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旅讀中國電子報】提供獨特多元的中國旅遊提案、文化觀察參照,讓你藉旅遊、深入生活之際,掌握其脈動。 房地產買賣不是一朝一夕的簡單課題,快訂閱【好宅生活家】幫助您了解房市脈動,打造快樂家庭!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2/06/06 第195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聯合文學官方網站聯合文學udn Blog
編輯小語 世界末日後最棒的文學雜誌
延遲發報啟事
雜誌文摘 終結世界的不完美方式
作家專欄 理想
閱讀心得 截取人生片段,讀《目的地南方旅館》
藝文動態 近期活動一覽

世界末日後最棒的文學雜誌
王聰威
此刻,5月24日早上10點半,六月號《聯合文學》已經是博客來「語言文史類雜誌排行榜」與「當周中文雜誌暢銷排行榜」的雙料第一名,這距離開放預購之後還不到48小時,雜誌甚至還在製作當中,我們已必須決定增加印量,以應付通路商暴增的需求。也就在此刻,我眼前的聯合文學臉書有超過300則分享,轉貼你所看到的本期封面,超過千則留言稱讚這期專輯企劃與美術設計的驚人呈現。我猜你一定沒想過,一本老牌文學雜誌「能而且敢」這麼做,並且居然如此暢銷,這要謝謝編輯陳維信、黃崇凱和美編林佳瑩,是他們的創意、技術與勇氣,使這雜誌有更多的可能。我當然非常開心,覺得能夠當一個編輯真好啊,也連帶想起一些過去的事。

我剛開始當編輯的時候,已經完全進入電腦時代了,所以沒有經歷過手工完稿一類的麻煩事,不過有件事可以代表我身處年代仍與現在有些不同,那時候數位相機跟幼稚園玩具一樣,沒法用,攝影師仍需以正片(也就是幻燈片)交件,才能符合時尚雜誌的印刷品質。我在《marie claire》工作時,每月固定編輯鍾文音老師的旅行專欄,得從她拍的一大堆幻燈片裡挑出適合的影像,幻燈片比五十元硬幣大不了多少,只能放在燈箱上用放大鏡看,一口氣上百張挑選下來,眼睛花了人也昏了。(而且這樣挑圖很容易生悶氣)四月去紀州庵「暗室微光攝影展」採訪她時,她很得意地說,這些品質高超的照片都是用一台「陽春」數位相機拍出來的,我不禁感受到時光飛逝得如此厲害。

另一件讓我感受到時光飛逝如此厲害的,是我們這一期「當月作家」採訪陳輝龍。我在大學時代便讀過他的《南方旅館》、《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季節》、《每次三片》、《寫給C》這一系列的書,雖然幾乎都是開朗又具有幽默想像力的短篇小說,每一篇都像是清涼暢快的雞尾酒,可以一杯接一杯喝下去,但不知道為什麼在那樣的時代,卻給我想哭泣的感覺,就像是青春期欲求不滿的事情,都被他毫不介意地揭露開來,跟他無關,是我自己感到受了傷害。因為這緣故,2005年10月號《聯合文學》找我寫「不應被忽略的作家」時,我就寫了陳輝龍,甚至等到了聯合文學任職,第一件問資深同仁的問題就是,到底要如何找到陳輝龍,我想親眼見到他,我想出版他的小說。現在我的桌上擺著「當月作家」的列印樣張和為他出版的《目的地南方旅館》,說是自私也算是很自私,但我達成了自己做為一個編輯的小小夢想。

不過開心歸開心,不管怎麼做,我想一定會有人不認同我們的做法,要是被人家說「你們這樣只是敝帚自珍」也沒辦法,如果做一本雜誌沒有任何可以敝帚自珍的地方,那真不曉得做雜誌有什麼樂趣可言。嗯,其實這次的編輯室報告是一則置入行銷的徵人廣告:「你也想做一本像本期這樣令人興奮不已,也足以令你覺得敝帚自珍的文學雜誌嗎?我們需要一位雜誌編輯來和我們一起工作,若你覺得自己適合,(以後也能像我一樣,話說當年跟那位作家怎樣怎樣)請寄信給我:will.wang@udngroup.com。謝謝。」

