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互動英語報】內容生動且生活化,讓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成為最好的學習教材,並讓你輕鬆開口說英語! 閱讀幾米繪本,經歷心靈的旅行,再到生活的各種新嘗試,【幾米Spa電子報】將成為你最溫柔貼心的陪伴。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8/12/20 第106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惡俗小說/笑話只有好笑不好笑,誰管他媽政治不政治,正確不正確
誇大自體症候群/自戀病理──「我」比整個「世界」都重要!
考現學入門/都有考「古」學了,當然也可以有考「現」學!
嗜讀者/從讀到編最後動筆寫自傳, 還有什麼比人的生活更迷人
無法創新,是因為你不會發揮潛力/你常認為自己是「普通人」嗎?
閱讀筆記 城愁/我帶你去看看

新書鮮讀
惡俗小說/笑話只有好笑不好笑,誰管他媽政治不政治,正確不正確
文、圖節錄自寶瓶文化
圖/寶瓶文化提供
笑話只有好笑不好笑,誰管他媽政治不政治,正確不正確!引人拆解,再三玩味,一頭霧水,向文學大師、經典巨作致敬的奇異之作!

內容簡介:堪比《黑色追緝令》、《鬥陣俱樂部》;荒誕可笑之中埋藏大疑問,真正的哲學,藏在低俗笑話的背後。

「笑話,尤其是真心好笑的那種,不是左派就是右派。」好友板哥的這番話,讓專為教科書編寫笑話的出版社職員也開始為所有笑話分類。最後面對好友的死亡,他唯獨在意的是:他上吊時頭是往左偏,還是向右擺?死亡,要算是左派還是右派呢?新銳小說家羅士庭以八則風格各異的短篇故事向品欽、愛倫•坡等文學大師致敬,我們將在書中看見當今難能可貴的、只有羅士庭能寫出的荒誕幽默,同時又有讓人屏息的淒美與絕望。他的文字像是一幕幕節奏緊湊的短劇,翻開第一頁,就只能任其揪著我們的衣領奔過快速輪轉的場景,在惡趣味橫飛、線索橫溢(卻未必有意義)的故事中,一邊陷入瘋狂,一邊嘴角失守喊過癮。

(別再問封面的倒楣老兄是誰,天知道!)

作者介紹:羅士庭 ,1987年生,花蓮人。清華大學電機系肄業,東華大學華文所創作組畢業。作品曾獲聯合小說新人獎評審獎、時報文學獎小說評審獎、臺中文學獎小說組佳作。其餘作品散見報刊、《創世紀詩刊》、《力量狗臉》詩刊等。

搶先試閱:〈維也納的死亡與慈悲〉

有段時間我十分熱衷於收集笑話。那是因為我在任職的教科書出版社負責了一個新企劃,要在每個學習單元末的一方小框框裡寫上一個輕鬆的笑話,給學生調劑調劑。主編和召委願意將這個神聖的工作委派給我令我非常感動,這無疑是全書最富有教育意義的篇章,所以我非常認真從事,還隨身帶著錄音筆和一本紅皮小記事本,狂熱到了逢人就問有沒有新笑話的地步。

板哥告訴了我一個右派的笑話。笑話是這樣的:去年中華民國流亡政府把他抓進去體檢──他的原話如此。也就是說,這個笑話一開始就注定不可能放進教科書裡了,我們得避開有政治傾向的用語。除此之外,這個笑話也太長了,我得分五個單元連載,這在教科書笑話學界可是前無古人地大膽。組長表示──他是教育學碩士,對於教育心理還有孩童成長學什麼的十分內行──我們要考慮學生的記憶能力,以及將他們的注意力引導到正確的方向,笑話只是知識的延伸,得做到不偏不倚。對此,板哥嗤之以鼻:「笑話,尤其是真心好笑的那種,不是左派就是右派。不信的話,你褪褲襤看看自己胯下的小指南針好不好笑?」「那它指向北邊的時候怎麼辦?」「你是不會倒立嗎?」就組長的觀點而言,笑話不過是昆蟲的觸角,像是蟑螂鬚之於蟑螂。作為政治主體,蟑螂那往前方未知世界的觸鬚探索當然是種政治行為。只可惜蟑螂非常對稱,既不左也不右。(板哥反駁:「見你個鬼,你下次仔細看,共產黨的蟑螂只爬左傾的水溝。」)這是昆蟲的優點,牠沒有辦法政治化;也因為相同的緣故,根據板哥的分類學,昆蟲天生就不具笑點。

言歸正傳,板哥繞過幾道排著長長人龍的關卡,專挑沒幾隻菜兵的隊伍。他找上一個滿臉豆花,臉色臭得像是便祕了一個禮拜的醫官。醫官要他伸出腳來,踩在一個小木盒上頭驗足弓的角度,他不鳥指示,逕自伸出左手,舉到醫官面前甩了甩,秀出一截斷指──板哥五歲的時候,有次在家裡的工廠玩耍,不幸當場被液壓機輾碎了一截左手食指。從此他玩剪刀石頭布永遠只出右手。醫官滿臉不耐,拿出手冊翻出規章,指著上頭的規定逐行解釋給他聽:按規定,除非斷了任一手指的兩支指節以上,又或者斷的是右手食指第一指節,否則皆不算免役體位。板哥抗議:「為什麼有左右手的分別?這是歧視。」醫官解釋:「國軍規定,射擊時要用右手扣扳機;你沒辦法扣扳機,我們才會判定無法服役。」

「如果我是左撇子呢?」「一樣。規定要用右手開槍。」「規定就是規定?」「法律是這樣說的。」「國家法律規定我們只能用右手殺人?」話說到點子上了,醫官避而不答,不耐揮揮手要他快閃。「所以那天我發現了一個天大的祕密,」板哥湊近我,神祕地說:「原來我們的中華民國流亡政府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右派!」

