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人文歷史報】以生活化方式,讓你輕鬆認識歷史上的大小新鮮事,並從全新視野觀照歷史。 【柿子文化心靈養生報】提供健康、飲食、旅遊等各種人生體驗,讓你照顧自己的身體,也疼愛自己的心!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9/24 第506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五倍券被罵依然划算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陳時中和陳吉仲沒向郭董學到的事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鮑爾「通膨過渡論」備受挑戰
民意論壇 台灣會不會拍「打開…市政廳」?
期盼國民黨重建黨德、黨性、黨魂
未進CPTPP 我受傷比大陸重
後梅克爾時代 德中關係從依賴轉競爭
別再用「自由水果」撕裂兩岸
五倍券資訊複雜 想讓人民沒空管政府嗎?
黨主席選何人 影響未來布局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載人也載貨,即將成真!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五倍券被罵依然划算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五倍券發放首日,即步「三倍券之亂」後塵,再度上演大當機,IT大臣唐鳳被嫌設計不管用。好笑的是,經濟部長王美花叫大家不必急著領,但蘇內閣卻鼓勵民眾搶著當早鳥;搶與不搶間,都不嫌矛盾。

以「振興」為名的五倍券,佐以農遊券、藝FUN券等小惠,再加上民間商家配合的回饋,政府把五倍券搞得像在辦彩券、開樂透。問題是,在繁複的綁定之後,許多優惠其實只是限量,又必須先消費達一定額度才能享受;民眾忙了半天,最後卻可能向隅,划得來嗎?又振興了誰?

話說回來,當機風波也罷,唐鳳跳舞拍片宣傳也罷,雖遭輿論譏諷,卻仍在政府的大戰略之下。反正只要拋出小惠,民眾不拿白不拿,總會一面抱怨一面搶。重要的是,這能攻占好一陣子話題焦點,對善於玩弄輿論設定與社會情緒控管的蔡政府而言,就是它想要的效果。官員都知道,必須不停替媒體、網民找題材,才能沖淡那些自己不想面對的難堪。

如果媒體每天追問的,是低落的疫苗接種率能否因應疫情,高端接種者能否出國,政府形象如何維持?蔡總統上任五年特別預算已經突破兩兆,財政黑洞迅速惡化,諸事不順,水果又被對岸卡關。相形之下,能讓百姓忙著搶券,政府忍受一下小酸小罵,都是划算的。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陳時中和陳吉仲沒向郭董學到的事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這兩天,衛福部長陳時中和農委會主委陳吉仲都很窘。陳時中是錯解美國的新入境管制措施,遭美國在台協會(AIT)聲明打臉;他也因「三加十一」的檢討報告推諉卸責,在立法院被立委追問到惱羞成怒。陳吉仲則是因中國大陸禁止台灣釋迦和蓮霧輸入,遭外界譏諷只有撒幣補貼一招,因應大陸及紐西蘭水果禁令又明顯雙標,對分散台灣水果出口市場則淪為空談,毫無成績。

陳時中和陳吉仲都站在內閣關鍵位置,兩人均深受主政者信任,在政治舞台扮演重要角色。但在光鮮之外,外界也漸漸看出他們的問題所在:兩人都身段靈活、辯才無礙,但他們卻缺少直面問題的誠懇,更多時候只是在敷衍及粉飾。陳吉仲明知大陸進口台灣水果是源自馬政府時代的「讓利」作為,他不積極提升我方檢疫品質,卻高調反嗆對岸打壓,這有助果農外銷嗎?同樣的,陳時中大權在握,卻無法與時俱進提升防疫新知並思考解封之道,卻埋頭在那裡做小圈圈決策;長此以往,一直將台灣帶進窄巷。

歷經BNT疫苗採購的迂迴轉折及波瀾起伏,陳時中和陳吉仲顯然都沒有學到什麼是政治應有的「務實」,更沒有學到郭台銘「面對問題」及「解決問題」的積極。最近,全台中學生已開始施打BNT疫苗,能有這批疫苗,郭台銘從率先慨然捐贈、到百折不撓爭取政府同意、到親赴德國原廠交涉催貨,當居首功。從這個過程,我們看到一位企業家的成功之鑰,不僅是憑藉雄厚的資本或過人的企圖,更是他直視問題、逐一解決的意志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促成BNT來台還包含著郭台銘對社會的大愛,和他回饋台灣的意念,他百忍以赴。

