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難尋?【古典音樂報】深度專業地介紹古典音樂樂曲與歐洲樂壇現況,讓你不再孤芳自賞! 成功不是偶然,能力才是關鍵!【能力雜誌電子報】是專業經理人暨上班族提升競爭力最佳管道!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9/18 第482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滿城盡是豬哥亮?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以全民為公敵的科技偵查法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Fed寬鬆貨幣 市場永不滿足
民意論壇 王正方/天下沒有教不會的笨孩子
衝刺國際競爭力 高教要鬆綁
忙補助不補網 難怪「蕉」頭爛額
聯合筆記/林死周哭 不言之聽
發展台灣經濟 不當反中旗手
下課不能管…5C孩子怎辦
陸梵升溫 我應超前部署
武器買再多 只有「掃把」能用?
疫後產業轉型 先找出問題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滿城盡是豬哥亮?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電影「大尾鱸鰻」著名橋段:黑幫老大們在咖啡廳談判,氣氛緊繃。豬哥亮在旁回答服務生,咖啡要「冰的」;眾人誤聽成閩南話同音的「翻桌」,一陣槍林彈雨,最後死傷殆盡。

台海局勢緊張,各方政軍動作頻頻。此時,最大風險正是加油添醋,挑起情緒失控。但近日各種人物搶當豬哥亮的例子,卻還不少。有人是為一己政治利益,刻意誇大捏造。綠委王定宇日前爆料,中共持續包圍東沙三天,遭海巡署駁斥只是「六艘商船」通過,即屬此類。

另有一類,除宣揚仇中,還要強調對方不堪一擊。王定宇說,官兵每人一具國造「紅隼」火箭筒,便不畏共軍戰車登陸。綠委趙天麟則加碼,說美國批准售台的單兵肩射式刺針防空飛彈,即可將敵方彈道飛彈打下來。這皆屬夜郎派。

另一類,則是缺乏分辨局勢的知識,輕易被牽著鼻子走。例如,中共在黃海發射衛星,火箭飛經台灣上空,被指中共嚴重挑釁。實情是:火箭軌跡雖通過台灣在內的多國,但已在大氣層上;許多人造衛星每天從台灣上空通過兩次,難道也算侵犯挑釁?誇稱「火箭通過中國台灣」的是對岸一名微博格主,他隨意說嘴,台灣媒體就跟進起舞。

自大與無知,都是國家安全的大敵。國民黨大陸部主任左正東日前說,台灣社會「民心脆弱」,頓時引發綠營群起砲轟。他該道歉的是,自己成了拆穿國王新衣的男孩,講了眾人難以承受的大實話。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以全民為公敵的科技偵查法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蔡總統參加「全國安全防護工作會報」時提醒國安單位,別忘了台灣是民主法治及重視人權的國家,官員從事國安工作別忘了法治基礎,也要遵守保障人權的承諾。此話乍聽似在提點國安部門謹慎,其實卻是浮詞矯飾。蔡英文就任後,不斷以「國家安全、守護民主」為名強化資安偵防,甚至成立調查局「資安第四軍」專隊,並透過國安五法、反滲透法擴張檢警侵權範圍。最近法務部提出《科技偵查法》草案,更把政府扮演「老大哥」監視全民當成理所當然,已到了掌控無饜的地步。

蔡政府四年多來,「東廠」的行徑從未間斷,除了大力打擊異己,連市井小民的網路行為乃至就業選擇都動輒觸法。即便如此,檢調單位仍嫌「武器不足」。高檢署檢察長邢泰釗抱怨,五年來國安案件起訴定罪率高達九成,但近六成刑期不到六個月,不足以嚇阻國安犯罪。事實上,被起訴的對象泰半只是違反國安的小蝦米,犯行輕微使法院無法重判;反而是真正威脅國安的滲透事件,檢調卻辦不出真相來。以總統府的「電腦失竊案」為例,流出不少高層決策機密,卻辦不出端倪。這種「抓蝦米,放鯨魚」的現象,暴露的正是蔡政府將國安一味「政治化」而輕忽「法治化」的心理,恐難抓到真正的共諜。

在打假訊息案件中,這類「專抓蝦米」的情況更屢見不鮮。當打假被列為績效指標,警調便整天在網路上尋找犯人。但截至七月,警方送辦的打假案件,有七成八檢方不起訴,有超過八成法院裁定不罰。由此可見,檢警辦案之濫權與擾民。且看台南市議員示警「假三倍券」案,警方移送已是天大笑話,經法院裁定不罰後,中央還指示警方必須抗告。這種連民代記者會發言都要追殺的政府,還有一點尊重言論自由的氣度嗎?

