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旅讀中國電子報】提供獨特多元的中國旅遊提案、文化觀察參照,讓你藉旅遊、深入生活之際,掌握其脈動。 橫跨東方與西方的資訊撞擊,【英語島電子報】最適合想在英語裡找到知識、趣味和品味的商管人士。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8/06/07 第103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蘭嶼•只有大海知道/結合夢想、勇氣,以及族群意識復甦的尋根之旅!
沒有大路/一輩子依戀,拼了命找回家的路
暴力與伊斯蘭/重讀伊斯蘭提供今日阿拉伯世界暴力循環困境突圍
勇闖非洲死亡之心/在異鄉日常中體會「人窮志不窮」的查德志氣!
孩子的我/透過孩子眼睛回眸童年小鎮,碰觸成長暗影、家裂縫
很冷很冷的冷知識/它們不是不重要,只是你從來不知道!
閱讀筆記 回家種田/文青, 打開老村 舊封印
活動快遞 2019年「流浪者計畫」徵件,即日起至7月13日止

新書鮮讀
蘭嶼•只有大海知道/結合夢想、勇氣,以及族群意識復甦的尋根之旅!
文、圖節錄自遠流
圖/遠流提供
歷時六年,導演採「窮人拍片法」,一路走來化險為夷的《只有大海知道》同名電影上映,結合夢想、勇氣,以及族群意識復甦的尋根之旅。

內容簡介:

一個意外流放蘭嶼的天龍國老師,一個翹首期盼爸爸回家的男孩,一場跨海的歌舞劇比賽。其實,在那之前蘭嶼的孩子根本不敢穿上丁字褲。

改編自蘭嶼椰油國小舞蹈隊的真實故事,透過相依為命的祖孫親情、舞蹈隊老師對孩子無私的付出,讓孩子慢慢認識了自己、看見了自己內在的寶藏,也意識到自我存在的意義,並憑藉著勇氣,走出成長中的挫折,開創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椰油國小舞蹈隊歷年來獲獎無數,並受邀至世界各地演出。如今他們不僅有了一個和自身族群文化接軌的橋樑,也因為重新認識了自己,臉龐有了自信的光。「態度最真誠,最如實呈現原住民生活狀態及文化面貌的,就屬崔永徽導演」-虞戡平導演。

導演說:「第一次看見達悟的孩子穿著丁字褲站上舞台,我的淚水就沒有停過。」在消費文明無限擴張的時代,我們早已忘記這個世界並不是靠物質在支撐著。文明對人類性靈與文化的戕害,其實不僅發生在蘭嶼。崔永徽導演決定拍出這些蘭嶼孩子的故事,拍出當代達悟文化斷層中漂泊的心靈,並同步觀照親情、遺棄與愛的命題。希望透過影像帶我們跳脫遊客的視角,走進真實的蘭嶼。

《只有大海知道》於100年度即榮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劇本獎,因為導演的堅持──堅持由達悟族人自己演出、堅持取得當地人的信任之後再開拍、堅持影像絕不能落入消費蘭嶼的窠臼──六年之後,終於即將搬上螢幕。

以導演崔永徽所採的 「窮人拍片法」出發,從故事原型、劇本、人物側寫、舉辦蘭嶼戲劇營隊、籌措資金,以及拍攝至殺青後,一路走來化險為夷的心情筆記,是一個追逐電影夢者的導覽,同時也希望傳達電影之外,關於蘭嶼種種生命/生活與當代文化議題,以及偏鄉生活所給予我們的啟示。

作者介紹:崔永徽

沃土影像製作有限公司導演,編劇,製作人。輔仁大學中文系畢,編導經驗豐富,影視製作資歷十餘年,創作類型涵蓋人文紀錄片、影視戲劇及電影。重要作品:2010年 紀錄片《謝錦》、2013年 微電影《美人魚》、2014年 微電影《窗外有情天》、2018年 紀錄片《聽見台灣,聽見鮑元愷》、電影《只有大海知道》、2019年 紀錄片《街頭販售員》;電影《只有大海知道》,榮獲:100年度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劇本獎、103年度文化部國產電影長片輔導金、104年度原住民族委員會電影劇本開發補助、106年度原住民族委員會影視及音樂創意行銷補助、106年度文化部國產電影片國內創意行銷計畫補助、106年入選金馬創投WIP單元。

攝影者介紹:王文彥

在高雄鄉下長大,身處於一個大家庭中,又排行老么的我,總是沒有發言權,因此從小就習慣於觀察別人、聆聽別人。而接觸攝影後,自然相機就成為我觀察、聆聽這個世界的媒介。而與其說我是位攝影師,倒不如說我希望自己是位影像說書人。那一則則在生命中與我交會激盪後的片刻,透過照片,我想承載的不是美麗的影像,而是那故事本身。曾出版《轉風——和蘭嶼交換時間》、《時光封塵.哈瓦那》。現為「女子的海」線上誌總編輯。

搶先試閱:〈熱情與責任─不敢長大的家駿〉

二○一五年,《大海》電影的原型人物子矞老師有一天在臉書私訊敲我,傳了一張鍾家駿的背影照片給我看。我一看就覺得家駿怎麼好像哪裡怪怪的,而且,子矞老師為什麼是傳背影照給我呢?子矞老師說,這張是他偷拍的照片。為什麼要偷拍家駿?因為子矞發現他莫名暴瘦。原來,那幾天蘭嶼的幾所國小舉辦跨校聯合活動,椰油國小的子矞老師遇見蘭嶼國小的鍾家駿,子矞好幾個月沒見過家駿,他發現家駿瘦了一大圈,覺得非常奇怪,立刻開口詢問他發生什麼事了。

「因為我要演電影啊!你不是叫我不可以太快長大?所以我都不敢吃飯。」家駿仍舊是一貫嘻嘻哈哈的態度。但子矞一聽愣住了,這才想起幾個月前在路上巧遇家駿,子矞曾經隨口提起:「電影本來今年要開拍的,可是導演說經費還不夠,只好再延到明年。所以你不要太快長大喔,導演很擔心你萬一太快長大,明年就拍不成了!」

子矞完全沒想到自己隨口說說的玩笑話,家駿居然認真了起來,認真到不敢吃飯!原本就精瘦的男孩現在把自己餓得快皮包骨了……子矞感覺心疼又歉疚,自責那不假思索的玩笑話誤導了孩子,當下難過得幾乎紅了眼眶;他趕緊正色勸慰家駿一番,叮嚀他一定要正常吃飯,絕對不能再忍飢挨餓了。

我在臺灣聽到這個故事也同樣覺得非常不忍心,又好笑又擔心他傷了自己的身體健康。家駿這個孩子,平常看起來嘻皮笑臉的,頑皮好動又瘋瘋顛顛,可其實上他的內心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從家駿的身上我常常覺得,孩子真的不能用他的表面行為或言語去評斷,而是需要觀察許多小地方的細節,然後再不帶批判地加以理解。就像有時候在戲劇營看到小朋友們頑皮歸頑皮,跟他好好溝通之後配合度卻很高,讓我看見他們體貼別人和明理的一面;我也才慢慢明白,大人常把「頑皮」和「不乖」直接劃上等號是很粗率的,它們其實根本就是兩回事。

二○一六年,電影正式進入籌備期,不同職務的人員一一加入了劇組團隊,這些朋友平時都是在業界專門承接電影拍攝的,算是見多識廣、經驗豐富,這時就出現了一些不同的意見,例如有人會擔心家駿能否勝任劇本中小男主角的角色。

因為一般的思路通常是──素人演員最好就是「演自己」──亦即演出和自己特質相近的角色,但家駿的生活經驗和劇本中的小孩幾乎完全沒有相似重疊之處,個性也南猿北轍,這樣的孩子能夠想像劇中角色的感受、理解其遭遇和生命經驗嗎?另外一個原因是,他們看到前幾年戲劇營的習作拍攝中,家駿和其它小朋友的演出風格稍偏浮誇了些,但我們的電影表演是需要自然真實的,未來家駿在電影裡的演出會不會也顯得太油或太矯情呢?