相形之下,陳時中先是錯失經東洋代理BNT的良機,企圖繞過上海復星向原廠直購又踩到國際貿易「代理權」的紅線未成,最後竟還用行政官威讓郭台銘等人穿小鞋;蔡政府不以民為念的嘴臉,已畢露無遺。無論如何,最後民間三團體捐贈BNT得以成事,甚至在郭董奔走下提前來了一批轉單的「復必泰」疫苗,全台官民都應該學到了「務實」的一課,疫苗有效且能夠救人最重要,不必在浮面的名稱上汲汲計較。

如果抱有這種「解決問題」的信念,那麼陳吉仲面對台灣水果遭對岸暫緩進口,應該做的是認真解決出口檢疫問題,或者拿出誠懇的態度與對口單位溝通,乃至設法透過有能力的人居間穿梭,讓事態有轉圜的機會以利果農。而陳吉仲的做法卻是強硬譴責對岸刁難,並高調下達通牒令,這豈有任何想要解決問題的態度?說穿了,整個蔡政府上上下下都是如此,做足「政治表態」絕對優先於務實「解決問題」,只要能從國庫堂皇掏錢來補貼,誰在乎農民下一季的生計如何?尤其,WTO的申訴機制已因川普的杯葛停擺兩年,陳吉仲說要告上WTO,是在唬誰?

陳時中的情況更為嚴重,他一夫當關,全台的防疫開關和命脈皆握在他手裡。但今年以來,台灣在疫苗的採購分配、防疫規定的鬆緊、篩檢和醫療藥物乃至抗體檢驗等進度都已落入全球後段班;但陳時中對此毫無知覺,仍然一意孤行嚴管嚴控。最近,一名鴻海子公司員工利用郭董投資企業研發的「唾液快篩機」驗出確診,這種唾液快篩顯比鼻腔採樣方便有效;但以陳時中無上的掌控欲,會允許民間有自驗的權利嗎?

□企業家以解決問題為念,官員則以墊高自己為先。陳時中和陳吉仲沒學到「務實」這一課,至少學學「愛民」吧!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鮑爾「通膨過渡論」備受挑戰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美國聯準會(Fed)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22日決策會議的基調已明顯偏向「鷹派」,檯面上唯獨主席鮑爾仍堅守「鴿派」陣容;雖不得不明示11月會議時將宣布購買資產計畫「退場」流程,但仍堅持「退場」開始的時機及速度與升息時機是兩碼事。但其他決策官員顯然並不大買鮑爾的帳,使他面臨「光桿主席」的危機。

為何會議決策偏向「鷹派」?在通膨方面,Fed在會後聲明中的措辭從「已經上升」,改為「居高不下」,其間差異不言可喻,而且對今年通膨率預估也大幅上修。對於購債計畫「退場」,也從「繼續評估」,改為「購買資產速度溫和化可能很快便屬合理」,為「退場」一槌定音。最受關注的利率預測「點陣圖」,更顯示已有半數委員預測首次升息的時間將落在2022年,預測2023年的升息幅度更大。

鮑爾本人雖強力淡化貨幣政策趨緊的可能性,仍強調他一貫堅持的「通膨過渡論」,但實際情況則是與他的論調漸行漸遠。首先,通膨升勢顯然比鮑爾預期更高,且時間更長,最主要原因是全球供應鏈混亂情勢糾結難解,Delta病毒肆虐使全球港口及物流再度壅塞,半導體缺貨時間拉長,台積電已經宣布計劃明年將調高晶片售價,國際天然氣及原油價格也出現季節性漲勢。許多亞洲國家的疫苗接種率仍然偏低,而美國耐久性消費品所需的零組件又大都來自亞洲;如果亞洲供應鏈因疫情再起而出現震撼,美國通膨將再度衝高。何況美國本身的居住及醫療成本明年勢必提高,也是即將引爆通膨的定時炸彈。

