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在中國即將表決港區國安法前,美國商務部長羅斯於6月底宣布,撤銷香港特殊地位,暫停對港執行優惠待遇,包括提供出口許可證豁免。羅斯透過新聞稿指出,隨著中共對香港實施新安全措施,美國敏感技術被轉移到中共人民解放軍或國家安全部的風險增加,同時破壞香港自治,美國拒絕承擔有關風險,因此決定撤銷香港特殊地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則針對美國此一動作表示,美國通過所謂制裁,阻撓中方推動香港國家安全立法的圖謀,不會得逞,他又說中國不是被嚇大的,將採取必要反制措施,堅定維護自身國家利益。一般認為,美國撤銷香港的特殊地位,對香港勢將產生重大衝擊。香港與美國之間不僅貿易量巨大,每年高達5,200億港元。而且之後美國將比照對待中國的方式,嚴查流入香港的資金以及管制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這將高度不利於香港高科技產業與國際貿易的發展,香港做為半導體貿易的集散地,今後恐怕也會受到影響,而1,300多家在香港營運的美商也需要採取相對應的舉措。
另一方面,根據統計,在2019年香港是台灣第四大貿易夥伴、第三大出口市場,更是兩岸間接貿易的重要轉口港,轉口貿易在2019年總值達4,115億港元,占兩岸貿易總值約22%,一旦香港失去特殊關稅地位,以香港做為轉口港的角色恐將弱化,台灣廠商也得重新調整採購及物流布局,成本預期將進一步增加。
從更宏觀的格局觀察,香港問題只是美中貿易戰及科技戰延伸的一部分,兩國之間的角力短期看來應不會停歇,而且可能進一步擴大,這對於居於中間的台灣產業來說,的確是重大的挑戰。中國大陸是台灣許多高科技廠商的重要生產基地及巨大潛力市場;而美國不僅是重要市場,更是高科技關鍵技術的主要來源及國防安全的倚靠,如何自處及因應,需要提前規劃。
事實上,不僅美中兩個大國角力產生的衝擊,台灣產業需要面對,新冠肺炎帶來的影響更是深遠。霍普金斯大學新冠疫情統計數據顯示,截至7月19日全球確診病例超過1,400萬,將近60萬人死亡。全球各國政府正在疫情控制與經濟復甦之間擺盪,以現今的情勢看來,今年全球GDP成長將慘不忍睹,如何妥善因應以迎接嚴酷的挑戰,在在考驗產業的智慧。
在此變局下,廠商應有以下幾個策略思維。首先是備好糧。衡酌下半年及明年的情勢,若疫苗無法順利推出,各國經濟復甦恐不樂觀。在市場無法成長的情況下,現金流將是現階段最重要的議題。企業一定要做最壞的準備,以因應寒冬的到來。如何做到全員營銷,並徹底的進行成本削減,應該動員全體員工一起來思索。
其次,對於美中的角力,應思考如何能夠站兩旁。以全球市場為腹地的台灣產業,若不想在美中之間選邊站,一定要做好分流的安全措施,並持續進行全球布局。
例如應思考在後進國家與當地夥伴建立品牌與虛實整合之通路,在先進國家,從過去的單純代工,轉型加入在地的價值鏈體系,增加台灣與這些先進技術的創新連結,並從中獲取創新的能量;甚至與當地廠商合作發展次世代創新技術以促進台灣產業升級。
最後是組織的韌性一定要強。變動的環境勢將持續,各國的產經政策在疫情的蔓延與美中兩個大國博弈之下,隨時都可能改變,而全球跨國生產體制,也將會有所變化。如何維持企業彈性的組織,並整合上下游供應鏈,能夠隨環境的變化迅速做出相對應的策略調整,有賴廠商做好生態體系的有機建構及速度的調校。政府在以上的幾個方面,也應該協助產業提前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