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智權報】探討專利與智慧財產權,涵蓋各國重要的侵權訴訟分析、法規解析,提供您需要的IP實務與知識! 如果你是美食主義的信奉者,喜歡動手打理家中事物,並堅信生活值得用心去經營,歡迎加入【生活高手】行列!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12/21 第512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接下來,惡搞九合一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人民興味索然,國民黨下一步更艱險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稅收大幅超徵 並非可喜現象
民意論壇 蘇蘅/公投過後 民主苦境才開始
民意並未潰敗 誰是公投輸家?
冬至風俗說清楚 別搞反中斷脈根
為了林智堅 縣市合併成陪葬品
高教經費不足 難育才聚才
藍營求生 請向中間看齊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QR Code的巧思與反思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接下來,惡搞九合一
黑白集/聯合報
公投剛結束,蔡英文便迫不及待召集黨內要角,研商縣市合併升格。目的不為國土規劃或國家發展,而是要搶明年選舉勝利。三年前公投綁大選大敗後,民進黨立刻惡搞公投;現在,要惡搞九合一。

此時討論升格,當然是精心盤算。一、四個公投全否決,民進黨士氣高漲,打鐵要趁熱;二、參照公投結果,把行政區調整到對民進黨最有利;三、人民放棄公投,民進黨只要敢想,沒有要不到的。三年前惡搞《公投法》,如今惡搞《地制法》,一以貫之。

民進黨力推「新竹縣市合併升格」,主要是它在新竹縣、市的四大公投全被死當,顯示新竹民眾很「不聽話」。為避免新竹市執政權丟掉,必須幫林智堅量身打造再戰條件。其餘彰化、雲嘉嘉合併升格,則都看準這些地方民進黨有機可乘;至少,可拿來遮掩新竹縣市合併的私心。

這次修法暗藏的心機是,把升格條件從人口一二五萬以上「且」有特殊需要者,改成「或」字。如此一來,中央要誰合併升格,只要掰個理由,誰就可以過關。一字之差,把行政裁量權極大化。為勝選無所不用其極,民進黨總是始終如一。

不顧區域發展失衡,一心只要勝選,這就是民進黨的吃相。可悲的是,這還變成黨內派系討價還價、利益交換的籌碼。民進黨一黨獨大,它怕誰?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人民興味索然,國民黨下一步更艱險
社論/聯合報
國民黨四大公投皆敗,「找戰犯」的怒吼再起。公投開票還沒結束,新北市長侯友宜的臉書已被灌爆,要求他退黨。黨主席朱立倫和號召戰鬥藍的趙少康都呼籲「別找戰犯」,但藍營基層的怒氣恐怕不會太快止息;國民黨必須檢討敗戰的原因和責任,也亟需團結止血。接下來,中二選區立委補選及林昶佐罷免案都是硬仗,明年地方選舉目前就得布局,沒有苟且內訌的空間。

國民黨這次挫敗,主要癥結就是一味相信「民調的民意」,以為自己站在優勢那方;卻忘了如何催出民眾,將支持的民意逐一實現為「選票的民意」。因此,只見黨中央好整以暇坐待勝利從天上掉下來,卻不積極整合應戰,也未提供民間提案一臂之力。更嚴重的,是任令地方諸侯各行其是、自立標竿,以致不斷被對手見縫插針,成為公投破口。即使有民眾黨「二好二壞」、時代力量「三好一壞」的助攻,但投票回歸藍綠基本盤後,不團結的國民黨對決團結的民進黨仍然慘敗,在野陣營同遭民進黨強力輾壓。

四大公投分屬不同領域的公共政策議題,在正常的民主政治中,原應鼓勵民眾積極表達自主意願。但民進黨的策略將之操作成「政黨對決」,喊出「四個不同意」,缺乏民主素養;但國民黨隨即以「四個同意」應戰,陷入戰略陷阱。最後,連反萊豬、護藻礁這樣的議題都無法過關,可見民眾對藍綠對峙已完全興味索然。試想,如果國民黨戰略對準「投票率」,集中主攻萊豬議題、副攻其他議題,讓民眾感到公投與自己切身相關,不僅能拉高投票率,某些公投案能過關也說不定。

