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東方與西方的資訊撞擊,【英語島電子報】最適合想在英語裡找到知識、趣味和品味的商管人士。 【上班族e周刊】不但有職場求生法則,更幫你補強不可不知的勞工權益,讓你成為內外兼修的快樂上班族!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3/02/15 第540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國防部躲氣球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賴清德起手式虛晃三招,恐壞了賴神之名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新財長的新挑戰
民意論壇 住宅三箭 向高房價妥協
星青年安居 反思我土地利用荒謬
洗刷「行人地獄」 應成全民運動
學生,因機車車禍去世...
登陸破冰 還有擴展空間
師資、學程、經費...對大學工學院發展的建議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碳稅碳費 經濟綠色轉型必考題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國防部躲氣球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金融時報報導,台灣高官證實中共軍用氣球頻繁飛入領空,次數比外界所知還多,最近一次是數周前,「入侵平均每個月一次」。國安高官把國家被侵略當成獨家新聞送給外媒,讓國民從外媒口中得知國安訊息,有如東風飛彈飛越台灣上空的翻版。網民譏諷,蔡政府跟著美國吹氣球,不惜打臉自家國防部。

氣象局長鄭明典日前提供兩年前照片,指稱不明氣球現身台北上空,圖中可見總統府,被紐約時報引用。國防部澄清,這顆「探空氣球」非在本島上空,而是在四十公里外的海上;鄭明典臉書隨即刪去所有相關訊息。豈料,國防部隨即又被「不具名高官」假外媒之手打臉。

對「每月入侵」說,國防部重申對「台海周邊空域」均有效掌握,依威脅程度反制。難得的是,國防部主動證實,近年在台灣周邊偵獲空飄氣球,主要用於蒐集「大氣參數」。軍方含蓄否認領空被入侵,澄清「匪球」無關軍事情蒐,如此政治不正確,難怪話說得投鼠忌器。

美國飛彈射氣球,綠委喊打喊殺,要求國防部比照辦理。外交部與駐美代表大外宣,稱我方對美國遭中國入侵「感同身受」,國安官員加碼宣稱每月被中共入侵。偏偏國防部避戰躲氣球,壞了蔡政府一籃子芒果乾。

國安高官私通外媒暗鬥國防部,中共氣球果然蒐得我國安機密。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賴清德起手式虛晃三招,恐壞了賴神之名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賴清德就任民進黨主席將屆滿一個月,蜜月期效應逐漸遞減。他的三招起手式─掃黑金、查學倫、穩兩岸,看似霹靂,實際上卻雷大雨小,對具體對象與現實避而不談,遭譏是「打假球」。尤其,賴清德在台南市長任內因李全教涉賄而拒赴議會備詢兩百多天,如今涉賄遭民進黨停權的台南市議長邱莉莉照樣主持議會;兩相比較,道德標準顯大不如前。

賴清德上月就任時宣示重要革新目標,重中之重是「杜絕黑金、解決學倫問題」,民進黨將落實排黑條款、廉政條例,並嚴格審視黨籍候選人的學倫問題。賴清德對黑金深惡痛絕,但其「本命區」台南黑金縱橫,他的行動卻僅止於宣示。

台南正副議長邱莉莉、林志展涉賄,賴清德一上任即建請中評會停止黨權處分。事實上,邱莉莉等二人在此前已自請停權,賴清德的停權要求了無新意。而邱莉莉日前再遭檢方複訊,並提高保額至一百五十萬元二度交保,顯示其涉案嫌疑加重。至此,民進黨中評會才通過停權三年的處分。但僅停權三年並不影響兩人下屆爭取連任,遭外界質疑根本打假球。

更離譜的是,邱莉莉還自誇說,此時停權,正副議長沒有黨籍牽絆,未來可更中立推動市政,讓議會運作更加順遂。牛皮剛吹完,她次日主持議會即引爆推擠衝突,藍營議員要求比照當年民進黨要求議長李全教的標準:「請假不主持會議,靜待司法調查」。邱莉莉又自稱是全民議長,要為民把關,好不厚顏!

台南宛如現代版「高譚市」,孰令致之?學運領袖林飛帆曾形容台南「民進黨派西瓜也會當選」,日前他卸任民進黨副秘書長職時卻慨嘆,「台南之亂是民進黨集體鄉愿」的結果。賴清德將邱莉莉停權三年,猶如「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只是虛晃一招。當過兩屆台南市長的賴清德,對台南難道沒有責任?更大尾的綠中常委黃承國涉黑爭議仍未處理,林飛帆怎麼閉得了嘴?

