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合一大選過後,蔡英文總統一次又一次站到第一線,這樣的做法猶如雙面刃。
因為蔡總統除了證明自己大權在握,迅速回應民意外,卻可能會為了一個政策引發更多民怨,造成更大反彈,這將導致一年多後的總統大選,呈現大好或大壞的局面。
去年底,民進黨敗選,蔡總統雖請辭民進黨主席,身分卻比以前更「總統」,她開啟了「迴廊談話」外,親自站在鏡頭前、透過直播回應民意;也在今年元旦當天,首度發表公開談話,這是蔡總統上任來的第一次。
蔡總統甘冒逾越憲政分際的大不韙,一方面是擔心地方包圍中央,在野黨節節進逼下,陷入跛腳危機;另一方面是要防止黨內紛擾,加上距離大選只剩下一年多時間,蔡總統必須要迅速整隊,穩住政局,才能慢慢挺進總統大選。
從機車加裝ABS煞車系統延後上路,以及元旦談話釋出稅收超徵、要讓經濟弱勢優先分享經濟成長紅利,蔡總統幾乎都是親上火線,不再像以前隱身背後下指導棋。
其實,蔡總統已預告接下來做法,因為她在敗選時,給民進黨員的一封信裡就提到「沒有站在第一線領導」,導致社會更分裂。尤其是蔡總統由人民選出,直接回應民意,隨時調整施政走向,也算是理所當然。
只是時值內閣改組與否,整個民進黨政府都極力慰留行政院長賴清德,但蔡總統一再搶在閣揆前面對外說明,恐怕會加深賴清德不如求去的感慨,日後行政院長若是異動,新閣揆勢必也面臨是否被架空的感受。
雖然總統向來是負執政成敗的最後責任,如今直接站在民意浪頭上,萬一政策制定或推動過程出問題,所有反彈力道只會更直接,一旦總統聲譽過低,反而容易有人會刻意挑戰總統威信,像是抗議如影隨形,造成政局更動盪不安。
不可諱言,蔡總統念茲在茲的,還是明年總統大選能否成功連任,與其處處受制於人、被外在情勢所影響,倒不如化被動為主動,不必擔心內閣豬隊友的拖累,才能創造對自己有利的氛圍。
但蔡總統怎麼想是一回事,重要的是,人民如何解讀這些事;這個賭注,最終會呈現在選舉結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