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任期將屆滿的新竹市長林智堅,9月拋出新竹縣市合併為第七都的構想,曾經引起非議後而暫時沉寂。最近公投過關之後,蔡政府突然大動作全力支持,府院黨裡應外合,企圖趕在九合一選舉前,為他量身定做修改地方制度法,將設立直轄市的條件,「人口聚居達125萬人以上,且在政治、經濟、文化及都會區域發展上,有特殊需要」,將關鍵字「且」改為「或」,就想蒙混過關。從時機和動機來看,林智堅的升格主張顯然是意圖為個人謀求擔任第七都市長的私利。而升格的理由之一既然是「為了大新竹高科技產業蓬勃發展」,卻未將擁有竹南園區、銅鑼園區的苗栗縣納入升格的範圍,顯然是自相矛盾,更打臉蘇貞昌院長「讓半導體最大聚落更有利整合」的說法。何況,竹竹加入苗栗縣,人口就超過125萬人,何需因人設事而修改地制法,既破壞制度,又任令窮縣的縣民淪為低階的國民,更增加政治上的衝突和紛擾。
至於林智堅抱怨的「新竹縣市是繳稅大戶,創稅1,900億元,全國排名第五;可是統籌分配稅款卻合計不到百億,是全國倒數」,確實點出了當前地方財政問題的關鍵。因為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六都就分到61.67%,其餘16縣市分配24%及鄉鎮市分配8.24%,造成「富都窮縣」的水平不均現象。林智堅打的是「一魚兩吃」的如意算盤,以為新竹市升格為直轄市,躋身富都俱樂部,就可以分到更多的統籌分配稅款,而且還可以延續任期,卻毫不在乎自己升格,要不是和六都搶錢,就是從另外14縣市帶走財源,反正都是以鄰為壑。
由此可知,針對林智堅的抱怨,解決方案絕對不是讓新竹縣市合併升格為第七都,而是中央的蔡政府應該將新竹縣市等地方政府,拚經濟的貢獻和犧牲環境品質所創造的國稅,合理的和地方政府共享。
更何況,已經22年沒有因時制宜的財政收支劃分法,充滿了中央集權又集錢的問題。根據主計總處的各級政府淨收支統計,在扣除補助款、統籌分配稅款之後,中央的淨收入占了七成多,地方不到三成;但是在淨支出方面,中央還不到六成,地方超過四成,顯示財政收支有嚴重的垂直不均現象,中央政府應該將淨收入至少應該撥出一成(至少3,000億)給地方政府。
依據財政部累計至今年11月底的稅收統計,國稅的所得稅、營業稅都大幅成長,已經占了全部稅收的87%,地方稅僅微幅成長,以致於萎縮到只有13%,顯示財政的垂直失衡持續惡化。因此,坐擁財政絕對優勢的中央政府,應當拿出政治擔當,正面回應林智堅的「地方拚經濟創稅多,分配到的稅款卻少」問題,就是將能反映地方拚經濟創造的所得稅、營業稅,和代表犧牲環境品質的貨物稅等稅收,和地方政府共享。
換言之,國稅中的所得稅、營業稅至少應該一半和地方共享,貨物稅則應參照空氣汙染防制法,由地方分得六成,則新竹縣市即可分得合理的稅收,就不需要藉由以鄰為壑,甚至擴大水平不均,讓地方財政雪上加霜的升格方式,製造政治衝突。
當然,中央的蔡政府難免會擔心把財源多劃分給地方,可能會成為「零和」,這也是財政部寧願承受跳票的罵名,也不願修改集錢又集權的財政劃分法的主要藉口。但是,財政部何不轉為正念思考,如果國稅多和地方共享,地方政府更有誘因,積極招商引資,改善投資環境,認真拚經濟,最後創造更豐碩的國稅稅收,中央政府也是最大的受惠者,又何樂而不為?
總之,竹市升格已經淪為政治鬧劇,蔡政府還不如錢權下放,為歷史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