賴清德「只清皮毛,不治根本」的手法,在學倫案更可見斧鑿。民進黨中執會日前通過提案,未來參加總統、立委初選者須簽署「學倫聲明書」,並交付論文審查。然而,只要參選人不登記有問題的學歷,黨中央就假裝沒事。而且,民進黨只規範「未來候選人」,不溯及既往「犯錯的候選人」,更隻字未提新竹市前市長林智堅、民進黨立委蔡適應、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的論文門責任,根本在避重就輕。

林智堅一路「戰清白」,蔡英文下令全黨「戰台大」,但台大、教育部先後認證林智堅抄襲為真。民進黨官網的「闢謠專區」,直到近日,才刪除為林智堅護航辯護的文章。即使如此,能洗淨民進黨罔顧真相、踐踏學倫為林智堅護航的不義痕跡嗎?

賴清德的「務實台獨」路線,又是另一問題。賴清德曾多次公開自稱「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讓國人對其立場深感憂慮,更受到美方的不信任。為了消除此一「疑賴論」,賴清德上月改提「和平保台」論,並稱台灣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企圖華麗轉身。他的前後不一,能否藉著改口迅速扭轉台獨形象,仍是一大疑問。

二○一二年總統大選時,蔡英文也曾被英國「金融時報」補刀,指華府不信任其兩岸路線;直到四年後蔡聲勢再起,美國方才點頭。很顯然,賴清德不能再用口號打迷糊仗,尤其他的「信賴台灣」口號添加太多選舉香料,難以取信於人。賴清德黨主席上任三把火,都是虛晃一招,皆有傷其「賴神」形象。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新財長的新挑戰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執政黨敗選,內閣卻拖到春節後才改組,其中少數新任首長中,財政部長的更換,很受矚目,在眾多揣測的可能人選中,最後由原政務次長莊翠雲升任。財政部的業務主要包括賦稅、國庫、關務、國有財產與促進民間參與公建等,歷任財長大都以前三項歷練為主要考量,從未有國產署背景出身者,莊翠雲部長是首位例外。相對而言,國產與促參畢竟非屬財政部的重點業務,以欠缺賦稅國庫等專業資歷的背景接任部長,外界對其是否足堪大位難免有些討論。

不過,莊部長行政資歷深厚完整,熟悉官僚體系運作,蕭規曹隨式的維穩當前政府財政,應該不是問題。這次陳建仁院長組閣強調「溫暖」與「韌性」二項施政特色,莊部長迄今對未來會如何推展此項工作,並未有太多說明。但從媒體報導大約可知,她應是傾向於先持續推動蘇建榮前部長所規劃或已推出的一些政策,包括關稅稅則調整、房屋稅條例修正(杜絕房屋分割小坪數避稅)與權證證交稅調降為0.1%等已送至立法院的優先法案。就算是莊部長最熟悉的國產與促參業務,也只是強調國產活化的重要性以及落實剛修正通過的促參2.0,加速配套子法的制定。這些都是延續性的工作,從中我們看不到莊部長的特色與創新。

新內閣強調的「溫暖」施政,對財政部而言,除了加強服務與貼近民眾之外,就是重複聲明青年安心成家貸款的持續,以及配合社會住宅與使用權住宅政策需求,提供適合的國有土地等。然而,政府的「溫暖」不應只是表現在對民眾的關心而已,更重要的是,要真正能為民眾解決問題,尤其是積累多年的沉痾。這對新人當然是個大挑戰,卻也是為什麼內閣要換人做做看的主要原因。

老問題的解決需要智慧,有智慧的解決方法則需要創意與亮點。例如幫助年輕人解決學貸問題,政府每每想到的「溫暖」措施始終一成不變,不外乎降息或延還等,以減少年輕人的財務負擔。然而,大學教育係人力資本投資,政府不應將對年輕人教育的協助視為「債券」的購買,僅要求保本賺取低利就好,而是應大膽的將年輕人視為具潛力的「股票」來投資,為國家挖掘優秀人才,承擔風險但卻可享受高收益。財政部可以先甄選某些人才「潛力股」,給予學費全額豁免(買股),並在綜所稅中設計一「附加稅」機制,於所投資的人才(股票)未來功成名就(變績優股)時,按規定額外納稅回饋政府(股利)。這樣子的「溫暖」措施,就是創意。