防疫期間,政府逕自截取民眾的個人通訊資料實施電子監控,其實是踰法行為,民眾基於「共體時艱」而被迫接受。政府食髓知味,竟制訂《科技偵查法》,要讓偵查機關可以大剌剌進行科技偵查。依法務部的草案,未來所有科技監聽、GPS跟監、手機與個人通訊App監視、無人機監視等皆可依法進行。換言之,執法單位想要找誰麻煩,可以上天下地全方面搜羅、監聽、錄音掌握個人行蹤,變成「合法駭客」盯著當事人的網路和手機,甚至置入「木馬程式」跟盯。而且,即使不是調查對象,只要在涵蓋範圍內,也都可以一起監查。如此一來,人民的隱私無異都籠罩在政府的天網之下,無所遁形。

更恐怖的是,法務部草案還規定,情治機關首長可以核發「設備端通訊監察書」實施通訊監察。亦即,只要以國安為名,可以合法入侵手機、電腦設備,取得個人資訊所有內容。如此一來,別說台灣沒有異議分子存在的空間,即連一般民眾也都處於執法機器的掌控之下,人民還能自由生活嗎?說穿了,這是一部現代版的「老大哥專法」,對人權威脅之大,對民主破壞之深,遠超乎想像。

《科技偵查法》一旦通過立法,蔡政府跟它口口聲聲譴責「專制」的中共政權,恐怕也就沒有太多差別了。法務部也心知肚明,因此在公布草案時,呼籲各界「不要從負面解讀」。然而,法務部卻心虛地將兩個月公告期縮短為五天,連攤在陽光下接受社會檢視的勇氣都沒有,這當然是心虛。

民進黨在完全執政下,一再利用「國安」和「轉型正義」為幌子,把民主、法治和人權踩在腳下。表面上,它要打擊的對象是在野黨以及所謂「中共同路人」;但這種「控制欲」一再膨脹發酵的結果,是把所有不特定民眾都當成它的可疑敵人,必欲加以掌控甚至消滅。這種唯我獨尊的心態,集國家權力於一身的欲望,才是最可怕的。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Fed寬鬆貨幣 市場永不滿足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美國聯準會(Fed)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16日決策會議表面上並沒有新動作,聯邦基金利率仍維持在目前0%-0.25%區間,並繼續現行的資產購買計畫。這次會議的重要政策指引,是在為「容忍較高通膨」及「承諾更低失業」的新決策架構正式背書,顯示長期政策立場更傾向「鴿派」;真正傳達的訊息,則是寬鬆政策將持續「更久」,令金融市場失望的則是Fed並未暗示政策還會「更鬆」。

Fed早在8月底舉行的年會上,就已宣布將採取新的決策架構,以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通膨率,來代替單一時點的通膨率,來判定是否達到2%通膨目標,作為決定是否升息的依據;亦即Fed將容忍通膨率在一段時間內略高於2%,來彌補之前通膨率低於2%目標所留下的缺口。為了使新政策架構更加明確,Fed在這次會後聲明中強調,貨幣政策將達成「通膨溫和超過2%一段時間,期間內的平均通膨率為2%,並使長期通膨預期仍穩居2%之目標」。

以目前的經濟與通膨情勢來看,新政策架構並無實質意義,因為新冠肺炎導致景氣低迷,通膨很難達到2%,如何奢談彌補之前的缺口?因此真正的作用,只有在景氣復甦之後才能顯現,屆時通膨可能回升到2%以上,但Fed並不會立即升息。目的是鼓勵企業大膽投資,民眾放心花錢,不必擔心利率會在短期內回升,以確保景氣復甦力道不墜。

