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刻,科技發展又有什麼新發現?和【FIND科技報】一起在無遠弗界的資訊汪洋中遊走,盡情挖掘新知識! 【儂儂時尚電子報】提供各種多元的時尚知識及職場求生的技巧,讓妳成為工作領域裡最漂亮的粉領新貴!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8/08/03 第429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當部長不能光靠嘴皮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這麼多不堪一擊的決策是怎麼來的?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過招 一堂韜光養晦的謙卑課
民意論壇 全民福祉優先…以核養綠 交給人民選擇
找歐陸綠電專家背書 就不會缺電?
酷經濟/前景不樂觀,產創轉型基金點火
嚴震生/川普,同性戀?不,是同性社交!
準公托 偏鄉生育率將更低
混齡班放寬師生比 偏鄉幼兒受教更不平等
公車溫柔革命/當人老路老橋也老…政府有解方?
高教改革 請堅守大學自治
才喊加薪 物價先漲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當部長不能光靠嘴皮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徐國勇當政府發言人,表面還算合拍,當了內政部長卻荒腔走板。他一上任就放言要「提高見警率」,旋即被外界批外行;最近他倡議提高青年購屋貸款成數,卻被年輕人罵到爆,政策只一天就緊急下架。

徐國勇當發言人,其實也只是低空掠過,僥倖安全下莊。「姑婆勇」的稱號不脛而走,非因網民霸凌,而是他常常幹話連篇。譬如,賴清德說深澳電廠用的是「乾淨的煤」,他馬上附和說真有乾淨煤,建議大家孤狗一下。六月間接連發生三起分屍案,他老兄竟說這只是「零星個案」。

發言人畢竟是政府化妝師,講了些幹話,人民也只能徒呼負負。奇的是,賴清德卻欣賞他這種「口才」,把他送上第一大部。但是,當內政部長可是要擋真槍實彈,徐國勇的「口才」就露餡了。拿見警率來說,連基層員警都在網上罵,徐部長一發言就變草包;還有人損說,不如降低政府的「見鬼率」,意思是官員別鬼話連篇。

提高青年房貸成數的點子,與提高見警率完全是同一個邏輯:KTV打架就叫員警去KTV站崗;年輕人賺錢不易,就乾脆讓他多貸一點。問題是,房價一點沒降,薪水半毛不漲,以後不是得繳更多、還更久。誰笑了?當然是銀行跟建商。

徐國勇出身以邏輯縝密著稱的律師行業,卻老推出直腸直腦的政策,外行當有趣,責任該算誰的?這個任命的任性程度,直逼讓吳音寧去北農,禍害恐不淺!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這麼多不堪一擊的決策是怎麼來的?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公共托育新制八月一日上路,由於決策過程粗糙,民眾、保母和托育機構對於新制咸感無所適從,地方政府更怨聲連連。新制實施首日,六都中僅台南市有廿名保母、五家托嬰中心簽約,算是給了老市長賴清德一個面子,但其餘五都業績均掛零,完全不捧場。賴內閣推出托育新制,原希望透過擴大補助爭取民心,為民進黨選情加分;不料卻製造了更多紛亂,也暴露決策思慮欠周又溝通不良。

除了托育新制亂象,同一天,賴內閣中有些部會也因決策唐突,遭到民眾嚴厲批評,旋即喊停或改變方向。其中一例,是法務部為懲處欺童檢察官林俊佑,原想將他調往澎湖;旋即遭澎湖民眾反彈,認為中央把澎湖當成「垃圾回收場」,藐視外島民眾。尤其,林俊佑平調澎湖還可以領取外島加給,薪水還多兩萬。由於民眾對此罵聲不絕,法務部最後改變決定祭出重懲,將林俊佑停職,並移送監察院調查。停職後,林俊佑將僅能領取半數本俸,一萬六千多元。