如果到今年底、明年初「成本推動型」通膨持續居高不下,就很可能推升民眾的通膨預期,導致物價─工資呈現螺旋型上升;民眾對通膨一旦出現心理性變化,情況將更為嚴重。

再者,從Fed的長期貨幣政策新架構,已凸顯出「重就業、輕通膨」的決策原則。亦即Fed為達成「最大就業」,不惜以通膨超標「一段時間」為代價,而且鮑爾一再強調通膨只是「過渡性」,但從未說明「過渡期」可能是多久?三個月、半年、一年、兩年,從長期來看都是「過渡性」;Fed計算平均通膨的「一段時間」到底多長?三年五年,還是十年八年?這都顯示鮑爾一直在打迷糊仗。然而一旦民眾認定Fed並不在意通膨升高,將使Fed的信譽備受質疑,從而導致通膨積重難返。

美國經濟更嚴峻的威脅,不僅在於通膨壓力加重,還有「停滯膨脹」的風險。美國經濟復甦減緩的信號已俯拾皆是。8月非農業就業人數增加人數只有預期的三分之一,各大機構紛紛調低第3季經濟成長預估,Fed本身也下修今年成長預估。通膨居高,成長低落,Fed要收拾爛攤子也將益發困難。

鮑爾施政的最大問題,其實是思慮不夠周延,言辭太過專斷。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原本就充滿不確定性,決策官員即使謹小慎微,步步為營,都有可能對疫情及景氣變化做出誤判,但鮑爾卻一路堅持「通膨過渡性」到底。現在看來,鮑爾的風格損及個人聲望事小,弱化Fed抑制通膨的信譽事大。再者,鮑爾任期將於明年2月屆滿,而他顯然高度期望能夠獲得拜登的提名以續任四年,表態輸誠已有吃相難看之嫌。 □

由這次會議之後「點陣圖」對利率預測出現明顯變化,顯示Fed諸多決策官員已經承認他們原先對通膨的研判可能有誤;即使Fed實施「偏鴿」的決策架構,以及更高的升息門檻,客觀情勢仍使大部分決策委員趨向「偏鷹」。接下來通膨若持續偏高,「點陣圖」所代表的眾議,將進一步壓倒鮑爾的偏向。一旦鮑爾在Fed內部陷入孤立無援,政策立場獨木難支,能否續任也將是個大問號。 □

   
民意論壇
台灣會不會拍「打開…市政廳」?
李淑娟/文字工作者(台北市)/聯合報
台北電影節展開,選映曾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高齡九十一歲的美國導演佛雷德里克.懷斯曼紀錄片「打開波士頓市政廳」,長達二七五分鐘,在大眾討論政治為日常的台灣,彷彿提醒所有選民審視:什麼是政治?你真的了解市政府在幫市民做些什麼嗎?

懷斯曼的作品被歸類為「真實電影」(攝影機永遠是旁觀者,不干涉、不影響事件過程),不刻意下標導引,一切交給觀眾自行判斷,影片從波士頓的市民熱線、市政府內部會議、財政報告、警政、老年醫療給付,一段段對話、解□中,不斷延展;觀眾在沒有字幕提醒人物名字、職稱的狀態下,彷彿穿梭一個個空間,去了解市府機構在做什麼?如何運作?面對各式各樣的族群、階層,公職人員如何去執行、協調公務推動,政治和人世都是不斷解釋與溝通。

台灣有大大小小選舉,依政黨背景、個人特色、社會形象,選民做出選擇投票;我們認同或不認同從政者作法,但是,我們真的完全明白政府如何運作嗎?除了里長廣播打疫苗、發中秋禮品,我們真的明白「政治就是管理眾人之事」嗎?

在台灣,許多公家機關都有紀錄片製作補助金,如果某年某日,有位台灣紀錄片導演提出企劃案,要鉅細靡遺拍攝「打開…市政廳」,絕非宣傳特定市長政績,單純讓觀眾通盤檢視市政府運作、不涉及任何政治立場,只是幫助選民跳開競選口號,去認識某任市長在某段時間裡,面對的各種問題。

你覺得台灣紀錄片製作補助金的評審,會投這樣的企劃案一票嗎?有可拍性嗎?如果你必須買票,觀賞以台灣城市為背景的「打開…市政廳」,你會從頭看到尾,當成現代市民自我教育嗎?