延遲發報啟事
因配合雜誌出刊進度,故延遲發報,尚祈讀者見諒,謝謝。

終結世界的不完美方式
郭光宇
世界末日是一種試煉。

一開始,人類用故事來為自己的存在賦予意義,試著解釋自己由何而來,在宇宙裡占著什麼樣的位置,今後又將從何而去。在這些初民神話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非常奇特的敘事結構:在創世之後,人類必然遭遇大規模的毀滅,而後再由逃過一劫的英雄繁衍出今天的世界。

為什麼在辛辛苦苦創世之後,還要這麼惡作劇似的來一下?大部分的故事都毫不客氣地教訓讀者:人類因為傲慢或不義,觸怒了天神,所以才會招致不幸。不過這已經是非常宗教性的解釋了。這些「天譴」在道德還沒有進駐之前,很可能只是關於天災的集體記憶。

其中最常出現的毀滅手法就是洪水。美索不達米亞的《吉爾伽美什史詩》、埃及的《死者之書》、海西奧德的《工作與時日》、吠陀文獻《百道梵書》(Shatapatha-Brahmana)或是女媧補天的神話裡,都找得到洪水的記載。《聖經》中的「諾亞方舟」無疑是最知名的版本。在一望無際的水面上載浮載沉,看不見陸地,也看不見人影,然而方舟上又滿載生命的種子,許諾另一個全新的烏托邦。這裡的淨化意圖相當明顯,水元素被大量使用也就不足為奇了。

淨化的本質,其實是一種通過儀式。在文學作品裡,毀滅出現的地方,永遠正是需要改變的地方。於是非常弔詭的,故事裡的世界末日往往意謂著重生,它不是生命的澈底終結,而是另一種生命型態的開始。世界末日也因而成為一種偽終點。

然而《新約聖經》在最後又收錄了另一輪更慘烈的毀滅,也就是那篇聲光特效直逼3D IMAX的〈啟示錄〉。作為一篇警世文,〈啟示錄〉的教訓並不扭捏:只有堅信天主和耶穌,才能通過最後的審判。所以這依然是淨化式的末日觀。就文學效果而言,那些神祕異相的震撼力確實不同凡響,各種希奇古怪的比喻似乎又透露出,基督教正努力地將異教文化元素整合進來。即使隔了兩千年,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作者那種幾近狂喜的書寫愉悅,這又讓人想起所謂的「死慾」。

這種死亡驅力是否真的存在,是的話又該如何定義,心理分析師們還有很大的歧見,不過拿來放在這裡卻很能說明一些事情。死慾未必會導致自我毀滅,但它一定會牽涉到對暴力的迷戀。它會和自我毀滅扯上關係,是因為它夠狡辯,常常會為自己找出一個更高級的目的來取代生命,像是為正義,為愛情,為美,甚至只是為了一時之爽。「死而無悔」就是這樣的一種表現。

還好,在大多時候,死慾所要求的不過是替代性的滿足。毀滅的景象之所以讓人覺得壯麗、震動而失落,就在於這樣的畫面永遠跑在死慾的前面。死慾還沒準備好要發作,卻已經被吸入一望無際的末日世界之中,瞬間揮發,只留下一股接近鄉愁的感覺……

基督教一統歐洲之後,原先希臘、羅馬和蠻族的多彩多姿的末日觀逐漸被收攏為末日審判說。好靈魂上天堂,壞靈魂下地獄,這樣的世界末日算是當時的保險業。到了文藝復興,各種大發現輪番上陣,宇宙觀也跟著起了鬆動。我們一方面看到庫沙的尼古勞斯、布魯諾等人開始設想其他宇宙的存在,讓世界末日相對輕質化。但另一方面,在瘟疫、宗教危機、政局動盪種種因素交相作用之下,末日預言卻在1523-24年間達到新高峰。占星師們幾乎陷入集體歇斯底里,紛紛預測火星、木星、土星會聚雙魚座,勢必帶來第二次的大洪水,到了世紀後半葉,又觀察到新星誕生,彗星凌空,一時人心惶惶。整個十六世紀就像是信仰的臨終一瞥,世界終於進入理性的時代。