總而言之,他們看不到任何證據足以證明家駿可以做到。

我完全理解夥伴們的擔憂,但是對於家駿我卻又自有看法;有種很細微的感覺我總是很難用語言形容出來。家駿年紀雖小,但內在卻有些很深的東西,類似一種情感的細膩度與感知能力,三年多來我看過那麼多孩子,加上戲劇營裡經歷過很多事情,我知道他真的不同於其它人,只是大部分人初識他,容易被他外在那種逗趣的個性給騙了。

總之我的直覺很篤定,對家駿我仍然很有信心。

至於過去戲劇營微電影的表演風格浮誇,那是為了勾起小朋友的興趣,讓他們覺得有趣、好玩。這掌舵的權力本來就在導演身上,只要我自己清楚現在該往哪個方向引導演員就好,倒不是家駿的問題。果然開拍後一兩天內,劇組夥伴們很快就被家駿說服了,大家都驚訝於他獨特的天賦。但我自己一點也不吃驚,因為這就是一直以來我所看見的鍾家駿,時候到了,他自然就會盡情揮灑、耀眼發光。

因為家駿的緣故我也發現到,「興趣」二字真的不足以形容他的狀態。

有時候,一個人說他對某件事有「興趣」,但那種「興趣」是建立在覺得有趣或某種美好的感覺之上,一旦遇到困難或挫折,覺得累得要命又不好玩了,馬上就會丟到一邊去,然後再重新尋找下一個有「興趣」的目標。這種「興趣」的替換折舊率是很快的。

另外一個例子是顏子矞老師的真實人生。

大學時代,他的生涯規劃是出國深造,未來直接移民並且擠身菁英階級;對於那時候的他來說,只要按表操課就保證前途似錦,成功的人生完全指日可待。但後來他跟著教會接觸到部落和原住民孩子,那些成功菁英大夢再也吸引不了他,大學還沒畢業,他已經立志要到部落裡當老師,和孩子們生活在一起;即使他的父母錯愕失望,他自己卻一點也不覺得可惜。

很多人看子矞老師在蘭嶼執教,會流露出羡慕之情說他好像生活在天堂,但我總覺得這樣的羡慕之情好像有點詭異。所謂身在天堂,其實是需要放棄和放下許多東西的,子矞老師獻身於原住民教育,甚至決心一輩子留在離島當老師以至終老,我想絕不只是因為「好玩、有趣、這裡是天堂」這一類看起來很舒服的理由而已,更多的是出於意識到自己生而被賦予的天職和責任。這種「責任」意涵上有點近似一般所謂的使命感,但我比較不喜歡用「使命感」這個詞,總覺得道德意味太濃了點。「責任」更貼近於個體主觀的選擇,它不是做給別人看的,也不是為了符合某些看似高大的外在標準。

回到二○一五年,這的確是整個過程中我最難熬的一年。

《大海》雖然已經申請到文化部電影輔導金的補助,但距離預設的製片資金還是有一段不小的差距。我心裡的急,在於集資這件事已久卡住很久了,一直無法突破,主要問題還是因為電影沒有卡司、不夠商業化,所有我們找上的企業主或投資方,都覺得回收不易所以興趣缺缺。但是電影的拍攝也說了一年又一年了,還記得有一次我到椰油國小,阿杰就在樓梯上對我大喊著說:「老師,妳不是說要拍電影?我都已經快要國小畢業了吶!」看阿杰一臉懊惱失望的模樣,我只能一臉抱歉苦笑著無言以對。

但在阿杰那次之後,我已經又拖了三年,蘭嶼的朋友們等待已久,而且孩子的長大是不等人的。然而若因為急躁而倉促行事,也只會讓一切更加危險,幾經掙扎之後,我決定聽從製片人陳保英的建議,耐住性子再多等一年,畢竟誰都不知道一年的時間會出現什麼新的契機,就再給自己一點時間努力看看吧,看看能否爭取到更多資源注入《大海》,讓電影的拍攝能夠有一個更穩健的基礎。

對我來說這也同樣是一種責任,我選擇了它,

就得承擔它帶給我的一切,雖然為錢奔波真的很折磨人。

▶▶ 閱讀更多 崔永徽《只有大海知道:蘭嶼觸動我的人、事、物》

 
沒有大路/一輩子依戀,拼了命找回家的路
文、圖節錄自啟明出版
圖/啟明出版提供
故事從身體裡被拖出來,斬開後再縫合,撕裂後又黏貼,拼湊成母親與故鄉的樣子。有血、有肉,由恨生出愛,這一本光明的厄運。

內容簡介:

「我老早就想寫自己的母親。就算頭腦一片空白。就算題材老套。我不確定這是不是愛。哪個人不想天長地久地把母親保存下來。」

詩人暨繪本作家馬尼尼為的直覺式衝擊,以創作為刀,剪下生命記憶,時空、色彩、氣味、聲響,任情緒與意識流瀉,碎裂的句子、段落、詩句和畫作彼此交疊覆蓋,冰熱刺痛、酸甜苦鹹,張貼成一本三萬多字的散文,保存下遠方斑駁的母親。她在台北和馬來西亞麻坡兩地奔走,撕下冰冷城市與炎熱之鄉的兩個月亮,她的書寫慾望能剝除婚姻與家庭日益增厚的苦痛,自肉身扯下一張張標籤,貼補瑣碎生活家事,她將情感黏於豢養的花貓,以恐懼、慌亂、憤怒反覆辯證,對母親的恨終消融於愛,即使血肉模糊,疼痛著也美麗。

而故鄉,還有在故鄉的母親是什麼樣子?