還是,你只喜歡跟理念、政治立場相同的人一起大喊:「凍蒜」?

   
期盼國民黨重建黨德、黨性、黨魂
江乾松/資深媒體人(苗縣頭份)/聯合報
國民黨周六將舉行黨主席與黨代表選舉,近日觀察四位黨主席候選人,無論是在選舉政見發表與辯論會,或是私人拜會行程中的言論,竟然毫不留情面,令基層黨員無不感到憂心與不安!

憂心的是,會不會因這次黨主席選舉激烈競爭,造成黨的分裂,其中甚至有地方首長與公職人員竟然公開表態支持對象,甚為不妥。不安的是,國民黨的黨德、黨性、黨魂,是否會蕩然無存?近來各項選舉,國民黨每下愈況,究其原因是提名過程中,候選人彼此相互攻訐、刀刀見骨,彼此結下心結,最後兩敗俱傷。

筆者今年八十二歲,具有六十多年的國民黨黨齡,有感於國民黨栽培,無論到那□或在任何場合,都勇敢的說我是資深國民黨員。因此,也殷切期盼國民黨能重建黨德、黨性、黨魂,讓黨員能勇敢在任何場合說出「我是國民黨黨員」而自豪!

   
未進CPTPP 我受傷比大陸重
李同龢/大學教師(花縣壽豐)/聯合報

中國九月十六日正式向紐西蘭提出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申請書函;當時台灣媒體對此反應平淡,可是廿二日台灣也正式行文申請加入, CPTPP馬上變成熱門話題。

台灣貿易依存度很高,出口是經濟成長的重要來源,所以能否有更多的自由貿易協定,對未來經濟成長會有很大的影響,很不幸的是台灣目前自由貿易協定的覆蓋率,在全世界是末段班,只有百分之十三左右,韓國則是有百分之七十,日本近幾年也超過百分之五十,台灣的低覆蓋率,基本上都是因為對岸的政治因素干擾所導致。

其實現在最大的自由貿易經濟區塊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它占了全球貿易量的百分之卅三,CPTPP與其比較則小了很多,只占全球貿易量的百分之十三,由於RCEP在談時,中國已經是會員國,所以台灣只能乾瞪眼,所以就鼓勵台商新南向,如此就可以利用RCEP來避免高關稅及相關的法令規範。

中國和台灣幾乎同時申請加入CPTPP,對其十一個會員國來說是個難題,中國也是RCEP會員國,RCEP會員國中有七個國家也是目前CPTPP的會員國,中國又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不久將來會成為第一大經濟體,中國對現有個別CPTPP會員國來說,都是很重要的貿易夥伴,要拒絕中國加入不容易。

可是中國的崛起,在軍事及國際政治上對很多CPTPP會員國而言,又是潛在的威脅,且中國在人權、智慧財產權及政府大量補貼造成的不公平競爭,也使得CPTPP會員國有所忌憚。

另外中國較低的經濟自由度,也會對其申請造成減分效果。

而台灣的強項則在於是個自由民主經濟體,可是要成為CPTPP成員,需要全體會員一致通過才可以,只要一個會員國不同意或阻撓,台灣就無法加入。

而中國已公開表態不願意台灣以WTO模式加入CPTPP,所以大家估計台灣大概只有一成的機率能達陣。

弔詭的是,很多人認為中國不透明的經濟政策及政府補貼企業太多,可能會成為會被拒絕加入的理由。

可是大陸對加入CPTPP的期許,卻是希望藉由此高品質的自由貿易協定,來促使大陸經濟及企業的改革。

CPTPP對台灣而言,是很重要的,對中國而言當然也重要.中國已是RCEP會員國,有七個國家同時是兩個自貿協定會員國,如果中國及台灣同時被拒絕的話,台灣的損失相較中國會更多。