右派的笑話到此為止。但更好笑的在後頭:後來板哥走回量測身高體重的隊伍中,五分鐘後,他因為體重過輕驗退了。我們笑得前仰後合,又劈啪開了兩瓶啤酒,攪得滿嘴口水泡沫。啃泥跟著忘情地狂吠起來。大約三、四年前──那時我和板哥還住在一起──一個大雨的大半夜裡,板哥像是冷戰片裡的間諜一樣,乒乒乓乓地撞開家門,懷裡抱著一隻烏克麗麗大小的小黃狗,一人一狗都濕到了骨子裡。喇叭裡Kenny G(啃泥的名字就是這麼來的)的薩克斯風吹到最高潮,啃泥聽見了,像是接上插頭似的忽然電力飽滿,在板哥的懷裡奮力掙扎,和他濕答答的毛衣摔角。我們花了好大力氣,她才稍微安生,滿地泥水狗毛。停戰後,雨也停了,於是兩人一狗一起出門吃了早餐。上下左右不知哪戶的鄰居傳來抗議聲,板哥甩上窗戶,我們繼續歡了半小時。忽然有人摁門鈴,一位管區員警上門關切,他拿出分貝計,板哥卻對著儀器呼氣,又在阿Sir耳邊咯咯笑著,不知道說些什麼。我簡直快笑瘋了,阿Sir只能無奈地繼續道德勸說。臨走前,板哥大聲說了個一百零八分貝的笑話──這是個大家都聽過的三字笑話,笑點在於說笑者本身之自我實踐精神的自嘲。

阿Sir豎起眉毛,或許在考慮要不要發作。「阿Sir啊,你說講笑話犯法,這就不對了嘛。講笑話妨害安寧,那發明笑話的不就是恐怖分子?」板哥斜睨了我一眼,我冷汗直冒。我算個啥?現行犯,預備犯,還是思想犯?「我跟你說,這屋子裡犯法的只有一個人。」他舉起左手食指,瞇起右眼,準備用不存在的指節扣下不存在的扳機。不知為什麼,一瞬間大家都被那不容質疑的模樣說服了。砰。「那個人妨害自由。他妨礙我們慢性自殺的自由。」


我點開檔案,如果說笑是種慢性自殺,那錄音檔裡頭的吃吃竊笑聲無疑像是某個前一晚吃壞肚子的三流小提琴手拉出的安魂曲前奏。小蕙第七次皺著眉頭起身,走進茶水間的陰影中,啪答啪答,外頭下起了大雨。錄音第八號,一個四處尋找愛情的少年變成了驢子,最後愛上了胡蘿蔔的故事。這是個爛笑話,但我還是笑了。只要看著小蕙的剪影,我就會忍不住笑出聲來,不知道是因為某種制約反應,還是我自己體質敏感。小知識(收錄於國二下健康教育):絕大多數的人沒有辦法搔自己癢,聰明的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啊,我們的腦袋裡頭有個模擬自體反應的系統,在搔自己癢時,系統預先模擬了即將到來的搔癢感,從而發出訊號抵銷了強烈的笑意。對於職業逗自己笑的人來說,這知識真令人消沉。小實驗:試著搔自己癢試試看。接著再和鄰座的同學互相搔癢。觀察並記錄結果。有時我會想,如果能把小蕙偷渡進教科書裡就好了,有了小蕙大家都能心情愉快。

但事情可沒那麼簡單。請問要怎麼把長頸鹿放進冰箱裡呢?第一步,把冰箱打開。第二步,把長頸鹿放進去。第三步,關上冰箱。排容定理,高二下數學課程,大考命題率一顆星。這個笑話還有後續:請問要怎麼把大象放進冰箱呢?第一步,把冰箱打開。第二步,把長頸鹿拿出來。第三步,把大象放進去。第四步,關上冰箱。許多學生經常忘記把長頸鹿拿出來,即使我們打上了星號,又換了五種科學證明能有效引起注意的色號,依然有人忘記。我想這是因為他們青春期的冰箱裡早就塞滿其他的東西,動輒得咎,所以既拿不出長頸鹿,也放不下大象。言歸正傳,我沒辦法把小蕙放進教科書,是因為我沒辦法把既存於教科書裡頭的小蕙拿出來,當然也放不進真正的、好笑到不行的小蕙。版權頁上的美術編輯小蕙就像是豌豆公主──床下的豌豆。我打開休憩區的冰箱門,茫然頹坐,想像躺在床上的豌豆,和躲在床墊下的公主。寬闊的床面就像片無邊寂寞的,只停了台孤伶伶小車的停車場。掉了鑰匙的公主無法離開,在午夜倒數的同時躲著哭花了她的妝。我張開大口試著笑出聲來,壓縮機猛地轟隆運作,掩蓋住我的笑聲。七點半,板哥打了電話給我。我嗯嗯喔喔了兩句,斜對面的組長投來懷疑的眼色。雨還在下著。八點,我抓準一個所有人都低著頭的時機悄悄摸出公司,臨過打卡鐘,忍不住回頭瞥了小蕙一眼。她看起來一臉幸福,右手支著額頭,左手在繪圖板上無意識地摳挖,鏡片上跳動的光芒和眼神同步閃動。我嘆了口氣,她上禮拜才因為東憲歐巴失憶的衝擊導致潰瘍,照了胃鏡。而從她鏡片反光裡上映的最新一集進展看來,歐巴從九死一生的手術中活下來了。這會讓小蕙心情好上半天。但矛盾的是,這代表明天的編輯會議我八成得交白卷了。小蕙開心的時候,我連一個笑話的靈感也沒有。 ▶▶ 閱讀更多 羅士庭《惡俗小說》

 
誇大自體症候群/自戀病理──「我」比整個「世界」都重要!
文、圖節錄自聯合文學
圖/聯合文學提供
自戀病理──「我」比整個「世界」都重要!為什麼看來極度普通的人會因為細故犯下令人譁然的案件?

內容簡介:近來不斷發生重大刑案,其中不少是乍看普通的「一般人」突然犯下隨機殺害多人的案件。有些犯罪者有幻覺、妄想等的異常症狀,也有犯案動機,可是專家花時間做精神鑑定以了解他們犯案時的精神狀態,卻常常找不出究竟是哪些「疾病」造成犯罪行為。重大刑案之外,因不滿、憤怒引起莽撞反應,逐步升級為極端行動的問題,和我們更密切相關。而且,這現象不只出現在兒童、青少年身上,也擴及成人。最常見的是,輕易對弱小者發洩不滿與憤怒的案例,例如:家庭暴力、跟蹤狂行為、霸凌、騷擾、虐待,甚至公眾人物口吐狂言等,事件的數量遠多於重大刑案。二十年來持續在精神治療第一線奮戰的醫師岡田尊司分析,這些扭曲現象背後的根源並非各個疾病,而是基礎的共通病理:

自戀病理──「我」比整個「世界」都重要!這些過去的精神醫學無法全然掌握的病狀,可以概稱為「誇大自體症候群」。特徵是,擁有不成熟的全能感和自我炫耀傾向、缺乏現實感的幻想傾向、缺乏罪惡感和同理心,且不順心時容易暴怒,非常敏感易受傷。當他們威脅不順己意的人,並想支配對方,就是自戀失控的情況,很可能一觸即發升級為犯罪。這些異常行為的本質並不是什麼複雜的問題,主要就是缺乏健全的判斷力;不成熟,不知體諒他人,以及因失去自制力而採取極端行動。一言以蔽之,就是驚人的幼稚。從引發重大事件的少年到導致國家滅亡的領導人,都與這種自戀病理有關。因此,岡田尊司以自戀觀點為基礎,試圖從案發現場到職場、家庭,徹底分析犯下案件的孩子,甚至擴及所有現代人的病理。

作者介紹:岡田尊司 ,精神科醫師、作家。一九六○年生於香川縣,東京大學文學院哲學系肄業、京都大學醫學博士。曾於京都大學的神經生物學教室、精神醫學教室從事研究工作,任職京都醫療少年院多年,現為岡田診所院長,持續在人格障礙治療的第一線奮戰。另以小笠原慧的筆名發表多部推理小說,曾獲橫溝正史大獎。

搶先試閱:〈逞強的鎧甲脫落之時〉

誇大自體症候群的人,有些是在過度保護的環境下長大,也有很多是受到嚴重的情感剝奪,但大多數是兩種混合在一起。這個少年的情況是,在他最需要愛的時期,很不幸地,愛被奪走了。失去了像鏡子一樣,用充分的關心與愛來反映出自己的人,幼年期時自戀未獲充分滿足,自我炫耀與全能感的需求便停留在尚未成熟的階段。到國中為止,他在學校被視為能文能武的優等生,自戀勉強能維持平衡。後來可能因學校成績落後,自戀無法得到滿足,不滿足的自戀就與性的幻想結合,開始走向失控。像這個少年一樣,早期有愛被剝奪的經驗的人,不只誇大自體殘留,基本的安心感與對人依附的基礎也無法順利形成。對人際關係容易過度消極、緊張,或過度傲慢、自大。後者的態度可能是為了掩飾不易對人敞開心房的不自在。他們覺得,與其以自然的感情建立關係,跟他人保持支配與服從的關係比較輕鬆、簡單。這名少年藐視周遭、態度傲慢,一定是想拚命保護自己,以免受到傷害與侵犯。後來,他從機構中一個他看不起的少年身上感受到對人的依附關係,造成他改變的契機。不過,性方面的癖好隨年齡增長而漸漸固定,改善的過程中總是遇到困難。奈良的女童誘拐殺人事件,正顯示了這類人回歸社會的難度。

令人絕望的事件│二まま四年是多災多難的一年。十月二十三日發生新潟中越地震,十二月二十六日印度洋大地震引發南亞海嘯,帶來空前的傷亡。新潟中越地震後大家仍驚魂未定,十一月十七日晚間新聞報導,奈良市近郊住宅區有個小學一年級女生行蹤不明,可能是被人誘拐。

當天晚上八點過後,擔心女兒安危的母親收到一則簡訊,寫著「我得到你女兒了」,還附上一張女童的照片。母親希望女兒平安的願望落空了。幾個小時後,也就是凌晨十二點多,路旁水溝中發現了女童面目全非的遺體。經驗豐富的偵查員表示:「第一次看到受到如此殘暴對待的遺體,沒想到會有這麼殘忍的犯人。」狀況顯然相當悲慘。這件令人震驚的離奇殺人案使附近居民非常不安,小孩上下學都有人陪同。十二月十四日,媒體的報導已稍微告一段落,彷彿要引起社會注意似的,犯人又傳了一則威脅簡訊給悲傷中的女童家人,寫著「下一個目標是妹妹。」十二月三十日嫌犯被捕,在南亞海嘯的報導中,大家迎接這不安的一年裡最惶惶不定的一刻。被捕的是三十六歲的送報員小林薰。被捕前一天,他還出現在常去的小吃店,跟平常一樣喝酒喝到凌晨十二點,被捕當天仍去上班。他外表不起眼,讓人感到陰氣沈沈;但也會開玩笑,讓人看到他爽快的一面。身邊的人對他的印象是「好人」、「個性直爽、有活力」等。正因如此,對於犯人就在身邊,周圍的人都無言以對。

報導中播出的他的表情,是經過扭曲變形的,因為媒體將凶殺犯的形象強加在他身上。以兒童為性犯罪目標的人,看起來通常很溫和。與其說這表情是偽裝的,不如說來自他們原本就有的細膩感情與內心創傷。他們用令人放鬆的、充滿慈愛的臉來接近年幼的被害者,再像惡魔般行凶。也有人注意到他的雙重性格,「有時本來還喋喋不休,但突然間就激動起來」。也有人注意到他異常的嗜好,現在很多成年人都會看成人影片、蘿莉風雜誌,但他的情況已超過嗜好的正常範圍。小林有性犯罪與竊盜前科。國、高中時就表現出對女童的興趣,有多次強制猥褻的行為,曾接受過輔導,也曾被送進觀護所。據說,當時輔導他的保護司覺得他很難改善、重新回歸社會。二十三歲時,他在大阪市住吉區因企圖掐死一名五歲女童,以殺人未遂嫌疑被捕,判處三年徒刑,不給緩刑。

充滿扭曲、複雜情結的誇大自體症候群,會選擇最弱小、無抵抗力的對象做為自己逞凶的犧牲者,以顯示自己的全能感,這個案件也以殘酷的形式顯示這麼醜惡、不幸的病理性質。他危險的誇大自體是如何培養出來,並走向失控的呢?★成長過程不受照顧│小林薰的家在大阪市住吉區經營燃料店,周邊是「文化住宅」,亦即由狹長木造房屋構成的工商階級住宅區,十分擁擠。他是長子,似乎頗受重視,尤其祖母很溺愛他,總是「小薰、小薰」地喊著他。他小時候很活潑風趣,是個開朗的小孩,但幸福的日子突然滑落谷底。 ▶▶ 閱讀更多 岡田尊司《誇大自體症候群:現代人體內暴君的真面目》

 
考現學入門/都有考「古」學了,當然也可以有考「現」學!
文、圖節錄自行人
圖/行人提供
都有考「古」學了,當然也可以有考「現」學!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會觀察到這些事情呀!!??

