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周末,南機場二期國宅的地下菜市場裡,就會傳來熱鬧的音樂聲與歡笑聲,這個原本已經沒落的國宅市場空間,竟然有如殭屍復活般地,重現生機與活力!
這個稱為「來南機場趕集,趕出一隻小毛驢」的活動,由「邊緣人市集」所主辦,他們將原本破敗昏暗、發霉髒臭,連居民都不願意接近的地下市場空間,重新改造粉刷,加上富設計感的燈罩,藝術性強烈的牆面塗鴉,讓老舊空間脫胎換骨,蛻變成藝文風格強烈的市集空間;市集中甚至還規畫象棋廣場、復古電玩遊戲區,以及居民卡拉OK的歡唱空間,懷舊風情與現代藝術兼具,為南機場國宅附近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
「邊緣人市集」之與眾不同,與其組織成員有極大關係,黃懷陞、黃芳瑩、傅亞,以及羅喜哲等人,都是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的畢業生。這些年輕人認為,以他們初入社會的薪資,難以在這個社會成家立業,而他們內心又有許多悠遊於體制外的夢想,因此將自己定義於所謂的「邊緣人」。
多年前,他們先在學校內,結合媒體傳達設計系、服裝設計系,以及工業產品設計系的學生,開始舉辦所謂的「邊緣人市集」,讓那些即將畢業的學生,可以變賣大學期間的雜物、設計工具或材料等,藉此籌措進入社會工作的第一筆金。因為擺攤成員多為設計學院的在學或畢業學生,因此整個市集充滿創意與藝文性格,擺攤的陳設與物件內容也較有個性與美感。
畢業後,「邊緣人市集」開始尋覓城市中的「邊緣空間」,試圖以他們的建築專業訓練,結合市集活動,為這個城市老舊社區,注入新的生命活力。以南機場國宅地下室菜市場趕集活動為例,南機場國宅地區建築老舊雜亂,二期國宅院落到處可見鐵窗違建、神壇廟宇;其地下室菜市場原本是便民的設計,卻因為老舊破敗,幽暗荒涼,少有居民敢進入其中,更不用說是外人或年輕人,沒有人會靠近這座地下市場。
「邊緣人市集」竟然選擇這樣的都市邊緣空間,而不是找塊鬧區空地辦市集,活動本身就具有強烈的社會意識;與其說,他們在舉辦一項趕集活動,不如說他們是藉著趕集活動,進行城市空間改造行動,活化這座老舊市場空間。
台灣這幾年市集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大多數市集都標榜「環保惜物」與「公益推廣」,不過卻因為規畫管理不夠嚴謹,市集普遍缺乏特色與吸引力,最後只流於混亂且商業性濃厚的二手物品販售活動;相較之下,「邊緣人市集」商業性十分薄弱,卻較富創意與吸引力,而且他們對於城市空間有著強烈的敏感度,所以可以在現有市集活動中,吸引人們的目光。
「邊緣人市集」加上「都市邊緣空間」,似乎是邊緣的邊緣,無法有任何成功的指望;但是結果卻出乎意外,為這座幾乎荒廢的菜市場帶來希望,也為南機場老舊社區帶來新的活力!或許我們應該開始跳脫體制內的僵固想法,將「邊緣空間」交給「邊緣人」來規畫設計,才能產生真正的創意與活力!
(作者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