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準會(Fed)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2日會議決定第四度升息3碼,聯邦基金利率終於見到4字頭,此舉完全符合各界預期。這次會議所傳達出的重要訊息,就是Fed政策操作不再聚焦於提高利率的「速度」,而是最終利率的「高度」;拉長升息的時間,擴大升息的空間。這意味著接下來利率的升幅可能由3碼縮小到2碼,但最終利率卻可能達到5%,甚至更高。
從今年8月底鮑爾在傑克森洞年會上以明確的態度,打消各界對Fed對抗通膨決心的懷疑之後,迄今兩個多月來情勢依然渾沌不明,包括利率的高點究竟在那裡?通膨還要多久才會趨於溫和?失業增加到何種程度才足以冷卻經濟?金融體系是否能夠消化如此快速的升息?
目前美國經濟表面上看仍然強韌,勞動市場尤其緊俏,工資快速上升。整體通膨年升率已從頂峰回降,但核心通膨率仍持續加速上升,且物價上漲的範圍愈來愈廣。隨著通膨與利率雙升,經濟已經出現裂痕,10月製造業與服務業景氣指標連續第四個月呈現萎縮。諸多經濟學者警告Fed不應矯枉過正,強調升息太快可能導致「不必要的」經濟重傷。
然而決策官員們的主要憂慮並非緊縮過當,而是緊縮不足,以免重蹈1970年代因為緊縮「走走停停」,結果導致通膨落地生根的覆轍。因此Fed必須看明確證據顯示通膨朝向2%目標回降,才會暫停升息。換言之,鮑爾的基本立場是「寧可緊錯,不能鬆過」;一旦鬆過,將會更難矯錯;如果緊錯,立馬就能激活。
但Fed目前最大的難題,就是貨幣政策深受「時間滯後(time lag)」效應影響。已故經濟學大師傅利曼的名言,就是貨幣政策有「相當長卻無常的時間滯後」;簡言之,就是藉由緊縮措施抑制經濟活動,從而壓低通膨的效果,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顯現在實際經濟。目前整體通膨仍然居高,核心通膨更升升不息,顯示Fed今年來緊縮行動的效果迄未充分顯現。由於Fed去年誤判只是「過渡性」,因而出手太遲,現在終於付出代價。
既然面對「時間滯後」的困擾,於是Fed在戰術上決定依循經濟學家威廉.布蘭納德提出的「布蘭納德原則(Brainard principle)」,就是當央行無法確定短期利率變動對經濟有多大影響時,可以先選擇放慢動作。之前由於利率超低,Fed一次升息3碼自然合理;但隨著利率愈升愈高,央行對緊縮的力度究竟是過當,還是不足?已愈來愈不確定,此時Fed將升幅縮小到一次2碼,以爭取更多的時間來評估緊縮的影響。這種操作模式從戰略上看同樣合理,因為貨幣政策對經濟與通膨的影響是看最終利率升到多高,而不是升息的過程。
Fed面臨的第二項難題,就是如何對外溝通。由於目前通膨依然嚴峻,如果Fed從12月起減緩升息速度,可能會重演溝通不良問題。當時Fed只表示必須「在某一時點」減緩升息速度,結果金融市場都賭Fed對抗通膨的決心正在下降,股、債因而大漲,不僅使Fed收緊金融情勢的努力大打折扣,也使Fed對抗通膨的信譽再受打擊。
為處理此一難題,Fed於是採取兩手策略。一手是在會後聲明中新增了一段話:「在決定未來提高(利率)目標區間的速度時,委員會將考慮貨幣政策影響經濟活動與通膨的時間滯後因素」;鮑爾也表示減緩升息速度「時機正在接近,最早可能是在下次(12月)會議,或是更下次(2023年2月)會議」。但另一手則是鮑爾同時表示,打壓通膨之役還有「一段路要走」;「從上次會議以來,數據顯示最終利率水位將比原先的預期更高」。這是相當務實的作法,讓Fed有更多選項,不至於非再度升息3碼不可。
鮑爾雖避開了這兩項技術面的困境,但對基本面的問題仍一籌莫展。既無法預測最終利率到底在哪裡,也不確定究竟應由哪些因素決定,Fed升息過當的風險依然存在。升息的終點究竟在何處?依舊是「未在此心中,雲深不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