另一個例子,是新任內政部長徐國勇提出解決「青年購屋」問題的新構想,希望比照危老住宅重建模式,由信保基金提供九成貸款,青年只要準備一成自備款即可購屋。未料,網民痛批這根本是「龐氏騙局」,目的在幫建商降低囤屋壓力,把青年當成「下線的老鼠」。也有人砲轟,這種政策只管誘騙青年上車,卻不管他們要怎麼下車,難道九成貸款都不必還?連時代力量參選人都說,青年購屋壓力從來不在貸款成數,而在房價太高。由於批評聲量太大,內政部當日由次長花敬群出面「喊卡」,宣布暫停規劃。

一天之中,政府在衛福、法務、內政等不同領域的決策激起這麼多反對聲浪,有些沸揚的民怨甚至迫使政府政策轉彎,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是台灣民眾越來越刁,越來越不知滿足與服從了嗎?還是政府決策越來越粗疏草率,越來越與民意脫節,從而越來越失去重量和說服力?前者指的是「民刁」,後者指的是「官僚」,台灣的民主政治近年有失控的現象,這兩者因素或許兼而有之;但純就八月一日發生的這幾項決策失誤看,更主要的因素在後者:官員的專業及決策素質太差。

所謂決策,不應該只是官員坐在冷氣房裡的想像,必須觀照社會現實,並據此投射一定的未來願景。所謂改革,也絕不是如武夫殺敵般拿起大刀用力砍殺下去,而必須像醫師望聞問切一樣深入了解病情,才知道如何切中要害根治,讓「藥到病除」而不是「藥到命除」。以軍公教年金改革為例,蔡政府就是缺乏慈悲,所以把「大開殺戒」美化為改革,卻未思及這對經濟、消費和社會向心力的削弱作用。

至於公共托育新制,則是賴揆企圖把政府補貼的「恩典」集中抓在中央手上,使自己扮演「觀世音」澤被萬民的角色。表面上看,這是惠及幼兒和家長的「德政」,又兼具鼓勵生育的著眼,理當獲得掌聲。實質上,行政院在決策中卻未思考各縣市客觀條件的歧異,也未做好溝通,因而造成了不少縣市補貼條件下降或行政腳步配合不上的困擾。更嚴重的是,這項政策牽涉到許多不同托育形態和家長保母的權益,行政院卻以為可以用一套簡單的公式來涵蓋全部人員,甚至不預留任何時間給人民和地方政府做準備,因此鬧到民怨四起,這是自食其果。

內政部計畫提高青年購屋貸款成數,也是出於一片好意;問題在,決策光靠好意並不足以成事,甚至可能害人。進一步說,以目前的時代氣氛,鼓勵剛就業的青年購屋是不是正確的方向,恐怕都大有疑問。試想,大權在握的政府官員做出來的決策,卻是如此不堪一擊,甚至抵擋不了網民的酸言辣語,怎不讓人憂慮?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過招 一堂韜光養晦的謙卑課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這兩天,美中貿易戰傳來了最新發展,包括正面和負面的資訊。正面發展是,雙方正在安排新回合談判來避免戰況惡化;負面的是,美方準備將下波中國進口2,000億產品的關稅,從原先規劃的10%升高為25%,以抵銷北京近來讓人民幣貶值帶來的貿易優勢。美中貿易戰進入新回合,引發各界關注與憂慮。

無論戰況如何發展,中國經濟會受到顯著傷害,是無庸置疑的。目前北京只有兩個選擇,一是接受川普的要求,大量增加美國進口或減少中國出口,額度至少要縮減兩國貿易逆差2,000億美元;二是讓貿易戰惡化,打一場「大國崛起」、兩強相爭的持久戰,直到美國俯首稱臣為止。無論是哪一種選擇,都會讓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受到嚴重衝擊。它可能讓經濟成長的影響達到1個百分點以上,或惡化到2.5個百分點(美中貿易平衡)、甚至7個百分點(美中貿易停止)的嚴重狀況,而這些還沒有包含中國未來將難以從美國獲得最新關鍵技術的影響。