Fed在政策指引中,並未明確指出在失業率與通膨率具體達到何種水準時,才會調整利率。不過依據最新的利率預測「點陣圖」顯示,決策委員們預測目前接近於0的利率「至少」會持續到2023年。

Fed最新公布的經濟預測比6月時好得多,經濟負成長率及失業率都向下修正;但另一方面,決策官員又預測現行超低利率將至少維持到2023年,其中隱含Fed對長期經濟展望的高度憂慮,原因包括今年秋天肺炎疫情可能會跟流感一樣出現季節性的升高,美國府會迄未同意新的財政支持計畫,加上大選的變數,都為經濟復甦帶來重大的不確定性。而且Fed也了解本身的政策工具不足,因為Fed只能「借錢」,但不能「發錢」給企業界及家庭;貨幣政策雖足以保全金融市場順利運作,但不能對低收入家庭及失業者提供福利,因而無法確保景氣穩健復甦。

觀察金融市場的反應,不免耐人尋味。Fed最新決策在時間層面上,不僅保證貨幣政策「現在鬆」,還更明確地承諾「未來鬆」。照理說股市應該上漲,美元則應走貶,結果卻恰恰相反。究其原因,不難發現投資人早已認為寬鬆政策是理所當然,央行承諾「現在鬆」加「未來鬆」依然不夠;在決策空間上,投資人要求央行不僅在國內必須「絕對鬆」,與其他國家相比更須「相對鬆」;在未來展望上,不僅要求「繼續鬆」,還必須「更加鬆」。

具體而言,Fed這次並未提出新的寬鬆措施,令金融市場失望;在購債計畫方面,Fed只承諾「至少」維持目前每月800億美元的速度,以確保金融市場的順利運作,但自從Fed擴大購債後,美國財政部也改變了公債發行模式,從多發短期公債改為加發長期公債,使短債殖利率下降,長債殖利率上升,因此許多投資人要求Fed調整購債組合以確保長期資金寬鬆,但Fed對此並未著墨。

再者,Fed從3月實施緊急寬鬆措施後,雖激勵金融市場表現強勁,但Fed為協助中小企業而推出的「庶民貸款計畫」卻乏人問津,顯示金融傳輸管道嚴重堵塞,寬鬆政策的金融效應與實體經濟表現脫節。對此Fed的確無能為力,但金融市場卻仍奢望Fed能夠不斷拿出新的因應辦法;一旦Fed未能滿足市場的期望,市場立即便做出失望性的反應。

金融市場執意要求央行「更鬆」,何時才是個頭?基於央行的政策工具愈來愈少,市場失望的機率也只會愈來愈大。投資人把寶全押在寬鬆政策上,風險自然是愈來愈高。

   
民意論壇
王正方/天下沒有教不會的笨孩子
王正方/聯合報

重逢數十年前留學美國的同學,聊起過往趣事,樂不可支。問起他的大女兒可好?好得很,工作表現優異,屢屢獲得「本月最佳員工獎」,生活小康,婚姻幸福;二老一點也不擔心她。

當年老友太太待產,麻醉師用藥過量,嬰兒腦部受傷害,造成嚴重的學習障礙。做母親的有耐心,花時間一樣一樣親自教,學會騎自行車,報名參加過五次游泳班,孩子的生活可以自理。年齡漸長,居住在美國必須會開汽車,送去駕駛學校,一個月後駕駛教練打退票:不必浪費時間,這個人再怎麼教也學不會的。

媽媽不放棄,訂下三年計畫,每天親自教女兒開車,一個多月過去進步不大,沮喪的女兒央求:「我不學開車了好嗎?教練說得對,我怎麼樣也學不會。」「你同意的,如果三年後你還是不會開車,我們才不練。」