世界末日作為一種文類而大放異彩,其實已經是工業革命之後的事了。這時候的人類自信滿滿,前景一片樂觀,不再輕易相信末世論。也只有在取得這樣的距離之後,世界末日才可能成為純粹的審美對象,提供作家一個訓練思考的絕佳舞台。

瑪麗.雪萊以十九歲的早慧之姿寫出了《科學怪人》,之後歷經流產、喪夫的打擊,終於決定賣文維生,全心投入寫作。1826年出版的《最後一人》,時間設定在二十一世紀,一場大瘟疫把主角們趕來趕去,直到只剩下最後一人。出版當時評價極差,不過因為書中人物正好是雪萊、拜倫和瑪麗的化身,過去幾十年又撩起讀者的興趣。書中其實沒有多少科幻元素,真正異想天開的壯絕毀滅,還有待凡爾納和威爾斯的出現。

到了二十世紀,人類第一次擁有將自己完全毀滅的能力,世界末日又有了完全不同的威力。作為一種文類,它也分化出各種次類型,每一種毀滅的方式都分毫不差地映射出文明的陰暗地帶。

核戰,或者說第三次世界大戰,大概是最耐操的設定。在菲利普.狄克的短篇〈第二種類〉(The Second Variety)中,蘇聯和聯合國爆發核戰,第一回合蘇聯獲勝,聯合國開發出新型機器人以資對抗,然而最後得利的竟是這批能幻化為人的機器大軍!這篇後來也幻化成電影《異形終結》系列。布林(David Brin)令人印象深刻的《郵差》也發生在核災之後,一位只圖溫飽的浪人,把死去的郵差的制服穿在身上取暖,卻從此成為渴望與外界溝通的人們的希望。戰爭的後果一向是陰錯陽差的。

天災依然是小說家們愛不釋手的題材,尤其近來暖化議題爆紅,又重新激起一陣熱情。尼文(Larry Niven)和普梅(Jerry Pournelle)合著的《魔鬼之槌》 (Lucifer’s Hammer)向隕石借力,提早讓地球進入下一輪冰河期。沃爾夫(Gene Wolfe)的《新太陽的弟球》(The Urth of the New Sun),承接太陽冷卻的設定,書中人物在不同的星系間穿梭,只為了尋找活化太陽的生命之泉。威廉斯(Walter Jon Williams)的磚頭書《地裂》(The Rift),毫不留情地讓密西西比河流域重演1812年的大地震,書名中的裂縫不只出現在地表,還爬上了種族和社會階級的假面。

然而最深的恐慌還是來自於不確定。始終還沒有現身的外星人,老早就被人類認定為是充滿敵意的存在,因為這正是我們對待其他物種的方式。其中最被汙名化的就是火星人,威爾斯的《世界大戰》就是最好的示範。但是在七、八○年代之交,也出現了像《第三類接觸》和《E.T.》這樣甜蜜感傷的接觸片,或許是受到了之前嬉皮運動的感化。只可惜曇花一現,之後的外星人要不是越來越異形,不然就是淪為搞笑天兵。

生化突變則是另一條源源不斷的礦脈,隨著生化技術的進步,病原也從早先的瘟疫進化為各種華麗病毒,還能讓人零接縫地轉化為吸血鬼或殭屍。理查.麥特森獨樹一格的《我是傳奇》可以視為戰後經典,史蒂芬.金的《末日逼近》也安排病毒肆虐,劫餘者寄望於天賦異稟的領導人,最後演變成善惡兩大陣營的對決。