我們要探討的,不是中國經濟發展將受到何種影響,而是為何會有這種發展,以及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其根本原因可能是難以避免的,包括美國無法忍受百年來全球首強的地位受到挑戰,以及中國政經體制和西方不符,卻搭上了世界貿易組織(WTO)便車、利用不正當手段(支持壟斷性國有企業,隱形貿易障礙、強迫技術轉移、技術盜取和仿冒等),蹂躪西方國家市場來獲取巨大利益。然而還是有本來是可以避免,卻成為壓垮駱駝的稻草,就是中國從鄧小平的遺訓「韜光養晦」改採積極參與、敲鑼打鼓地推動「中國製造2025」、「一帶一路」、「亞投行」等形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時以「厲害了,我的國」、「戰狼」等頌揚中國偉大形象影片的高調宣傳,意圖激發中國人自尊心與光榮感,進而引發了美國側目與擔憂,也讓原已因中國崛起搶奪國際市場而出口減少、失業大增的西方諸國憤恨不平。可以說是北京低估了國際社會的隱形反應,才招致目前的窘境。

和北京做為形成鮮明對照的,就是台灣有些人看不上眼,但在國際政經舞台扮演要角的新加坡。雖然「馬習會」和「川金會」都在新加坡舉辦,但絕看不到新加坡人到處宣揚,他們以一個彈丸之地所完成的「偉大成就」。

事實上,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所做、以購買力(PPP)調整的人均國內生產(GDP)排列,星國都高居全球第三(約9萬美元,台灣約5萬),但新加坡官員對外回答是屬於「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時,得到的答案大概都是「開發中國家」;這是他們在國際平台上的一貫說法。其實,新加坡政府對全球任何最新趨勢發展,都會以最快速度研究並提出對策,因為它以全球最高薪僱用了素質最好的公務員,可以有最高的要求;但新加坡政府絕不到處宣揚他們有什麼偉大方案來應對何種狀況。

反觀國內,過去的不談,最新的可比較發展,是內政部對於「青年住房」擬提出補貼、讓購屋族只負擔一成自備款的方案。方案仍在構想階段就敲鑼打鼓,似乎要當成政績宣揚;但在外界質疑聲中立馬叫停。這種做法其實和對岸雷同,只是更為浮誇,且三不五時就會重複發生。對照新加坡的態度,台灣企業界的台積電相當類似,即使三星高調打宣傳戰想爭取更多訂單,但默默積極研發、謹守買家祕密的台積電,仍長期受全球大客戶肯定,迄今仍領先三星和其他歐美頂尖對手,這是新加坡和台積電應受到推崇的原因。

美中貿易戰,再度凸顯「韜光養晦」的重要性,國人應切記:謙卑、謙卑、再謙卑。

   
民意論壇
全民福祉優先…以核養綠 交給人民選擇
劉容生/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新北市/聯合報

前總統馬英九與前閣揆江宜樺連署公投「以核養綠」,支持啟封核四商轉發電,並要求蔡政府廢除最近通過的電業法第九十五條第一項條文規定民國一一四年全國要「完全非核化」。

回溯四年前,民國一○三年七月卅日,經濟部前部長張家祝結束最後一次的「核四安檢專家監督小組」安檢總結會議,他指出歷經十六個月,經過龐大專業和工程人員不分晝夜努力,完成核四一號機一二六個系統安檢,雖然已完全符合安全設計規範要求;但他宣布,在行政院政策指令下,將歷經卅六年興建、耗資近三千億元的台電核四廠,封存三年,每年封存費約十二億元。

當時我以安檢小組委員身分參加會議,目睹當場全體台電工作同仁及主管流露的失望眼神和悲痛面孔,至今歷歷在目,深深體會「將帥無能、累死三軍」的感覺。

回想當時,民進黨卯盡全力,阻擋核四案交付公投,更利用群眾示威、抗議,加上林義雄的絕食種種手段,逼馬就範。果然馬政府在民粹壓力下,做出封存核四的決定,期望「為未來的能源,保留選擇機會」。

