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多品牌策略
台灣本土市場發展出來的多品牌策略,本質上是複合式的多品牌策略。多數依據當下市場流行的產品類型,自行發展一個品牌形象,搶佔市場的流行財。但因業種業態的差異大,多數營運規模都不大。而依據企業老闆的格局與思維,這樣的多品牌策略,其實都各有不同盤算。
一、 上市公司,刺激股價
上市公司燦坤集團,本業是3C,跨足投資旅遊、咖啡與蛋糕。為了集團多角化發展或長期的轉型需要而投資,也根據當時商業環境的風向需要,吸引投資人的注意,可刺激股價上揚。每個子品牌都是利潤中心,但每個發展領域都有各自的市場特性與專業深度,與集團本業差異大,資源可共享的少。子品牌倘若發生虧損,為了集團面子,往往不易立即止血停止。 若集團本業發展不順,這些副業品牌,就易有雪上加霜的負面影響。
二、合併營收,快速上市
根據媒體報導,墨力集團旗下,除了知名的一芳水果茶,尚有燒肉、日韓式餐廳與早午餐等數個品牌。近年來,積極併購具發展潛力的小品牌,再重新包裝,藉由現有集團資源,快速培養拓店。近年來,雖未在台股票上市,卻也獲得海外大量資本挹注,在海峽對岸蓬勃發展。遭遇兩次品牌危機,卻依然擁有強勁的發展潛力。
三、區域品牌,打帶跑逃
這樣的發展策略,第一個品牌往往是區域品牌,且在景氣大好的時機中努力建立出來的。因本業做得不錯,想要擴張成長,卻又擔心風險太大,往往看到其他品牌發展好的項目,就直接跟上潮流發展新品牌。也因此,旗下的子品牌會比較雜亂,例如同時擁有火鍋、飲料、滷味或牛肉麵等品類。
四、多小品牌,賭贏就發
這樣的操作策略,就是當下市場流行什麼,就跟隨什麼。期望只要其中一支子品牌賭贏就大發,完全的市場跟隨導向。多數這些經營者的行銷業務能力強,擅長加盟招商或是新店開幕炒作。但也因為缺乏經營的耐煩與持續力,雖然每個新品牌與新店面的開幕,都能成功吸睛創造人潮,卻很難落實在長期經營的管理體質上。
歡迎前來拜訪 卓群顧問官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