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金融市場面臨近兩年來極少見的長時間向下修正。如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由年初至今下跌18%;疫情爆發以來表現優異的科技類股下行幅度更大,那斯達克綜合指數今年來下跌28%,超過熊市跌幅定義的20%,引發市場投資人對熊市到來的巨大不安。
為何科技類股跌幅會如此劇烈?主因有三:第一,過去兩年科技股過於擁擠的交易(crowded trade)吹出股價泡沫,遂在資金退潮時首當其衝。資料顯示,自疫情爆發促使聯準會降息6碼後,2020年4月起連續八個月做多的美國科技股皆為最擁擠交易,那斯達克指數一路走升至年底的13,030點,大漲69%。如今,隨著經濟前景下滑、科技股財報表現不如預期,再加上升息循環來臨,股價自然大幅下挫。此外,金融業者常創造企業名稱縮寫字母進行投資行銷,在簡化企業基本面資訊之下,吸引投資人在資金派對時瘋狂湧入,加大擁擠交易與股價泡沫的程度。倘若其中有企業股價表現欠佳時,只要替換若干企業或更名,即可繼續行銷操作,如「尖牙股」(FAANG)過渡至「MAMAA」即是一例。
第二,「疫情新常態」並未真正成為常態。過去兩年,部分企業受益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生活模式改變,使一些投資人認為這樣的變化將成為疫後新常態,這些公司也因此受到市場資金追捧,如遠距辦公、居家健身、串流影音等相關概念股。然而,隨著歐美主要國家陸續解封,人們發現早前因應疫情的新生活模式,並未真正成為疫後的新常態,員工陸續被叫回辦公室上班、健身房及電影院人潮回流,使前述公司營收成長不再亮眼甚至衰退,股價泡沫自然破滅。截至今年5月20日,視訊會議軟體ZOOM、生產線上健身車的Peloton、Netflix的股價分別自疫後高點下跌了84%、90%、73%。
第三,聯準會快速升息是今年金融市場大幅回落,甚至導致科技股跌入熊市最關鍵的因素。由於美國通膨攀升至近40年來高點,加以俄烏戰爭推升國際油價、農產品、工業金屬價格大漲,以及中國清零政策加重供應鏈亂象,使這波以美國為首的高通膨問題更為嚴峻。於是,聯準會不僅加快升息步伐、宣布縮表規劃,也不斷宣示打擊通膨的決心,但這般鷹派態度導致市場不斷提高升息預期,目前已預期2022年將升息10碼以上。
而升息預期可從兩方面對金融市場產生影響:一方面是相對報酬下滑產生的價值重估效果。隨著升息預期不斷調升,市場殖利率也大幅拉高,如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由年初的1.5%左右,大幅攀升至5月20日的2.81%,而較高的市場利率會降低投資者資產隱含的未來收益價值,從而降低包括股票的有價證券吸引力。也就是說,在股市評價中,公債殖利率扮演著折現率的角色,而折現率上升對大部分利潤都在遙遠未來的成長股而言,經價值重估後的現值下滑程度將遠高於價值股,導致股價下跌較劇烈;另一方面,在持續升息抑制通膨後,肯定會造成失業率的上升、總產出受挫,致使經濟成長放緩,也暗示著企業營收基本面與平均獲利表現的回落,反映未來利潤預期的企業股價自然先行下滑。
綜上,在全球經濟前景展望轉淡及地緣政治衝突擾動下,金融市場表現欠佳恐是板上釘釘的事。特別是今年以來鷹派的升息預期,打擊股票估值及經濟前景的預期,加以俄烏戰爭持續帶來的全球能源與糧食供給缺口、中國隨著疫情起落而反覆執行的嚴格封控措施,均加大各界對經濟衰退的擔憂,導致市場出現股、債、商品、黃金及虛擬貨幣齊跌。值此國際政經局勢不確定性充斥之際,看待金融市場實應以謹慎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