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就是力量。」這個名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知識管理(KM)從知識經濟時代迄今,一直受到企業重視,也被視為創新營運的核心價值。「知識管理」,是1990年代中期,開始在全球崛起的學術與商業應用主題,針對個人及社群所擁有的顯性和隱性知識的確認、創造、掌握、使用、分享及傳播,進行積極且有效的管理。
而知識層級在知識管理的範疇中,可分為資料、資訊、知識及智慧四階段,知識的形成是透過收集資料,從資料中找出有用的資訊,利用這些資訊加上自己的想法及做法,最後產生出知識,而智慧則是以知識為基礎,加上使用者的應用能力,將之運用於生活中。
當時間來到現在,網路科技、社群媒體及物聯網等新興科技應用,讓知識傳遞管道變得多元、碎片,累積出龐大可觀的知識數據,我們不禁想問,如何有系統性的管理、整合與應用知識,讓知識發揮出更高價值?快速進化的數位科技,能否幫知識鍍金?知識與數位科技結合,是否有機會幫助企業轉型,成為企業持續成長的動能?
集眾人之智 知識才能有價
知識經濟時代,針對決策問題的解決,組織要能具備蒐集、整理、分析資訊的能力,才能對價值創造產生貢獻,但在知識散落且破碎的現在,如何辨別值得被保存下來且傳播的知識?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研究顧問李智點出,首先,組織要具備定義什麼是對企業經營管理有用且值得保存下來的知識之能力,檢視在第一線知識篩選過程中,會不會過濾掉對A有用卻對B無用的資 訊?而如何判斷一手、二手,甚至是三手傳播出來的知識?各式各樣傳播管道,所提供知識真實性如何商榷?這是企業在談知識管理前,非常值得深思的議題。
再者,細細探究企業經營的歷程,沒有人有把握過去發生的知識對未來能夠產生什麼潛在影響,在資訊快速發展的現在,3 年前的營運管理經驗套用在現在已不一定合適,知識更迭的速度超乎你我所想像,過往知識發展歷程對公司的治理,有沒有辦法勾勒出一條脈絡,提供方向及指引?企業在發展不同進程中有不同需要,過往的知識套用至現在是否還適用?這個是組織在進行知識管理必須探究的。
某一段資訊是否能長成知識,其實非常需要時間來做印證,而這些知識的保存與分類,應該由誰來做決策?「知識是眾人之事,集眾人之智。」李智認為,知識管理不該交由一人來做決定,而是要群策群力,上述幾個議題是企業在進行知識管理前,組織成員必須先問自己的議題。而知識的篩選、過濾、保存與傳遞,對人類來說都是複雜難解的習題,更遑論交由數位科技來處理。
大數據 資料探勘的礦山
資訊分享傳播的方式,由文字記錄一路走到數位科技時代,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讓大家可以在網站公開分享各種資料,大量且繁複的資料不斷彙集,網際網路分分秒秒所累積的搜尋資 料,像是社群網站貼文、銷售紀錄、GPS定位 資訊、網站資料等,除了文字、影像,甚至是語音、動畫,由這些資訊中擷取出知識,都是機器學習進行的重要素材,各式各樣的領域都有相關應用,好比醫療病例與診斷資料、犯罪資料集結成的大數據,這些資訊被形容為如同一座待開發的礦山。
知識管理權威機構—美國知識管理生產力及品質中心(American Productivity and Quality Center;APQC)在2017年所舉辦的年會中提及:KM過往是導航時代,使用者被動接受知識被分類,按圖索驥去找出自己想要的知識;但現在,隨著科技的進步,使用者化被動為主動,查詢自己想要看到的知識;未來,數位科技可預測出使用者想要了解的知識,並主動做推薦。企業如果有大數據可用,透過資料探勘的方式,從中擷取有用且值得學習的知識,而活用這些知識的方法,人工智慧(AI)似乎漸漸成為一種運用大數據的解方,開始在各項商業應用中萌發。
【完整內容請見《會計研究月刊》2018.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