現在行政院針對馬英九、江宜樺提出的公投挑戰,僅答覆:「以核養綠」不是人民想要的、不是現在政府的選擇,台灣沒有現在就缺電問題。

但事實上,行政院所述種種與人民的期望和感受正相反。根據台電資料,一○六年度台灣限電次數為一,打破了自民國九十二年來,台灣零限電的優良紀錄;備轉容量率下降到九點八%,首度低於自民國八十八年來一直維持在高於十%的紀錄。

時過境遷、政權轉移,「騎馬找馬」,還是「殺馬找馬」這個歷史性的「以核養綠」公投選擇,現在落到蔡英文政府手上,民進黨常以能做到國民黨做不到的自豪,請蔡英文政府以全國人民福祉為先,讓全國人民用最民主的公投方式,來決定這一項將嚴重影響到我們世世代代健康、生活環境、社會福祉和國家安全的公共議題。

   
找歐陸綠電專家背書 就不會缺電?
卓亞雄/資深媒體人(台北市)/聯合報

蔡政府邀來一批歐陸綠電界人士在台北舉行「新能源國際論壇」,蔡總統致詞時重砲抨擊前總統馬英九「以核養綠」主張,認為是「似是而非,落後於世界潮流的主張」。這番言詞顯然是基於政治鬥爭重砲,無助於連日高溫的供電窘狀舒緩。

不禁讓人質疑,「以核養綠」主張真是看衰綠電嗎?或者應解為以核電為階段性工具,讓綠電能正常、健康成長?馬英九之前說詞是「漸進減核,大力發展再生能源」,並未質疑綠色能源。

這場新能源論壇請來主要是德國的歐陸綠電界人士,不過,這樣場面至多是「抱檯腳」撐場面而已。不客氣的說,民進黨若要重啟核四,也可以請來各國擁核人士來開場能源論壇;為了重啟深澳燃煤電廠,日本、歐陸都有一大批可以鼓吹「乾淨的煤」的所謂專家應邀來台,遵照邀訪者的意思發言。

民眾、產業界核心的關切,當然是缺電危機到底有多窘迫?蔡英文說,這麼熱的天也沒缺電,「備轉容量率都維持在六趴以上」…。認為台灣不缺電,竟然只是幕僚給的一個數字,舉不出更強有力的證據來支持;如果幕僚說備轉容量高達百分之十,難道民眾就會認為台灣電力充裕?恐怕太低估民眾。

簡單說,備轉容量率的六趴,是電力調度工程師可放心、隨時替補上陣的能源?或者太多該打折、扣除的機組容量仍計入?一些早該除役的老舊機組老驥重出,哪天突然馬革裹屍陣亡呢?複循環機組的氣渦輪機有準時定期檢修嗎?這樣的六趴備轉容量率萬一真要發生差錯,重演去年八一五大停電,豈不重擊台灣民生、產業?

蔡總統佩服德國發展綠能,也期待二○二五台灣再生能源占比百分之廿目標達陣,這當然也是國人的期待;但蔡政府上任兩年衝刺再生能源的成績,禁得起檢視嗎?風電方面兩年只增加約零點幾個萬千瓦的裝置容量,幾乎是停滯狀態;蔡總統寄望的風機關聯產業,包括水下基礎製造、大型工作駁船建造都才剛招標,距離離岸風機裝上扇葉開始發電太遠了,真的只能禱告。

太陽光電雖然帳面有些數字還能交代,但這是「陽光屋頂百萬座」、「養水種電」政策強推的結果,付出的環境、景觀破壞高得完全不成比例,尤其農地種電是對土地的一次性消費,台灣有多大面積可以揮霍?台灣濱海鹽分侵蝕怎麼克服?澎湖已把裝上去的光電板全數拆除,鏽蝕難以克服。

民進黨衝綠色能源當然是好事,但問題是綠電至今的儲能技術難以突破。德國的綠能政策很前瞻,但在儲能上至今難有進展;因為無法儲能,周末、假日需求大幅降低,過剩的發電產出,逼得以極低價格鼓勵消費者使用。這一套「負電價制度」台灣倒是暫時無需求,因為尚無產出。