乾涸凋零的鮮紅,哪怕醜陋、骯髒,都讓人自珍著,一輩子依戀,拼了命找回家的路。

作者介紹:馬尼尼為

馬來西亞柔佛州麻坡人。留學台灣。美術系、所畢。三十歲後開始創作。著有《帶著你的雜質發亮》、《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繪本《貓面具》,以及「隱晦家庭」繪本三部曲《海的旅館》、《老人臉貓》、《after》;詩畫集《我們明天再說話》;繪《The velveteen rabbit絨毛兔》。現苟生台北。育一子二貓。

搶先試閱:〈明天再想辦法。和母親吵架。〉

我感到老在她的怒意裡裂開。我嚇了一跳。

一時之間我忘了她會死。一下子失去了支點。我媽媽開始看我不順眼。成天坐在電腦前打字。晒太陽的床墊。吵架在床墊上曝晒。我跟媽媽吵。跟先生吵。顧孩子差。沒有上班。白天關在屋子裡。不全職帶孩子成了我的罪過。成了我的不孝。成了母親對我的不屑。

我無法和母親鬥爭。我無法灌溉。我不要默認。我不要認同她。她要我好好做一個女人。做一個像女傭一樣的女人。我開門見山和她吵。都燒光的甜蜜。都燒光的母愛。是愧疚。是憤怒。

我回到家。像影子一樣沒有飯吃。我看著她奮力為我大姐準備食物。奮力為藍衣隊義工準備食物。我想要煮她總是厲聲把我推開。認為我煮的難吃。我瞥見她吃力地站起來。吃力地爬樓梯。

我感到自己在她面前一無是處。這一切似乎是消滅我回家的路。

我看著她。感到年老要把她消滅乾淨。看到年老已經追上她。看到年老的蠕動。我瞥見身旁突然有老人的身影。母親的身影變得陌生。我不敢正視。過年大家都穿紅色的衣服。紅色像桌巾一樣的喜氣。老去的背。粗暴地駝著。聲音也變得粗暴。老去的手有鳥飛去。在皺紋的浪裡飛起。

我書寫為了接近自己。為了看見樹林後的海。看見上面彎曲的樹枝。但是書寫卻讓我成了孤兒。成為讓自己的母親討厭的人。

那個時候,我伸手要去扶母親的年老。她給我的是蔑視。你回來家裡更亂。我走進了沙子。被沾得一身都是。黏在送葬的人群裡。準備半路走開。我和年幼的孩子。被指責為亂的根源。我如何每過兩個小時收一次玩具。我住得不安。住得緊張。在乾淨的地板上。我說話感到吃力。我的手在抹布髒水裡掙扎。這本相簿只有兩頁。所有在太陽底下的東西都慢慢被磨光。母親的腳被蘆薈與傷口的血浸透。那隻面目凶殘的貓啃著老鼠。把客廳弄髒了。

從那個時候我開始感到成為母親後,自己的母親就會離你而去。

我開著車想要回家。被喊成妖怪。

我怕自己有一天再也回不去。一切都要徹底地歸還給故鄉。一切都要連根拔起的痛。一切都要投進那個泥濘海裡。一切都再也無力解決。

但那個時候,那個時候時間再也爬不起來。當我全神貫注地想起過去,想起很多爭吵的時候,我逃走了。我最後能逃到哪裡。當故鄉已經消失,所有的地方都爬不上去了。

這裡收容過我。後來變得黯然神傷。

我有時回來。擠在這裡。所有的光芒成了深夜的雨衣。

母親

跟你借 一棵樹

跟你借 一點世界

跟你借 一點失望

借千辛萬苦

借風平浪靜

再借我一點回憶

借更多妄想

借實用

我不會還你

母親

▶▶ 閱讀更多 馬尼尼為《沒有大路》

 
暴力與伊斯蘭/重讀伊斯蘭提供今日阿拉伯世界暴力循環困境突圍
文、圖節錄自南方家園
圖/南方家園提供
銳利剖析近年吞噬阿拉伯國家的暴力與戰亂—阿拉伯之春、ISIS的興起到敘利亞內戰,並追溯至伊斯蘭文明根源,反映出穆罕默德歸真後,伊斯蘭在權力衝突中,依各自利益解讀《古蘭經》,形成一場意識型態戰爭。

內容簡介:在名叫Z城的器皿裡,生長著叫做「殺戮」的永不凋謝的植物

「自2011年開始發生在阿拉伯國家的事件,彷彿回退到原始人、野蠻人般。一個人可以因為他人想法不同而搶劫或殺人,殺掉不屬於順尼派或不同想法的人。在在顯現出人類的仇恨。就像我說過的,這些行為及穆斯林對此的沉默顯示穆斯林深信伊斯蘭是唯一、完整的宗教,是真主為其信徒所選擇的宗教。好像沒有伊斯蘭就無法生存般。為何會認為沒有伊斯蘭的世界便會失去意義?」─阿多尼斯

在此書,阿多尼斯與精神分析學者胡麗亞.阿卜杜瓦西德透過對談,銳利剖析近年吞噬阿拉伯國家的暴力與戰亂—阿拉伯之春、ISIS的興起到敘利亞內戰,並追溯至伊斯蘭文明根源,反映出穆罕默德歸真後,伊斯蘭在權力衝突中,依各自利益解讀《古蘭經》,形成一場意識型態戰爭。伊斯蘭成為政治與經濟武器,用以追求權力,加劇部族的分裂,並形塑伊斯蘭文明暴力與禁止多元的觀念。

阿多尼斯認為,阿拉伯的歷史是偽造的,被通篇捏造的。而創造阿拉伯/伊斯蘭文明與偉大功業的人,不是遭到放逐、定罪,就是被拒絕與監禁,甚至釘死在十字架上。因此,必須以嶄新的觀點與人文精神重讀伊斯蘭文明,以為今日阿拉伯世界的暴力循環及困境提供一條突圍之路。

作者介紹:阿多尼斯 Adonis

原名Ali Ahmad Said Esber。著名詩人,一九三○年出生敘利亞。十七歲出版第一本詩集,並且借用古代腓尼基神祇阿多尼斯為筆名。曾獲德國、法國、義大利、土耳其與黎巴嫩等多國文學獎項。中文版詩集有《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時光的皺紋》。除詩集之外,亦有文化、文學論著與譯著,著作《停頓與變動》(Ath-thābit wa‘l mutaxawwil)被公認為研究阿拉伯文學及文化的經典作品。

搶先試閱:〈沒有燕子的春天〉

胡麗亞.阿卜杜瓦西德(以下簡稱胡):阿多尼斯,如何解釋阿拉伯之春的失敗?

阿多尼斯(以下簡稱阿):起初,阿拉伯起義讓人聯想到覺醒。一場美麗的覺醒。但隨著阿拉伯之春所引發的事件,顯示這並非一場革命,而是一場戰爭;這場戰爭卻取代反抗暴政而成為另一個暴政。當然,也有非訴諸暴力的反對派,只是因為起義所引發的事件連帶遭到破壞。此外,這場革命清楚顯示出宗教性、部族性,而非公民;是穆斯林的,而非阿拉伯的。然而,阿拉伯社會狀況應該要澈底改變。

胡:說到澈底改變,我所理解的是要從政治、社會、經濟與文化方面著手。

阿:完全正確。問題是,這種改變與宗教及政治權力—這個永恆的問題—相牴觸。權利受損的人民只顧著推翻政府,卻未充分重視制度、教育、家庭、女性與個人自由的問題,缺乏關於建立平民社會,即公民社會的反思。

胡:所以,錯誤可能在於那些受政治權力壓迫的人無法朝實際改變去努力,而且不敢想像既有的複雜性能有任何改變。

阿:當然。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假如這不是一個世俗化的社會,我們就不能在像阿拉伯這樣的社會進行革命。此外,外國勢力與自稱革命的反抗軍之間的聯盟是第二個錯誤。這些叛亂分子並非獨立思考,而是與外國勢力緊密結合。

胡:是這些叛亂分子尋求西方勢力的介入,抑或西方強權趁勢掌握起義一開始的控制權?

