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在疫情趨緩下,全球經濟開始回溫,估計經濟成長率可以達到5%以上;各界也普遍看好2022年經濟,預估成長率約在4%。但是去年年底變種病毒Omicron掀起另一波疫情,Omicron雖然多為輕症狀,但傳染力強,在今年初全球單日確診人數曾一度突破250萬人,美國單日確診也超過百萬,均為歷史新高。雖然各方對疫情影響下經濟復甦程度看法不一,但主要預測機構均已開始調整今年經濟成長率。世界衛生組織(WHO)反應仍慢半拍。在2019年新冠肺炎爆發初期,WHO事先未能充分預警,事後無力防堵疫情而廣受詬病,此次又未能記取教訓而任由疫情擴散,未來必須由全球防疫的角度,降低病毒殺傷力,強化WHO功能,才能抑制病毒大規模蔓延。
疫情擴大對全球經濟產生多重影響。去年各國為了加速擺脫疫情,普遍實施大規模的紓困及振興措施,雖然提振了經濟,但也消耗不少財源。此次病毒再起,各國政府是否還有能力挹注更多資源,有高度的不確定性。
此波疫情也進一步加劇通貨膨脹,在2021年雖然需求力道增強帶動經濟成長;但另一方面,疫情導致全球供應鏈混亂而使供給短缺。在供需失衡下,各國均面臨不小的通貨膨脹壓力,特別是食物及能源價格持續上漲,對民生影響更大;再加上各國採取寬鬆財政及貨幣政策,更進一步助長通貨膨脹。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統計,在2021年10月,OECD 38國的消費者物價年增率高達5.2%,為1990年以來最高漲幅;而在七大工業國中,則以美國通膨最劇。估計2022年全球通貨膨脹還會延燒,影響經濟成長動能。
由於通貨膨脹壓力升高,美國聯準會已在2021年11月展開縮減購債政策;而且由於疫情擴大又加深供應鏈瓶頸,更助長通貨膨脹。所以最近聯準會會議中,已考慮在今年提前升息,美國可能將提前進入緊縮貨幣時期。
新疫情下也會使各國加速由經濟安全的角度,重整供應鏈。在美中貿易戰的去中國化,新冠肺炎的去中心化,使全球供應鏈產生重大變化。各國均關注到產業供應鏈風險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特別是將高階技術、重要稀有戰略物資,以及關鍵零組件列為優先布局重點。然而隨著疫情的嚴峻,攸關供應鏈安全的範圍更加擴大,各國必須重新調整建構韌性供應鏈的策略。
以2021年第4季南韓尿素短缺事件為例,生產尿素並非高階技術,而且基於成本考量,尿素生產已由高工資國家移往成本較低的國家例如中國大陸生產。但由於疫情導致能源價格高漲而影響尿素生產,中國大陸開始限制出口使得南韓尿素短缺,影響遍及物流運輸及農業。
過去不乏各國為限制出口以穩定國內供給的例子,但主要是以稀有戰略物資為主,通常此類措施並不符合世界貿易組織(WTO)規範,只不過在WTO爭端解決機制下化解爭端緩不濟急;最後南韓還是透過外交途徑解決,但已對國內經濟造成衝擊。
疫情帶來產業難以控制的風險,技術並非建立安全供應鏈惟一因素。安全供應鏈應是在任何情形下,可以維持供給不短缺,生產不中斷,並有足夠的安全庫存。所以各國除了專注在高端關鍵技術等原先重點外,對於過去因成本因素而外移,目前國內自給率低必須仰賴進口,或者進口來源集中度高,以及短缺可能危及供應鏈運作的項目,也納入安全供應鏈的範圍。
針對此趨勢,政府必須有系統完整地盤點各產業供需概況、技術水準,以及貿易結構,進而鎖定重點關鍵領域;並搭配靈活招商政策,甚至必要時提供更多的誘因,才能吸引產業可以在國內投資生根。
面對疫情持續且多變的2022年,政府不能以控制疫情為滿足,應對經濟及產業可能的變數多所準備,超前部署,以保持台灣經濟穩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