這次公投,民進黨贏得固不光彩,國民黨卻輸得淒慘。原因是,一場藍綠對決的硬仗下來,國民黨會發現自己的「基本盤」不過爾爾,厭煩藍綠惡鬥的中間選民都選擇袖手旁觀。這個現象,是國民黨必須深切體認的殘酷現實。亦即,如果國民黨不在組織動員上加強與社會的聯結,積極向外拓展觸角;如果不在大戰略上修正自己的定位,卻只想靠著「美好從前」的記憶來召喚民眾認同,乃至奪回執政權,恐怕都是徒勞。

再看黨內團結的問題。侯友宜、盧秀燕、林姿妙等地方首長都因選區的特別考量或連任需要,而難以表態;對此,黨中央應該可以理解,讓他們保持局部的自主。然而,這並不能成為他們故意唱反調,乃至潑公投冷水的藉口。事實上,如果戰略考量周全的話,黨中央可以安排他們在不同議題上發言,化解支持者的疑慮,而不是放任他們冷漠以對,讓外界猜疑。從這點看,主席朱立倫的領導及整合因應,明顯火候不足,失卻了大局觀點。因此,他事後呼籲大家不要找「戰犯」,是避重就輕,無法讓人心服。且看,蔡總統次日立刻挾著勝利,點燃「直轄市升格」的戰火;而敗陣的國民黨,難道不需要聽取各方意見務實檢討一番?

國民黨可以繼續批評這場公投是不公平的競爭,蔡政府如何濫用行政資源,用人民的錢洗人民的腦,並指責蔡英文帶頭散布假訊息,但都無法改變自己的敗局。面對一個踐踏民意、沒收民權的當權者,國民黨不要指望蔡政府會虛心收斂;相反的,民進黨只會因反對黨的荏弱而愈發予取予求,肆無忌憚。國民黨如果不徹底檢討、團結奮進,民進黨一個「藍綠對決」策略加上一句「抗中保台」的口號,就可以讓人民腦部麻痺,從而使國民黨癱瘓。更艱險的下一步,國民黨準備好了嗎?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稅收大幅超徵 並非可喜現象
社論/經濟日報
財政部日前公布11月的稅收統計,累計今年前11月全國稅收2.71兆元,金額續創新高,比去年同期多了4,720億,年增率高達21%,也是全年預算數的111%,代表稅收不但提前達標,還大幅超徵。12月還有證交稅、營業稅、所得稅、地價稅等陸續進帳,推算全年稅收將近2.9兆,總稅收及超徵數勢必再創新高。財政部也因此上修全年稅收超徵將達3,800億元,預計明年更可能進入「稅收3兆」的新時代。

稅收大幅成長又超徵,政府難免會沾沾自喜,但背後卻有值得深思,甚至讓人引以為慮的意義,值得深入檢討。

首先是,超徵的絕大多數為國稅或中央稅,累計前11月實徵淨額,所得稅年成長26%,其中營所稅更增加了2,241億,年成長率高達48%。期交稅成長42%,證交稅增加1,231億元,年增率高達94%,創下史上最長成長周期的紀錄。營業稅增加615億元,成長率14%,全年將突破5,000億元。

但地方稅方面,只有房屋稅及牌照稅等提前達成預算數,成長率最高的契稅年增率只有10%,其他的地方稅成長率都是個位數,最主要的土地稅僅成長4%,其中土增稅稅收996億元,還是負成長;娛樂稅因受疫情衝擊年減33%,顯示地方稅至今還是難以擺脫困境。

也因此,國稅占全國稅收的比重已經升高至87%,地方稅只占13%,全部稅收才3,401億元,還不到營業稅單一稅目稅收4,926億的七成,可見稅收的垂直失衡現象持續並嚴重惡化。要改善稅收垂直失衡的問題,有必要重新檢討國稅和地方稅的劃分,甚至應增加和地方共分國稅的比率和稅目。尤其地方政府在發展經濟方面有一定的努力和貢獻,還要承擔環境汙染等外部成本,中央應將所得稅、營業稅、貨物稅等稅目和地方政府共享,才是公平合理的財政劃分制度。

