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周,德、日、美等幾個汽車生產大國,都透過官方管道向台灣求援,希望台灣隊能惠予協助調整產線,以解全球車用晶片大缺貨的燃眉之急。台灣半導體再度揚名世界,大家與有榮焉。然而這個榮耀可能很短暫,遠方的嚴峻挑戰反而更值得注意。車用晶片大廠分為歐系跟日系,家數不多而且多數屬於垂直整合廠,都有自家的晶片製造能量。於是這次透過政府找台灣晶片廠協商幫忙,性質上是幫忙解決車用晶片廠因需求預測及庫存生產規劃失誤造成的短期缺貨問題,是應急不是轉單。不過在德、日、美都動員政府高層出面的情況下,這些急單就算對我晶片廠進補有限,也很難推辭拒絕。未來隨著需求與生產恢復常軌,加上車用晶片大廠都在增加資本支出擴大產線,我業者在生意上的效益會逐漸遞減。
這個急單來得不意外,是因為具備有全球晶片代工能量的國家非常稀少,基本只剩台、韓、中。其中車用晶片不是韓國三星過去的發展重點,而中國中芯國際被美國制裁的枷鎖未解,不確定性高,只剩台灣有能力伸出援手。在這次事件中,各國赫然發現要解決全球汽車產線停擺的衝擊,台灣是關鍵中的關鍵。這在近年各國政府愈來愈重視供應鏈安全及韌性的思維下,並非好事,也就是為何有外媒以「很危險」來形容這個結構。
造成這個半導體供應鏈「危險」的因素很多。台灣海峽以及南海是世界地緣衝突熱點,也是地震颱風的天災熱點。半導體需要大量的水電,而台灣的海島地理意味著水、電系統完全獨立,有差錯無鄰國可奧援。這些不利於半導體供應鏈安全的潛在因素,有些台灣已經很努力的在管理防範,有些卻可能無法人定勝天的加以控制。歸納而言,半導體如此重要關鍵,但供應鏈卻如此集中密集,各國政治及產業領袖看了驚心膽跳,完全不意外。
要解決關鍵物資集中的「低韌性」問題方法很多,但基本性質不外乎強化來源掌控及分散生產布局二者,也就是台灣半導體未來要面對的二大挑戰。
最早想處理這個問題者,當屬中國。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是全球半導體需求最高的市場,但迄今接近八成的晶片仍極度仰賴台灣及韓國進口,而台韓又是美國的盟邦,這種「關鍵物資被敵手掐住」的戰略焦慮感很深,十年前就已經開始醞釀自立更生,全力發展本土國產晶片產業,過去六年更是大撒幣,要解開產業及戰略的枷鎖,走的是「強化來源掌控」的路線。
美國一向與台灣在半導體領域的技術及商業合作極深,加上台美關係尚無明顯的變數,掌握來源問題較小,但從台積電「被邀請」赴美投資可知,美國也開始增加分散生產布局的考量。拜登政府將半導體列為要加速供應鏈回流的關鍵物資,未來看來只會擴大。日本政府近期推動的「經濟安全基本戰略」也包含半導體,而日前傳出的日本與台積電合作新聞,看來也是分散生產布局的路徑。歐盟17國也於去年底宣布要在二年內投入新台幣5兆元,強化歐洲半導體生態系統,全力發展歐洲的自製供應鏈,可能想兼顧來源掌控及分散布局的目標。
各國群起要改變世界半導體供應結構,對因現有結構而獲益的台灣,無疑是挑戰。要如何回應並確保地位,已經不是產業發展問題而已。這次積極配合各國請求協調供貨,雖然利益有限,但有增加各國對來源掌控信任感的戰略意義。
未來如何深化台灣是可信賴夥伴的信心,要繼續努力。對於如何滿足分散生產布局的需求,也是半導體業與政府需要聯手進行前瞻規劃,以確保我國的半導體地位,降低對國內衝擊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