三個半月後,女兒去考駕駛執照,一舉順利通過。他們拿著駕駛執照去見教練,教練深為感動對母親說:「你應該來做我的工作。」

女兒開車用心仔細,從來沒出過差錯,後來她還教會其他初學者考到駕照。母親說:「學習遲緩的孩子慢慢一步一步去學,底子打得結實,一旦學會了很少出錯。」

在學校裡,她跟不上其他同學進度,母親訓練女兒做家事,清潔打掃等,引得朋友鄰居閒言不斷,說這個媽媽偏心,常常支使她的「笨女兒」洗地板、擦窗戶什麼的。孩子長大成人,在某清潔公司謀得一份固定工作,上下班生活規律,自力更生。非但如此,她的工作表現優異:準時上班、不偷懶、交給她的任務完成得徹底、扎實、樂於助人;老闆要她加班,不論時間上多麼困難,她都答應。眾望所歸,「笨女孩」頻獲選本月最佳員工。

母親鼓勵她:「比你聰明的人很多,但是你善良、勤奮、誠懇、認真;這些你絕對不會輸給他們。」

當今世間的聰明人過多。各行各業充塞著耍聰明的機靈鬼,一心鑽研如何不經過努力,就能功成業就、腰纏萬貫。想出無數投機取巧、偷雞摸狗、損人利己的招數。更高段的去搞政治:能說會道自詡要救世濟民,糊弄老百姓、抄論文、騙學位,沒有學位的就硬拗自己是個博士…。選票到手登上高位,膽大妄為,貪汙枉法還振振有詞,幾年下來億萬家財到手,不在話下。一個錯誤政策,貽害千萬人,禍延後世。

這些人當年都是聰明孩子,學習能力強,一肚子邪門歪道。社會投下大筆資源培植他們,算總帳,他們可曾為社會做過什麼正面貢獻?危害民眾的事又幹了多少?

教導「笨孩子」費時費力,學習過程長,他們一旦掌握某種技能,終其一生勤懇工作不懈,無私付出,能為大眾創造多樣價值。但是這個社會漠視默默耕耘的人,只注意檯面上的網紅人物,追求小確幸。據傳,一次在某大學作的民調:同學們畢業後想做什麼?占最高比率的是:「開一家咖啡館」。真聰明,等著過好日子吧!

天下沒有教不會的笨孩子。他們學成之後,就是社會的一股力量。我投笨孩子一票。

(作者為電影導演)

   
衝刺國際競爭力 高教要鬆綁
王伯元/創投業(台北市)/聯合報

台灣大學今年可謂雙喜臨門,不但在英國國際高教評比公司QS的世界大學排名上升到史上最高的第六十六名,在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排名,也首次擠入世界百大,排名第九十七名。在台大九十二年校慶此年獲此殊榮,讓身為台大校友的我與有榮焉。期許母校在二○二八創校百年時,能進入前五十名。

高教是國家培育人才的搖籃,而台灣高等教育環境,因受廣設大學政策影響,品質無法提升。更因為一些不符實際的法規限制,及追求齊頭式公平的原則,讓大學在招收學生、聘用師資、調整學費、規畫課程等等上面無法保有自主及彈性,讓有心增加競爭力的大學處處受限,心有餘而力不足。最近教育部制訂大學教師資格審定草案,為此台大、師大及台科大三所大學校長特地呼籲,希望政府能少一些干預。因為大學自治乃是大學最珍貴的核心價值,政府應尊重大學的專業判斷,讓大學能全力衝刺,提升國際競爭力。

前段頂尖大學面臨的是國際競爭力不足的危機,而後段班大學遭遇的,卻是生存挑戰以及接踵而來的退場問題。過去的教育政策輕忽少子化帶來的衝擊,反而廣設大學,僧少粥多的結果,如今負面效應已現。境內學生日漸減少,預估二○二五年大學生入學人數將不足十萬,屆時可能會有一半以上私大面臨關門的困境。本地學生不足,「境外生源」就非常重要。其中又以陸生為主要來源。但政府對陸生卻不甚友善,設有諸多限制。兩岸急凍後,陸生大幅減少,而新南向國家因語言關係,來台學生也不多。對於這些因生源不足而經營困難的學校,政府尚未有明確的退場機制,將來勢必又會引起一場混亂,後患無窮。

經費預算不足,也是高教所面臨的危機,即使是台灣大學,二○一九年預算僅為二○五點八六億元,尚不足北京清華大學二九七點二一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一三六四億元)的六分之一。這是目前各校面對的困境,沒有足夠資源培養人才、無法吸引頂尖師資來台任教,教學和研究工作難以順利進行。人才是國家發展的根本,所謂得人才者得天下,就是這個道理。要提升台灣未來競爭力,就要加強投資高等教育,這才是投資台灣的未來。

