人因這份單純,在這樣的亂世中有了活下去的機會和勇氣。

 
今晚,我們死而後生/重新享受生命美好的感動之書!
文、圖節錄自愛米粒
圖/愛米粒提供
這個世界的美好並未消失殆盡。我要活下去,我要繼續活著。我們一定會幸福的!

內容簡介:

  2015年11月14日,法國巴黎發生史上最多人傷亡的恐怖攻擊事件,造成來自26個國家的127人當場遇難,近五百多人輕重傷,暴徒首先衝入巴塔克蘭劇院並持槍掃射觀賞音樂會的眾人,觀眾被恐怖分子挾持為人質,造成多人死亡。

  奧荷莉.席維絲特(AurelieSilvestre),法國恐攻受害家屬之一,34歲失去人生摯愛,35歲決定將這段經歷寫成書。支持她走下去的,除了此生摯愛而不幸過世的丈夫外,還有一對兒女與親人,她堅強不屈而體貼溫柔,堅強陪伴著3歲稚兒與剛出生的女兒。而她的故事《今晚,我們死而後生》,激勵了也療癒了每一個曾有或類似遭遇的家庭、丈夫、父母與孩子。

  《今晚,我們死而後生》中,失去摯愛的妻子,要如何接受丈夫不會再回來的痛苦;三歲的兒子,該如何理解「爸爸死了」的真實意義;一家四口已不可能再同行,活著的人該如何堅強面對、記住曾有的愛與美麗、放下仇恨、得到療癒、追求幸福與新生。

作者介紹:

奧荷莉•席維絲特Aurélie Silvestre

  1981年生,現居法國巴黎。

  2015年11月13日,惡夢毫無預警地襲來,她摯愛的丈夫馬修,喪命於巴塔克蘭劇院的恐怖攻擊中,當時奧荷莉懷有五個月的身孕,還有個三歲兒子。她的人生再也回不到從前。事隔一年之後,她決定為了自己和她的孩子而寫,用發自內心的真摯話語創作本書,為了留下痕跡,留下珍貴的的親身見證。

搶先試閱:

A Gary, A Thelma

給蓋瑞和黛瑪

在我們相遇的那一晚,馬修寫的詩

火車上,

我的手裡,

是地平線粗勾的

美。

一聲喟嘆

呼出熱氣

是舒緩渴切的

霧。

霧在空中

飄散

時間在驚異中

稀釋,

怔怔的

眼眸

閃爍光芒

輕拂我蜿蜒路程。

落地窗

敞開

迎向

悲秋傷懷的海洋;

迎向生命

和它的子裔。

迎向戰鬥。

魔鬼巧遇天使。

於是我縱身一跳

於是我飛身翱翔

航向大地染黑的

未知。

我命定的男人,我孩子的父親死在恐怖分子的槍彈下。我懷抱著這個消息熬了一夜,不知該怎麼辦。

破曉時分,我來到假軍事學校設立的緊急應變中心,這是接待家屬的地方。兒子睡得香甜,我把手放在肚子上感覺女兒的存在。

在來的車上,我看見朝陽從協和廣場上挺立的摩天輪輻射狀結構中升起。

我按下快門。

我挺直腰桿,像個孩子似地把臉貼上車窗。畢竟,這個世界的美好並未消失殆盡。

我把身子挺得更直一些,拭去臉上的淚。往後流的淚,意義將全然不同,這淚水緩緩催生出我這一世最重要的決定:我要活下去。

或許該說:我要繼續活著。

我還不確定該如何著手,但我下定決心用盡全力做到。這是我欠他的,我欠我們的。

我們一定會幸福的。

這一天的每一分鐘,我幾乎都記得清清楚楚。

好像我們已經知曉,這將是我們在一起的最後一分鐘。我要用現在式來敘述,好讓這一分鐘延續久久。

馬修第一個起床,泡了牛奶,煮了咖啡。他叫醒蓋瑞,兩人的聲音傳到還在床上的我耳邊。晨光安詳靜謐。前幾天的壓力煙消雲散。我到廚房找他們,給我的兩個男人一人一個吻,早餐可以開動了。我們在初醒的惺忪靜默中,唯獨那個小話匣子是例外,從一睜開眼就停不下來。我已經記不得他說了什麼,只記得蓋瑞不停地說、說、說。若不是得準備上學免得遲到,我們可以聽他說上一整天。