其次,政府對稅收成長引以為喜,但對人民而言卻是稅負增加的痛苦,代表國人今年的租稅負擔比去年增加了4,720億,成長21%,而且遠超過經濟成長率,凸顯台灣在疫情籠罩和K型復甦的經濟結構下,許多內需產業至今還在苦撐待變,多數受僱者的薪資沒有明顯成長,並沒有分享到經濟成長的果實,反而政府就能輕易地分配到稅收大餅。此種國進民退的現象,有如政府稅收成長的快樂,是建立在多數民眾的痛苦之上。

更令人感到擔憂的是,今年稅收成長率超過20%,其實有一大部分是高物價上漲率所致。由於民眾的所得(擴及消費、財產)是以名目金額衡量,在名目所得增加時,累進稅率可能讓稅負跳升至較高的課稅級距,從而造成名目稅負增加的幅度超過名目所得的成長率。在物價飛漲的時候,民眾的實質所得可能未增反減,但是實質稅負反而增加,甚至超過物價上漲率,因此有人稱之為一種「通貨膨脹稅」。

對於累進的稅制,若課稅級距、免稅額、扣除額,不能隨物價上漲而調增,物價上漲就會讓政府的稅收自然超額成長,所以30年前政府就建立了「物價指數連動法」,以減輕通貨膨脹稅的傷害。但在時效上,因為民眾在通貨膨脹時已經多繳了稅,增加了稅負,物價指數連動法仍是遲來的正義,後來的調整都是落後性的彌補。難怪有識之士認為,政府每次將物價指數連動法當作減稅利多來宣傳,有如把物價上漲當作政績,其實是占了便宜又賣乖。

各項指標都顯示,近年來稅制不公平的現象愈趨嚴重,稅制對於改善所得分配的效果又微不足道,今年稅收的大幅成長代表稅制不公的嚴重程度超過以往,因此建議財政部不但不能在財政紀律上有所鬆懈,更應當將稅制改革列為當前急務,並把稅收回饋給中產階級及弱勢民眾。

   
民意論壇
蘇蘅/公投過後 民主苦境才開始
蘇蘅/聯合報
四項公投都已經如政府所願通過了。留下來的是再次撕裂的社會,和看不到解方曙光的政策難題。也讓理性民眾認清公投是政治工具的面目,「後真實政治」氛圍下,良善理性之鑰仍可變成邪惡煽動的武器。民主政治的「真實」和「信任」再次遭受衝擊。

公投是民主政治第一課,人民先須對議題有充分認識,經由辯論然後決定。現在過程恰恰相反,用宣傳竄改議題,扭曲公共辯論的本質,人民被宣傳疲勞轟炸到麻木,很多反感的選民抱持「投不投沒差」、「投也沒有用」的心態,造成公投冷漠症。

五年前的英國脫歐公投,也是扭曲的謊言和欺騙,帶來痛苦代價。投票結果差距不到兩個百分點,付出脫歐代價。當時,主張留歐的英國政府用公帑花費超過九百萬英鎊,送傳單到每個家庭,說明留在歐盟的理由。十四頁小冊發送給兩千七百萬家庭,闡述政府立場。政府說是提供民眾深入說明,但主張脫歐的獨立黨黨魁法拉吉憤怒指責宣傳文件「滿紙謊言」,更說政府試圖「踐踏選民是錯的」。結果英國人民並不埋單。

英國事後檢討,認為內閣應有「政府文宣的監督機制」,且在選前的「深閨時期」(purdah period),即投票前最後廿八天,應該禁止任何中央或地方政府在競選活動中的任何官方角色,以維持中立,避免爭議,政府也不能在這段期間發送宣傳文件。