教育肩負著培育人才的重責,影響個人的未來、社會的安定以及國家的興衰。但是教育的成果不像產業投資那樣可立竿見影,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旦政策錯誤,將牽連數代子孫,危及國家長期發展。過去教育政策缺乏長遠規畫,只是短線操作,又往往朝夕令改,越改越複雜,才會造成現今的問題。盼望政府能跳脫意識形態束縛,用宏觀角度思考百年大計。對於高教包山包海限制也應鬆綁,大學的自由度越高,才能有越豐沛的動能,追求學術卓越,發展個別特色,培育社會所需要多元人才,這才能強化台灣的人力資本,進而提升國際競爭力。

   
忙補助不補網 難怪「蕉」頭爛額
吳芳銘/自由撰稿者(嘉縣太保)/聯合報

歷史總是一再重演,農產品供銷失衡,而政府束手無策。只要氣候平順,農作物豐收,市場價格便崩跌,農民哀嚎,政府忙著補助收購去化,這套戲路,未曾變過。

如今場景,和二年前相似,農委會當時在面對大蒜、鳳梨和香蕉等農產品價格一路崩盤後,在行政院會上「補破網」提出預警機制及因應作法,提出八大策略,針對鳳梨、火龍果、香蕉、大蒜等作物,以外銷、加工及直銷各一成為三箭齊發目標,調節供應量及價格。

當年的網補好了嗎?今年三月去化鳳梨、八月收購文旦、九月蒜頭天價,加上現在香蕉價崩,「旺不起來、苦旦人生、穩操勝蒜和蕉頭爛額」,形成今年慘不忍睹的一道農產失衡風景線。

我們來看香蕉的問題。質量是永恆的主題。

台灣從「香蕉王國」一路敗北失守日本市場,及無法開拓中國大陸市場,不是沒有原因。

除了品質不穩定和提供次級品傷及信譽外,開放自由貿易的自己人打自己人,台灣貿易商的「網路互打」,把王國拱手讓人。遑論諸如菲律賓、厄瓜多、哥倫比亞、印尼等國訂單生產管理、規模化生產、機具協助運送,及冷鏈體系,更具競爭力。

台灣早失去國際競爭力,經年問題未解:小面積耕種的高成本、數十年不變的人工「一肩」搬運,造成「皮衣」多擦、壓傷、大小尺寸和成熟度不一、沒有溫控冷鏈的集貨場、裝卸貨碼頭和冷鏈物流系統基礎設備,以及非自動化的傳統人力包裝等,都影響品質、價格和競爭力。

補助和去化,只是救急抗生素、消炎藥,並非萬靈丹,無助於解決根本問題,吃多了體質更差,也會把老本吃掉,不可不慎。

回頭看,二年前提出的八大策略未具體落實,外銷、加工和直銷各一成的三箭成斷箭,破網都尚未補好補滿,競爭力、產業化及升級都是奢想的空包彈。

香蕉困境,只是冰山一角,如何地「幫蕉」,才能給自以為豪的「水果王國」相稱的榮耀,農民還在等候。

   
聯合筆記/林死周哭 不言之聽
李春/聯合報

中國人幾千年來都愛上書,上書文體古稱為「表」,皇上讀沒讀沒人知 ,但佳「表」傳世,甚至有「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之說。

過去六十來年,中國流行的叫「萬言書」,近年這現代「表」漸無聲息,卻突有很多歷史揭密文。讀去不像心理復辟,但也難說清,是懷舊還是諷今。在京城知識界和紅二代圈中,近日盛傳一則「萬言史」,令很多人興味盎然,又令很多人迷迷糊糊。

名之為「萬言史」,是其長達卅二頁,以一頁四百字計有逾一萬二千字。而全文說史,一字沒涉今,是以野史型講一段中共黨史和中共軍史,由其題「林彪為什麼會死?周恩來為什麼大哭?」大致可知是由一九五五年中共元帥授銜講起,說到一九七一年「九一三事件」就戛然而止。

