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會背景的人一定很會理財?答案是不一定,但是,這個專業在投資理財上應有些許助益。本期邀請幾位在理財方面相當有心得的財會界菁英,分享他們理財的故事與經驗,希望從他們的分享中,可以習得投資理財觀念。像是立法委員羅淑蕾就提到,理財的習慣應該要在日常生活裡養成,尤其是生涯剛起步的年輕人,像是:記帳的習慣、急用準備金的預備、量入為出的觀念、貸款要適度且穩健、投資理財須訂立目標等等,都是現在年輕人經常忽略的要點。
「人不理財,財不理你」,用來描述這個世代的錢景甚為貼切,不過投資偏好因人而異,風險承受度也各有不同,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同樣的投資商品,有受訪者建議長抱,也有受訪者認為可以短線操作,投資的趨勢也是,有人順勢而為,但卻有人逆風而行,因此,我們希望能藉由本期專家分享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從中歸納出一些大原則,好讓我們能學習他們獨到且成功理財心法,也讓我們在這些人的經驗談中,找出適合我們自己的投資策略。
林敏弘:危機入市、反向思考 看見投資不同面向
勤實佳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董事長。林敏弘
專精在稅務規劃、行政救濟、法律服務的會計師林敏弘,談起他的理財故事,就像一本博大精深的百科全書,引人入勝的讓人忍不住一頁一頁翻下去。
他回憶起剛開始接觸投資時,因為過去是高利率時代,加上承襲父親的理財概念影響,最早的投資都相當保守穩健,小時候父親因為「有土斯有財」的觀念,加上認為臺灣人口會持續成長但土地不會的稀少特性,因此向銀行借錢買農地,並供他讀書,而他父親早逝,過世之前曾感慨的說到:「利息的『利』字,就像刀子在割稻般快速且具有殺傷力,存一萬塊錢跟借一萬塊錢,時間久了,財富的差距就天差地別」...
韋月桂:拓展專長領域 投資自己到老
卓群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評價準則委員會委員。韋月桂
同時擁有11張專業證照及專業人員身分的韋月桂,同時也是許多專業機構講師及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評價準則委員會委員,靠著不停努力的專業,讓她早早就靠投資,讓她和家人的生活不虞匱乏,提早悠游財務自由的藍海。
大學經濟系出身的韋月桂會計師,歷經高中考大學時強大的升學壓力,在大學時代開始荒廢學業,經常被當、成績差強人意,在甫畢業階段就遇上石油危機,全球經濟低迷,使她整整度過了一年失業的日子,看著同學、朋友擁有工作相當羨幕,那一年,也成為韋月桂人生的轉戾點,讓她體悟到,往後的日子她更加珍惜與熱愛工作,因此她的字典裡沒有退休二字,而是快樂工作、享受工作...
羅淑蕾:自我投資 優先開發第二專長
臺北市立法委員。羅淑蕾
三十年前,傳統臺灣社會沒什麼理財觀念,大部分上班族領到薪水,都以儲蓄為主,別人存錢,受父親影響,羅淑蕾卻則存房子。當時時空背景下,預售屋制度相當盛行,可以依建案進度,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來購屋,這對當時財力有限,且有穩定工作收入的她可以說是再適合不過,當時因為買不起精華地段,投資的標的都選擇在當時較偏僻的地點,第一棟房產買在中和連城路,第二棟房子則買在士林的德行西路,她笑著說這些都是當時比較荒涼的地帶,但隨著經濟發展、社會變遷,這些地方變得很熱鬧,價值都翻好幾翻,運用薪水投資的羅淑蕾,憑著正確的眼光與豐富的經驗,讓她靠投資房地產累積不少財富...
傅文芳:本業累積資本 再穩健儲蓄、踏實投資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合夥會計師。傅文芳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合夥會計師傅文芳談起他的理財故事,很靦腆的說,剛進入事務所的理財相當重視儲蓄,一方面是事務所工作繁忙沒時間花錢,一方面加上累積的加班費,往往在不知不覺中累積出財富。
早期他的儲蓄方式是跟會,當然也曾被倒過會,加上這種方式隨時空變遷逐漸消失,現在他儲蓄的方式仍然堅持保守穩健,選擇投資郵局保本儲蓄險或類定存保單等類型商品,用零存整付的方式,積少成多來累積財富,達到既能強迫儲蓄、又有固定收益的兩項目的,而因應未來退休生活的投資則是年金保險與房地產...
梁彥平:資產與投資配置 依專業優勢及情勢調整
世新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助理教授。梁彥平
曾任華南永昌投信及寶來投信副總的梁彥平,現在在世新大學財務金融系任教,憑著自己在業界多年也有豐富投資經驗的她,對投資商品都有相當專精的理財心得。
她坦言,所有的資金運用及資產配置都因人而異,投資也該首重自己最熟悉的產品為主,再加上自己本身對風險的承受度,兩者一併考量。通常在考量對商品的熟悉程度時,應該由自身工作環境去思考,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多餘的時間去分析基本面、產業面、總經、技術、籌碼等等條件,所以選擇自己熟悉的產業投資,更可事半功倍,像是如果身處手機電子產業,對產業相關的動態比較能夠掌控...
【完整內容請見《會計研究月刊》2012.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