阿:兩者皆是,而且還造成災難性的後果。與外國聯盟破壞了這場運動。甚至可以說,武裝暴力是摧毀這場革命的重要因素。先進武器絡繹不絕地從外地輸入。我們知道:沒有外國勢力介入,革命分子就無法擁有這些武器。結果,他們沒有撼動獨裁政權,反而摧毀了自己的國家。

胡:但是,如果我們以敘利亞為例,其政府也製造屠殺,甚至參與了破壞。

阿:沒錯。只是,一場希冀變革的革命不應毀了自己的國家。該政府殘暴是事實,但反叛者應該要避免國家陷入混亂。尤有甚者,基本教義主義者以更殘酷、更具組織的態勢回來了。雖然渴望看見更美好的日子,人們卻陷入了蒙昧。我們經歷的是一場災難,而不是充滿希望的變革。而且,這場運動對女性的自由緘默無聲。如果女性依然是伊斯蘭法的囚犯,我們還能說這是一場阿拉伯革命嗎?以宗教之名將這場春天變成了地獄。宗教在設定好的意識形態下遭到解讀與利用。

胡:是宗教團體利用動蕩的局面將革命轉為利基,還是阿拉伯穆斯林內心深處的宗教信仰仍根深蒂固,或存在基本教義意識?

阿:一場革命會反映革命者的層次。因此,一個國家的革命重要性來自革命者的素質、文化、與世俗化的關係,以及他們對世界事務的觀點。以革命之名發生在阿拉伯國家的事件證明,絕大多數阿拉伯社會仍被無知、文盲與宗教蒙昧主義所主導。轉入蒙昧的革命並非一場真正的革命。這是一場災難,因為我們之前開始邁向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如今卻在退步。這是澈底的倒退。

胡:在這場衰退中,重現了熟悉的與已知的事情。在你的著作《書:昨日、空間、現在》第三卷中( Le Livre III [ Al-Kitâb] : Hier le lieu Aujourd’hui), 你說:「阿勒坡 ——你經歷了多次的革命。寶劍削下你叛逆兒子們的首級(……)/而你也多次擁抱了暴君 !」當我們讀到這些詩句,彷彿是今日的阿勒坡。在你看來,這重蹈覆轍的意義何在?為什麼十五個世紀以來一直受制於刀劍般的律法?

阿:我們過於談論阿拉伯之春,彷彿它與過去毫無關係。然而,它無疑與我們的歷史有關。首先,我們忘了歷史上曾經歷比阿拉伯之春所承諾的更為激進的革命,例如所謂「黑奴起義」的Zinj(奴隸)革命。此外,還有什葉派中,卡爾馬提群體(Qarmates)的革命 ,他們呼籲建立一個類似今日稱之為社會主義的體制;更別提那些要求自由與平等權利的小型革命。這些革命,或大或小,都比阿拉伯之春更激進、重大。

胡:我自己的情況是:當我在摩洛哥就讀小學、中學時,根本沒有聽說過 Zinj 起義或卡爾馬提革命。學校教科書一直讓我們保持無知。後來到法國念大學時,才發現這些前所未聞的反政權、反種族與社會歧視的抗爭運動。

阿:問題在於,我們的歷史是延續獨裁政權的歷史,而非人民的歷史。同樣的,我們的文化是權力者與統治階層的文化。我們不談論人民,不談人民的憤怒,更不論人民的渴望。我們不停地炒作政治權力和「神的哈里發」,澈底忽略公民權利。

胡:這是事實,想要知道這部分的阿拉伯歷史,必須有極大的好奇心與顛覆性的閱讀興趣。在學校是不會教「內隱學派」的,因為大學裡有祕密警察監督,內隱學派者的名字更是從未提及。

阿:卡爾馬提分子的理念呼籲平等、共享財富以及對抗苦難與貧困。他們一直是進步分子,宣導社會主義。在他們的觀點裡,個人工作是為了貢獻、充實國庫,國庫則依據每個人的工作與需要重新分配金錢資源。

胡: 他們是馬克思主義的先鋒,是對穆罕默德的女婿,也是第三任哈里發歐斯曼('Uthmân)理念的反叛—他在任內擴大了自己的家人與伍麥亞家族5 的財富及權力。

阿:可以說他們是反抗伊斯蘭初期哈里發政權的群體。

胡:歐斯曼娶了先知穆罕默德的兩位女兒為妻,當上哈里發之後便將人民拋諸腦後。神在地上的代理人成了最不公正的人。

阿:這就是他後來於西元656年在麥地那(Médine)被包圍刺殺的原因。反抗歐斯曼的革命分子來自麥加、庫法(伊拉克)和埃及。這場革命是強烈的政治覺醒,也是一場偉大的抗爭。

▶▶ 閱讀更多 阿多尼斯, 胡麗亞•阿卜杜瓦西德《暴力與伊斯蘭:阿多尼斯與胡麗亞.阿卜杜瓦西德對談》

 
勇闖非洲死亡之心/在異鄉日常中體會「人窮志不窮」的查德志氣!
文、圖節錄自前衛
圖/前衛提供
一個台灣人的查德初體驗!這不是一本旅遊指南,也不是單純的遊記見聞,而是一個台灣人,在非洲內陸的生活體驗,在異鄉日常中,體會到「人窮志不窮」的查德志氣!

內容簡介:

非洲,被視為是資本主義世界最後一塊「流奶與蜜」之地,隨著全球化的進展與中國改革開放後的崛起,歐美中三大集團在二十一世紀的非洲大陸上,進行著已持續數百年的各項資源競爭。原先位處中非內陸的查德,原本是瘧疾等疾病肆虐、政變頻仍、世界最貧窮與貪腐的國家之一,也因在2003年發現石油,進入三大集團的戰略視野中,而獲得一定程度的經濟與政治發展。

查德,因地理位置而被稱為「非洲死亡之心」的國家;一名台灣人,因工作機會使然,毅然決然的踏上了這塊生疏、充滿未知的土地,因此開展了一段與眾不同、前所未有的旅程。由於本書作者受過社會科學的訓練,使得這些隨筆不只紀錄單純的生活體驗,更是從政治、社會、文化、歷史等角度切入的生命經驗。不僅是作者臉書粉專《子瑜在非洲:查德生活二三事》的精選文章集結,更獨家收錄未曾公開發表過的新作,讓讀者在地球另一端的台灣,能夠透過文字與圖像,體會查德人民的樂天與積極。

作者介紹:陳子瑜

目前是快樂聯播網「子瑜生活二三事」節目主持人。之前待過民進黨中央黨部、立法委員蘇治芬國會辦公室、聯合國INGO地方政府永續理事會高雄中心主任,還一度跑去非洲查德吃頭路。雖然跟韓國周子瑜名字很像,但身為中年大叔,路線不可能走甜美風,只能運用就學時期的歷史學與政治學訓練,以吐嘲政治人物來博君一笑。

搶先試閱:〈據說功效比牛肉好的駱駝肉〉

柴燒牛羊雜似乎讓很多人食指大動,如果你因為這樣就流口水的話,那麼接下來的內容你可能會流滿地的口水!這篇要為大家介紹的是,

在當地評價超越牛羊雜的更高級美食:駱駝肉!

話說原本是想到公司附近的店家嚐鮮,可是當車子一靠近時,老闆立刻衝出來,雙手不斷示意說「不要不要」,這可奇了,難不成老闆也有在看批踢踢,懂這個梗?還是說這間店不歡迎外國人,寧可生意不做?

