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一個小型經濟體,人才與資源有限,可是我們的政府與專家卻動輒將台灣的發展指標或產業政策,與大國如美國、中國大陸、日本或歐盟比較,其實這是不恰當的。世界上有許多小型國家,擁有相當卓越的創新發展,深值同樣是小國的台灣借鏡。
瑞士只有800萬人口,而且是由德、法、義、奧四個國家移民後裔所組成,可是瑞士不僅擁有世界一流的鐘表企業如勞力士、精密機械如ABB、生物科技如諾華與羅氏、飲料工業如雀巢,更具有頂尖的金融與旅遊服務產業。瑞士的企業是以世界市場為目標,將許多研發基地設置在全球最具有競爭力地區,並且引用大量的國際優秀人才。
荷蘭的土地面積比台灣稍大,但人口卻只有1,763萬,歷史上的荷蘭不僅建立了世界第一座股票交易所、第一個股份有限公司,更擁有世界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場,荷蘭飛利浦、聯合利華、海尼根,均是全球知名企業。近年來荷蘭更致力於綠色能源、農業科技的發展,馳名世界。
丹麥的人口不足800萬人,卻擁有世界最大海運公司馬士基,世界知名的樂高玩具、嘉士伯啤酒、Pandora和Georg Jensen珠寶。台灣最近發展海上風電計畫,選擇的合作夥伴也是丹麥的沃旭。以色列是中東小國,但其科技水平卻是世界一流,不僅在新創事業、軍事工業擁有卓越成就,近年來更以海水淡化與農業滴灌技術,克服沙漠缺水的難題。
新加坡在東南亞國協與汶萊並列最小國家,但經濟發展水平卻是東協首位,更是亞洲四小龍之冠。新加坡最擅長的是利用其他國家的資源壯大自己,利己利他。新加坡在中國蘇州創立工業城、在哈爾濱近郊成立現代化養豬場、在土耳其創立紡織城,並且利用越南近海的石油,由淡馬錫出資,邀請英國專家代為鑽探,在由印尼租借的島嶼上建了世界第七的石化工業,超越台灣。
新加坡最近有鑑於食物九成以上來自進口,規劃利用1%的國土,在2030年提供全國30%的蛋白質,其使用的方法就是植物工廠技術,尤其是在城市建築物裡「種魚」,利用堆疊式的大缸養殖高附加價值的魚類,並且注入奈米氣泡,讓水中的含氧量提高六倍,如此在同樣的單位體積內可以養殖15倍的魚隻。
學習這些小國的優點,台灣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是發掘世界那些國家或地區仍具有市場缺口,缺口就是機會,然後針對機會擬定積極地進攻策略,如果是自己不足的資源,便盡量引用國外最佳資源,將自己培養成國際槓桿,扮演關鍵媒合角色。
其次是培養國際人才,這些人才不僅要具備經營能力,更要懂得截長補短,具有國際視野。這些人才不是貿協歷年來所培養的國際貿易人才,更須具備趨勢眼光與說服國際合作夥伴的能力。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將儲備人才派駐到這些成功的小國,直接學習經驗,深入吸收其精隨,再因地制宜發揮自己的創意。
台灣近年來在新創事業及大學教育,顯有內捲化(以滿足國內市場為主要目標)的趨勢,這是一個極為危險的現象,畢竟台灣狹小市場不足以支撐台灣的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國際市場經營雖然困難,但我們別無選擇。
政府在這個議題上的角色尤為重要,對於以國際市場為目標的新創事業,應該加大輔導與補助的力度,在人才培育上更是應該擇優全額補助,並給予成功後具吸引力的獎勵與誘因。
小國發展大創新,善用鄰國優勢是重要的訣竅。瑞士之所以可以發展鐘表業,主要仰賴德國的精密金屬產業,新加坡能夠發展石化業,其基礎建立在印尼小島和越南近海石油。那台灣有什麼呢?大家可以好好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