內容簡介: 每天下午五點,銀座的行人走路特別快?聽說漁夫的衣服有形狀顏色不一的補丁,不小心落海還可以靠衣服辨認身分?在以美景出名的井之頭公園裡,人們常坐在有人自殺的樹下賞花?因為常去的食堂老是用有裂痕的茶杯裝水,憤慨之下連續去一星期,竟然畫下了四十八個破杯子的素描?

如果你知道「路上觀察學」,可能就有聽過這位鼎鼎大名老先生「今和次郎」的名號。他可是路上觀察學的老祖宗──考現學的開山鼻祖。靠著一支筆、一本素描本,和飽含好奇心的觀察之眼,他踏遍日本和朝鮮,不只走在路上,也走進漁村的廚房、路邊的糖果點心店,和在外租屋的學生宿舍,畫下一幅幅樸拙可愛的插畫,寫出詳盡記錄的文字,甚至把觀察的方法做成SOP小卡邀請旁人一起做「資料採集」,就這樣把以往只用在考古文物或蠻荒原住民身上的觀察記錄法活用到日常生活之中,把人們過日子和行動的樣貌留下了許多軌跡。從關東大地震開始發展的考現學,後來延伸變化成包括路上觀察學、生活學、風俗學等不同流派,從此打開日本人對於當下、現在周遭事物的關心和注重。怎麼發掘日常中的不平凡?怎麼再發現每天的小樂趣?跟著今和次郎的腳步,一切細節都彷彿閃閃發亮!今和次郎的文章原本常散在多篇雜誌和文集之中,出於對這位「考現之父」的仰慕,藤森照信特別編纂本書《考現學入門》,蒐羅今和次郎的資料採集手稿,再加上〈何謂考現學〉的溯本源流,有實例有定義,帶領讀者從頭了解影響日本人看待生活的這門親民「學問」。

作者介紹:今和次郎 ,建築學者、風俗研究家。1917年起參加民俗學巨匠柳田國男主持的研究會,開始調查農村民家。他曾在早稻田大學任職教授二十年,關東大地震後,與吉田謙吉一同開創「考現學」,之後研究範圍遍及服飾、風俗、生活、家政等領域。

搶先試閱:〈男性的風俗〉

這次我們的核心目的是留下從頭到腳之裝束的統計性記錄。銀座的人潮分析如前所述,相信各位已經有了大致了解。接下來我將介紹進一步本於這些資料,區分男女性別等不同類別,仔細推敲,孜孜不倦地運用卡片進行採集之結果。採集事項多達百餘,耗費的時間共計約兩千數百分,我們在一分鐘內篩選、關注了三十到百人,運用於採集這件事上的勞力非同小可(其中也有許多進行到中途發現失敗,或者判斷還不足以介紹者)。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逐項說明。

圖7 統計圖表索引

和服與洋裝之比例

圖7統計圖表索引下方所寫的數字指的是和服與洋裝之比例。由此可看出男性穿洋裝者較多,女性幾乎全穿和服。而男性的洋裝與和服之比約為約為六七比三三。這是我們調查所有時刻共一千一百八ま人的結果。

男性洋裝的顏色│要調查服裝顏色,特別是男性服裝顏色相當困難,我們的調查還稱不上成功。接近原色的顏色要記錄在卡片上很輕鬆,但萬一是較黯淡的顏色,就特別去看擦身而過的人服裝顏色已很難留下深刻印象,要明確指定屬於什麼色系並不容易。所以這次我們採用極為概略的方式。本來希望能再仔細進行一次,但是迫於調查項目繁多,後來並沒有重來的機會。這張圖表(圖8)從數量多的依序排列。霜降紋(霜降紋路)、黑、深藍數量最多,霜降紋(霜降紋路)大約占了總數的約一半,黑色剛好是四分之一。

外套│圖9中加上虛線的地方代表著尾張町。這張圖表寫著西側北行,表示負責調查者是從新橋出發步向京橋,記錄下路上見到的人。而虛線區分著尾張町的南北。因為我們發現尾張町的南北行人特質不太一樣,所以做了此種嘗試。銀座街有許多從尾張町東西出入的人,明確畫出這條線或許可以看出某些傾向,提供某些研究事項做為參考。調查的前一天下大雨,再加上這一天早上還看不太出天氣狀況,大概是這些條件下的狀態。所以我想天候明朗的日子跟這一天相比應該也會有不小差別。圖中薄風衣比施以防水加工的所謂雨衣更多,比例約為二比一。外套顏色如圖10所示。在這裡必須稍加注意的是,表中名列前茅的究竟是習慣性的多數或者是流行性的多數。換句話說,我建議大家看這個表時最好一邊預測下一季的順序。不久之前處於全盛期的卡其色已經漸漸減少到此表中的數量了。該怎麼判讀這些數字其實相當困難,我想必須持續比較研究數次調查結果,才能真正釐清當中的關係。

圖8 洋裝的顏色

(上)16日 下五5點55-6點15分。西側南行(中,左起)霜降紋、黑、深藍、直紋、茶、金龜綠、直紋長褲(下)學生、勞工除外 ISIKAWA

圖9 外套(上)9日 下午1點55分-2點12分 西側北行(中)雨衣、風衣;南(尾張町)北(下左)風衣中長大衣1、風衣中直紋1、a=a毛呢4、b=同上8、c=同上1;學生、勞工除外。須注意該日氣候(右)雨34% 風66% TUTIHASI

圖10 外套的顏色

11日 下午2點10分-30分。西側北行。ISIKAWA(左起)卡其綠、鈷藍、灰綠、茶、灰藍、卡其色、金龜綠、胡麻、黑

衣領│軟領占了第一名。生命週期較短的衣領,正能透過統計數字的大小表現出表現出流行趨勢。軟領之後是疊領,接著是翼領……大致是這個順序,比較可憐的是單領(給編輯:原文「単ロьみ」查不到對應譯文,此為暫譯,推測應為途中右邊數來第二個,但手繪圖依然難以辨別種類,再請審定老師斟酌。)現在若非極老派的人多半不會裝這種衣領,裝單領的人整體打扮通常都是要參加正式儀式的風貌。