這篇文章以林彪隱伏、崛起到摔死為主線,鋪陳特定歷史區間中共高層的政治生態,其間交代了幾位政治強人的盛衰,特別是排位第二的元帥彭德懷、一度執掌軍權的大將羅瑞卿等。比較特別的是,毛澤東時隱時現,鄧小平則隻字未提。作者署名「武秦嶺」,以對未解密史料的信手拈來,信其是軍方研究專家;從一些私密典故、稱謂脫口而出,也疑其身在「紅二代」。

這篇文章可讀性極高,順便摘兩段來玩味。一段說林彪跟毛翻臉後的強人之態,說「林彪還保留了一點軍人氣質的是他在與毛澤東決裂後不再與毛見面,堅決不寫檢查,被迫無奈出席一九七一年天安門上的五一晚會時敢比毛晚到達,在毛澤東不與他說話時他也不理毛澤東,坐了短短一段時間後起身拂袖而去。這是他與毛澤東見的最後一 面。」

另一段則說:「周恩來在證實了林彪死於蒙古之後曾嚎啕大哭。如果這是真的,那麼這一哭是太具有歷史性、其內涵太豐富了。對此我們幾乎沒有能力全部理解,因為周經歷過的人和事以及他所知道的黨內軍內不為人知的事太多太多,要研究這一哭,無論從正面從反面從側面還是哪一面,寫本書都不算多。」

這篇奇文據說寫於去年九月十六日,卻在今年「九一三事件」周年前後廣為流傳,朝中管事者下令全面封刪,但一定圈中傳之難絕。而最多人的讀後感,是一字不著今天,因何說此文與今天息息相關?

   
發展台灣經濟 不當反中旗手
丁守中/前立委(台北市)/聯合報

美中霸權鬥爭,國際合縱連橫,印太戰略反中愈燒愈烈,台灣夾雜其中,千萬別以為美國對台交往及軍購更趨密切,而沾沾自喜。

過去美蘇冷戰體系下,美國戰略上協防台灣,經濟上也用美國廣大市場來支持台灣經濟發展。現在川普在防衛上高價榨乾台灣,經濟上也毫不給台灣優惠。在台協會前理事主席卜睿哲都對美台經貿談判悲觀,台灣人就更該認清自己在美中霸權鬥爭中的角色。

現時美中霸權鬥爭,跟當年美蘇冷戰體系完全不同,兩岸形勢也有很大變化。台灣經濟倚重國際貿易,最需要安定和平的國際環境,何況中國大陸還是台灣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如果成天想做國際反中旗手、變成兵凶戰危的國際熱點,台灣如何吸引外資?如何發展經濟?

此時此刻,台灣原本可以親中友美,左右逢源,但民進黨政府如果想藉美中矛盾追求獨立,把兩岸可經由時間慢慢解決的制度矛盾,變成必須立即解決的「統一」戰爭,那就是兩岸的悲哀。

美中霸權鬥爭既是戰略必然,礙於核大國相互保證摧毀的禁忌,美國向來喜用代理人戰爭,製造對手麻煩。台灣民進黨想獨立,川普正好借力使力,最近路透報導美將高調一次售台七項武器系統,動輒上百億台幣,叫台灣花大錢買軍火,把「台灣堡壘」變成美國鬥中的馬前卒。至於兩岸民族自殘、生靈塗炭,西方反華陣營才不會在乎,這正是他們的目的。

大陸面對眼前狀況,更要學聰明。過去中國歷經帝國主義欺凌與搞集體主義造成的延滯,好不容易有了今天發展局面,固然是中國人爭氣,但也是上世紀末國際聯中抗蘇大戰略,加上鄧小平的開放改革政策才有的成果。如今,中國已被西方陣營視為政經體制與文化思想上最大威脅與挑戰,變成全力圍堵壓制的對象,中國領導人更應學習中國王道精神的包容、尊重多元、與利益分享,低調協調周旋於國際,降低各國疑懼,而不是學秦皇漢武的霸道與集權。

何況,李克強曾言還有六億人民月收入只有一千元人民幣,眼前政策推展應「以萬家疾苦為重」。搞戰狼外交、軍事上耀武揚威及高調的武統派,適得其反。

以川普為首的西方反華勢力唯恐不能及早壓制中國,碰到台獨意識與民進黨政府,正好一拍即合,川普更容易遂行其代理人戰爭策略。屆時東南沿海不寧,不只讓中國國際形象大壞、元氣大傷,至少也能延滯中國經濟發展幾十年。

明於此,在當前美中霸權鬥爭,所有國際反華勢力唯恐找不到幫手打代理人戰爭、壓制中國發展之此刻,兩岸人民都要學得更聰明!