「一九八四」和「動物農莊」的作者喬治歐威爾在「回顧西班牙戰爭」一文中直言:他看到西班牙、德國和蘇聯極權主義政權,普遍使用謊言宣傳,非常擔心如果客觀真理的想法被破壞,另類現實被呈現為真實。他提醒英國人,別低估了極權主義掌握和違反真理的力量。

這次公投,再次暴露蔡政府不會因為擋下公投,而能順利解決四大國家難題,特別是我們有個擅長硬拗會掰的政府,把萊豬當美豬的偷換概念,硬把在野黨沒說的話強塞到人家嘴裡,甚至還將所有議題都無限上綱到「抗中保台」。「四個同意,就是幫中國併吞台灣」的怪謬言論,竟是出自政府官員之口,讓人驚駭莫名。在野街頭宣講竟遭人打耳光的場景發生在台灣,難道不是這種杜鵑窩言論煽動的嗎?這是讓人想哭的民主笑話。

投票結果告訴我們,製造集體恐慌的宣傳伎倆依然有效,就像英國記者達茲沃斯最近出版「恐懼的狀態:英國政府如何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將恐懼武器化」一書指出,英國政府的宣傳加上行為科學家助陣的強烈情緒訴求,故意在公眾中激起恐懼,以鼓勵遵守封鎖規定。

這次公投,投票率雖僅四成,仍有近半數投票民眾表達對政府的不滿和不信任。即使綠色立委、議員民代、社團、學者、股市名嘴傾黨國之力,以不公平資源傾軋,搭著專機對付路上苦行宣講的在野,仍然只是慘勝,最精粹的北桃三都更是不埋單,可見不信任感的根深柢固。

公投反映的結果,絕不是輸贏兩個字這麼簡單。如果執政者用「贏者全拿」看待,就浪費了這次公投。而在野黨更應認知,政府用不對稱資源操弄人民,多元民主受到威脅遠超出想像,制衡專制之路依然長路漫漫。(作者為政大法學院教授)

   
民意並未潰敗 誰是公投輸家?
邱淑媞/健康永續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聯合報
公投結果,四案都沒過。許多報導認為是藍綠對決下藍營的大挫敗。我認為此種評論僅見表象,深不贊同。

首先是此次公投的情境,本就不利於投票率。這是一個脫鉤於大選的公投,必須能激起民眾極大熱情,才可能過關。然而,四大議題並不是像防疫事項如此讓民眾有切身危機感:萊豬問題,執政黨受到民怨壓力,已啟動產地標示,地方政府積極執行,已降低民眾焦慮;至於缺電危機,企業較有感,而一般民眾痛覺不夠直接,反倒是民進黨大肆誇大核廢料處理與核能之恐怖,發揮嚇退選民的效果;另兩項—藻礁與公投綁大選,更無關民眾切身痛癢。

加上最令民怨沸騰的疫情失控與疫苗問題,漸獲紓解,新增的十八至十九歲選民光譜偏綠、仇中親美與政黨對決的情緒綁架等,使得同意的民眾投票率應會偏低。但此次四項議題投票率大約四十一點一%,相較於綁大選時投票率最高的議題為五十五點九%,達到其七十三點五%,已不算太低。民間與在野陣營的努力,仍有相當的成效。

其次,就正反方得票差距來看,即使民進黨全面執政、基本盤應遠大於在野黨,且利用行政資源鋪天蓋地宣傳,但四項議題,同意比率最低的重啟核四,其得票數與不同意相比仍達八十九點三比一百;珍愛藻礁,同意比不同意為九十三點七比一百,而萊豬與公投綁大選,更皆達到九十五比一百以上,差距不大。

與二○二○區域立委得票數相較,當時泛藍(國民黨與民眾黨合計)、泛綠(民進黨、時代力量、基進黨合計)之比為九十一比一百。被執政黨操作為政黨對決的公投,同意票並沒有因為這樣的操作而有明顯崩盤,甚至某種程度上比立委選舉得到更高支持率。所謂藍營崩盤之說,恐怕言過其實,頂多只能說未能一次扳倒執政黨。若真如民進黨所稱,投同意票等同支持藍營,那麼藍營應感到安慰,而民進黨應感到警惕。