   
酷經濟/前景不樂觀,產創轉型基金點火
林建甫/聯合報

美國第二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達四點一%,是二○一四年第三季以來最好的表現,美國財政部長米努勤更樂觀表示,未來四至五年的經濟成長率至少有三%。

但外界並沒有這麼樂觀,彭博經濟學家從經濟預測模型預估,美國會在兩年內結束擴張。《華爾街日報》針對經濟學家的調查也顯示,有五十九%的經濟學家認為美國經濟將在二○二○年前衰退,背後原因包括聯準會升息、美中貿易戰及油價高漲。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地區經濟的成長並未像美國如此強勁,歐洲第二季GDP成長率二點一%,遠低於上季的二點五%及去年底的二點七%。日本央行日前更是意外維持超寬鬆的貨幣政策,總裁黑田東彥也強調若有必要不排除進一步實施寬鬆,顯示情況不佳。中國大陸及新興市場情況也不樂觀,受到美元升息及升值的衝擊,資金外流加劇,資產泡沫破滅的風險持續升溫。當前國際經濟情勢只剩美國支撐,下半年經濟動能並不樂觀。

回過頭來看台灣經濟的情況,在出口及外銷訂單上半年意外強勁的推動之下,主計總處七月底公布台灣今年第二季GDP成長率概估值為三點二九%,較五月預測數增加,呈連續第四個季度穩在三%之上。上半年GDP成長率為三點一六%。但內需方面,投資很不理想。國內半導體主要廠商資本支出季節性減緩,第二季新台幣計價資本設備進口減少一點六一%,包含政府、公營與民間固定投資,以及存貨變動的概估資本形成為實質負成長二點三五%,對經濟成長負貢獻○點四九個百分點。

為點火國內的投資,日前國發基金匡列一千億元的產業創新轉型基金,委託台經院成立專案推動辦公室、籌組諮詢輔導團,引導民間資金以共同投資方式,協助國內企業進行合併、收購、分割,或是其他有助於企業創新轉型的投資計畫,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這筆基金,應該是政府廿年來幫助企業最重要、最好的方式,對單一企業可投資到資本額的二成、對單一集團可投資高達一百億,而且不干預營運,預計五到七年才退場,讓企業真正能找到新的夥伴、新技術、新市場、進而成長茁壯,帶動台灣整體經濟發展。

   
嚴震生/川普,同性戀?不,是同性社交!
嚴震生/聯合報

讀者看到這題目不要被騙了,因為沒人認為川普總統是同性戀,他愛美女程度、婚姻次數及無數緋聞中,從未聽過有同性在內。不過,從過去經商到從政,及擔任美國總統的表現來看,他似乎與男性相處較為自在,女性不是在專業上可與他平起平坐的同僚,他似乎習慣與男性打交道。這在觀察川普政治行為者的眼中,就成為「同性社交」(homosocial)。

個人觀察川普與國外領導人互動時,就曾疑惑為何與德國總理梅克爾及英國首相梅伊似乎八字不合,但卻與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亭頗惺惺相惜。他也非常認同土耳其總統厄多安,甚至對菲律賓杜特帝總統及北韓領導人金正恩,也持類似態度。原先認為這是川普權威性人格展現,因為這些人都有個共同特質:來自威權政治體系,要不就是展現威權政治性格。

雖然這樣觀察有其道理,但一篇來自赫芬頓郵報報導,看到另一個可能,就是川普無法將女性當作事業上的同等,因為他在從商過程中,進行的就是同性社交。根據社會學解釋,所謂同性社交乃是指同性之間沒有性關係或性偏好的社交關係,川普絕對是異性戀者,但他偏好同性社交,因此被歸為同性社交的異性戀者。

在這篇「川普不是同性戀,但他絕對偏好同性社交關係」專文中,作者西諾萊爾本身是同性戀者的媒體人,對川普作了精闢分析,認為他似乎偏好與男性發展社交關係,但從未視女性在智能上平等,不應在事業上與它平起平坐。