領帶│領帶幾乎跟衣領的性質相同。新潮和時下流行應是分而視之的兩回事。該如何看待蝴蝶領結跟一般領帶,還得留待更進一步的研究,不過經過兩三次這樣的調查,似也掌握了某些通則。蝴蝶領結跟一般領帶的比例約為十一比八九。而以尾張町為界,分布有著極端不同,這可能是因為調查時間剛好是下班時間的關係。在同一個工作的人就好比同種魚群般,都做相同打扮,可能是從某處出來的一整群人,在採集表上形成了此種明顯傾向。我們也比較了有無配戴領帶夾的數量,配戴領帶夾的人數大約是沒有配戴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有段時期相當流行的藝術家風波希米亞領在這次採集中並沒有出現。大致看來街上幾乎沒有看見。

圖11 衣領

7日 下午4點25分-45分。西側南行。KON。勞工除外

圖12 領帶 7日 下午4點25分-45分。西側南行。YOSIDA(第二行左起)領帶夾、無夾、領結、波希米亞領、無領

▶▶ 閱讀更多 今和次郎《考現學入門》

 
嗜讀者/從讀到編最後動筆寫自傳, 還有什麼比人的生活更迷人
文、圖節錄自東美出版
圖/東美出版提供
從讀到編,最後動筆寫自傳,還有什麼比人的生活更迷人。「出版,本質上就是將自己的熱情公諸於世」──獻給熱愛工作的每個人

內容簡介:在六十多年的編輯生涯中,羅伯.葛特利先後擔任「Simon & Schuster」、「Alfred A. Knopf」出版社和《The New Yorker》週刊總編輯。他們都是他的作家──電影明星洛琳.白考兒與凱薩琳.赫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朵麗絲.拉辛、童妮.莫里森;小說家約翰.厄普代客、約翰.齊佛、約瑟夫.海勒、諾拉.艾芙倫;著名類型小說家約翰.勒卡雷、麥克.克萊頓;歷史學家芭芭拉.塔克曼等人。羅伯.葛特利不愛大自然、不關心體育競賽、絕少交際應酬。他的興趣是讀書、他的工作是編書。《紐約時報》形容他是「嗜讀者」,本書正是這位嗜讀者提筆寫下的出版傳奇回憶錄。

他替《華盛頓郵報》的葛蘭姆夫人編輯自傳,自傳出版隔年就獲得普立茲獎。他也是柯林頓總統自傳的編輯,為了讓柯林頓明白,編輯與作者不平等的結局一定會搞砸他的自傳,他對柯林頓說:「不是我替你做事,是你替我做事。」結果自傳出版後不到幾個月,就賣出兩百萬本。他負責編輯鮑伯.卡羅的《詹森傳》,結果四十七年過去,第五卷到2018年還沒完成。他是編輯,他可以等,也願意等。他二十四歲進入出版社,靠的是從小大量閱讀的成果,從此他就沒有做過與閱讀無關的工作。他的讀書名言是「沒讀過的就不是真的」。這位改變美國文學的人物,帶領我們走進出版的黃金年代。

作者介紹:羅伯.葛特利 ,1931 年生,一位生於紐約的猶太人。為著名編輯,曾擔任「賽門與舒斯特」與「肯納夫」兩大出版社總編輯與《紐約客》週刊總編輯。他形容編輯是「公開自己熱情」的工作,經手過的作者遍布各界,且連連獲獎。工作之外,亦為作家、書評家及芭雷舞團工作者,曾撰寫《紐約觀察家》報舞評。葛特利同時也是收藏家,蒐集1950年代女性手提包、蘇格蘭梗犬造型擺飾等,並出版專書。截至本書出版前,他仍在編書。

搶先試閱:〈寫作〉

寫作,是它找上我的。而且是偷偷地摸上我。我不像很多編輯,我一直對寫作沒有興趣;甚至更糟,其實我一點也不想當作家。我是說話型、不是打字型的動物。雖然我總是親自打寫信件(我覺得由秘書聽打,做作又沒有人情味。)手寫就更不可能了,我的手寫字潦草到往往自己都認不出來。我必須寫的時候,比如說大學作業。就算過關、甚至拿了不錯的成績,但每次都是急就章、心不甘情不願地交差了事。寫作對我來說,就是太難;表達想法(假設真有想法)對我來說,就是太吃力。就像學鋼琴或心理分析一樣,寫作是痛苦追尋真理的過程。我在吐桑市唸七年級那年,我爸寫了封信給我(半世紀後我才看到。)他在信裡評論我寫給他的信(我不常寫信給他。)他說,有些人寫作是為了傳達嚴肅的事情、說明事實和分享理念;另一些人則用花言巧語迷惑人心或迴避事實。「你屬於第二種。」他宣佈我有罪,我也接受判決。另一方面,從事出版業必須撰寫大量書衣文案和廣告,懂得花言巧語還到不了十八層地獄。古往今來也只有尼娜有本事把文案變成藝術。

多年以來,我偶爾會寫一些文章,唯一有點分量的是一篇刊登在《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上的長文。那時是一九六三年,我花了一整個暑假消化、思考廿(大)冊的《審讀》(Scrutiny)的心得。《審讀》是李維斯博士辦的期刊,是我大學時代的聖經。但鞭策我完成這個累死人的任務的原因,不是我欠《審讀》錢,也不是我的知性好奇心作祟,而是我拿不出一百元,卻非常想要擁有一整套期刊。卅五年後,我竟然再度陷入同樣的焦慮。第二次焦慮的來源,其實是對我生命至關重要又讓我無法自拔的題目:「紐約市立芭蕾舞團」。格雷登.卡特(Graydon Carter)請我為《浮華世界》寫一篇舞團五十年的歷史,以及我與舞團關係的文章(我與舞團有很深的淵源。)對我來說,這是最大的挑戰,因為賭注太高了。要把這篇文章寫得對寫得好,似乎不可能。但我也知道,我是唯一有兩種「舞團」經驗的人:我看他們表演看了半世紀,我也深知舞團內幕。畢竟,我在巴蘭欽─柯斯坦的小圈圈裡打滾了那麼多年。我的第一個反應是文章如何架構,接著出現的是要訪問、要讀資料的恐慌。終於完成了,我寫了一萬五千字?還是兩萬字?一個字沒刪。道格.斯圖姆夫(Doug Stumpf)的編輯功夫非常精緻。接著,他們要我幫忙找插圖。一篇關於芭蕾舞的文章,沒插圖不行。「舞團」那些人似乎挺滿意結果。但我寫的時候,可恨死了這任務。最恐怖的是,我一度固執地拒絕坐到打字機前面,甚至可以拒絕好幾天,但同時悔恨自己為何要負隅頑抗。唯一讓我滿意的是我終於完成這個艱難任務。還有,朋友的稱讚。