至於新內閣強調的「韌性」,則是財政部近年來一直追求的施政目標。立法院新會期即將對與還稅於民有關的「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條例」,進行表決。這次引發還稅爭議的始作俑者,即是財政部的稅收超徵。按預算法規定,超徵數自會轉為歲計賸餘,成為以後年度的融資財源,且不可用於經常支出。財政部若欲進一步強化財政韌性,本應堅持將之依公債法優先用於還債才對,但蘇內閣終以民粹下的政治壓力而妥協。

新會期開議在即,該特別條例與預算的審查,朝野必將有番激烈爭論。為避免預算管理的失靈,財政部亡羊補牢之計是:一、立即檢討修正稅收預估模式,下年度的預算編製即刻啟用;二、未來預算案送立法院審議時,財政部將主動隨附最(更)新的稅收預估情勢及變化評估報告給立法院參考。此二者皆不需修法便可實施,從而更可凸顯出新部長對財政紀律與永續的堅持與決心。這樣子的「韌性」做法,才是亮點。

   
民意論壇
住宅三箭 向高房價妥協
王健安/暨南國際大學財金系副教授/聯合報
號稱「溫暖堅韌」的新內閣推出住宅政策三支箭:租金補貼、房貸補貼、建立青年購屋積金制度,其中租金補貼早見於選前(此次2.0版主要是擴大適用對象),而房貸補貼則被糾正為:因對象限定在名下僅一戶的自用住宅者,且設有排富條款,故應正名為中產以下自用住宅貸款戶「支持」方案。至於第三支箭「購屋積金」乍聽似乎頗具新意,亦難得獲近期被三讀通過「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所苦的建商稱讚「大方向正確」,箇中理由頗值得玩味。

在相關執行細節公告前,一般人對購屋積金的想像,大概會直接與新加坡組屋的公積金制度來對應,然而星國的制度係建立在「土地國有制、強制存款(公勞保退休基金)」兩個支援系統的整合上,而這正是政府官員多次考察他們的住房實況後,迄今仍未有相關學習或進展的緣由。

回顧本土過去的住宅政策,我們可以為「青年購屋積金」找到更直接的類比經驗,以做為它日後執行過程的借鏡。首先是二○一八年八月內政部仿經濟部對中小企業信保基金的設計概念,推出「購屋自備款一成」的政策,年輕人只要準備一成的自備款(其餘由政府提供信用保證)即可購屋。唯當時一推出,外界負評如潮,批評的焦點多集中在:民間建商常有「低首付」的促銷廣告,如今政府不思如何積極打房(以降低高房價),反而形同幫業者賣屋(故建商美言購屋積金制度也就不難理解)。

再者,先甘後苦的「低自備款」固然可幫助年輕人跨過購屋的第一道門檻,但也可能讓他們錯估自身的負擔能力,掉入後續背負沉重房貸負擔的屋奴困境中。據此,政府吸取教訓特別強調:此次新點子是「積金」,而非「(之前負評經驗的)基金」。然而,不管「支持vs.補貼」,還是「積金vs.基金」,似乎都對高房價(追不上薪資所得成長)的現實作某種程度的自我調適與妥協。

有誰還記得二○一六年蔡總統參選時的「房市三箭(改革房產稅制、健全租屋體系、建廿萬戶社宅)」?政策推行時是否也應解釋清楚此時與舊時的三箭,它們在資源配置的優先次序與可能排擠之處。

我們或許更應思考「人生是否都被買屋這個傳統觀所限制住了」?一般父母希望子女當個(會考試的)好學生、考上好大學後在好公司上班有個穩定的薪水,然後就買房結婚生小孩。我們的一生就如此簡化地描述完畢了嗎?對照西方國家的Gap Year風潮,鼓勵青年勇於自我探索多元的價值,我們無須太羨慕,因為同樣是蔡總統參選政見之一的「青年儲蓄帳戶」,讓你能想起那個帳戶的儲蓄目的嗎?截至目前慘澹的執行成效讓我們嘆息:累積資金的目的看來是越來越侷促了。有一說「租房是生存,有房才有生活」,如果國人願意改變執著於所有權的觀念,之前見諸媒體的「使用權住宅」,或為青年積金居住「未來宅」的另一種可能想像,然而購屋絕不應成為多元宇宙人生的唯一選擇。