事實上,異性戀的男性之間發展出與性無關的情誼,是司空見慣的事。許多軍人同袍、幫派兄弟及男性友人彼此間情投意合,建立完全沒有性吸引力在內的兄弟情(bromance),而非同性戀者可能有的浪漫關係(romance)。舉例來說,美國前任總統歐巴馬與副總統拜登兩人關係極佳,被形容是bromance,而從未有人懷疑這兩位有斷袖之癖,歐巴馬與女性政治人物之間的互動,包括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在內,也從不是問題。因此bromance應是指個案,但homosocial則具普遍性。

川普如果是homosocial,他與梅克爾及梅伊不對盤可輕易理解,但為何與加拿大總理杜魯道及法國總統馬克宏的關係,也是起起伏伏?西諾萊爾認為這兩個國家領導人雖然是異性戀者,具男子氣概,但卻有吸引同性戀者的特質,和其他先前提及的國家領導人不同。

根據這些觀察,顯然女性的蔡英文總統很難成為川普認同的國家領導人,而前總統馬英九的氣質也是偏向杜魯道及馬克宏。環顧台灣檯面上人物,僅有郭台銘最符合川普的homosocial圈。從過去兩人互動看來,似乎也印證了西諾萊爾的觀察。

如果認為台灣前途取決於美國支持,或許就該在下一次總統選舉中,力挺郭董參選。不過,萬一郭董真的答應,也贏得二○二○年選舉,但川普卻在年底的美國總統大選中落敗,這個希望也有可能落空。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準公托 偏鄉生育率將更低
陳劍賢/台東縣議會秘書長(台東市/聯合報

最近年輕父母的話題就是政府的準公共托育政策,偏鄉父母咸認為新政策似乎只在解決都市托育的問題,無助偏鄉托育問題。

偏鄉因人口及交通因素,具有證照的保母不多,也沒有合格的托育中心,以台東縣為例,具有證照的保母約二一○名,且多集中在台東市,其他十五鄉鎮有照的保母平均不到二名。偏鄉小孩嬰兒期大都由父母自己照顧,若父母親因就業工作無法照顧,白天就委由祖父母照顧;如要委由合格保母照顧,來回得花上二小時的車程,嬰兒哪堪舟車勞頓?

政府德政對偏鄉父母而言,是看到得,吃不到,天龍國的托育政策對偏鄉地區不公平也不可行。

衛福部表示,過去縣市育兒津貼及托育補助政策不同,產生戶籍遷徙效應,如此才會有統一標準;但統一標準對偏鄉地區是假平等。以台東縣為例,近年來總人口數下滑到廿一萬,且人口有二分之一流到台東市,其他十五鄉鎮人口平均不到七千人;實施新的托育政策,偏鄉的生育率只會更低,因年輕人為了就業或托育將會更積極的往都市移動。

多年前,政府就喊出少子化是國安問題,政府應正視問題所在;但是政府開出的藥方往往無法切中要害,如托育政策常便宜行事,所謂準公共托育政策,猶如私幼公共化,政府逃避為國人提供完整的托育責任,任由準公共托育中心照顧嬰兒,是否會引發如過去教改「廣設高中大學」的不良後遺症,屆時恐怕更令人擔心。

建議衛福部將育兒津貼由二千五百元調整為六千元,減輕父母經濟負擔,並逐步增設在地公立托育中心。私立托育中心任由其發展特色,政府不應以「準」公共托育中心介入其營運,鼓勵年輕父母自己照顧嬰兒,增強親子倫理關係,家庭幸福自然「增產報國」,管太多反而亂象叢生。

   
混齡班放寬師生比 偏鄉幼兒受教更不平等
郭李宗文/台東大學幼教系教授(台/聯合報

七月六日教育部國教署發布「偏遠地區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招收幼兒辦法」,主要內容在於偏鄉之國小附設幼兒園,二至六歲混齡班級人數,從十五人增加為卅人;師生比從二比十五增至二比卅,頂多再增至一名人力成為三比卅。如此增加混齡班級幼兒人數,減少教保人員,讓幼兒教育的結構品質下降作法,實讓人不解!

