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總動員》〔Toy Story〕這個系列,每集都能讓我落淚,即使讓玩具在沒人時「活過來」是很奇想的題材,但那種童年時孩子和玩具之間的依賴感,改從玩具的角度來看,真的別有一番滋味。我也是會有某幾個特別偏好的玩具,連出去玩也要把玩具帶著走的那種小孩,我小時候最愛抱的企鵝布偶,現在還擺在我床邊,曾經形影不離,沒有它真的就會哭鬧,到現在,根本不會注意到它的存在了,更不用說那些已經丟掉的玩具。長大,本來就是個改變的過程。走過這樣的過程,這個系列動畫就特別能打動我,《玩具總動員4》換了導演,也一樣能讓我覺得好溫暖。
之前看了《為了與你相遇》〔A Dog’s Purpose〕和《狗狗的旅程》〔A Dog’s Journey〕,其實會覺得《玩具總動員》系列有一點把玩具放在類似狗狗的位置,他們都會說「my kid」,就是他們的生命中都有一個他們要去關心的孩子。他們存在的目的,也是為了陪伴這位命運選配的人類。
差別在於,玩具是沒有生命的,我們在愛玩具的時期,不會在乎這些,甚至還可以把玩具當朋友。可是隨著我們漸長大,我們了解到玩具只是「東西」,我們要學習獨立、社會化,所以不能再抱著玩具到處跑了(那是幼稚的表現),我們開始去玩新的酷流行,既然玩具是東西,那就可以丟掉或永遠放到收藏室中了。
但如果玩具是有生命的呢,它們看到的會是什麼?
某種程度上,《玩具總動員》系列,是把孩子對玩具的感情,反投射到玩具上。
我會很建議前面幾集還是要看,因為角色幾乎都是舊的角色,且片中會經常提到胡迪和前主人安迪之間的往事;另外,當年胡迪和巴斯光年化敵為友,又有很多不同個性的玩具伙伴,還有帶點瞹昧關係的女玩具(我不知道還能怎麼說),這些互動都會放到《玩具總動員4》當中,且《玩具總動員4》看起來有點像是系列的收尾,所以他們之間的關係會有什麼發展,還是要知道前作的事件,才能夠感受到更多的情緒。
故事不能多說,要讓大家自己跟著劇情走,跟著胡迪一起去探索「有歸屬」和「自由」之間的抉擇,同時也要面對「不再被喜歡」或「被取代」的心境。雖然《玩具總動員4》把這些題材設定在「玩具」身上,可是我們身為人類,在某些情況也會有這類的經歷,所以完完全全可以體會玩具們的感受。
皮克斯在傳達簡單、純真的訊息方面,功力一直很高,《玩具總動員4》也不例外。一開始先是很搞笑式的天翻地覆(新加入的手做玩具真的好逗),很多創意喜感放在小小玩具怎麼在人類的世界做各種事(包括拯救掉在街上的玩具、或是要潛入什麼地方等等),每一個細節都很新鮮,有特色。但在一邊搞笑的過程中,也不時呈現出主要角色的心情轉折。如果要說有一個中心主題,或許就是「玩具的價值」吧。如果玩具的價值就是讓孩子開心,在孩子需要陪伴時默默在孩子身邊,讓孩子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玩具上來做一種抒發,那麼,當孩子換了玩具或是不再需要玩具時,玩具還有什麼價值?
片中所謂的 lost toy,就有點像是流浪狗的概念,會希望有個家,有人把它們撿回去,讓它們有個主人,但也會有些玩具,或許經過了被拋棄的過程,而被迫流浪或自己選擇流浪的危險生活。我還蠻喜歡這種設計,在冒險過程中,帶著觀眾和角色一起去體會這些選項之間的取捨,必須要放下什麼、必須要找到新的意義等等,一路上,也不失許多可愛朋友的友情支助。
《玩具總動員4》小朋友絕對可以看,不過我更覺得這個系列,是拍給曾經喜歡過玩具的大人看的,很多點,還沒有長大的小朋友觀眾可能還無法體會。另外有些文字上的雙關,比如 lost 可以指被搞丟、被丟棄的意思,也可以指迷失的意思;或者交朋友英文是 made a friend,但字面解讀就是「做出一個朋友來」,這些雙關小朋友不見得抓得到,更不用說轉成中文字幕之後還能傳達多少了。另外還有比如恐怖娃娃的笑點等等,都是給大人看的。所以,可能大人觀眾的喜歡程度還會高過小朋友觀眾,而且還有機會看到掉眼淚。
《玩具總動員4》的前半或許還看不出主軸,但到了主題漸漸明顯之後,電影後半很溫柔,很溫暖,每一個擁抱,都會催出好幾滴眼淚,然後鼻子還沒暢通時,又要突然來個笑點,破涕為笑,再破笑為涕(我不知道還能怎麼說)。(就連反派角色都要賺人眼淚。)
喜歡皮克斯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皮克斯總是能帶觀眾回到人性最單純的美好。而《玩具總動員4》,很有自己的主題,又不失皮克斯精神,很棒!
P.S. 最後字幕剛開始上來,就會穿插一些角色後續生活的片段,然後留到字幕全部跑完,最後有一個小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