   
後梅克爾時代 德中關係從依賴轉競爭
羅至美/台北大學公行系莫內講座教/聯合報

周末德國大選對德國選民而言,象徵一個「維持現狀」時代結束。儘管主要競爭者爭相以梅克爾繼承人自居,以接收其政治資產,部分政策將在後梅克爾時代出現改變,是可確定的,其中,應包括我們最有感的德國對中政策。

在梅克爾主政十六年期間,她的中國政策是以經濟關係作為定位與基調,儘管她與北京曾因接見達賴喇嘛而有低潮,但她仍是G7中對中最友善的大國領袖。她以經濟關係定位德中關係,放在全球經濟體系變遷的大脈絡下看,是一個相對合理的政策。

梅克爾於二○○五年執政,正逢中國大陸加入WTO,進入全球生產體系的經濟崛起階段;彼時的中國大陸對德方是快速成長、機會無限的蓬勃新興市場。對中方而言,世界工廠的需求與機遇,成為長於精密機械的德國製造業最主要客戶。梅克爾任內訪中十二次,到訪城市均為德國企業投資重鎮,她的訪中次數與地點選擇,很大程度地說明了德中關係的本質。

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對德國出口型經濟,在梅克爾主政期間得以維持高成長、低失業,功效顯著。德國經濟表現在歐元區一枝獨秀,使得德國在歐債危機發生後,實質性壟斷過去與法國共享的歐洲領導權,梅克爾亦成為歐洲的全權領導者。

然而,此一共同富裕的德中關係,在中美貿易戰後已不復返。全球經貿脈絡在中美對峙,不因美國政權輪替改變,浮現了新常態,進入了新路徑;中國大陸的發展目標不再是改革開放,而是追求產業自主以達到國家自主的新軌道,加速去美國化,或者說是去西方化。過去對德國製造業高度依賴的德中關係,自然也面臨了調整與去化。

國際大環境變遷也交織著產業發展的變遷。經過多年追趕、模仿、學習與優化後,在例如綠能、汽車製造業等產業,中國大陸不再是德國的消費者,而是有競爭性的對手關係。換言之,即便德國的新政府願意繼承梅克爾路線,將雙邊關係定位在經貿關係,本質也已從依賴質變為競爭。

在全球經貿與產業發展都翻過一頁的現實下,後梅克爾時代德國對中政策將出現一定程度改變。此次德國大選,對中政策罕見成為議題焦點,以及百分之四十七德國民眾在一項民調中認為中國大陸是對手,或是有衝突的敵對者,說明對中政策轉變,已逐漸成為德國政治新共識。新共識會如何與變化中的歐美關係共伴,從而牽動歐盟的兩岸政策,是值得觀察的。德國因素的到位,始終都是歐盟對外政策出現轉折的充分要件。

   
別再用「自由水果」撕裂兩岸
戴世瑛/律師(台北市)/聯合報

面對釋迦、蓮霧輸陸遭禁,蔡政府又故技重施,用所謂「自由水果」號召民眾採購、砸錢補貼,並聲稱將訴諸國際組織以應對危機。

姑不論此舉是否出自上回利用民粹處理鳳梨事件,有助拉抬民調經驗,或選舉提名在即,對外不容示弱,抑或為轉移疫苗政策失誤等政治算計。如此輕率應付,我擔心恐有以下風險:

一、弱化兩岸協議:之前兩岸簽署廿三項協議,或已是現階段維繫兩岸關係僅存脆弱的法治保障。現行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第六條,既約定有「重大檢疫檢驗突發事件協處機制」,雙方原可循此進行「快速核查」與「緊急磋商」。

此番陸方選擇在釋迦、蓮霧尚未收成前公布禁令,是否預留空間,暗示我方「依協議重開談判」,亦值推敲;此際若不把握,容任協商管道中斷,相關協議將無異名存實亡。

二、有傷國際聲譽:法諺有云:「欲進衡平法院,先要有雙乾淨之手」。自鳳梨禁運起,對於爭議核心,即被指驗出介殼蟲乙節,我方從未直接反駁。

至提請WTO爭端解決機制一途。先不管該機制下仲裁組織是否仍正常運作、符合公正、效率、台灣管制大陸農產品進口有無違WTO規範,或曾對日、紐採雙重標準。

倘真立案受理,一旦查證對岸指控屬實,不但討不回公道,試問我國際商譽與貿易信用,能不受損嗎?

