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年初,習近平治理下的中國大陸,似乎順風順水,去年的GDP成長8.1%,要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的經濟強權,指日可待,而中國模式的抗疫,似乎證明比西方見效。但是突然間,疫情來襲,情勢改變:集中檢疫,嚴格清零,似乎不見效,尤其大陸經濟命脈的長江三角洲是重災區,導致今年第2季經濟成長率僅為0.4%,遠低於預期,大陸官方雖一再祭出振興經濟的刺激措施,但效果有限。
更糟的是,疫情在大陸正此起彼落,如今沒有一個省市沒有病例,由於疫情防控措施的影響,第3季經濟也很難扭轉頹勢。目前整體消費力疲弱,再加上房地產空前的風險,以及嚴重缺乏投資意願,都是當前大陸經濟復甦的障礙。
未來經濟形勢有多黯淡?執中國企業牛耳的華為創辦人任正非,最近在內部講話預測,未來十年可能是一個非常痛苦的歷史時期,因為全球經濟會持續衰退,由於戰爭和疫情影響,全球經濟起碼在三到五年內不可能好轉。
任正非不是一般人,而華為更不是一般企業,華為與中國大陸政府的特別關係,已經到了大到不能倒的地步,他的講話格外有分量,未來經濟幾年內看起來是好轉不了。
在這個陰影下,8月初中共中央召開的北戴河會議,外界猜測不只是談人事,替20大報告定調,據說對於經濟政策有激烈辯論,尤其涉及20大未來五年的路線,用中共的術語講,就是「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的問題。
在過去的十年任內,習近平路線主要是「國進民退」,側重扶植國有企業,相對壓制私有企業,對外則強調「一帶一路」的政府對政府投資;尤其在與美國開始貿易戰與科技戰之後,特別強調對國有高科技的扶助,以及對網路業的掌控,近幾年,還刻意注重收入不均,力推「共同富裕」政策。
在北戴河會議中,反習勢力的批判重點正是習的左傾經濟路線,從年初以來,有一批「經濟派」打出的旗號,主張要回到鄧小平路線「要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他們抬出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為招牌,批評習力主的清零封城,正是造成經濟下滑的近因,而習路線正是導致經濟惡化的遠因。
但經濟減速,部分原因也是疫情與全球經濟蕭條,並不能夠全部歸罪於習,反習勢力只能取得局部勝利,讓習必須對人事安排讓步,其中就包括最近傳出的,由汪洋出任總理,而胡春華入常,擔任常務副總理。這也因為部分習希望拉拔入常的心腹,執政省市頻頻出問題,如原本總理呼聲頗高的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因為疫情封城,不僅民怨沖天,而且經濟嚴重萎縮,重慶市委書記陳敏爾,則因嚴重旱災,導致限電,又不只企業被逼停工,還要千萬市民冒著豔陽,到空曠處做核酸檢查。
北戴河會議結束後,新華社發布習近平去年的一次講話,次日大陸所有官媒統一頭版頭條、一字不改地刊載這條通稿,其中大家關注的是「要繼續深化改革開放」,代表北戴河會議的結論,即未來五年中共還是續走改革開放的路線。
就在官媒轉載的同一天,李克強南下深圳召集六個經濟大省領導人舉辦座談會,要求經濟大省勇挑大樑穩經濟,並向鄧小平遺像獻花,還公開表示:「中國開放還要繼續往前推進,黃河長江不會倒流」,宣示著經濟派的勝利。
但是習近平畢竟還是取得決定性優勢,三連任總書記,他的權力空前集中,聲望直追毛澤東,雖然此刻確定了中國未來的經濟政策走向,仍是改革開放,但將來習是否會反悔,祭出民族主義的號召,以對外競爭為名,堅持自己的路線,勢必會是決定中國大陸命運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