   
星青年安居 反思我土地利用荒謬
徐世勳/台灣產業關聯學會名譽理事/聯合報
最近網友常議論的是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八年前的一段訪談,特別提到新加坡年輕人是先買房再結婚,大家安居樂業,和樂融融。而台灣年輕人卻要面對著低薪及格外高漲的房價,無法想像自己能買得起房子,更不敢結婚生子,也無力改變「無殼」或「靠父母」的宿命。輿論界追究問題的根源,常指向民粹主義下的認同分歧與政黨政治下的鬥爭,所導致十多年來台灣經濟發展的迷航。

其實,從經濟發展的專業來審視,還有一個大家忽略的關鍵因素,就是新加坡與台灣國土利用兩極化的差異。新加坡政府自一九六五年建國以來,即認為農業雖然重要,但並非國家賴以生存的唯一產業,新加坡還需靠製造、服務等其他產業來創造更多的就業、更高的附加價值,並透過國際貿易來養家活口。

至一九八四年間,新加坡政府基於土地利用與環境汙染的考量,大力推動離農離牧,並全面淘汰養豬業。時至今日,農地占全國可利用土地的分額已由一九六五年的廿一個百分點減少至不到一個百分點,使得國土在製造業、服務業、農業、及城市發展間的規畫使用,取得公平合理的配置。

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一國生產力提升的原動力,除了科學研發與技術進步外,還有資源配置效率的改善,尤其是稀有資源(水、土地)在農業、製造業、服務業及城鄉發展之間公平合理的配置。新加坡就是一個典型的最佳範例。

新加坡已成傲視全球的超級城邦,分別取代香港、澳門和上海,成為了亞洲金融中心、世界賭城和世界港口,且自二○二二年起,新加坡的人均GDP已高達八萬美元,約為台灣的兩倍半。除了服務業外,新加坡有高附加價值製造業,如航太、半導體、化學、化工和生物醫學等,已是全球第四大高科技產品出口國。

至於糧食安全,新加坡擁有完備的進口糧食儲備管理,還有世界六大糧商之一的新加坡奧蘭公司,其糧食安全治理的表現,常為世界各國所稱許。

反觀寶島台灣,農委會曾兵推中國大陸若攻台,假設「八年抗戰」(而不是最近華府智庫兵推的三周),且排除超前部署、廣設進口糧倉儲備的可能,糧食生產要完全自給自足。在此天真的假設下,農委會估算農地面積需求約為八十萬公頃,將七成全國可利用土地(約一百一十二萬公頃)硬生生劃為農地,僅准農用,嚴格限制他用,且計畫年期長達廿年。此導致台灣有世界上最嚴格、最荒謬的國土分區管制,漠視產業與城鄉均衡發展之公平性,也忽略了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嚴重阻礙農民的離農離牧。

此極不公平且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逼著辛苦賺錢繳稅的製造業、服務業及城鎮發展相關產業,要來跟享盡福利與補貼的農業部門「偷農地」、「偷農業用水」,並導致非法農舍及違章工廠氾濫之亂象。在土地供不應求,再加上政商集團的炒作,當然使得地價房價格外高漲,年輕人當然買不起房子。

沒有家也沒有國,這個政府還要您上戰場來保家衛國。保誰的家?保誰的國?年輕人,您願意嗎?

   
洗刷「行人地獄」 應成全民運動
林基興/大學教授 (新北市)/聯合報
一國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或可做為該國交通文明的指標。CNN說我國交通「宛如行人地獄」引發議論。一月四日聯合報社論〈道路設計潛藏魔鬼,讓行人掉入地獄〉要求中央與地方政府下決心找出問題。二月十二日衛福部前部長邱文達也在民意論壇撰文〈洗行人地獄汙名,靠行人先行權〉,提議隨時隨地重罰違規車,因美國已有先例與成果,另我國施行乘機車須戴安全帽,即因雷厲風行而成功。

就像一九五○年代日本開始顯現交通問題時,「3E對策」:Engineering工程、Enforcement執法、Education教育,三者同步,缺一不可。

我國地小人多車也多。二○二二年我國每百人機動車輛數九八點二。二○一六年,我國每平方公里人口數六五二,日本三三七、英國二五六;我國機動車輛數二千一百五十餘萬,運輸事故死亡三二四五人,每十萬人口死亡率十三點八%,每十萬機動車輛人口死亡率十五點一%;但這在日本分別為四點一%與五點七%;英國則為二點九%與五點七%。