在那篇文章折磨我的那幾個月,《紐約觀察家》報找上我寫書評,刊登在亞當.貝格利(Adam Begley)主編、生動有趣的書評版。事實上,找我寫書評的人就是亞當(我們第一次見面是在巴黎,我至交好友戴安.強生辦的晚宴上),他代表《觀察家報》總編輯彼得.卡普蘭(Peter Kaplan)在一個場合講話。卡普蘭是創意驚人又異乎尋常的編輯。卡普蘭就是想要我替他們寫稿,原因不明(我們到現在沒見過面。幾年後,亞當透露,彼得擔心如果他和我認識了,我可能會「接管他的腦袋」。他也許知道這話是什麼意思,但我確定不懂:接管別人的腦袋又不是我的專長。)有了替《浮華世界》寫稿的焦慮經驗,我本來打算回絕邀請。沒想到亞當要我評論的書,是麥可.科達的回憶錄《另一種生活》(Another Life)。又是一個很難說不的局面。就像我在本書前面章節說過的,原因是這文章關係我們早期同在「賽門與舒斯特」供職種種。此外,這次應該不會有太大壓力,因為我對《觀察家報》並不很在乎(它在紐約惡名在外,至少有兩個原因,一是用粉紅紙印報,二是新聞風格玩世不恭。)但因果相生,我很快就寫了一篇又一篇。我多少能決定我想寫什麼,所以可以追逐吸引我的題材。舉個例子:我注意到,有一段時間,有三本與史考特.彼得森謀殺案相關的書,都在非虛構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為什麼?我對這個案子一無所知,甚至不知道彼得森是殺人的還是被殺的。我買了這三本書,很快就真相大白(萬一你不知道,他是殺人的。)雖然這故事的情節實在無甚可觀:他就像大部分的自戀狂一樣,只看到自己,完全無法自拔,是讓人提不起勁的那種自戀狂。但關鍵是:他的故事既呼應德萊賽的小說《美國悲劇》(An American Tragedy)裡的凶嫌克萊德.格里非斯的性格缺陷,又是他的對照。《美國悲劇》是一本我毫無保留地仰慕、至今讀來還會讓我發抖的書。這個例子給了我一些思考與寫作的方向。

另一個替《觀察家報》寫稿的優點是,沒有任何版面限制。如果我想用三千或四千字評論蕊娜塔.愛德勒與《紐約客》(還有我自己)、或戴安娜.弗里蘭、或英國王室、或法蘭辛(Francine du Plessix Gray)殘酷的家庭互動和令她無言的自私父母,版面總是隨時待命。這與今日幾乎每位作者都必須力爭版面的情形完全不同。但對我來說,在《觀察家報》寫作的最大樂趣是與亞當一起工作。沒有推與拉,只有給予和接受。我們以同樣的態度處理語言問題。後來,他看到一個適當時機(沒有太急。他的習慣是一個工作只能做一段時間,否則便會抓狂的那一種)離開報紙,追求更高的成就。例如,他的約翰.厄普代克傳就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但我們相處實在太開心了,完全不想就此打住。時至今日,他與我仍然交好,對彼此的作品投以冷靜的景仰,包括我的舞蹈評論、他的書評、我的書評、他的書、我的書。也對彼此的生活投以溫暖的愛慕:太太、家人、房子(他與美麗又富同情心的妻子安,住在英格蘭一處類似哈比人居住的小鎮,哈比第鎮。但他們經常來完全不像哈比人住的紐約。)過沒多久,亞當跟我說,彼得.卡普蘭希望我寫固定專欄,可以自己選題目。我的第一個想法是逛街,也是我喜歡的事情(只看不買。)但我的理智很快戰勝衝動。那個時候,這份報紙並沒有版面給舞蹈,我的直覺說:這是不對的。《觀察家報》是紐約市的報紙,而紐約市畢竟是「世界舞蹈之都」。所以我建議,當我認為舞蹈界發生了讀者必須知道的大事的時候就寫,一年寫六篇。一旦動筆,我就理解,替自己關心的藝術偶一撰文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年內,我就寫了廿到卅篇舞蹈專欄。

寫舞蹈文章對我來說是苦差事,過去是、現在還是。我的視覺記憶不好、沒有芭蕾術語的底子、以文字重現舞台情景的能力不強。但我也有優勢。一是背景:我看舞超過七十年,看得多,記得的也多。二來,我也相信自己對舞與舞者的評價,就像我看完書稿就清楚書和作者有沒有機會一樣。你可以說這是傲慢、說是健康的自信也行。最後,我有能力寫出有趣的舞評。有品質的舞評通常不以此知名。所以,儘管所有認真的舞評人在阿琳.柯羅斯一鎚定音的評論前面都自覺不足,我還是想辦法原諒自己,或至少為自己有所不足找藉口。在我熱愛的藝術面前,我是個機靈的評論人,不是權威的思想家。 ▶▶ 閱讀更多 羅伯.葛特利《嗜讀者:改寫美國文學史的傳奇編輯》

 
無法創新,是因為你不會發揮潛力/你常認為自己是「普通人」嗎?
文、圖節錄自時報出版
圖/時報出版提供
你常認為自己是「普通人」嗎?如果你這麼想就大錯特錯!我們目前發揮的潛能只有3~5%而已。

內容簡介:只要能喚醒潛力,工作就能更上一層樓,日本資深心理教練教你如何在工作上發揮到100%,成為事半功倍、人人搶手的一流人才!