如果不是非得做這些必須要做的事,一切將大大不同,如今想這些只是徒增煎熬。

馬修飛快地沖了澡,我跟著到浴室幫蓋瑞穿衣服。公寓寬敞,但我們總有辦法在每天早晨讓一家三口擠進浴室。好像一家子在分散到這城市四方之前,需要來一劑﹁我們﹂提神。

水霧瀰漫,熱呼呼的,蓋瑞還在講個沒完。

我說不上來為什麼這天早上,我的目光會刻意暫停在剛沖完澡的馬修身上。時間彷彿靜止,我因此能好好打量他。

由下往上。

先是我最愛嘲笑的那雙腳。右腳大拇趾上的痣,像是隱匿在過分勤練足球而變得黝黑的趾頭上的殘留恩典。

接著是一雙結實多毛的腿。

翹臀。

還有他覺得難為情,卻深深觸動我的微凸小腹—帶著它的美和小缺陷,它,正是人性。

修長的手臂和雙手。

我還記得第一次碰到它們時的感覺。那麼的細緻、柔軟。在那之前,我一直以為男人的手應該跟我父親的差不多:是一雙勞動者的手,乾燥受損。馬修的手細長又纖巧,指尖彷彿能流瀉樂音。

最後是最奇特的背面。蓋瑞出生時,他被抱來放在我的肚子上,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他的背:爺兒倆的頸背簡直一個樣,覆蓋著筆直短毛。楊德昌執導的《一一》,影片裡那個小男孩總拿著相機拍攝人的背面,那是人們看不到的自己那部分。初見我的兒子時,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拍下他的頸背。

但我沒時間解釋《一一》的故事。

馬修開始穿衣服了。得趕快上學去。

當陽光尚未閃耀,黑夜裡還有太多恐懼轟鳴蠢動時,我總會想起浴室水霧瀰漫的這一刻。

馬修的身軀浮現腦海。

有點近似禱告。

自十一月十三日起,馬修這幅全像投影開始與我同枕共眠。

他們出門上學去沒多久,我發了一則簡訊給馬修。

愛你,你是最棒的父親,我很幸福。

我要徹底擦去前一天的朦朧模糊,鍛造繽紛的七彩回憶。

十一月十一日一整天,我忙到快掛掉。我想賴在床上,馬修則決定工作「一下」,這意味著有可能會很久,如果再加上提案實在不怎樣的話。天氣不好,看起來會是漫長的一天。我提議帶蓋瑞去看看聖誕櫥窗。馬修心下猶豫,不知該不該跟我們一道去。他總是難以下決斷。活動當前,他總會在腦中展開一張Excel 工作表,衡量所有選項。他永遠能找到最佳方案,只是時間已涓流而過。偏我就是沒時間。永遠都沒有。我不知道自己怎麼會生得這麼性急。

整個早上就這麼拖啊、磨啊,直到蓋瑞失去耐性,我也是。於是我不悅地說了這麼一句:「好了,馬修,算了啦。反正你不去,更省事。」

有些話,好希望能夠吞回去。

那個星期五,我的一天從跟某位女記者的會面開始。就我從事的時尚業來說,與「記者相約見面」是週週必有的行程。我們會找一個不錯的地方,假托工作需要一起共進早餐,然後花上兩小時互吐苦水閒聊。那天早上,發言權被她占去。

典型的畫面。年輕、貌美、苗條的女記者為情所苦,誓言走出情傷,活得更堅強。

有些人就是有這種能力,完全理所當然地自認是一切的中心。無論發生了什麼,總能從中衍生出精采絕倫的故事。他們在家庭聚餐場合裡主導發言,撲抓他人的注意力到一些微末瑣事上,並堅信世界繞著他們轉。相較之下,我總不免在心底自問,我來這兒幹嘛。

就連創作這本書,我都覺得過於自負了:誰會對我的人生感興趣?