最新國人死因統計,二○二一年因運輸事故導致者三○三二人。在一至廿四歲年齡組,事故傷害死亡皆排名第一。衛福部說,因疫情減少社會活動,事故傷害中運輸事故死亡人數及死亡率創歷史新低,亦即原可能更嚴重。少子化,這麼多年輕人折損已是國安問題。

台大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張學孔教授指出,我國交通事故年損約四千六百億元,佔GDP的三%多些。有外國人認為我國的社會倫理與尊重生命人權大有進步,但交通問題仍落後;包括「機動車優先」的路況、弱肉強食的實況。例如,交通部前部長林佳龍曾說:「大車有視野死角,內輪差較一般車輛大,所以看到大車就退三步」。

當前亂象多,但已有成功範例,例如上下學時,學校附近有導護指揮交通,依需求「整批」地放行人或車。至於日本的《車庫法》要求買車時證明擁有車位、馬路每隔一段距離須設置卸貨車位,一九七○年《道路安全措施基本法》實施後績效甚佳,均值得我國參考。

洗刷「行人地獄」惡名應成全民運動,政府須領導貫徹「工程、執法、教育」。

   
學生,因機車車禍去世...
黃軍義/大學教授(台北市)/聯合報
學生因機車車禍去世,參加公祭,廳裡擠滿亡者的同學、好友、師長,備極哀戚。我們送其一程,希望他能常在夢裡回來看望痛苦的父母。

依據交通部資料,一一一年一至十月交通事故共卅萬四○二六件,造成二五六○人死亡、四十萬三八七八人受傷;與前一年同期相比,增加一萬五七五○件(增五點五%)、增加一四九人死亡(增六點二%)、增加廿一萬十五人受傷(增五點五%)。二○二○年台灣交通事故每十萬人死亡人數,約為標竿國家日本、丹麥的四倍,瑞典的六倍,主要是機車死亡比其他國家高出許多。

略分享交通事故防制的心得:一、政策上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準點」。中心是指政府應以人為中心,重視民眾的性命無價及以安全保護為天職,而非無所作為或放任無視。二個基準點是,警察機關應以治安與交安為工作重點,對外要求所屬落實依法行為,對內嚴格監督、考核成效。二、在執行上,結合交通、民政、教育等主管部門及社區學校等機構,在交通執法、交通教育及交通工程等方面,不時共同參與預防宣導活動,提出興革見解,減少交通事故誘發因素或死角,並與時精進軟硬體設施;勿因事小而不為,則不幸事故或可有效遏阻及防範持續衍生。三、學校應強化生命倫理教育,讓學生認識到自己與他人生命的可貴、須加珍惜。

   
登陸破冰 還有擴展空間
李清潭/中山大學企管系特聘教授(/聯合報
眾所周知,兩岸政治分歧的解決,需要不同階段的處理;先經過長期的非正式交流與互信的不斷積累,才可能進入正式的制度互動。

首先,疫情綁住兩岸關係已三年,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的破冰之旅,彰顯大陸願意擱置爭議,例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滬寧提出「盡早恢復兩岸交流正常化」的善意,這是民意所趨,也是維繫台海和平穩定最有效方法,但在這個階段,紅藍綠三方是否各自有角色性的自覺?

其次,假若民進黨順勢而為,那麼恢復兩岸民間交流很快即能春暖花開;而這裡有「角色的換位」與隨之而來的各自目標的牽動,紅藍綠三方如何自我釐清?接著,北京和民進黨之間有對談的可能嗎?而民進黨和國民黨之間又有對談的空間嗎?