教育部制定的「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第一條就提出,此法之訂定是為了「實踐教育機會平等原則,確保各地區教育之均衡發展,並因應偏遠地區學校教育之特性及需求」,但目前公布的辦法,加重了偏鄉幼兒受教的不平等,偏鄉幼兒數已非常少,卻要增加班級幼兒人數減少教師數,實不知教育部立此法的邏輯何在?

依據一○六年內政部統計處資料,台灣八十五個偏遠地區的鄉鎮市區,原住民族鄉鎮就有四十八個,占五十六點四%。筆者長期關注原住民族地區的幼兒教育,此辦法一出,可能讓原住民族地區的國小附幼教保人員,需要花費更多時間於班級常規,更沒有時間針對幼兒學習,提供相關課程經驗和與其互動。更容易讓原住民家長起念搬離偏鄉,因為在非偏鄉區,有二歲幼兒在的國小附幼,仍維持著一比八的師生比。筆者期待教育部重新審視此辦法的適切性。

   
公車溫柔革命/當人老路老橋也老…政府有解方?
白依/社會趨勢觀察(高雄市)/聯合報

大家都知道老人化問題愈來愈嚴重,但有多嚴重?卻少有人深入了解。朝野政黨關心的是,今年及二○年的選舉,會喊些關心老人化少子化的口號,提一些應付的政策或對策,實從未徹底弄清楚愈來愈老的社會是何情境?

所謂「老境淒涼」,有老人本身的處境,也有社會的處境,年金是否還會削減?公共設施能否配合進步?都決定了老人淒涼的程度。

聯合報推出針對老人的「公車溫柔革命」願景系列,讓我想起年初在台北公車上親睹的一幕。

一輛低地板公車因有坐輪椅的老人要下車,司機停了車開了後門,把車底的一塊板子推開,不知那裡出了問題?花了相當長時間才搞定,推輪椅的家人滿懷感激與歉疚再三致謝,車上乘客也通情理無人抱怨。司機臉色很難看的上了車,過了兩站一個緊急煞車,乘客嚴重搖晃,我心想司機怎麼那麼差勁,幫個坐輪椅老人服務就心情惡劣嗎?正想瞪司機一眼,卻看到駕駛盤上都是鮮血,原來司機幫輪椅老人時,手嚴重割傷,我勸他到附近藥房包紮一下;他說不要再耽誤大家的時間,快到總站了,到總站再包紮。我才發現他是位盡責而溫柔的司機,他說車子才開不到一年就常故障,往後怎麼辦?

司機擔心車子往後怎麼辦?我卻想到七年後,國內老人與小孩比從一變二,老人更多更老,政府財政將更困難,那麼公車能提供的安全與服務必然大打折扣,那該怎麼辦?

老人搭車安全,除了司機車輛重要,路與橋更重要,路要平橋要穩,但台灣八成以上的橋是三、四十年以上,水泥結構劣化傷人事件已時有所聞,未來一、二十年必然更加嚴重,政府可曾調查評估,當人老、路老、橋也老時,是什麼情況?

老境除了外在的環境外,還有內在的心境,當老人與小孩比超過二時,社會容易出現「嫌老」現象,二點五時更會出現「厭」老現象;而當老人感覺被嫌被厭時,心裡會強烈不安,若無心理輔導,會與別人發生非理性的對立與誤會,造成遺憾悲劇,這是政府應及早研究防範及因應的。

我一位日本朋友是劍道高手,身體硬朗剛退休,想推動「尊嚴絕命」立法,讓自己八十歲後能夠使用。

尊嚴絕命與安樂死看似相同卻不同,安樂死是得了絕症,一切治療徒增身心痛苦,而要求人道加工,結束自己生命。尊嚴絕命則是老到無法自理生活時,自己選擇一絕命之處,別人都不要管他,讓他自然結束生命。前者在減少痛苦,後者在維持尊嚴。這個想法不論是否合乎情理,但人怕老怕被嫌被厭的心境,則是政府必須重視的。