眼科門診是老早就預約好的,我沒辦法取消。然而我想回家,回到我的安樂窩,我的家人身邊。時至今日,我不禁仍會這麼想,早知道寧願瞎掉,也好過眼睜睜親睹接下來幾小時即將發生的事。不過想歸想,我還是乖乖等著醫生看診,當然,老樣子,輪到我時照例比預定的時間晚。

這是第一次,不是我去接蓋瑞放學,而是馬修代替我去。我知道他沒有為此埋怨我,正好相反。

我踏入家門時,爺兒倆的笑聲穿透浴室,還有拍打流水的歡樂聲。馬修為了在浴缸營造暴風雨,弄得全身濕透,蓋瑞則噴濺歡樂水花。

他買了《Elle》時尚雜誌給我,還拿了一罐零熱量可樂給我。我大搖大擺地躺上沙發,今晚由他負責搞定一切。

他放了一張唱片。

這是我們倆一起聽的最後樂音,只是我們當時並不知道。

沒有人把那張唱片收起來,它一直待在唱盤上。

專輯名稱《不朽者》(The immortal)。

快八點的時候,我們一家三口一起吃晚飯。馬修一點都不急,甚至不確定是否要去看那場演唱會,他有意拉長眼前的時刻。

他去哄蓋瑞睡覺。

他對他說:「我愛你,明天見。」

沒有任何跡象顯示,一場驚濤駭浪醞釀將至。

只是一個星期五,數度親親抱抱之後,我們的兒子終於入睡,我腹中的小女兒稍稍不安分地踢著。

只是一個星期五,馬修滿臉輕鬆愉悅。

我記得,因為這很罕見。他這人個性穩如山,喜怒不入於心,從未慍惱或興奮。

那天晚上,他活潑外放,我還笑他精力充沛哩。

他很高興要去聽演唱會。儘管他對死亡金屬之鷹1並不特別熟悉,倒是滿心期待石器時代女王中的某個樂手會上場表演。這是狂熱樂迷的小小策略:他看了每一場沙加降臨的演出,只希望能目睹貝堂.貢答出現在舞台上。

音樂是我男人的呼吸,他的生命裡不可能沒有音樂。打從我送他一台黑膠唱片唱盤之後,搖滾和藍調就在他的耳裡鼓動。他彈貝斯也拉低音提琴,晚上讀的都是樂手的自傳。

我們倆一起聽了千百場演唱會。沒有小孩的時候,我們總是出雙入對

1、 Eagles of Death Metal,美國重金屬搖滾樂團,樂風極端另類。

2 、Queens of the Stone Age,美國搖滾樂團,成立於一九九六年。

3、 Shaka Ponk,二○○四年組成的法國實驗搖滾樂團。

4 、Bertrand Cantat,法國搖滾樂手,是樂團黑色慾望(Desir Noir)的成員。

去聽音樂,看表演。自從有了蓋瑞之後,我們逐漸習慣分別外出,雙方絲毫不已為忤。

時間差不多了,該走了。

他允諾會早點回來。

他往脖子繞了條我的圍巾,我最喜歡的。

口袋塞了一雙鞋子的照片,那是他打算在聖誕節送我的禮物。

他出門了。

九點四十六分,他發了一則簡訊給我:「這才叫搖滾樂。」

九點四十六分過幾秒,恐怖分子衝進了巴塔克蘭劇院(Bataclan)。

 
敦克爾克大行動/還原二戰史上最壯烈的一場撤退戰
文、圖節錄自時報出版
圖/時報出版提供
 「這是一個能帶你重返現場、親身體驗的故事」——克里斯多福.諾蘭

內容簡介:

  「敦克爾克」一詞將被人們以崇敬之心永遠傳頌!

  一九四○年五月,一場史上最大的撤退行動扭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未來。

  英法盟軍在比利時投降、戰線已崩潰到法國海岸線,在最艱難之時,「發電機行動」啟動了。面臨德軍的炮擊與轟炸,九天之內,英法軍艦與民船一同將四十萬的軍隊帶過英吉利海峽,他們是僅存的、受過訓練的部隊。不久之後,則成為了盟軍反攻歐陸的主力菁英。

  邱吉爾在國會演說中,將之稱為「解救的奇蹟」。樸茨茅斯海軍上將威廉.詹姆斯爵士(William James)寫信給海軍同僚時,只能「感謝上帝賜予敦克爾克的奇蹟」。參謀長波納爾將軍在日記中更寫道,「敦克爾克撤退行動無疑是一場奇蹟。」——除了「奇蹟」二字,再沒有方法可以形容如此出乎預料、難以解釋的命運逆轉。