日本作為唯一一個經歷過原子彈摧殘的國家,再加上滲透到每個角落的無常美學,它或許比任何國家都更懂得世界末日。1973年無疑是日本科幻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年。小松左京出版代表作《日本沉沒》,大為暢銷,慶功宴上和他齊名的星新一和筒井康隆也來了。星想了個搞怪題《日本以外全部沉沒》,筒井得到小松首肯,回家立刻動筆,一星期之後就丟出來,結果雙雙摘下星雲獎最佳長篇及短篇。頒獎典禮上小松嘆道:「《日本沉沒》寫了九年,筒井才寫了幾小時就把獎撈走了!」

然後《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出場了。從個體經驗出發去連結人類整體的處境,這是所有小說家私密的夢想,然而卻很少有作者可以像這時候的村上春樹,以結晶般的結構和夢遊似的行文輕而易舉地達到這一點。從這一本開始,文學史又找到了一位巨匠。

世紀末的《新世紀福音戰士》帶有某種集大成的意味。令人嘆為觀止的地下城市,亦正亦邪的纖體機器人,少年除了得和使徒作戰之外,更大的敵人卻是自己……這部動畫的動人之處,正是日本最擅長的曖昧。

岩井俊二最新作《番犬守庭》(暫譯為《守護庭院的看門犬》)的出版又是一種巧合。核電廠爆炸之後,精子普遍受到輻射汙染,擁有健康精子的男性成了新貴,社會階級也跟著重新洗牌。這本以車諾比為藍本的小說早在十年前就寫出來了,因緣際會現在才出版,經過去年的核災,未免讓人覺得一切自有定數。

還有另一個趨勢也頗堪玩味:不少純文學大家也開始加入末日陣線,大方採用這樣的設定來進行文學探險。像薩拉馬戈的《盲目》,以集體失明來探討自我認同的問題。瑪格麗特.愛特伍的《末世男女》則讓人想起威爾斯的《莫洛博士的島嶼》,基因技術已經成為我們最新的道德困境。戈馬克.麥卡錫的《長路》大概是近期末日文學中最神奇的一本,與其說它是故事,不如把它當成一種氛圍。在一望無際的灰色調中,讀者只需要靜靜地跟蹤,漸漸地也能看出其中差距細微的色溫、對比、亮度、白平衡……沒有比這更接近冥想的閱讀經驗了。

在世界末日到來之前,透過這樣的反覆演練,別的不說,但至少我們會變得更從容,也會變得更像人。

理想
馮傑
在北中原鄉村,我最早羨慕打兔者,肩扛長銃,腰挎火藥葫蘆,腳蹚露水,驚起一路螞蚱。後來槍手火膛自爆,下場不妙,我的念頭作罷。

再開始羨慕殺豬者。他們鉤豬,翻豬,膠鞋嚓嚓作響。我姥姥慈悲心腸,知道後不讓我接觸這些殺生情景。我便覺得殺豬無意思,開始讀書。

夢想上大學,高中未畢業,那年面向社會招工,父親說:先端上鐵飯碗,這樣才保險。十七歲步入社會謀生,當一名鄉村信貸員,開始在黃河灘區騎輛破車催收貸款,喝農民自造的土酒,聽比酒渾濁的黃色民謠,聽比民謠更黃濁的黃河之濤。做了近三十年金融小職員,又不安分,就做詩人之夢,在賬表背面寫詩,聽數字後面漢字流動之聲,聽王維們在說話。寫了二十多年,父親說:寫這些沒用,詩不能養家。

果然越寫越賠,出版詩集還要自費。自我安慰:只當花錢抽了大麻。

四十五歲那年,調到省城當專業作家,本應去抄《紅樓夢》,筆鋒竟掉頭轉向去畫畫了。在情操上這叫反水或貳臣,在行動上這叫賣畫養詩。我是怕寫下去有一天最後自費出版了自己。

從想殺豬到墨豬,我成了作家裡的畫家,畫的比話的好。這近似一群公雞裡的一架戰鬥機。

人生的定位大概在恍惚模糊之間,在落差荒唐之間,在你永遠想著也得不到的那一段距離裡,還需要你望著對岸不停走著,夕陽裡搖晃著一個愈來愈小的影子,小到一顆黑豆,小到一枚逗號。