當然都不是。老闆是表示已經賣完了,下次請早。天啊,還不到十二點半耶!這完售速度也太誇張了吧,早上八點就開始賣午餐是吧?不過老闆人很好,跟我們指手畫腳一番後,表示說附近還有另一間,可以過去看看。

到了第二間店,老闆看到我們黃種人就說:「需拿!需拿!」這邊來進行個法文小教學,「需拿」就是法文的「中國人」,請問單兵該如何處置?回答:「翁涅爸需拿。」我不是中國人的意思。在查德,這句話跟在日本或香港一樣,會有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但可能沒有前兩個那麼明顯就是了。

確定還有供餐之後,走進餐廳一看,完全沒有人!

該不會是很難吃吧……?沒想到老闆說:「你們運氣很好。」哪一種好法?經過當地同事的詢問後,才知道說因為星期五,伊斯蘭教徒都去固定朝拜點做儀式了(就是柴燒牛羊雜那間店附近),所以我們根本是包場,運氣很好。包場很好,但東西也要好吃才行啊,老闆,全部來一盤!既然這間是駱駝肉專賣店,那麼全部來一盤,當然也只有全部都駱駝肉啦。相較於牛羊雜店還有蔬菜拼盤,這間專賣店則是只有駱駝肉跟洋蔥囉!當然,澱粉類依舊是法國麵包。駱駝肉一盤一盤的上,很明顯由於單價較高,在分量上是走「精緻路線」,而肉也是切成薄片狀,目視約0.2至0.4公分吧,一片也不大。看到這裡,真的有點擔心要是不好吃的話,就變成踩到雷了。

不過還好,直接拿起肉入口後,不只剛剛的憂慮煙消雲散,還完全可以體會為什麼駱駝肉比牛肉還貴。因為好好吃啊!比黯然銷魂飯的叉燒還好吃啊!(請搭配食神的叉燒圖)這邊先不細談我有沒有吃過黯然銷魂飯,重點是我有吃過駱駝肉。怎麼樣的美味呢?有些朋友覺得油了些,有些人覺得像雞肉,但我認為口感是介於羊肉與雞肉之間。由於這邊的駱駝並不是專門養來吃,也有負責載人或載貨,加上整天長途跋涉,因此肉質十分的紮實,不走入口即化路線,而是有韌性的越嚼越香。加上油脂充足,的確是滿嘴生香。

調味方式,這間店是用花生打成泥狀、加上點醬油,辣椒粉、鹽巴另附,吃起來是相當過癮。剝下一塊法國麵包,從中撕開,再用手抓些駱駝肉與洋蔥,沾點鹽巴放進麵包,就成了道地的查德法式三明治。很快的,三盤駱駝肉見底,於是又向老闆追加了兩盤……。 這樣五盤駱駝肉加五瓶飲料多少錢呢?七千中非法郎(台幣三百五十元),雖然飽足感沒有牛羊雜那麼高,但也有八分飽了。

最後,為什麼駱駝肉在查德的評價要比牛還高、價錢還貴呢?

答案可能會讓你覺得匪夷所思:因為當地人認為吃牛會痛風,而駱駝因為能夠橫越沙漠、是強健耐操的象徵,吃了對身體好……。不過比起台灣一堆人動不動就聽信什麼偏方秘方,覺得吞來路不明的粉末連癌症都治得好,查德這種「吃駱駝強身」的想法倒是合理多了。

▲〈獨立是一種志氣:查德人的心聲〉

查德的窮苦與貧困,在之前許多的文章中都有所提及。

獨立近六十年,整個國家仍舊處於世界低度發展的前段班,至目前為止,都市地區仍有近半數人口沒有自來水與衛生設備、全國近四五%人口是活在貧窮線水準之下、平均壽命只有五十歲。

這樣的情況,讓我想起一個台灣人很耳熟能詳的問題:「如果繼續讓法國殖民,而生活條件比現在好的話,查德人會接受嗎?」查德的同事一聽,立刻搖頭:「不會。」「為什麼呢?查德從獨立以來,其實整個國家的狀況都不太好不是嗎?如果說繼續讓法國統治,或許生活條件會比現在好很多?」「或許會這樣沒錯,但我們查德人不喜歡他們介入我們的政治。從以前到現在,查德的總統都要經過法國的同意,才能當總統。我們不喜歡這樣。」「所以法國對查德的影響力還是很大?」「很大。」「那查德的菁英去國外留學,第一選擇也是巴黎囉?」「對,但有越來越多人去美國或英國了。」

這讓我想起之前在札庫瑪時,跟司機兼導遊史邁爾的閒聊。

史邁爾:「這幾年來了很多中國人,我不是很喜歡,雖然他們帶來很多工作的機會,但我不喜歡他們對查德人的態度。」我:「那法國呢?法國的影響力還是很大嗎?」史邁爾:「沒有了,法國已經要被中國取代掉了。中國來這邊蓋公路、建水井、煉油廠、網路設備……這些雖然是好事,但我們的基礎建設也這樣被他們掌握了。華為的設備會監控訊息,這個我們都知道,但是現階段就是沒辦法。」

傳統殖民母國跟新形態的天朝主義,在查德激盪出的火花,造成人民觀感上差異,的確是相當有趣的主題。中國跟非洲的合作關係可以追溯自上世紀五○年代,當時中國以第三世界的友人姿態,與非洲國家發展政治結盟關係,其成效在台灣人耳熟能詳的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中得到展現,當時支持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於聯合國的中國席位,非洲國家約二十幾國投下贊成;支持中華民國的僅十國左右。

中國改革開放二十餘年,發展一定程度的經濟實力後,在對非洲的來往關係改為以經貿援助為主。自西元二○○○年起,每三年就會舉辦一次中非合作論壇,藉此發展雙邊的經貿關係。中國政府特別高舉「不輸入中國政治文化」、「 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等大旗,刻意營造出與西方殖民模式的差別。由於不干涉當地政局,因此廣受非洲各國當權者的歡迎。

近三屆(二○○九─二○一五)的援助金額,更是從一百億美金大幅增長至六百億美金。然而,隨著重點援助項目日益集中在戰略性物資與基礎建設上,隨著援助項目一同前來的中國工人商人,對當地就業機會與製造業產生的排擠效應,也開始引發當地人的反彈。其中又以「輸出原料—中國加工—回賣當地」的生產模式,招致「新殖民主義」的批判。

說到中國,查德同事的想法則跟史邁爾不太一樣。

查德同事:「現在查德的年輕人對中國的看法比較微妙,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提供援助,但不會像法國那樣介入我們的政治,所以有些人對中國的印象比較好;但是也有人認為中國的作法,其實是在穩定查德現在的政治,也就是比較獨大的體制,因為他們的援助,幾乎都是直接提供給政府,所以一般人民能受益的,除了水井或道路之外,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感覺。工作機會一開始有,但越來越多中國人來這裡,也影響了查德當地人的就業機會。」

「所以年輕人對中國的觀感也是有正有負?」

「不過這個方面,一部分也是我們查德年輕人自己的問題,特別是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他們多半認為自己是國家的菁英,不願意去做太基層的工作,對工作的待遇也很要求,導致一直沒有工作。但是查德現在的狀況就是沒辦法提供你太多的選擇。而且法國的統治並不好,你看法國在世界許多國家的殖民地,都是經濟不太好。」