  在不帶個人色彩的現代戰爭中,一般百姓很難有機會做出直接貢獻。而在敦克爾克,尋常百姓確實搭乘小船,前往海峽對岸營救士兵。這史無前例的救援行動激勵了英國民眾,讓他們對這場戰爭萌生出前所未有的使命感——最重要的是,他們達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戰後著名歷史研究者華特.勞德,為了還原這場戰爭的全貌,走遍世界各地、親身訪談戰爭雙方上百名軍官、士兵、百姓,蒐羅各種戰爭記錄、圖書館文獻、舊報紙、日記等,提出了當代觀看敦克爾克的新視野,於美國出版後三十年暢銷不墜,成為描寫敦克爾克的經典傑作之一。

作者介紹:

華特•勞德(Walter Lord)

  生於1917年,卒於2002年,是一名多產的美國作家暨歷史研究者。他先後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和耶魯大學法學院。就讀耶魯期間,適逢美國正式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勞德一度中止學業,入伍赴歐作戰。戰爭結束,勞德回歸校園,最後拿到法律學位。1955年,出版描寫鐵達尼號沉船記錄的《震驚世界的那一夜》,轟動一時。此後,勞德佳作頻出,三十年間共創作出版了十一部暢銷書,成為「歷史敘事」(Narrative history)領域的一代名家。1997年,詹姆斯•卡麥隆拍攝電影《鐵達尼號》期間,還請高齡八十歲的勞德擔任顧問。勞德於2002年過世,次年,鐵達尼號海底遺骸的紀錄片《深淵遊魂》(Ghosts of the Abyss)上映,卡麥隆將此片獻給勞德,以示追憶。

搶先試閱:

「我從來沒有那麼努力禱告」

隨著敵機逐漸迫近、機群的轟鳴聲愈來愈強,資深海員巴里斯小心翼翼摘下假牙,放進胸前口袋──對溫莎號(Windsor)驅逐艦的人員來說,這舉動向來表示一場硬仗已近在眼前。那是六月一日上午五點半,清晨的霧氣已開始消散,預示炎熱而晴朗的一天。

幾秒鐘後,敵機映入眼簾,Me109從東面低空來襲。槍口閃閃發亮;幾架飛機掃射溫莎號正在接運部隊的東面防波堤;另外幾架攻擊海灘……救援船隊……甚至是正朝著船隻涉水或游泳而去的個別士兵。德國戰機通常不執行掃射任務,它們的指令是留在高空,為斯圖卡和亨克爾提供掩護。今天的戰術透露出幾許不尋常的味道。

擲彈兵衛隊第一營的布里吉斯上士躲在拉帕內西側的沙丘,安然渡過這場風暴。其他六到八名擲彈兵聚集在他身旁;這是前一天夜裡營隊一哄而散時,他集合到的一小群弟兄。當時沒有人知道該怎麼做;等待黎明似乎是最好的辦法。

現在天亮了,選擇並未變得比較容易。加入敦克爾克的行軍隊伍看來太過危險;往那個方向望去,布里吉斯只看見閃爍的砲火和衝天的煙柱。另一方面,加入底下海灘上的等待人群似乎也徒勞無益;船那麼少,而士兵卻那麼多。布里吉斯最後選擇留在海灘;他們一行人或許可以找到一條較短的隊伍,不必等到望眼欲穿。

一聲槍響結束了這場實驗。一名軍官指控他們插隊,然後往布里吉斯的腳邊開了一槍以示警告。上士沒受到驚嚇,他轉念一想,說不定有辦法離開海灘,根本不需要排隊。他發現一艘顯然空無一人的救生艇在離岸邊一百碼的地方漂流,於是建議大夥兒游泳登船。結果沒有人會游泳。

他決定自己去把船拖回來。他脫掉衣服、游到船邊,卻只發現船上畢竟不是空無一人。兩名穿著濕答答卡其服的士兵正在船上想辦法鬆開划槳。他們很歡迎布里吉斯加入,但他的朋友就免了;他們沒打算為任何人回到岸邊。布里吉斯跳下船,再度游回海灘。

但是此時,弟兄們已為了躲避空襲而四散開來,不知去向。只有馬汀中士留在原地,忠心耿耿地替布里吉斯看管裝備。他們凝望大海,又看到另一艘救生艇,兩人決定設法登船。當然,馬汀不會游泳;但是一逕樂觀的布里吉斯認為他總有辦法帶上馬汀,哪怕得又推又拉。