三、攜牲人民權益:茍未合理化解大陸封殺,直接受害當然是苦心栽種,卻頓失外銷市場的國內果農。

而政府連番撒幣救市,甚至因此傳出詐領肥料或出口補助醜聞,對廣大誠實納稅人而言,又何嘗公平?

為團結自救,相信國人都願配合買爆「自由水果」。但難道我們只能眼睜睜看著兩岸「和平紅利」,就此一去不返?

   
五倍券資訊複雜 想讓人民沒空管政府嗎?
王麗莎/口譯工作者(新北市)/聯合報

中秋連假收假第一天,大家都在問:「你五倍券要怎麼領啊?」連報紙電視新聞都在幫民眾整理各家優惠。

資訊太複雜,別說平常就不是很懂3C、網路的長者一頭霧水,許多年輕人瀏覽訊息時也眼花撩亂。加上,大家都想搶早鳥優惠,造成大當機。

這或許就是政府想要的結果。幫政府講話的人,覺得搶不到優惠、陷入選擇障礙等抱怨,都是因為「貪小便宜」,五倍券是政府的「美意」,害大家不知從何看起的五花八門優惠,是各家業者想出來的花招,罵政府幹嘛?但政府難道沒預先想到,會有今天這樣的結果嗎?

大部分民眾為了不吃虧、得到最多優惠,會想盡辦法精打細算。當初政府不願像美英日星等國直接發現金,表面上說,振興券才能刺激消費景氣,

但對政府另一個「好處」就是,振興券需要花時間討論、比較,加上民間業者各種配套,就可以變出好多花樣,讓大家今天想到一點、明天又想到一點,整天只要忙著追逐各種訊息,沒空管政府施政其他問題,關注和問責力道就會小很多了。

或許對政府來說,這才是振興券更大的目的。

   
黨主席選何人 影響未來布局
彭錦鵬/行政學者(台北市)/聯合報

國民黨主席選舉從沒這麼熱烈、針鋒相對過。國民黨傳統理念論述,廿年前是常態,但是近年政黨兩度輪替後,人心改變,黨員能不與時俱進。

把歷史長度拉開來看,過去卅年台灣民調最能真實反映實情、又未受到質疑的是,政大選研中心所做、陸委會出資完成、長期一致題目的政治性民調。卅年前,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只有十七.六%,現在是六十三.三%。

廿年來,民進黨執政、教育內容和馬英九示好民進黨,集合成自認是台灣人的先天獨派、教育獨派和新世代中華民國派。同期間,認同為台灣人又是中國人比率,卅年前是四十六.四%,現在是卅一.四%。原來自認為中國人的廿五.五%,九成轉為台灣人/中國人。換句話說,自認為是台灣人又是中國人的,是外省籍和傳統中華民國派。面對未來選舉,如果國民黨只能爭取到外省籍和傳統中華民國派(卅一.四%)是必敗無疑。

從台灣民眾統獨立場民調看,國民黨現在仍有強烈優勢,但也面對獨立傾向挑戰。維持現狀,不論是維持現狀再決定,或者永遠維持現狀,可稱之為「中華民國派」,現在是五十六%。但是,卅年前只有九.八%偏向獨立,現已升高到廿六%,二○一八年只有十五.一%。換句話說,國民黨所堅持百年歷史的「中華民國」,如沒有透過選舉重奪政權,實質台獨的傾向只會升高。

接著看最現實的台灣民眾政黨偏好。陳水扁貪汙,民進黨認同度下滑,終於下台。馬英九第一任吳敦義當行政院長,政績不錯,國民黨認同度達到卅年高點卅九.五%(注意,不表態民眾長期大致四到五成),其後一路下滑。二○一三年政黨認同死亡交叉後,國民黨失去政權。國民黨在野後,蔡政府執政不佳、吳敦義當主席輔選縣市長大勝十五席,當時政黨支持度廿五.一%,對比民進黨廿.一%。二○二○國民黨總統、立委選舉,吳敦義提名失誤而大敗,政黨支持度也一蹶不振。