   
下課不能管…5C孩子怎辦
鍾平/教(台中市)/聯合報

教育部新規定,教師不得在學生下課時間實施管教措施。我想,教育部應該是要老師尊重學生下課所擁有的休息與自由時間,引發爭議,教育部允諾重新檢視條文盡快修正。卅年國中教學經驗的我,就只說說那個下課時間,學生慷慨激昂,我一臉茫然的一幕。

國文課全班都認真,只有他發呆,我提醒他,他反而趴到桌上睡覺。下課請他拿課本來檢查,一片空白,問他該如何解決問題,他說:「妳就給我○分啊!國小時,我就知道只要乖乖不吵同學,來上學就可以畢業;我現在只要混過去,就會有一張文憑…。」戴著銀白鏡框的他,非常流暢地表達他「獨特」的學習態度。

他,不交作業不小考,別奢望他下課來找老師尋求協助,你叫都叫不來。只有學務處三天一喊五天一叫的廣播,請得動他。別忘了喔,他,順利拿到畢業證書。

更別以為,僅只一個案例。請到校園實際走訪吧。沒空來?那就去翻翻國中會考成績(咦,教育部不是說免試升學嗎?)吧,為何一堆5C的孩子。

   
陸梵升溫 我應超前部署
李晨鐘/退休公務員(高雄市)/聯合報

媒體報導,教廷高層官員宣稱,教宗方濟各已經簽字批准延長中梵「主教任命臨時性協議」,為期兩年。這是近年教廷與中共關係重大進展,引起世人關注。

為了能夠直接向大陸地區教友傳播福音,近年來教廷一直積極與中共改善關係。由於陸梵雙方皆有善意,遂在二○一八年簽署「主教任命臨時性協議」,北京首度承認教宗是中國天主教會領袖。美中不足的是,這項臨時性協議效期僅有兩年,教廷期盼能夠延續,甚至制度化。

為了營造友善環境,教廷外長蓋拉格今年二月十四日,藉參加德國慕尼黑安全會議之機,會晤中共外長王毅,公開肯定大陸對抗新冠疫情成果。

按往例,我邦交國外長,無論私下或者公開,會晤中共外長,即可能是雙方建交的前兆。

二○一八年一月二十二日,薩爾瓦多外長在智利,與王毅公開會晤。七個月後,薩國於八月二十一日與我斷交。因此,蓋拉格與王毅會晤,引起外界猜測。

陸梵一旦建交,將對我與教廷關係產生極為重大衝擊。如教廷將大使館遷去北京,我政府將面對兩個問題。第一,教廷很可能在台北派駐宗座代表,與台灣地區天主教會保持聯繫。但是宗座代表是教宗個人代表,不是教廷代表,宗座代表不具外交官員身分及權限,與大使館意義完全不同。並可能在國際間造成「一個中國,兩個地區;北京為中央,台北為地方」印象。我們是否接受?

第二,教廷與中共達成協議之後,北京必然會在教廷設置大使館。我政府目前派駐教廷大使館就必須關閉。我使館關閉後,是否比照其他重要無邦交國家之例,設置政府派駐的代表處呢?抑或完全斷絕往來?

