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2日,美國川普總統公布根據301條款對中國大陸調查結果,認定中國大陸違反智慧財產權,以不正當手段取得技術,並指責中國經濟侵略損害美國利益。川普要求行政部門對中國輸美產品課徵懲罰性關稅,可視為美中貿易戰的序曲;中國大陸也跟進,對美國輸大陸產品課徵報復關稅。而後雙方擴大加徵關稅產品項目,制裁措施也不斷翻新下,美中貿易戰已持續五年。
在此期間雙方曾試圖降低對抗情勢,在2020年1月簽定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國承諾大幅進行經貿體制改革,並增加對美國2,000億美元的採購以降低貿易失衡。但是美國對中國大陸履行程度不滿,大陸對美國採購也僅完成約六成,中國其他措施更屢屢越過美國紅線。所以拜登總統上任後,美國對大陸制裁持續加碼;即使去年11月美中領導人見面,也未改變情勢,美中後續貿易協議更無以為繼。
再加上新冠肺炎蔓延全球,突顯依賴中國供應鏈的高風險與脆弱性,使美國更積極擺脫大陸影響。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地緣政治下美中交鋒白熱化,美中對抗已成為常態。
美中貿易戰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在美國「強分流,硬脫鉤」政策下,擴大對中國大陸進出口限制,再搭配建立信賴供應鏈夥伴,美國供應鏈與中國紅色供應鏈分道揚鑣。技術含量愈高的供應鏈,企業面臨選邊站的壓力也愈大。
中國大陸也積極反制尋求突破。由「十四五規劃」的內容,到最近「兩會」領導階層的發言,均強調惟有在不同發展格局下,才能因應百年空前變局,主軸則是以重視製造,強化自主創新,並降低對外依賴,利用國內市場的內循環支撐經濟發展。
許多跨國企業為了避免陷入美中對抗漩渦中,將中國市場與非中國市場的供應鏈分割,採取「中國加一」的策略。大陸世界工廠的角色大減,雖然可以降低企業風險,但企業營運成本因而上升。
美中貿易戰顯示掌握技術的重要性,回歸製造的必要性,所以必須由國家力量扶植關鍵產業或技術,在未分出高下之前,主要國家均不會鬆手,全球形成大政府下的補貼競賽。
美國所關切對中國大陸巨額貿易赤字,只有小幅縮小,並不符合美國原先期待;但美國整體貿易赤字,近年來卻屢創新高,去年已突破1兆美元,赤字增加主要來自包括台灣等東亞國家,顯示在美國對中國制裁下,各國將在大陸生產據點移轉到東亞,只是改變貿易流向,但沒有達到將製造業帶回美國的目標。
另外,美國對大陸進口品的懲罰關稅,不但提高美國國內生產成本,部分也轉嫁給消費者,此也是美國高通貨膨脹原因之一。
在此波美中貿易戰中,台灣吸引不少由大陸轉移的台商及外商,創造外資來台另一波高峰,但是也暴露國內諸多基礎設施的瓶頸。如何使這些外資可以落地生根,是未來招商政策的重點。
美中貿易也改變兩岸貿易結構,在美國對大陸懲罰性關稅下,弱化了台灣、中國及美國的三角貿易關係;另外由於台灣在大陸投資下降,由投資所帶動的貿易也下滑。未來台灣對中國出口,將會以大陸內需市場為導向,所以必須妥善經營大陸市場。
美國所主導全球供應鏈重組,排中只是過程,抗中只是手段,聯合信賴夥伴只是方法,美國最終目的是「保美」,並維持美國技術領先,以及在全球主導的地位。
美中貿易戰突顯台灣的關鍵地位,使台灣成為全球關注重點,但也成為美中對抗焦點。台灣雖然已成為許多國家的信賴夥伴,但必須不斷創新研發維持技術優勢,避免被超車,在供應鏈中不被取代,才能達到「保台」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