再就縣市投票結果來看,就更清晰了。同意票是否超過不同意票的分布,大致與所謂藍綠基本盤版圖相符:濁水溪以南與宜蘭,都是四項不同意高於同意;其餘反之。新北市在其地緣關聯的核四案反對多於同意,並不奇怪;其他三項則都是同意多於不同意,並沒有翻盤,而票數差距甚微,反映出新北長期藍綠拉鋸的選民結構,也證實侯市長謹慎有理,保住了大局。台中市情況則耐人尋味,僅綁大選是同意票勝出,就連有利於減少對中火依賴的重啟核四案都是反對多於同意,連萊豬案都輸,對盧市長爭取連任恐是重大警訊。

其他有數個縣市投票結果,同樣顯示目前執政的政黨尋求連任或將有不小挑戰,包括藍營執政的宜蘭縣、嘉義市、雲林縣、彰化縣,與綠營執政的桃園市、基隆市、新竹市。後者三個縣市長都有意更上一層樓,在順風有利之下,投出如此結果,如何能誇稱執政黨大獲全勝?

公投案確實遭到執政者鴨霸封殺,但民意並未潰敗。民進黨既沒有洋洋得意的本錢,而在野陣營更沒有懷憂喪志的必要。站在人民這一方,才是真正感動人民的力量,藍綠均應引以為鑑。執政者蔑視民意、一意孤行,累積的是更深的後座力。

   
冬至風俗說清楚 別搞反中斷脈根
鄭文炫/無業(新竹市)/聯合報
歲月如流,又屆冬至。冬至俗稱冬節,在古代是大節日,遊子要回家團圓。南方習俗要煮湯圓拜神祭祖,北方則用餛飩或餃子。此乃物產不同,南方產米就用米製湯圓,象徵團圓;北方產小麥做麵粉,揉作麵皮包餡。其共同點,常全家一起邊做邊話家常。

餛(餫)飩「以其渾(混)沌之形」而得名。渾沌是天地未分時,無光無象模糊狀態。據道教《雲笈七籤》,形似雞蛋。冬至吃餛飩有一說,這日黑夜最長,如渾沌未開時光景,故吃象徵渾沌的餛飩應節。

餃子由餛飩演變而來,餛飩做成半月形就成餃子。約起於南北朝時期,北周顏之推說:「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餃本義糖漿,古代餃子或用糖漿和餡。後借餃字的食、交字旁,表示麵皮相交貼合成的食物。北方俗諺「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躺著。」從前北方農村貧苦,要天天幹活,平日不知肉味。能吃到包肉餡的餃子,就覺珍饈;能躺著歇息不做事,就覺享受。如今社會豐裕,吃餃子果腹反而是飲食簡約。

台諺「冬節圓□落去加一歲」,小時候不解,為何吃了湯圓就加一歲。原來中國傳統採行陽曆為主陰曆為輔的陰陽合曆,陰曆十九年置七閏月以調整和陽曆之差。廿四節氣即依陽曆制定,古人認為「氣始於冬至,周而復始」,遂以冬至為歲首。逢冬至即陽曆過年,人加一歲。春秋晚期,中國人由每年冬至時刻,測出一年為三六五.二五日,只比實際多十一分,是當時世界最精準數值。

一百年前,日人片岡巖記錄台灣風俗鉅著《臺灣風俗誌》問世,其記冬至風俗:「在門、窗、桌、櫃等黏貼圓仔祝福它們,以慰勞其辛苦為人們服務。」這叫「餉耗」、「餉虛耗」,餉或作「飼」。農委會《農業兒童網》說:「此舉有犒賞這些器物在一年間的辛勞,並藉此祈求一家能多福氣之意」。大謬矣!餉耗,餉耗子也;耗子,老鼠也。

而虛耗,魖也。《說文》曰:「魖,耗鬼也」,虛耗人財物的鬼怪。古人便應用基於「相似律」的模仿術辟邪法,黏貼圓仔餉耗來祛除耗鬼。該俗今已失傳。坊間有販賣宣稱可防破財之物,售價不菲。古人防破財不花什麼錢,今人防破財須破財買高價物,何其渾沌!