就現實的階段進程而論,國民黨傳遞台灣基層民眾對農漁產品銷陸困難的訴求,得到陸方高層回應。未來,民進黨如何以行政權接手國民黨破冰之旅的成果?而在野的國民黨本身對於兩岸政策又如何提升與轉型呢?破冰之旅發揮了溝通兩岸、維護和平、照顧民生的功能,這是國民黨在兩岸議題中的獨特價值和優勢所在,那麼,民進黨何以仍然維持對夏立言的高調聲討?另外,從大陸近期致函台灣民航局,呼籲恢復航點,以及整團取消來台弔唁星雲大師的動作反應,北京對民進黨或蔡政府的對待應已進入了變化的階段;如果紅藍綠三方能更理解台灣民意變動、改善溝通形式與管道,或許三方產生良性互動亦不無可能。

現階段的破冰目標有三:一、是呼籲「市場之間」過去已經達成的民生協議,一定要想辦法落實和維護;二、是要盡量克服困難,降低「市場之間」交流可能的不便和成本;三、是「市場之間」應該要盡量緩和緊張情勢,盡最大努力追求和平穩定。這三者是任何國際社會的經貿企業都會爭取的「市場之間」的待遇提升,也是夏立言在二月九日傍晚會見國台辦主任宋濤,在會中提及的「三大訴求和關切」。然而,唯獨民進黨人士卻不容「市場之間」四字以「兩岸」稱呼,並對之輪番聲討;這固然出於意識形態和選舉利益的訴求,但能不心動者幾何?

對此,筆者以為破冰之旅衝擊仍小,範圍與功能有待提升,透氣迴轉的空間有待擴大。這可藉由海洋事業拓展加以比喻:現撈船嘗鮮遊樂,新鮮的魚怎麼煮都好吃;破冰船是一種勤務船,倍增動力怎麼撞都辛苦!但是,如果破冰的範圍大到足以現撈豐碩的魚貨,那麼現撈船就會群起湧至、搶先爭鮮;顯然,夏立言之行可擴展的空間仍然很大。

   
師資、學程、經費...對大學工學院發展的建議
劉大佼/清大退休教授、科技公司負/聯合報
日前筆者母校美國紐約大學坦登工學院(NYU Tandon School of Engineering)宣布將募資十億美元,做為工學院發展的基金,目前已募到六億美元,並買下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約十萬坪校地,積極發展各項先進技術。

紐約大學工學院在二○一五年接受印度裔美籍坦登夫婦一億美元捐獻後,改名為坦登工學院,身為傑出企學管理者的坦登夫人並擔任校董。經過七年,此次再接再厲,希望再創高峰。

美國知名的大學多為私立,校董事會對學校運作及管理上有很大的主導權,也非常著重於學校的績效;反觀國內知名大學多為公立,在學校發展上和美國私立大學並不完全相同。當然大學的使命也不全然以量化的績效為主,但是建立前瞻性產業項目、協助國家產業升級,訓練出優秀的工程師,絕對是主要任務。

以紐約大學的成功案例來看,工學院要能充分成長和發揮,不外兩個因素,人才與經費,筆者在此僅對師資、學程及經費提出三項建議:

一、建立職前教育訓練的機制,以利於和產業界互動:國內工學院教授平均素質相當不錯,但幾乎都是從研究所畢業直接擔任教職。沒有工業界經驗的教授,如何能開發出先進的產品,訓練出產業需要的工程師?建議各大學可為年輕新進的教授舉辦職前訓練,例如由管理學院的教授或資深產業界人士開課,使新進教授能和產業界有共同的語言,也能匯集尋找出新產品開發,解決產業問題及有效訓練工程師的共同認知與方法。

二、研究所聚焦於博士人才的培養:全世界沒有一座一流的研究大學係以碩士生為研究主力的,只有博士生多年研究才能產生具深度的成果。國內研究所著重於碩士生的培養,有其歷史因素,但一名碩士生在兩年期間,必須修滿約十門課,再從事論文寫作,要做出有深度的研究機會不大。教授一個好的研究項目,往往需要數名碩士生接力賽才能完成。但是要各研究所放棄碩士學程,全力直攻發展博士學程,目前幾乎不可能。看來只有教育部統一下令,才能解決問題。如此則碩士班也可如國外一流大學一般,適時改制,不必修習論文。

三、調整國科會計畫申請通過率及獎助金額:國立大學工學院教授們的研究經費來源,多靠向國科會申請計畫取得;一般基礎申請案通過的比率大概是百分之五十,核准經費大約是一年五十至二百萬之間。這種平頭式的額度「吃不飽餓不死」,雖可維持實驗室基本運作開支,但要能做出傑出的貢獻並不容易。美國的國家基金委員會(NSF)通過率大概不到百分之十五,所以美國的教授們必須多方面向公私單位與企業申請研發合作案才能生存。