假如布里吉斯輕裝簡從,事情可能簡單一點。不過他已穿好衣服、背上背包和防毒面具,腦子裡除了馬汀中士之外,還有許多事情需要惦記。部隊移防佛勒的時候,駐紮在一家珠寶皮草店的地窖。部隊經常提醒他們不要留下任何東西供德軍劫掠,布里吉斯何曾想到,他自己轉頭就幹起了打家劫舍的勾當。此時,他的背包和防毒面具塞滿了腕表、手鍊,以及由十二張銀狐皮製成的披肩。

兩人朝海裡走去,布里吉斯一邊想辦法幫忙馬汀,一邊還得緊緊抓著他的財寶。不知不覺間,兩人竟抵達了船邊;原來,船上已有一位滿頭白髮、慈父一般、還戴著種種榮譽肩帶的准將在主持大局。將軍以高超技術操作救生艇,四處打撈落單的士兵。馬汀被拖上船,布里吉斯準備跟著上去。

「你得丟掉裝備,上士,」准將高喊。每一吋空間都要留給士兵使用。連布里吉曼自己都意想不到,他毫不猶豫地拋下一切──手鍊、腕表、珠寶、皮草,或許最重要的是,良心上的重負。

被拉上船後,他立刻抓起一根槳幫忙划船。他們由將軍掌舵,慢慢划向停在不遠處的驅逐艦。敵機展開掃射,布里吉斯身旁的弟兄中彈。船隻繼續緩緩前進,然而就在即將抵達之際,艦上一名軍官嚷嚷著叫他們趕緊閃開。驅逐艦卡在沙洲上,正打算全速衝刺脫離擱淺。

准將努力過了,但也許是因為海潮、洋流、吸力,或者純然因為缺乏經驗,他們無可救藥地被吸引到船邊。布里吉斯的槳因為一股洶湧的潮水而撞上船身,透過他但願自己永遠無法理解的物理力量,他被拋向空中,離開了救生艇。他抓住一根橫條,結果是驅逐艦的繩梯。船上伸出幾隻友善的手把他拉上去。

下一個瞬間,救生艇再度跌入海裡,被捲進高速轉動的螺旋槳中。小艇、准將、馬汀和其他每一個人都被絞成碎片。布里吉斯及時回頭,在馬汀驚恐的臉龐消失於海面之際,捕捉到短暫的最後一瞥。

他跌坐甲板上,倚著隔艙板。這艘驅逐艦原來是艾凡赫號。布里吉斯開始脫掉濕衣服,一名水手遞給他一張毯子和一包香菸。他沒有時間享受。飛機的引擎聲預告著來自天上的另一波危險。

德國轟炸機來了。幸運的是,艾凡赫號終於擺脫沙洲,哈杜艦長躲掉了亨克爾的第一波水平轟炸。可惜沒能躲過斯圖卡。上午七點四十一分,兩枚近距離脫靶的炸彈劃過船身兩側,第三枚撞進前通風管的底座。

當驅逐艦猛然一震、燈火霎時熄滅時,從拉帕內海上被撈起的二等兵克萊瑞奇正在底下的鍋爐室烘他的軍服。炙熱的灰燼灑落一身。他當時站在通往甲板的階梯旁,立刻穿過一片霧濛濛的蒸汽往上衝。只有他和另一個人死裡逃生。

布里吉斯上士從隔艙板旁觀望一切,還因為自己的遭遇而心有餘悸。不過,他仍保有足夠警覺,察覺到艾凡赫的船員正開始脫鞋。這只能意味他們認為這艘船即將下沉。

他不需要更確鑿的證據。他立刻脫掉毯子,從船邊一躍而下,除了一直設法戴好的鋼盔之外,全身一絲不掛。靠著他最喜歡的、結合蛙式和狗爬式的泳式,他慢慢游出了船邊。他可以永遠游下去──或至少撐到某艘看起來比艾凡赫號更靠得住的船舶出現。

但是艾凡赫號並未就此沉沒。火勢控制住了;彈藥倉灌滿了水防止爆炸;受損的鍋爐也補好了。哈凡特號驅逐艦和婆婆納號(Speedwell)掃雷艦側身停靠,接走絕大多數部隊。婆婆納號離去之前,撈起了獨自在海中游泳的另一名生還者。那是布里吉斯上士。