從中國文化探尋,方知台灣風俗底蘊。搞文化反中斷送台灣傳統文化脈根,其行好不渾沌!簡直本土文化罪人!

   
為了林智堅 縣市合併成陪葬品
李坤隆/大學教師(高雄市)/聯合報
過去對於縣市合併原本抱有期待,但在執行後,許多後遺症不斷浮現。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居然還積極的推動新竹縣市合併,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其實大家對於政府的作法,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為林智堅找新的政治舞台,因為我們真的看不到必須在這麼短時間要升格的理由,畢竟茲事體大,更需謹慎行事。但是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表示,《地制法》修正草案送出,立法院程序委員會廿一日即可處理,九合一地方選舉是在明年底,只要趕在選前六個月通過,並完成公告即可適用。這不是因人設事,什麼是因人設事?

尤其,當林智堅積極的程度讓人有更多的聯想,而他參選的意圖又是如此的強烈。但是如果連最基本的政治抨擊都不避嫌,選民又會是怎樣的看法呢?

更重要的,在縣市合併後的這些年,像台南的鄉下顯然未蒙其利卻先受其害,因為我們看到的是原本台南市區的觀光與產業不斷進步,但是原台南縣的環境卻絲毫未見起色,這跟當初預期的資源共享是截然不同的,反而產生極大的相對剝奪感。

其實,我也不反對縣市合併,因為那可能會讓資源更集中,但是已經有前例可循,為什麼不好好的檢討,卻要在這個時間點趕忙推動呢?何況,原本縣市合併的問題還沒真正解決,更沒有道理還要堅持這樣的作法。

或許,為了林智堅是唯一的理由,但是如果縣市合併成為陪葬品,政府或林智堅對得起台灣人民嗎?

   
高教經費不足 難育才聚才
王伯元/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董事/聯合報
台灣高等教育長期經費不足,大學的財源多半仰賴學生學雜費的收入以及政府的補助。前者受限於民意,學費長期凍漲,加上少子化的衝擊,學生人數減少,收入自然遞減。而政府編列的高等教育經費,雖然過去十幾年來提高了二百多億元,成長超過四分之一,然而因為大環境的變動,包括全球高教成本增加、國內退休及勞健保法令制度調整,人事行政開銷攀升,各大學財務狀況越來越捉襟見肘。

最近政大前校長周行一教授提出一個想法,希望政府能將企業給大學的捐款,以金額的倍數抵減所得稅,以鼓勵企業捐款,挹注大學的財務。以美國知名大學為例,來自校友及企業的捐款所成立的基金總額驚人,每年提撥固定比例來支持校務發展。甚至如長春藤名校耶魯和哈佛大學,可達到全年預算的三成以上,而普林斯頓大學更高達六成五。這也造就了美國一流大學的競爭力,不論在聘用教授或是招生方面都可以吸收到全球頂尖人才,也可以有充足的經費去培養這些人才成為有用的棟梁。

除了激勵企業金援大學,政府也應該對現有的資源做更合理的運用。我認為可以重新考慮中研院的定位。最早中研院的設立是借鏡蘇聯經驗,成立一個國家專屬的研究機構,補足當時大學研究的不足。身為中華民國最高的研究機構,中研院經費直屬總統府,免於一般大學預算緊縮的困境。院內的研究人員除享有充沛的研究經費,在爭取政府各項研究補助上也更具優勢。但現今中研院的研究功能和大學有所重疊,以台灣有限的資源,是否需要在學術領域上「一國兩制」,值得探討。

世界很多國家,包括美國均有類似中研院這樣崇高的學術單位,但院士分散在大學、公司或其他研究機構。院士們只在開院士會議時應召。以台灣的規模,總統府實不必有專屬的學術機構,府方也無能力去審查或稽核中研院的預算及成效,倒不如仿效美國作法,維持院士的崇高名譽及地位,每年固定召開院士會議,或國家有需要時隨時召開臨時會議,提供建言或報告。旗下研究機構則「解甲歸田」,併入各大學,等於是「藏富於民」,讓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