依目前情勢,雙方應不至於立即達成建交協議。但是政府應該要有危機意識,超前部署,及早預謀因應方案,以免屆時無法做出妥善的回應。

   
武器買再多 只有「掃把」能用?
趙興鵬/軍退(台北市)/聯合報

網路瘋傳國軍雲豹甲車在大街上轉彎導致塞車影片,事後國防部相關單位解釋,轉向系統故障,不過,相信的人可能不多。

筆者曾擔任基層裝甲排排長及戰車連輔導長,甲車分全履帶、半履帶(前面為輪型、後面為履帶)及輪型車輛;靈活度以輪型車輛最佳,輪型車轉彎要減速,腳離開油門踩煞車,全履帶甲車則得加油門,否則無法轉彎。

雲豹甲車為輪型甲車,在行駛中比全履帶、半履帶靈活,怎麼會用盡力氣,花了數分鐘才轉過彎?從視頻上最後一倒,倒得俐落看來,可以證明是訓練不足,應非轉向系統故障?

日前,與一年輕房仲看房,走路可達,看其年紀輕輕已有圓滾滾肚子。我們一路走一路聊,他說:「當兵像夏令營」。我問:「能打仗嗎?」「不能!只能擋子彈!」。接著主動表示:「沒什麼訓練,四個月胖了好多」,他摸摸自己肚子。「哪個兵種?」「陸軍戰車兵!」「M48、還是M60戰車?」他先是一愣,滿頭霧水,害羞地說「不知道!」

這位年輕剛退伍幾個月的兵,四個月役期,他只上過兩次戰車,正說明為什麼雲豹甲車駕駛開起來礙手礙腳。如是服兵役四個月,你又能要他怎麼如老駕駛般嫻熟?看起來這套兵役制度下去,買再多現代武器,還是只能用「掃把」打?

   
疫後產業轉型 先找出問題
廖明輝/製造業(新北市)/聯合報

製造力即國力,轉型、升級、接班,是製造業面臨的三大挑戰,也將形塑台灣產業的未來樣貌。日前參加經濟日報舉辦「產業戰略高峰論壇」,共同探討新冠疫情後的產業轉型之道。

台灣在電子零組件、資通與視聽產品產業的上半年出口金額,創歷年同期新高;但傳產貨品出口持續萎縮,表現兩極。因應疫情,企業將進行分散布局與數位營運,商業決策更加依賴數據分析並強化風險管控機制,並降低對中國依賴。產業供應鏈從「效率掛帥」轉為「韌性優先」,也就是區域化、本土化、分散化以降低供應鏈斷鏈風險。

產業界逐步推動運用人工智慧、物聯網、機器人、無人搬運車於智慧工廠,從事進料備貨、生產製造、品質檢測、成品裝箱。數位科技將改變產業營運邏輯,導入數位轉型帶動新興經濟模式,以創造新的商業模式與收入,將加速企業成長與獲利。

過去卅年科技產業一直是國際產業分工的好夥伴,台灣與美國、中國形成上中下游分工合作模式;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提醒大家,現在中美貿易摩擦及國際疫情究責,使得美中爭執愈趨嚴重;美國近來鼓吹科技產業「脫鉤」思維,對產業是新概念與巨大挑戰,中國也鼓吹「內循環」、「雙循環」,台灣面對新的國際情勢,科技產業如何布局及因應,將是產業的嚴峻挑戰。

童董也對台灣經濟偏食提出反思,過度依賴科技產業出口、而服務業缺少外銷經驗;當前科技品牌、IC設計、代工在疫情期間雖獲利甚佳,但是否太集中科技產業?農業政策、能源政策呢? 台灣內需不足,經濟極度仰賴國際貿易與出口,需要國際和平環境,但面對當前國際貿易摩擦,台灣要如何自處?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我們深思。

後疫情時代,也是困惑的年代,許多難以辨識的現象,造成難以清楚辨識問題。這是一個問出問題,比給出答案,還要困難的年代。

   
資產股領軍 人氣類股攻略
台積電持穩在高檔,畢竟台積電高階製程訂單已被AMD、高通、輝達以及蘋果等吃走,除非美國要求斷絕所有中國給台灣訂單,否則台積電獲利還是持續強勁,畢竟市場早已提前準備華為訂單全部降至零。

最貧窮的哈佛女孩-莉姿.茉芮
莉姿.茉芮在貧窮中長大,和有毒癮的父母一同生活。她的雙親後來都檢驗出 HIV 陽性,茉芮也變得無家可歸。後來她獲准進入哈佛大學就讀並拿到了一筆獎學金,她從哈佛畢業,接著成為一名作家及勵志演講者。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