日本對老人問題的研究費盡心思,成立由首相負責的健康暨醫療戰略推動本部,即使如此,仍不時有老人悲劇發生。台灣老人問題比日本慢十年,應儘快研究老人問題有多嚴重,處境有多艱難,弄清真正的老境,早作規畫,讓老人的淒涼降到最低,是政府重要的功課,也是功德。

看專題:「公車溫柔革命 我們能做什麼?」:

https://bit.ly/2OgIMNc

   
高教改革 請堅守大學自治
金傳春/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兼任教授/聯合報

在廣設大學、少子化與年改教師出走下,台灣的高等教育必須徹底檢討,惜教育部卡管、拔管後,至今尚嗅不出體制改革的新作為。新教長葉俊榮上任後,最大期盼是他如何規畫攸關國家競爭力的高教整體藍圖?

高教的國際趨勢,自薰陶領導人的菁英教育,已轉向提高公民素質的大眾教育;近年全球化與人才移動,更重視如何善盡地球村公民責任與全球視野。然因學生的性向、稟賦與志趣差異,高教改革必須先反省大學在新時代的角色,才能創造新價值,引領群倫,發揮大學為社會良心的理想性格、自主性與批判力。

當大學全然展現多元功能與針砭時局,更重要的是大學必須保有獨立自主性。大學自治的理念源於西方中世紀,重視大學組織、財政、人事及學術的自主,期能發揮更多大學功能。

台灣為華人文化的燈塔,然捫心自問:我們有多少學/碩/博士對《史記》、《左傳》、《春秋》等國學有基本認識與欣賞?哪些領域已是世界研究重鎮?

另大學的共同必修課、教研的自主性, 於一九九四年通過新《大學法》初期,雖稍改善,但近年教育當局對大學的管制(如課程、薪資制度、教師升等與設新學程),經計畫補助卻劇增,而大學校長的聘任、經費、學費等諸多決策大權仍在教育部,致台灣僅有一所「教育部大學」!

誠摯建議葉部長更睿智推動台灣高教體制改革,與協助台大脫困。台大遴委會昨日的「善意」聲明,望葉部長珍惜。您是否要做捍衛大學自治的教育部長?必有歷史評價。

   
才喊加薪 物價先漲
蕭思源/自由業(苗栗市)/聯合報

選舉當前,政府傾力拚政績,調薪話題再起。賴揆接受媒體專訪一言激起千層浪,再加上本月勞動部又將召開基本工資審議會,檢討基本工薪與時薪合理化問題。

大家都以為加薪是好事,卻看不見加薪表象之下隱藏的問題。每次喊說調薪,物價上漲都先走在前頭,結果是調薪有限,全給物價上漲所抵銷,基層百姓日子照樣過得苦哈哈。那些做小生意的商家最是倒楣,原物料價格因加薪連動上漲而增加成本,生意沒變得更好,甚至還可能變得更差,尤其又逢軍公教年改上路,難怪非鬧區地段滿是招租空店面。

政府喊調薪以為是做「順天應人」好事,明眼人都知是為了選票。是否也該告訴人民,政府為拚經濟厚植那些基本礎石,讓民眾有創造財富的勇氣。過去十大建設完成,有競爭力全民自然加薪,這不是什麼大道理,「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

   
文學網紅是怎麼煉成的?
在「自媒體」的時代,文學的創作、評論與閱讀有何改變?作家與讀者之間的互動有何奇觀?「文壇」的結構產生了什麼變化?林達陽、任明信與陳繁齊三位,正好是從紙媒跨越到社群媒體的作家,卻各自經營出不同風格的品牌。

不太穿印花洋裝的Gigi Hadid 用配件搭出新鮮感
Gigi Hadid 日前現身紐約街頭,一襲印花洋裝攫取了眾人目光。這件襯衫領洋裝,有著充滿異國風情與典雅氣息的印花,卻又不會太古典,加上她所搭配的配件,反而將淑女洋裝穿出時髦味。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