高等教育是國家人才養成的重要搖籃,最近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舉辦了半導體論壇,邀集產業界巨擘討論台灣半導體的前景及布局。與會先進都提出了半導體業人才不足的窘境。然而,缺乏人才不只半導體,而是台灣全方面的問題。牛津經濟研究院「二○二一年全球人才報告」就指出因為人口老化、預算不足、人才培育方向與未來市場需求不符等種種原因,台灣將會是全球人才短缺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危機迫在眉睫,需要政府以更積極的態度,更務實的政策,在「育才、引才、聚才、留才、用才」等「五才」上同步努力。在加緊國內高等菁英教育「育才」的同時,捐棄意識形態,展現開放雅量,盡速向國際「引才、聚才」,同時鬆綁法令,唯才是用,落實「用才、留才」,使國內外的人才願意留在這裡實踐他們的理想。有了充足的人才,才能讓台灣能有與世界競爭的能力及實力,再創新的經濟奇蹟。

   
藍營求生 請向中間看齊
陳國祥/資深媒體人(台北市)/聯合報
議題偏好投票變成政黨認同投票,經過一場以公投為標的物的藍綠對決,國民黨從打臉民進黨反而被打臉,輸得不算不慘。在這過程中,深藍最賣力,戰鬥藍掌握話語權,苦勞不能抹煞,功勞就不好說了。如果不能從失敗中提煉出教訓,進而幡然痛改,可能還過大於功。

時代不一樣了,還用兩蔣時代的套路,怎麼能在綠大於藍的政治版圖上攻城掠地?二○一六年大選就證明行不通了,到現在還改不過來,把已被定位為極化而被邊緣化的價值、理念與風格照搬照用,擺脫不了路徑依賴的老毛病,如何能怪罪民進黨靠卑劣手段取勝?又如何能把侯友宜市長當戰犯論處?

國民黨這回主攻,意圖透過公投主導、宣講、動員、聚集,把討厭民進黨的社會心理匯聚起來,加深仇恨意識,一舉把蔡英文政府打到半殘,再乘勝追擊,殺到明年地方公職選舉,到二○二四扳倒民進黨政府。如今事與願違,錯的不只是戰略與戰術,更多的是主導者與參與者脫離時代脈搏,不知多數民眾(尤其是年輕人)已經不吃這一套。

台灣民意結構近幾年一方面朝極化發展,另一方面卻是中間選民變多。這兩個方向的發展其實並不矛盾。各項民調總和來看,極化選民分居兩端,綠營死忠派約卅%,藍營死忠派約廿%;其餘政黨認同不強的選民約占半數。近年由於藍營脫離社會新脈絡,又趨老化,死忠者更加極化,人數也變少了;民進黨雖因執政績效不彰或是引發不滿,一些死忠者往中間移動,但中間選民對國民黨反感者以及對民進黨好感者多,所以一遇「抗中保台」之類的訴求,就紛紛靠向民進黨,尤以年輕人為然。

單以兩黨認同的選民而論,綠營占大額,藍營占小額,且深藍群眾就像報紙讀者一樣,凋零一個少一個,鮮有新血輪加入;綠營則源源不絕補充。深藍雖然戰鬥意志很強,但能感動與號召的對象越來越少,幾乎完全無法拉攏中間選民在政治光譜上向藍營移動,甚至被中間選民視為遺老、怪咖、親中,陷入越來越邊緣化的困境。但是,深藍始終無法自覺在政治光譜上的邊陲性,而在同溫層傳播中自唱自嗨。強攻民進黨呼呼響,但搶攻中間選民寥寥少。

政治學有「負面黨性」之說,意指許多中間選民由於討厭一個候選人或其政黨,而把票投給比較不討厭的候選人或政黨。台灣有相關研究顯示,負面黨性對於選舉結果的影響超過統獨議題與省籍背景。如果此說成立,則一些深藍政治人士的言行產生的實效,可能是把一些中間選民趕向綠營,何況還有中共持續扮演側翼角色,為綠營發揮助攻神效。說他們對中間選民「缺乏號召力」是客氣話,實際上是幫民進黨助一臂之力。

