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以來,中國大陸31個行政區已有20個實施停限電措施。「十一」七天長假結束後,供電與冬季供暖問題依然受到關注。國家發改委要求山西、陝西、內蒙三個產煤大省,必須確保今年第4季煤炭供應。與此同時,大陸也積極從俄羅斯、哈薩克等國緊急進口,以解「燃煤」之急。
印象中,中國大陸在上世紀末1990年代由於改革開放,生產與消費大幅增長,包括電力在內的基礎建設一時跟不上,有過一陣子比較嚴重的缺電限電現象,尤其幾個沿海出口大省,一周七天限個三、五天,司空見慣,但隨著電力部門的大力投資建設,缺電限電現象即告緩解,進入新世紀後基本不再出現。
此次停電限電現象來得突然,波及面也大,若短期不得緩解,必將影響中國大陸今年的經濟成長,而且也將通過供應鏈的連鎖效應,衝擊到正在逐漸擺脫疫情的全球經濟。高盛及野村初步估計,大陸經濟成長率將減少0.4至0.5個百分點。
目前看來,造成此波大陸大規模缺電限電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能耗雙控政策。去年9月,習近平在聯合國大會作出「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宣示與承諾,並將目標列入今年3月通過的「十四五規劃」之中,每年的全國能耗總量控制和節能目標再進一步分到各省市、主要行業貫徹實施。
由於大陸是全球最大排碳國,電力部門又占大陸排碳量四成,火力(煤)發電又占全部電力供給的七成,短期間轉型及達標不易,不少省市已被列為一級預警,到年底如達不到目標,地方官員將被懲處。
原因之二是煤的供應突然吃緊。在更嚴格的環境法規及反腐行動下,大陸本地煤的生產受到約制,正巧又碰上大陸與澳洲的外交矛盾,澳煤進口大幅降低,導致今年以來煤價上漲超過50%,但由於電價受到管制,火力發電不但無利可圖,反而導致虧損,從而導致供電不足。
原因之三與國際經濟有關。大陸本來就是全球製造最大國,在疫情肆虐下,越南、印度同樣作為製造業國家卻因疫情控制不力,生產大受打擊,全球訂單大量轉到大陸,導致大陸出口大增。今年前八個月,出口比去年大幅增長33.7%,影響所及,全國總用電量遽增13.8%。
用電需求暴增、供電不足,因此本來已達能耗雙控警訊的省市乾脆就來個拉閘限電。糟糕的是限電還不講究方法,來個一刀切,不分民生、工業、商業用電,全部限停,搞得民怨沸騰。
從國家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言,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均無可非議,面對一定調整的痛苦也可以理解,這是長期因素;另一方面,生產、出口訂單增加導致用電需求大增,則屬短期現象。後者,原本可藉市場機制的調節來減緩衝擊程度,讓供需透過市場價格的調整自動找到一個新的均衡,避免產生「一刀切」之下所導致的混亂。遺憾的是,由於電價受到管制使得市場機制完全失去調節作用。這個現象充分反映了當今大陸市場經濟的改革還未真正到位,還是深深受到計畫管制經濟思想的束縛。
必須看到,由於電價受到管制,應調升而不調升,對資源的配置造成了極大的扭曲。一,過於便宜的電價等於將寶貴的資源補貼國外的購買者,也就扭曲了國內外資源的有效配置;二,凍結電價而採取「一刀切」的數量管制手段,也對所有資源配置產生了扭曲作用;三,管制水電價格,也對其他能源(核電、風能、太陽能等)的發展產生了扭曲作用。
中共18屆三中全會確定,「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作用」,這是大陸從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在理論上非常重要的突破,可惜從理論到實踐,中間還是出現了斷層。這次停電限電事件,應該給大陸執政當局一個很好的反思機會,進一步探索為什麼會出現斷層,及如何解決這個斷層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