在艾凡赫號上,輪機官馬奧尼上尉試著靠僅剩的最後一具鍋爐產生蒸汽,朝英國返航。它在拖吊船協助下,以七海浬的速度緩緩爬行,成了絕佳的攻擊目標,兩度遭亨克爾轟炸。每一次,哈杜艦長都等到第一批炸彈落下之後,跑到各個船艙點燃煙幕筒,製造出遭受重擊的假象。障眼法奏效了:敵機攻擊完畢隨即飛離現場,顯然認定這艘驅逐艦已經完蛋。

在哈凡特號,從艾凡赫號接過來的部隊還來不及喘口氣,斯圖卡便再度猛烈來襲。兩枚炸彈擊毀輪機艙,第三枚則落在船頭正前方,在船身通過時轟然爆炸。

 
閱讀筆記
流光/裁光造書的人
聯合報/苦茶
《流光》書影。 圖/允晨提供
推薦書:廖志峰《流光》(允晨出版)

允晨文化發行人廖志峰回母校淡大中文系向學弟妹演講時,自稱是「離開小鎮的亞茲別」。所謂「小鎮」即是淡水。

在淡水讀過書的人,總以為淡水屬於他們。大學剛畢業的「亞茲別.廖」與小說人物一樣虛無。即使當兵,有假還是往淡水跑。退伍後一時不知所措,竟躲回淡水「臥讀」度日。被叔叔一通電話罵醒,連忙捲起棉被與書離開小鎮。此別一去三十年,但夢中猶見河邊的水光。

作過廣告公司文案、國會助理,1990年三月進允晨當編輯,六年後擔任總編輯暨發行人至今。選擇允晨,係讀了該社請鄭樹森先生主編世界文學大系,心有所感。至於怎麼升上發行人高位,他促狹道:「因為老闆被我編的書嚇壞,連忙抓我當防火牆。」在他帶領下,允晨出版品不論是學術論著或文學作品,均維持高水準高膽識。連中國查禁的書也敢出。

出版界打滾近三十年,文采光華難自棄,他終究寫出散文集《書記憶著時光》(2015)與今年五月這本《流光》。《流光》文字來自他的臉書。隨興貼文難免冗雜重複,遂託胡慧玲女士審稿動刀,四十萬字初稿刪去三十萬(狠),精華中的精華分成春夏秋冬四部,共一百六十五則。

每則篇幅不長,最短者僅一頁。篇尾末句常停於所當停,韻味無窮。所談無非文藝阿北的日常,作書訪人飲酒走街。書一本本於眼前手下經過,任時光匆匆流去,春夏秋冬遞轉不過就是一杯咖啡一支酒。再加一滴字句之外的小惆悵。書不好賣啊。作家不好伺候。

書中提到諸多文藝人士如尉老師、老曹、簡白,短短幾筆,素描輪廓,語帶機鋒,如雲如龍,略有《世說新語》味道。但最可注意是那些沒名字人物出場段落,都是寫來罵的。例如〈寫作練習〉這篇,先寫編務上遇到兩個不上道的作家,第三段突然轉到溫德斯電影,「最讓人安慰的片段」是,劇中十年前被作家拋棄的前女友,「突然伸手用力打了作家一個耳光,不夠,再打了作家另一個耳光,真是痛快。」我彷彿看到志峰兄開懷大笑。

讀《流光》會以為偌大台北市沒有什麼人。他少提此城繁華。最喜歡往城西日漸凋零寥落的老區走逛。尤其大稻埕與萬華。總歸是一種鄉愁。老街老人老食攤,被時間磨滅後自有一片晶亮閃光流動。於此晃晃蕩蕩,吃麵喝酒,他的心因此莫名安定,又生湧編書出書的力量。

廖志峰究係何者?一位裁剪時光造書,又以書記憶時光的人。如本書書脊所示,獨行書人阿北一枚。一步江湖無盡期。

 
被齊柏林「看見」汙染 日月光卻勝訴
打了近四年官司的日月光半導體K七廠涉嫌排放廢水汙染後勁溪一案,被導演齊柏林「看見」汙染的日月光,在司法上一路贏到底,但實質上卻付出慘烈「代價」。

退隱的貴族─鼓山
訪遊鼓山,黃昏,西子灣落日是高雄最知名的美景之一。入夜,山上可以聽見許多版本的戀人絮語正在對話,好不浪漫。鼓山,就像是一個退隱的貴族,但貴族優雅的氣質卻永遠無法被抹滅。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