「既視感好強……」「?」

「喔沒有啦,那我有另一個問題,如果不是法國那麼糟的殖民統治,換成英國、美國之類,查德人會接受嗎?就是放棄獨立建國,當這些國家的一個州或屬地?」

「會有人這麼認為,這也不是不能理解,因為我們國家真的很窮。但我自己是覺得,就算是這樣,我還是希望查德是一個國家。我們才能和其他國家的人平等的往來。」

「也就是說,獨立是一種志氣?」

「對,就算我們的經濟不好、社會也不太穩定,但我相信這些會慢慢變好,而我們是一個與其他國家有相同地位的國家,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當了其他國家的一個州或是一個省,就算經濟情況比現在好很多,但你終究不會是自己的主人。 查德人想當自己的主人,不是其他國家的國民。

▶▶ 閱讀更多 陳子瑜《勇闖非洲死亡之心:一個台灣人的查德初體驗》

 
孩子的我/透過孩子眼睛回眸童年小鎮,碰觸成長暗影、家裂縫
文、圖節錄自木馬文化
圖/木馬文化提供
她是母親,也是渴望母親的孩子。張郅忻最動人的自我追尋,透過孩子的眼睛,回眸童年小鎮,碰觸了成長的暗影、家的裂縫,以及裂縫透露的微微的光。

內容簡介:

自第一部作品以來,「家」便是張郅忻恆常的母題,家的複雜組成,是她漫長的糾結。這一次張郅忻既寫孩子,亦像透過孩子,映照童年的自己。張郅忻:「這本書說的是關於像我這樣長不大的孩子,如何陪伴自己的孩子的故事。以及,透過我的孩子,我回到記憶中的小鎮,遇見那個早熟的孩子,看見她的尋覓與徬徨。」

本書分三輯,輯一名稱「安咕安咕」是客家話用來逗弄小孩發出的聲音。二ま一四年作者生下孩子,待在月子中心,心中有與生命相遇的喜悅,也有不安。在《人間福報》副刊以「安咕安咕」為專欄名稱,記錄與孩子互動的點滴。成為母親後,作者不時回到成長的客家小鎮。童年的許多地方都已消失,決心以文字重建,並藉地景描述童年遇見的種種故事,寫成輯二「小鎮故事」。輯三「行囊」堆疊長長時間以來,遇見的母親與她們的孩子,作者把這些故事一一裝入自己的行囊中。

作者介紹:張郅忻

生於新竹。有一個小孩,但還是個小孩。著有散文集《我家是聯合國》、《我的肚腹裡有一片海洋》,以及長篇小說《織》。

搶先試閱:〈滿天星髮廊〉

滿天星是小鎮上最新潮的髮廊。

這句話對也不對,所有髮廊初開幕都曾是最流行的。我必然要為滿天星加上時代標記,約是八○年代中到九○年代。它與過往髮廊不同處在於聲音,老髮廊收聽廣播或乾脆放一台電視機,滿天星則播放流行音樂,張學友王傑陳淑樺的聲音皆曾流連其中。滿天星與後來髮廊不同處,譬若髮型,滿天星捲髮是明確的捲,弧度立體堅硬,瀏海側分吹高;九○年代末開張的髮廊則崇尚蓬鬆自然,似捲非捲漸成主流。

無論如何,滿天星曾是小鎮上最新潮的髮廊。

老闆娘隨潮流更換髮型,她的流行感形成距離感,平時我不太敢隨意闖入。若只是編辮子或修剪頭髮,阿婆多帶我去市場入口處開業幾十年的老髮廊。老髮廊的頭家娘與阿婆年齡相仿,頭上吹著和阿婆同樣的短捲髮,洗頭用耐斯洗髮粉,搭配熱度極高的水,尖長指甲利利劃過我的頭皮。至今老髮廊仍在,不見頭家娘,從前雇用的年輕助理當家,她們從小姐時期做到如今兒女成家,唯阿婆一頭短捲髮依舊。滿天星髮廊早已關門,儘管如此,作為十年來小鎮最新潮的髮廊,滿天星的新始終在顧客們心底。

比如對我而言,滿天星連氣味都是新的。

印象裡,老闆娘似日日都穿新衣,全身被一層新鮮光彩籠罩,經過處皆留下身上濃郁人工香氣。向來喜愛新事物的父親,主動問起老闆娘用什麼牌子的洗髮精?家中浴室從此多一排紅塑膠罐裝洗髮乳潤髮乳,任原來用的耐斯洗髮粉擱置窗架蒙塵。

關於我出入滿天星的記憶,皆與繼母有關。

第一次去,因她與父親的婚禮;再走進已是三年後。小學三年級的我某日放學回家,繼母突然問我,陪她去剪髮好不好?我想也沒想就點頭。繼母與我皆蓄黑長髮,父親喜歡女人留長髮。本來我以為的「陪」,不過在她身邊聊天說話。直到坐入滿天星仿皮大椅中,我才曉得繼母口中的「陪」,是我們一起剪男生頭的意思。

滿地黑色髮絲,繼母和我頂著一頭短髮回家。滿天星見證繼母與我剪過相同髮型一事,這對親生母女或許極為平常,但出現在繼母與我之間則成為值得記憶的點。繼母的外型原和母親一樣是瓜子臉、直長髮,繼母性格相對活潑,願意嘗試新髮型,如這回和我一起剪成像郭富城上厚下薄的短髮。頂著和繼母相同的髮型,終於有陌生人這麼問:「你們是母女?」繼母笑答:「不像嗎?」

當繼母並不容易,要喊繼母「媽媽」對我來說亦有些尷尬。為區別繼母和母親,我喊繼母「媽媽」時,會在「媽媽」二字前加上她的名字。有段時期,白雪公主的故事讓我把自己看得可憐兮兮。並不是繼母對我不好,單純只因我先聽過白雪公主後,才有繼母。

這是敘事的力量,關乎先來後到的順序,與現實生活無涉。

我發現每個人心底都先存在這樣的故事。

繼母和我的關係,每每在細微處被旁人放大。有天入夜,我睡前突然想喝阿華田,家裡經營牛排館,阿華田鐵罐放在吧台內高處。繼母好意為我泡阿華田,由於瓶罐位置都熟悉,並未特意將燈打亮。迫不及待的我在吧檯裡喝下第一口,入口發現有些不對勁,走出吧檯發現阿華田上漂浮幾隻螞蟻。我嚇得大聲尖叫,父親見狀二話不說責備繼母。原為省錢,繼母將客人用剩糖包留下自用,因太過昏暗不見螞蟻乘虛而入。這件事若發生在有血緣關係的母女,不值得大驚小怪。發生在繼母和我身上,幾隻螞蟻如毒藥令人恐懼。

我不知道繼母被責備時的心情。我沒有問,也不敢問。

當時是父親與繼母感情最好的時候,我承認自己吃味,特別繼母懷上另一個孩子。大妹出生之初備受寵愛,父親與繼母常帶她四處走逛,一方面是她真的長得十分可愛,另一方面是夫妻相處還融洽。未及兩年,小妹出生,父親嫌棄小妹天生高額不好看,他向來重外貌,然此時過於主觀的判斷,暗暗宣告繼母與他的情感裂縫逐漸拉大。