美國MIT的傑出教授、莫德納公司創始人之一的Bob Lange,在前年台灣生技產業大會時,也提到他當年困苦奮鬥的過程。若國科會能效法美國NSF降低研究案通過率、但相對提高核准額度,同時政府積極推動產學合作,給予業界租稅上的優惠,鼓勵教授與業界進行長時間、深入的合作,應能對國內研發成果產生全新面貌。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碳稅碳費 經濟綠色轉型必考題
方元沂/聯合報
新年剛過,許多企業主已在擔心碳邊境稅、碳費和碳稅對於生產成本、獲利甚至經營模式可能帶來的衝擊,而產業相關成本的提高,亦將導致綠色溢價價格提高效應,甚或有造成許多物價上漲「綠色通膨」的可能,影響到所有消費者。

淨零碳排成為全球共識,歐盟和美國接連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和「清潔競爭法案」,台灣也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碳定價制度,已成為各國控制碳排放與推動減碳的重要手段,及產業發展的重要議題。

碳定價制度,是一種淨零排放的經濟工具,透過替排放的二氧化碳訂出價格,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作計價單位,計算碳排放的成本。在「汙染者付費」原則下,碳排量愈多的生產者,要付出的成本就愈高。

國際的碳定價制度主要是以「總量管制」的碳交易,和「以價制量」的碳費或碳稅課徵兩種方式組成。前者是由政府訂出二氧化碳及各類溫室氣體的總排放量,由市場機制決定價格;後者同樣是政府訂定每單位碳排放費或課徵金額,並可定期調漲幅度。

至於碳邊境稅,則是指高碳排產品進入市場時,將被徵收二氧化碳排放的特別關稅。碳排愈高,就須支付更高的碳邊境稅,但若已在出口地繳交標準一致的碳費或碳稅,則可能免除碳邊境稅。歐盟日前即對碳邊境稅協商共識,於今年十月一日起擴大實施,從外國出口到歐盟的鋼鋁、水泥等上游產品到下游的螺絲等等,都要購買減碳憑證。

當歐美相繼推出碳稅或碳費法案,仰賴出口的台灣經濟勢必受到衝擊,台灣建立碳稅碳費制度,有利達成淨零排放,同時也可藉以向歐盟提出不重複徵收碳稅的談判,並將相關收入用於協助產業綠色轉型,及照顧受到衝擊的族群。

今年初剛通過的「氣候變遷因應法」,也明定要徵收碳費,二○二四年起,二八七家年排放量二點五萬公噸以上的排碳大戶將優先徵收。收入將納入溫室氣體管理基金,專款專用於執行溫室氣體減量及氣候變遷調適。至於碳稅徵收,則將視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的進展,再做評估。而碳交易,此次修法已賦予政府法源,將由金管會規畫。

氣候法通過後,轉型挑戰才開始。能源、石化、交通運輸、製造和營造業等碳排高、規模大的公司,必須及早進行完整碳盤查、規畫淨零排放路線圖以展開碳排減量。值得注意的是碳費開徵後,可能導致成本提升,價格被轉嫁到其他產業與最終端的消費者身上。

碳排已是產業與經濟發展的關鍵顯學,協助產業製程減碳創新,培養綠領人才、建立永續消費習慣、降低綠色物價通膨…都需要中央與地方形成共識,並與企業和民間組織協作推動。如何真誠溝通,倡議全民共同參與,專注傾聽並迅速回應,更是公部門的當責。淨零減碳既是必經之路,台灣能否順利走過漂亮轉型,正在嚴肅挑戰執政團隊的專業、遠見與韌性。(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永續創新學院院長)

   
台積電先行 引爆比價效應
摩根士丹利表示根據產業調查結果顯示,超微、高通、聯發科(2454)等台積電(2330)主要客戶均已接受晶圓代工服務費漲價5%~7%,就連下單量最大且最具資格享受折扣優惠的蘋果,都接受自年中起的3%漲價,研判台積電毛利率目標53%將看來更加穩固。

獨步全台遼寧鍋 活蟹干貝吊出鮮厚醍醐味
創於1999年的「冬鄉小廚」以東北酸菜鍋專家之姿,榮獲2021年「大港鍋王」共鍋組冠軍。讓美食家胡天蘭讚不絕口,她就愛不死酸的天然發酵風味!湯頭酸中帶甘、愈煮愈香,肥美海鮮、手工自製各類丸餃愈煮愈讚。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