★好奇心 × 深度思考 × 跨界結合 = 追求創新、創造工作最大值的三大能力!✓ 觀察力 →創意的第一步來自於觀察│觀察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找出事物的優缺點,讚美它們與眾不同之處。✓ 質問力 →不斷自我質問來喚醒自己的潛能,豐富想像力│透過大量提問找出事件的真正核心,並藉由破壞性的質問得到不同觀點,激發創意。✓ 混搭力 →大部分的創新,是組合不同性質的事物後誕生│多跟不同領域的人交流,透過跨領域的結合,蹦出不一樣的火花。除了以上這三大能力外,作者三浦將也提出想要喚醒潛力,必須先要擁有:✓ 當傻瓜的勇氣 →放下各種執著與偏見,讓身心回到純真放鬆狀態。✓ 放空的勇氣 →腦中充滿多餘的思考,將阻礙創造力的產生。✓ 失敗的勇氣 →愈早經歷愈多失敗,獲得成功的機率愈高。

有了這三種勇氣,就能擺脫內心障礙,意想不到的點子也會一一浮現。另外,三浦將也運用阿德勒心理學,為想要打造創新團隊的領導者提供培養成員的共識與追隨力的建議,協助成員發掘自我實力!只要你會發揮潛力,就能讓工作更加大放異彩,現在就來試試馬上見效的方法,絕對能帶給你驚人的成長!

作者介紹:三浦將 ,大阪府立大學工學系,英國雪菲爾大學研究所理學與管理學碩士畢業,現為TEAM DYNAMICS董事長兼執行長,人才培育、組織開發顧問/高階主管教練。曾任職於大型廣告公司、外商企業,後來創立TEAM DYNAMICS,以「讓更多人能在週一早晨神采奕奕地工作」為目的,從事人才培育諮商、企業研修等。以「溝通能改變企業」的觀點,加上阿德勒心理學及心理指導溝通為方法,從事領導力開發、團隊建設訓練、公司內部教育訓練等,協助企業發展。他的「溝通交流課程」獲得參加者好評「真希望早一點參加!」,回客率高達百分之百。此外,他也以「培養好習慣」受到高度讚美,善於運用其專業幫助學員在課程後養成固定的習慣。

搶先試閱:〈創意皆來自觀察〉

產生創造力的能力有三種,觀察力是第一種。這方面的「專家」都有極優異的觀察力,他們確實仔細地觀察人事物,然後將日常觀察所得連結到創意上。「創新者隨時都在觀察周遭世界,然後質問。觀察已是他們性格中的一部分了。」這是大創意集團(Big Idea Group)創辦人麥可.柯林斯(Mike Collins)說的話。我有個朋友曾是日本星巴克的幹部,星巴克執行長霍華.舒茲(Howard Schultz)來日本時,她全程陪同視察。之後我問這位朋友:「你覺得霍華.舒茲最厲害的地方是什麼?」她立即回答:「觀察力。」據說霍華.舒茲一進店裡就劈頭說了許多事。「那位叫○○的店員,他的表現特別棒!」「那裡的燈光有點暗。」「連員工辦公室都打掃得這麼乾淨,太驚人了。」「這家店的食品展示方式,美國的店務必參考。」

這位朋友說,她覺得霍華.舒茲真的很厲害,特別是看到他在星巴克以外的店家時的行為。在吃晚飯的餐廳、才進去一會兒的服飾店等,「為什麼這裡魅力十足?」、「為什麼這裡經營得不好?」他都能立即觀察,洞悉一切,讓我朋友佩服得五體投地。這位朋友年輕時曾擔任高階主管的祕書,她說:「我看過很多高階主管,但觀察力這麼強的人還是第一次碰到。」無論何時何地,時常發揮敏銳的觀察力,然後洞悉一切。我想,這就已經將觀察習慣化了。

好奇心 × 感覺的敏銳性=覺察力(觀察力)覺察力的出發點是好奇心。對感興趣的東西會產生主動觀察的意識,反之則無。因此,你必須很清楚自己從事的領域中,哪方面是你特別感興趣、特別能湧現好奇心的。隱約的不對勁、不一致感是一大暗示。覺察到不對勁與不一致感,是觀察中十分重要的事。例如解析數據資料,感覺敏銳的話,就能從龐大的資料中直覺感受到數據群裡不對勁的地方,也就能發現特別之處。有時,這會成為產品開發的一大暗示,也會連結到跨時代的服務概念,而且跟依照理論來解析處理的結果大不相同。我曾做過建立品牌的工作。這工作有個要點,就是發覺品牌不對勁的地方與不一致感。極端地說,東京迪士尼樂園有夾娃娃機的話,會讓人嚇一跳吧。這應該是人人都能發覺到的不對勁與不一致感。真正卓越的品牌,不會只有負責建立品牌的人發揮這樣的觀察力,全體員工在工作時也同樣能發揮觀察力。他們能精準把握品牌「形象」,對不對勁的地方與不一致感十分敏感,並會以該「形象」為基礎而不斷產生新的發想。這麼一來,創造力的幼芽便一個一個萌發出來了。像這樣,不對勁與不一致感是從我們日常的觀察習慣中產生的,這種觀察就是一種「覺察力」。我們可以藉由覺察到各種狀況而發展出想法。「觀察變成性格的一部分」這件事,就啟動才能的行為習慣來說,堪稱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不要停止質問│「對創新者而言,質問並非大家以為的理性訓練,而是如呼吸般自然的事。」克里斯汀生教授如是說。「不要停止提問。」這是愛因斯坦說的話,非常簡單卻寓意深遠。如呼吸般自然地不斷質問。這也是一種習慣力。許多人為了找出「什麼是有效的質問?」而刻意去背質問大全中的質問模式。這點雖然很重要,但光記得看似有效的質問,若實際上不懂得運用的話,也不會成為你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先不斷提出簡單的問題。然後養成習慣直到同呼吸般自然。不過,前提是你必須有之前提到的觀察習慣。只要有觀察的習慣,具備觀察力後,即便不去記質問大全裡的質問方式,你也能自然地質問。只要感覺到不對勁與不一致感,你自然就會想質問。有時是質問別人,但若是處在如呼吸般隨時質問的狀態,幾乎等同在質問自己。而且,平時對自己的質問累積到一定數量後,當遇到那方面的專家,或是對實際狀況有所了解的人,自然會想問個明白。「沒有問題,表示平常都不太思考。」會議上之所以常出現這句話,就是因為大家平時沒處在隨時質問的狀態。經常刻意去注意、去觀察,然後不斷問自己,那麼有需要時就能自然提出質問了。質問是發想的種子。種下很多種子,就能期待更多的收穫。有更多收穫的話,從中找到如鑽石般閃亮果實的機率就高了。坊間許多書籍都是以質問別人的觀點來談「質問」這件事。這種觀點也很重要,但本書的觀點是,藉由不斷自我質問來喚醒自己的潛能,發揮創造力。對自己大量提出好問題,能有效幫助自己啟動才能。大腦科學的研究表示大腦討厭空白。提出疑問時,大腦討厭留下無法回答的空白部分。平時不斷自問,你的大腦就會為了作答而持續活動。或許你一時無法找到答案,但只要持續問,就有可能從潛意識深處裡出現明確的覺察,在不知不覺的行動中偶然獲得答案。只要平時不斷自問,有時就會在走路時、洗碗時等某一瞬間靈光乍現。這本書,說不定也是你從不知不覺的行動中獲得的其中一個答案。外在偶然起因於內在必然。成為「扳機」的,就是你平時不斷自問的好習慣。而且,外在偶然就是你發揮潛能的結果。