現在國民黨最大資產是,黨籍縣市長多達十四席。主席選對人,對下兩次選舉影響太大了。因此,選前第一次看到黨籍縣市長公開支持某位候選人。相對的,想影響選舉的他黨人士也為其他候選人創造網路聲量,企圖影響甚至左右結果。

政黨的定義就是奪取政權的團體,主席選什麼人,就會影響選舉和執政,是必然的。國民黨員想清楚了嗎?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載人也載貨,即將成真!
侯勝宗(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聯合報
半年前,有機會和交通部相關單位討論偏鄉是否可鬆綁法規,開放「客運載貨」,讓偏鄉與原鄉交通運能做更有效率與多元彈性使用,解決偏鄉小農物流成本過高困境,讓物暢其流。

後來經聯合報願景工程報導與民代奔走呼籲,很高興交通部終於有了修法行動。日前交通部正式行文各地方縣市政府,徵詢「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第四十四條之五修正草案」意見。若無意外,年底前,偏鄉村落將有「客貨共乘」的合法新服務出現。

交通運輸法規依載送物件不同,區分為「客運業」與「貨運業」二大類別,各有相關分業管理辦法。唯長期以來,偏遠地區因缺乏便利的載人與載貨交通,運輸成本過高、運送時間過長一直是偏鄉的痛。若不能有效整合與共享有限運能,偏鄉運輸成本勢必持續居高不下。

交通部增訂第四十四條之五規定,規範經營第四十四條之二所定市區「汽車客運」之偏遠路線者,得以其行駛班車提供「貨運服務」;唯其營業範圍、收費基準、得載貨之空間及應遵守事項,仍應依公路主管機關按實際需要規畫公告辦理,以善用多元資源及模式,完善偏鄉客、貨運輸。

這是遲來的偏鄉移動正義。偏鄉因地理距離、人口屬性與產業條件,交通法規要有更大彈性,才能因地制宜。事實上,日本政府早在二○一五年左右,就察覺汽車運輸業架構不能解決偏鄉運輸問題,啟動一項有趣的社會設計—讓偏鄉公車變身宅急便,利用區域公車空間,同時載人載貨,有效解決偏鄉老人淍零、客源流失問題,也降低政府對偏鄉公車業者營運虧損補貼。

具體案例是九州宮崎縣中部西都市東米良地區與西米良村,由經營宮崎縣巴士的宮崎交通與大和運輸合作,把客運與貨運服務二合一,將宮崎交通巴士中間部分改裝成載貨空間。在地方政府端行政流程則是藉設立「地方協議會」此中立角色,來向地方主管機構提出「客貨共載」申請,在符合「特定範圍」與「特定路線」前提下,由地方公路主管機構以特許經營型式,突破既有法規的僵固與限制。此因地制宜調適,也帶動日本高齡化社會許多地方創生新契機。

雖然交通部修法方向有回應偏鄉民眾需求,唯修法架構仍只限符合「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第四十四條之二的社會團體或個人資格市區汽車客運業,但不開放給已在偏鄉從事客運業的交通業者兼營貨運業務,這是美中不足地方。建議交通部下階段可大膽挑戰法源框架,整合偏鄉的客貨二大業別疆界,讓日本宮崎縣的「客貨共載」故事可遍地開花,發生在台灣每個需要運送的偏鄉角落。

(作者為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所特聘教授)

   
森林達人帶你遊內洞 5大必看亮點早秋享芬多精
內洞所在的烏來信賢區,泰雅族語稱「拉號」,意為樹林濃密之地,昔日,山羊為躲避獵人逃入天然洞穴,由山羊洞再往裡走,洞內所在處就是「內洞」。上千公頃的園區,海拔高度在230至800公尺,由於南勢溪與中上游支流內洞溪,長年切割、沖刷群山,形成了陡坡、斷崖、河谷、瀑布等遺世美景。

為何在沒預告情況下 台積電突然全面漲價…
8月26日一早,一名晶片設計大廠經理人在上班途中突然接到台積電打來的電話:「總部決定漲價!」幾乎同時間,台積電的客戶紛紛接到電話,這個訊息迅速在科技業蔓延開來。這一次的全面調漲可說是20年來頭一遭!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