截取人生片段,讀《目的地南方旅館》
JANE
「荒謬吧,人生。其實,我們常常活在一段時間或一個空間裡的『局部』,而卻誤以為是全部。仔細想想,我們對於各種人、事、地、物的看法,一旦發表出來,常常不但『荒謬』,而且是『荒唐』的。」P.206

  進入部落格的管理中心後,我們可以從【最新訊息】開啓訂閱的格友們新增的文章。每次在閱讀完所有格友們的文章後,我總有一種錯覺,彷彿我已經歷過許許多多不同的人生片段。喜怒哀愁、悲歡離合,在不同的部落格裡,相同的流轉著。

  或許太過於理性、冷靜,我很少在閱讀部落格文章時失控,好像那些人生片段離我有些距離,甚至遙遠不可攀援。我很難像情性易感的格友們,可以隨著部落格文章中的情緒而哭泣、哀傷、悲痛、失落。我太過於富有分析性性格,總是在螢幕的這一端,條理出文章主人的意圖。

  閱讀《目的地南方旅館》時,彷彿在開啓一篇又一篇的部落格式小小說。

* ** *** *** *** ***

  《目的地南方旅館》是作者陳輝龍先生的小說作品集,集結了他各輯小說中的精華,總合成一部新出版的小說。

  小說分成四輯,分別為:【南方旅館】、【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季節】、【每次三片】、【寫給C】,應是從作者不同的小說作品中選錄出來的。

  小說中大部份是篇幅極短的篇章,在故事的結尾處,總會帶給人一些驚喜。

  閱讀這本小說時,我彷彿在映照自己常常無來由的想像,那些不合事理的、不合常情的、跳脫邏輯的故事,就這樣被作者一個又一個的寫了出來,收集成冊。

  讀著讀著,有時還會以為作者曾經潛伏在我的人生中,竊取我遄飛的恴興,輯錄我無厘頭的想法。那麼,他是在什麼時間、地點,曾經出現在我身邊的呢?

  我想起中學時讀過的一篇小說,那是倪匡帶起科幻小說寫作的瘋狂年代。刊在幼獅少年上的短篇科幻小說,內容大概是說一位記者努力查訪一位當紅的作家,因為不得其門而入,找不到當面訪問該作家的管道。當小記者最終獲得訪問的機會時,卻發現大作家原來是部AI人工智慧機器。這部機器像頭戴式耳機,只要有人戴上它,連接的螢幕就不斷的有新增文章(小說)出現。原來,這部機器把人腦裡各種光怪陸離的想法實體化了,故而出版的小說能超脫常情,令人驚異。

  閱讀陳輝龍的《目的地南方旅館》,有點像是在閱讀那部未來機器所製造出來的故事。荒謬,甚至是荒唐,如果這些故事曾真實發生在我們生活的週遭,一定會得到如此的評論。而作者將這樣的想法,寫進了書中,一如此篇文章的開頭所節錄的文字。

* ** *** *** *** ***

  打從我開始喜歡寫故事以來,一直念念不忘幼獅少年裡的那篇故事,也一直期待著科技的發展,會有人研發出小說中所描述的意念翻譯機器。讀了《目的地南方旅館》後,我有點懷疑-陳輝龍發明或發現了,那副頭戴式耳機。

近期活動一覽
聯合文學

一、2012全國巡迴文藝營活動網址:

http://unitas.udngroup.com.tw/camp2012/attend.html

二、吳妮民在胡思書店─6/14(四)晚上7:30

講題:「我所目擊的現場--關於《私房藥》的醫事寫作」

   
南方朔:四年後,台灣還會有多糟?
放眼未來,台灣成長率日益下滑,失業率祇會增加難望減少,台灣將進入少有的「停滯性通脹」,這似乎已表示台灣的「痛苦指數」祇會繼續攀高,老百姓的日子祇會一年比一年難過。

基因決定命運?
愛丁堡大學最新研究指出,基因對我們性格的成形,具有比我們原本所想像中的更大的影響力,甚至會影響我們的自我控制、決策能力和社交能力。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