父親開始動手。

父親摔門離開房間,我從隔壁房悄悄走出,自門縫向內窺看,繼母抱著剛學站的小妹啜泣。另一次是半夜,我聽見繼母尖銳哭喊。睡在我身邊的阿婆嘴裡咒罵「夭壽」,要我到隔壁房間救繼母。我不敢,我怕,但我確實感覺到只有我能救繼母。我不想承認那個咆哮動粗的男人是父親,但我勢必要面對他,我依照阿婆安排好的劇本,跪在父親面前告訴他:「不要再打媽媽。」我說媽媽,不加姓名,為的是讓父親更清楚這一點,我有資格保護她。我開口,父親住手,離開房間。他與繼母的房間,他與母親的房間,繼母和小妹相擁哭泣的房間,父親和年幼的我在黑暗裡看迪士尼錄影帶的房間。

此後,繼母與我的關係比過去都緊密。

她開始於夜市擺攤營生,逢假日或暑假,我隨她到夜市幫忙。起初賣珍珠奶茶,我的工作輕鬆,幫忙搖奶茶找零錢。有回攤子收拾完近午夜,繼母帶我到小鎮裡新開的小酒吧,點一杯珍珠奶茶。我們賣的珍奶一杯二十五,小酒吧的珍奶一杯要價一百五。繼母和我共飲一杯,酒吧暗森森,微微點亮藍色螢光,珍奶以胖肚高腳杯裝盛,粉末滿溢杯緣。那杯珍奶是我至今喝過最美味的。

珍奶流行時間短暫,生意難做後,繼母幫她的二哥在夜市賣牛排。我隨繼母到夜市去,幫忙洗鐵盤刀叉。貨車底部有預先備好的水,打開塑製水龍頭,先用泡沫水刷洗一遍,復以清水沖淨,所載水量有限,得非常節省用水。鐵刷與我的手一夜過後夾滿黑垢,雖覺得辛苦,但能夠拿零用錢,空閒逛夜市,辛苦的感覺容易遺忘。

這段與繼母共赴夜市的時光,是繼母與我最親密的時期。

期間,我們一同在滿天星剪了男生頭。幾年後,繼母與父親離婚。隔許久再見面,她生下一名小男孩,小男孩與她成為一個家。她偶而回來探望妹妹們,和我似因同班而親近的朋友,終為分班漸行漸遠。

我們共同剪過的男生頭,是彼此關係最年輕無恙的見證。

▶▶ 閱讀更多 張郅忻《孩子的我》

 
很冷很冷的冷知識/它們不是不重要,只是你從來不知道!
文、圖節錄自海鴿
圖/海鴿提供
冷知識——它們不是不重要,只是你從來不知道!這些既新奇有趣又包羅萬象的冷知識,為什麼對我們非常重要?社交達人必須具備的終極武器!

內容簡介:

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跳脫嚴謹的教育體系和嚴肅的教學傳統的冷知識,值得我們去深刻發掘和嘗試解答。它們讓我們成為社交達人必須具備的終極武器。在無聊的生活或是枯燥的工作中,如果掌握一些稀奇古怪的冷知識,就可以立刻告別冷場和製造話題,成為受人歡迎的人際高手和溝通天才。

■人類是擁有無用知識越多越快樂的動物!

科幻小說作家阿西莫夫有一句名言:「人類是擁有無用知識越多越快樂的動物!」

這裡所說的「無用知識」,其實就是那些經常被我們忽略的「另類知識」——冷知識。

無論我們從事什麼工作,都可能會遭遇各種壓力和挫折,但是請記住:不要被它們折磨得喘不過氣。我們只需要調整心態,從「快樂」兩字入手,讓自己興奮起來,啟動自己對生活的興趣,就可以成為一個有趣而快樂的人。

■不爆冷門,不潑冷水,電擊你的僵化心智!集結關於事物由來、謬見禁忌、字詞本義、趣聞雜談等方面的冷知識,透過發現過去不曾察覺到的事物,以喚醒生活觀察之趣味。世界上的知識那麼多,我們只要學習自己必須知道的有用知識,以及瞭解這些極有趣味的冷知識,讓自己獲得無比快樂,這樣就足夠了!

作者介紹:黃蓉

旅遊雜誌特約作家,曾經遊歷許多國家,對於地方風俗民情的差異性有深刻的瞭解,有感於此,著手編輯此書,並且以知識性和趣味性的觀點出發,耗費多時,終於完成此書,另著有:《很雜很雜的雜學》。

搶先試閱:〈理髮店和三色柱〉

當你漫步街頭的時候,會發現理髮店門口,有一根紅色藍色相間的花柱不停地旋轉。這是什麼標誌?它是怎麼來的?

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當時,巴黎的革命者深入基層活動,許多理髮店成為革命活動的秘密據點。有一天,一位正在執行特殊任務的革命者遭到敵人的追捕。他機智地跑進一家理髮店,坐在椅子上理頭髮。敵人追來以後,氣勢洶洶地逼問理髮工人:「剛才有一個人鑽進來,你們有看見嗎?快說!」機智勇敢的理髮工人說:「已經從後門跑了!」搜捕的敵人立刻從後門追出去。就這樣,理髮工人成功地掩護這個革命者。

法國大革命勝利以後,為了表彰理髮工人對革命的支持和貢獻,就在理髮店的門前豎起一根玻璃圓筒,裡面裝上象徵法國國旗的紅白藍三色柱,使之不停地旋轉。此後,世界各地的理髮店都紛紛裝上三色花柱,作為招徠顧客的裝飾,一直沿用至今。

〈歐洲藥店的標記〉

在巴黎、倫敦、羅馬街頭的一些建築物上,有一個奇特的標記:一條蛇纏繞在一個高腳杯上,無需打聽,這裡一定是藥店。

歐洲國家以此作為藥店的標記,要追溯到幾千年以前。人類很早就懂得毒蛇有藥用價值,並且有目的地採集蛇毒,提煉成藥。在古希臘神話中,凡是醫神阿斯克勒庇厄斯和他的女兒健康之神許癸厄亞出場時,總是有蛇作伴。在古羅馬的畫家和藝術家的作品中,幾乎都有描繪這位健康之神手拿杯子餵蛇的景象。就這樣,無論在現實生活裡,還是在藝術創造中,蛇都與醫藥結下不解之緣。

中世紀時期,歐洲大陸開始出現直至今天仍然被廣泛使用的這種標記。蛇象徵智慧和善良,以及救護人類的能力,高腳杯代表人類收集蛇毒的工具。

〈鬧洞房的由來〉

這種風俗大約在漢代就有。《全後漢文》記載一件事情:汝南的張妙去杜士家,正逢杜家娶親,酒宴以後鬧洞房。大概是杜士不順從張妙的擺佈,張妙就把杜士捆綁,繫住雙腳倒懸於樑上,不慎致杜士於非命。這個故事說明,在漢代民間鬧洞房已經很普遍,並且習俗非常粗陋。現在,鬧洞房已經很少有野蠻淫邪的內容,進而成為鄰里親朋向新婚夫婦表示祝賀的一種形式。

另有一說,鬧洞房的倡導者是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他登基之初,經常到民間微服私訪,體察民情。某日在京都城郊出訪時,看到一戶人家為兒子娶親,因為家境貧寒無法雇用吹打隊伍,就假扮吹打班頭,召來軍師苗先生及御樂班為民助興賀喜。到了晚間,他想到今日是五鬼之日,婚喪嫁娶皆為不利,深恐這個小戶人家遭到不測,就藉口與苗先生弈棋,留下借宿,並且趁新郎新娘向父母問安之時,移棋於花燭之下。時值三更,果然見到一個惡鬼翻落院中。