年輕人、外地者、傻瓜、出格者將改變世界!養成觀察與質問的習慣,並提高其層次,是發揮創造力不可或缺的活動。將這些活動與其他事物連結,或與其他人一起進行,就能擴展創造力的範圍。如同第一章「創造新事物必須從零開始」所述,創造力幾乎都在比賽「如何統整組合」。簡單地說,iPhone等智慧型手機,是電話與電腦的組合,亞馬遜等網路書城,是書店與網路的組合。如今來看,這種發想或許非常簡單,但在二十多年前的網路黎明期,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開創這門組合商機所成立的亞馬遜,今天已在全球擁有龐大的影響力了。關鍵在於,發想的時機與付諸行動的勇氣。亞馬遜公司的前身是Cadabra.com,一九九四年成立於美國華盛頓州,翌年一九九五年才以亞馬遜之姿上路。當時,大多數人尚未洞悉網路的真正可能性,也就是處於網路黎明期,亞馬遜便將書籍與網購結合,又因為是網購,才能夠處理龐大的商品量,這點正是最大關鍵。重點是「是否於最佳時機問市?」若太早則市場跟不上,太晚則有先發部隊占好位子了。理論上,在產業的黎明期即將結束前進場是最棒的。從這個觀點來看,黎明前的破曉時分前,就該開始準備。要做到這點,就得比別人更早獲得資訊,進行連結,並且具備組合能力,本書稱這種能力為「混搭力」。以人際網絡與知識網絡為本,將透過觀察力及質問力獲得的資料,運用組合力使之成為創意的結晶。就是這段流程催生出卓越的創造力。混搭力就是將不同性質的東西加以組合,創造出前所未有新產品的能力。光在自己從事的範疇裡打轉,是無法培養出這種能力的。 ▶▶ 閱讀更多 三浦將《無法創新,是因為你不會發揮潛力:觀察力+質問力+混搭力,用對三大能力,創造工作的最大值》

 
閱讀筆記
城愁/我帶你去看看
《城愁》書影。(圖/聯合文學提供)
散文多敘事與抒情,主軸雖明,但風景各異,因為說的人立場不同,身世與取景也不一樣。阮慶岳《城愁》分為「我的城市我的歌」、「遊花園」、「記憶微微」三輯,記城市徘徊、生活遊走以及童年返影,主題不同,但都非常現場感。

「現場感」不等同記實,而是阮慶岳的敘述「口氣」很自在、很內在,讀著文字,也聽到作者喃喃述說。我好奇自在與內在,誰先誰後?是語調自在了,心裡的聲音方能源源不絕,終可從大海的匯流處,追溯到涓滴的形成;或者明鏡對望,有一雙眼睛才能紋一道眉,互為對照,內力先發?

讀阮慶岳的散文,能知道他是什麼樣的人,觀點、喜歡與不喜歡,我一直認為,作家用文字描摹自己是一個困難,阮透過「我在」,讓個性與通性獲得均衡,時間不只是消逝,且容許召喚。「ROXY」以搖搖樂、粗獷且隨意的擺搭,每一首歌都有它們的保留座;「分水嶺」有條長長的吧台,為每種孤獨留存一杯烈酒。有的店還在,有的店已經不在了,他們最初吸引人者「是敢與世界為敵的漠然態度」,而不是時下盛行的「我愛人人,人人也愛我」。在個性、獨立,蔚為口號時,音樂的調味、咖啡與酒的聽覺,漸漸趨於「大同世界」。此處勾勒阮慶岳的生活軌跡,更顯他的人世訴求;該不同、要不同,且如何不同?

整個輯一,呈顯作者的「異論」。童年夜聞鄰居小孩因為滋事被禁止回家、七○年代囚禁政治犯目前已是廢墟的「安康接待室」,「空間」除了傳統的溫暖定義,還有懲罰的內容。年輕是理想的基地,「真正美好的文明,必然始自年輕人的『不問世道』」,對比有些學運的質變,當知問了世道,還能純真堅持,比蓋十倍高的101還困難。阮慶岳是異論探索者,同時也實踐,深勘廢墟、為王大閎辦理建築回顧展、為林孝信設計「士林書店」以及拍攝七等生紀錄片等,他不只出現在建築工地,也常在歷史的現場,無論那個現場有沒有人高呼口號與理想。

阮慶岳叛逆求異,也同理心求同。小時候重病,小鎮醫生束手乏策,母親為他偷偷到三山國王廟許願祈求,為文〈還願〉,兼敘外省與本省的多元豐饒;害怕寺廟陰森黯淡,但見善男子善女子於龍山寺祈願的祥和,也隨友人「安太歲」;談威妹的〈男人與貓〉更是情思纏綿,生之美好、死無罣礙,作為本書中唯一的彩頁編排,是威妹可愛,也是生命與純真的可愛。

阮的行筆粗細並陳,粗筆勾時代,時間回來、脈動也回來;細筆記人物與事件,我在那裡、也在這裡,這是一種移動,同時也是漂流,但只要我帶你一起去看看,便能知曉,當人性作為一種結構時,我們都在現場了。 ▶▶ 閱讀更多 阮慶岳《城愁》

 
一次搞懂!頭痛是腦中風、腦瘤前兆?
調查顯示,台灣有10萬人天天頭痛,每個月頭痛一次的人高達6成。若是經常性頭痛,會不會是腦中風、腦瘤的前兆?該如何有效對抗頭痛,遠離重大疾病的威脅?

出生開始學教養 培養bobo食育觀念
什麼是「食育」?簡而言之,就是「飲食相關的教育」。食育所要傳達的不僅僅是營養相關的議題,還包括飲食知識、飲食安全、飲食文化與生活習慣,也能從飲食中傳遞父母對孩子的愛。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