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參選人韓國瑜最近提出「學生就學貸款免收利息」的政見,1.15%的利息由政府來補貼銀行,且大學生畢業後如果找不到工作,還款期限從現行的四年延長為12年。果然立即引起綠營府院群起圍攻,連教育部官員也質疑恐將鼓勵學生「套利」。就學貸款是基於教育為脫貧和提升社會流動性的必要管道,也為了實現教育機會均等的理想,政府早於65年開辦「助學貸款」,以協助中低收入家庭學生順利完成高等教育,演變為今日的「就學貸款」。程序上是由學校透過財政資訊中心查核是否符合中低收入標準,再由承辦銀行查明其家屬有無債務逾期未還情形,再直接撥款給學校。
尤其,台灣高等教育一向有「反向重分配」的問題,對低所得家庭極為不利。有學者利用財稅資料分析,發現台灣公立大學(尤其是台大)學生的家庭所得都比私立大學學生的家庭所得高出甚多,例如台大學生的家庭所得中位數為160萬元,高於公立大學的中位數110萬元,是私立科大學生的家庭所得中位數約75萬元的兩倍多,財富方面的分配也是一樣懸殊。而愈有錢人的子女也愈容易進入頂尖、公立大學,例如,所得最高5%家庭的小孩進台大的機率,是台灣所得最低的5%家庭小孩的六倍;反之,家庭所得較低的子女大多就讀私立大學。
高教的第二種不公平現象,就是學生家庭背景較富裕的公立大學,每名學生平均享有的教育支出,遠超過私立學校每生分配到的支出數,而且公立大學的學費又比私立大學低,顯示政府在教育資源的配置有反向重分配的情形,等於社經地位占優勢的學生,又得到更多的資源補貼。
父母自己受了高等教育,不只可能增加自己的所得,也可以將更多資源繼續投資在子女的教育,使子女更有機會享有教育紅利,進而又影響到子女的所得。因此,用父母所得(親代所得)對子女(子代所得)的影響,也就是「跨代所得彈性」來看,上述的高教逆向分配現象,只會讓連富幾代和連窮幾代的機率愈來愈高,社會的流動性愈來愈低,對社會的安定和經濟發展都是嚴重的影響。
因此學生就學貸款免息,且有排富條款,顯然有改善上述不公平現象的效果。對於就讀私立大學的相對較窮的學生而言,要負擔較高的學費,對學貸的需求更強,免息不但可減輕負擔,更能使窮學生不需要因打工而影響學業。
事實上,截至8月底,背負學貸的總人數88萬人中,有近40萬人還不出學貸,而被聯徵中心註記信用有問題,延長還款期限為12年,顯然是解決窮學生困於低薪窘境的及時甘霖。
然而蔡政府不但沒有看到學貸的當前慘況,更對高教導致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無感。例如,教育部慷慨對外國學生給予學雜費4萬元及生活費每月1.5萬至2萬元的補助,也對大專校院自訂外生獎學金給予補貼,教育部官員竟對學貸是直接由銀行撥到學校的實務都不清楚,還懷疑學生會有「套利」的道德危險,歧視本國學生的心態實在可議。
何況,學貸免息減少窮學生利息一年約3,000元,政府支出只增加20億元,相對於蔡政府最近選前撒錢,包括產創條例錦上添花的租稅優惠項目大增且延長十年(損失稅收百億),股利所得改革對大戶減稅隨便就是上億元,花200億元給大企業利率補貼1.5%還一再加碼,高鐵南延只省15分鐘要花600億元等,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更何況,向高所得國家買武器花費3,000億元,可能淪為蚊子建設的前瞻建設花費9,000億元,國產化可能跳票的離岸風電等等,更是欠人民一個交代。
蔡政府對於對手提出的好政見,如果不方便按讚,至少也無須惡言相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