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報導台灣每年有超過二萬名中離生。這問題要怎麼解決?可能我們要先了解中離生問題的本質,並非以輔導中輟生的思維可以處理的。「中離生」是十二年國教後才出現的名詞,是指高中職就學階段中途離開學校的學生。一般來說,單純因經濟因素離校打工賺學費的少年較不是問題,生活較穩定,賺夠了學費就回校。比較值得注意的,是離校後也沒有工作、整天無所事事的少年。這類少年香港稱為「雙失少年」,而我們通常稱為「未就學未就業少年」。
二○一四年實施十二年國教後,國中「中輟生」人數逐年下降,高中「中離生」卻節節升高,中間發生了什麼事?
中離生產生的過程常是「根源於家庭、顯現在國中、惡化於高中職」,如果原本的家庭問題、國中學業或個人議題沒解決,升學後就把問題延續到高中職。國中沒學好的課業,升上去只會有更深的挫折感,如果身邊沒有足夠的支持力量,終究會走向離校一途。
現行對國中中輟生實施的「中介教育」,至少有慈暉班、資源班(或高關班)、中途學校以及合作式中途班,這些特色是:有別於主流教育的多元課程,加強輔導人力和生活關懷。
但高中生已是半個大人了,個人身心發展任務與生活型態與國中生大不相同,離校原因也複雜許多,上述針對中輟生的服務模式已不足夠。
筆者所待機構每年服務數百名中離生,有一年本會與某市勞動局合作未升學未就業少年的就業輔導計畫。在全年逾四千次的服務中,有七成是「關懷輔導」和「追蹤服務」,與工作直接相關的「推介就業」、「就業諮詢」卻僅兩成。
常見的工作現場是,社工與少年約好了,到中離生的家卻是家長來開門,小孩躲起來不願見社工…好不容易打開心房,少年卻仍在個人身心狀態不佳、對未來茫然中打轉,多方嘗試也遲遲無法進入工作世界。
儘管如此,仍有些方向可以協助中離生:
一、有經濟需求者。輔導人員陪伴打工、關心支持其就業狀況,包括人際互動的學習或是職場的自我(權益)保護等,以使中離生能中長期穩定就業。
二、有身心狀況者。按狀況休養或是陪同及早就醫,許多有憂鬱症傾向的少年容易被誤判為隱蔽少年。
三、志趣不合者。離校是因為選錯系或是在校人際衝突,但家長不見得認同轉系或轉校,這類少年需要與家長更多溝通並協助雙方溝通。
四、生活沒目標。看少年狀況,有的需要深度諮商,如自我察覺、自我價值感提升。有的可帶去參與工作體驗,或參與政府勞動部(局)辦的職訓課程。
除政府部門、民間單位協助,許多人用創意的方式協助中離生,包括以咖啡館或劇場的形式,讓少年有生活重心,重新找到自信。也有扶輪社針對中離生提供才藝學習、微創業的協助。
中輟生這端若能解決較多問題,少年來到高中職就更有機會留在學校。中離生確實不好解決,然而台灣是少子化社會,拉上一個就是多一個人力資源。不單從國家整體來看,對個人發展來說,每個停滯又開始向前的人生,對其生涯將帶來源源不絕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