藍營死忠派越來越少,中間選民的認同度趨於低落,藍營唯一的活路在於向中間看齊,不要繼續在極化與邊緣化的政治光譜上搖旗吶喊。如果不能與時俱進,融入本土,則無論如何剽悍衝鋒,終究還是陷不了陣,最後連自己和同夥也將陣亡政治戰場上。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QR Code的巧思與反思
趙坤茂/聯合報
生活場域中,舉凡實聯制、點餐、手機支付、搭車、讀報、瀏覽文件,乃至於疫苗護照及PCR檢測證明等,往往藉由QR Code存取資訊,於是乎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手裡,見面第一件事,就是掃描QR。

QR Code是一種二維碼,由豐田子公司「電裝公司」的工程師原昌宏所發明。將近卅年前,當豐田追蹤汽車零件的生產歷史及配送歷程時,常常要掃描多條一維條碼(Barcode)才能確認。為了簡化程序,原昌宏在下圍棋時,想到黑子為1,白子為0,二維平面比一維線條能儲存更多資訊,從而設計出類似圍棋盤面,並以Quick Response(快速回應)字首命名的QR Code。

如今,QR Code已是全球最通用的二維碼,其巧思值得細究。首先,它在左上、右上和左下各置放一個回字型定位錨,無論是斜拍或反拍,掃描器都可自動回歸正確方位。事實上,光一個左上回字就足以決定方位,例如微型QR Code就僅用左上回字,但容量稍大的版本,仍需靠右上和左下兩個回字決定邊界,甚至還額外使用一些小型回字輔助對齊,以便更精準掃描。

再者,它具備不同等級的容錯能力,即使沾上汙漬或局部毀損,只要在可容忍範圍內,仍能正確讀出。用戶也可利用這項特性,在上面加入圖案而無損其內容。此外,產生器製作時,會評估套用哪一款遮罩讓它看起來最「黑白相間」,避免出現一大片全黑或全白的區塊,解讀時再套用同一款遮罩讀回原始內容。最後,電裝公司雖然擁有專利,但選擇開放給大家免費使用,更促進它的流通性。

在智慧手機普及後,大家隨身都有掃描器,QR Code順勢發展,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各個場合。疫情期間,掃描不接觸的優勢,更讓它橫掃全球。要留意的是,不肖歹徒可能利用處處可見的QR Code,植入詐騙釣魚連結或高額付費簡訊等資訊,故掃描時務必審慎防偽,切莫逢Q必掃,以免人財兩失。

那日在餐廳裡,鄰桌四位長者入座後,侍者要求他們掃描QR Code點餐,長者當場愣住。雖然線上點餐既可降低接觸風險,又能即時更動菜單內容,但對視力或操作不便的客人,點菜過程顯得繁瑣冰冷,店家應適時伸手援助。待用餐結束,長者又為了如何拆帳吵成一團。這景象很反諷,畢竟線上點餐後,讓電腦自動精算客製個人帳單,實乃輕而易舉之事。長者大費周章結帳後,又相約下次見,看來多年交情還是有溫度的!

(作者為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16位意見領袖不藏私分享 35個2022人生新對策
2022年堪稱是人類將疫情常態化,與病毒共存的疫後元年,而挺過變種病毒叩關的台灣,又該如何迎戰新局?我們邀集16位在投資理財、工作職涯、創新價值、共好永續、國際新聞、教育學習、生命生活、未來科技等八大領域中的意見領袖,共同提出2022年最實用的人生新對策及進步觀念。

慢性病患者冬令進補要注意!
一直以來,大多數民眾冷天多少會吃點藥燉排骨、薑母鴨、四物湯、當歸鴨、十全大補湯…之類的!但藥師公會提醒民眾,若正在服用西藥時,一定要注意中西藥交互作用問題,特別是慢性病患者,你所吃的藥膳可能和你的用藥產生意想不到的危害。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