趙匡胤抄起一把笤帚追至門外,將惡鬼打倒在地,眾人一看,原來是一個戴假面具的強盜,平時專門打探盜竊新婚之家的喜財。趙匡胤回宮以後,親筆御書榜文,昭示天下:凡是百姓嫁娶之期,務必享用鼓樂之儀,花燭之夜務邀親朋厚友,喧鬧通宵,以防不測。於是,民間開始有鬧洞房之習俗。

〈人類的眼睛為什麼不怕冷?〉

在寒冷的冬天裡,窗外的北風呼呼的吹著,溫度下降到攝氏零度的時候,你一定知道出門的時候要多穿幾件衣服,圍上圍巾,戴上帽子,套上手套。即使這樣,你還是會凍得鼻尖通紅,手指僵硬,耳朵發痛。可是,無論有多麼冷,我們暴露在外的眼睛似乎並不會覺得冷。

這是為什麼?是眼睛被凍得沒有感覺嗎?當然不是,因為如果風中有沙子吹到眼睛裡,你立即會感到疼痛難受,這樣看來,眼睛不是沒有感覺,但是它為什麼不怕冷?

原來,這是因為在人類的眼睛上,只分布掌管觸覺和痛覺的神經,而沒有感覺寒冷的神經,所以無論天氣有多麼冷,人類的眼睛都不會覺得受不了。這個特徵是由於人類在長期的進化中,為了適應環境而形成的。由於眼睛是人類的視覺器官,任何時候都需要用它去觀察世界,如果因為怕冷就要停止工作,人們在寒冷的地帶或是冬天的時候將會寸步難行,同時與手、腳和鼻、耳相比,眼睛的溫度更高。

手腳這些部位的微血管比較多,遇到寒冷會很快散發熱量,所以容易凍僵。眼睛的血管比較少,不容易散熱,加上眼睛的溫度保持在一定的程度,有利於維持眼睛的熱度。這樣一來,即使在北風呼嘯的嚴冬,我們也可以睜開眼睛去欣賞銀裝素裹的美麗世界。

▶▶ 閱讀更多 黃蓉《很冷很冷的冷知識》

 
閱讀筆記
回家種田/文青, 打開老村 舊封印
聯合報 楊麗玲
圖節錄自遠流
這書,好看;或者說,頗富閱讀樂趣。

曾經漂浪遠遊的新文青返鄉發展,回歸農村生活,重新思考、面對、發現人與土地的關係--這樣的議題,似乎漸漸成為現代台灣社會中頗受關注的新顯學--而《回家種田》這本書,除了對人與土地、環保的關心外,字裡行間透顯的焦慮與情感,凝睇更深的,或許反倒是與氏族、宗親、庶民生活文化之間的新舊衝突、矛盾、撞擊,並從中思考、反省、學習相互接納。

「回家」路迢迢,非關地理空間遠近,而是來自心理層面的無形壓力。

離鄉多年,逐夢、工作、生活,歷經歲月洗練,「即使外面的世界再大、再精采,就是想回家」,而再回到年少時曾想急於逃離的家鄉,帶進新思維、新做法,為老農村注入年輕活力、營造社區動能、凝聚鄰里情感……那即之也親的農村,許多面向仍在光陰裡凝固停留著,老村似乎依舊是個半封閉系統,傳統舊社會遺緒慣習等等,仍有著強大的影響力,如何跨越不同世代、觀念、做法的差異?平衡新舊之間的撞擊、扞格、矛盾、衝突,得以拉近距離,呼應「想回家」的內心召喚,是一門大功課。

文本鋪展,從最初的動念、疑慮、抗拒、下定決心、返鄉後的種種不安、矛盾和困難,主線索似是隨著「回家種田」的進程循序而進,對於愛護土地,捍衛環保,有機耕作的堅持,任何有耕作經驗者,必知其中艱辛血汗,點滴心頭,但篇章帶過而已,或許就如作者坦言她是「偽農婦」,雖回家種田,仍常是往外參與各種活動、在家裡寫作敲字的文青,更像是個部分參與的旁觀者,主要種田者是丈夫;相對地,重新梳爬家族史、進出荒湮頹圮的老家,試著追根究源,透過種種互動--例如在大雨中為鄉民辦演唱會、曬穀、濟公廟會……副線索在整本書裡,明顯地一再反客為主,近距離點閱原鄉庶民文化生活樣貌,也成就了書中一則則精采引人的故事。作者娓娓道來,讓讀者分享「一個返鄉女兒的家事、農事與心事」。

無論是到鄉間買塊農地、悠閒退休;或是返鄉種田、耕讀生活,許多人想像中,彷彿就勾勒出天上人間的美麗畫面。實則,農居生活大不易,多數時候也離浪漫甚遠呢!

不過,浪漫雖不會自己存在,人,卻可以將之建構出來的。

農忙,父母、手足全家出動幫忙,曬穀,與鄰里閒話家常,吃著自己種出來的米蔬、喝著自家黑豆磨出來的豆漿……種種美好滋味,雖是平淡家常,卻自有其雋永浪漫,歲月靜好,令人嚮往。

作者倒也不矯情,當遇到太多的艱難與考驗,一次次地想「逃走」。而家族情感的糾葛牽絆往往更是難以承受之重,尤其家族長輩間長年相處,難免產生過各種磕磕碰碰,日積月累的愛恨嗔怨形成了壓力鍋,一旦炸開了,家族戰火激烈,子女無能為力排解,讓她累到絕望想哭。也讓讀者隨之嘆息。

但新文青的鄉愁,並非僅是浮淺的情緒式美麗與哀愁,一旦興頭過了,就浪碎為泡沫,在不知如何才能繼續下去的同時,作者心中「浮現一股奇異的篤實感--不止土地、山林、流水,更多是湧動的人情、隱而不言的感動與傷」,即使家鄉「數百年的封閉與壓抑,毫不遮掩,挑戰我每一條神經」,但也許更多的摻和、理解,相互接納,終能為「回家的路」走出一條新途徑。

▶▶ 閱讀更多 劉崇鳳《回家種田:一個返鄉女兒的家事、農事與心事》

 
活動快遞
 
2019年「流浪者計畫」徵件,即日起至7月13日止
2019年雲門基金會「流浪者計畫」,5月中旬至7月13日開放徵件,歡迎45歲以下,熱愛文學、音樂、表演藝術、影像、美術創作,或有志從事公共服務、城鄉發展、人道關懷、文史工作等社會工作者提出申請。請至「流浪者計畫」網站申請「流浪者計畫」網站,詳情請上網參閱獎助辦法,詢問電話:雲門基金會02-2629-8558。(桂樨) ▶▶ 「流浪者計畫」網站
 
AI+IoT+機器人 把製造變質造
超過一個世紀以來,經濟發展先發展農業,然後投入輕製造業,最後進入僱用大批勞工的重工業。但未來的製造業會變成怎樣?工業機器人、人工智慧及物聯網改寫上述的發展軌跡,讓製造業從「製造」轉為「質造」。

趣玩台北!一個人旅行工頭堅
知名部落客工頭堅說,交通便利的台北,是一座適合「獨遊」的城市,兩天一夜在台北也剛好。他個人推薦第一天從捷運圓山站出發,沿中山北路逛到西門町,住上一晚。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