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官園威惠廟於2006年護送「魏太媽」金身前往高雄「定居」慈安宮,驚動了高雄市長陳菊。這幾年來,陳菊每周都要朝拜「魏太媽」,最近陳菊更是多次托人前來漳州,表達想要親自拜訪威惠廟的願望。
楊以能將自己和陳菊的合影掛在漳州官園威惠廟顯眼處,眼看又快到了年底,他說,這些年來,逢年過節時,高雄市長陳菊都會托人來廟朝拜開漳聖王與「魏太媽」。最近,陳菊更是多次托人前來,表達想要親自拜訪威惠廟的願望。
原來,作為漳州園威惠廟管委會主任,楊以能十分在意陳元光信俗薪火相傳。據他介紹,開漳聖王是指大唐王朝高宗時的一代名將陳元光,他和父親及將士們平定「嘯亂」,開發建立漳州,就連陳元光祖母魏敬(魏太媽)也曾領兵援助,一家子深受兩岸民眾崇敬與膜拜。
據楊以能說,早前,官園威惠廟中是漳州唯一供奉「魏太媽」的廟宇,後來神明分靈臺灣高雄慈安宮,因此引起了高雄市長陳菊的注意。現在,只要不外出,陳菊每周都要在當地拜拜「魏太媽」,祈願事事順利。
源起-「魏太媽」定居高雄
「她有半圓形的蓬鬆頭,還喜歡圍圍巾」,這是陳菊給楊以能的印象。他說,自己從不曾想過,官園威惠廟會與之結緣。
位於漳州薌城區東大門的官園威惠廟,據傳始建於宋建炎四年(1130年),歷代屢有重修,也是當年漳州唯一奉祀陳元光一家六代等122位將軍的宮廟,是漳州奉祀「開漳聖王」最完整的廟宇。過去,這周邊多開金鋪,素有「東門金」的說法,人文底蘊深厚。
2002年,威惠廟不慎失火,管委會重組,以時為房地產老闆的楊以能為主任。據悉,陳氏家族自陳政至陳謨祖孫五代相繼治漳,以文治思想使閩南、粵東一帶經濟騰飛,民眾一直深受感染,廟宇重修重到兩岸人的支持,至今香火興旺。
幾年前,高雄慈安宮的陳宋阿香慕名而來,稱夢見官園威惠廟的魏太媽到臺灣去了,說要回漳州來,還帶來一件衣服。從未到過威惠廟的阿香,帶來的衣服穿在「魏太媽」神身上,居然非常合身。之後,2006年4月,應臺灣方面之邀,官園威惠廟護送兩尊「魏太媽」金身離漳,一尊「定居」於高雄慈安宮,另一尊巡境台島、金門56天,由臺灣陳元光聯誼會護送返漳。
這件事驚動了陳菊。不久,她特意親自到慈安宮祭拜「魏太媽」。此後,每每高雄有人來到威惠廟尋根,陳菊總會托人代為拜謁,並向管委會問候。
感染-陳菊每周都要拜拜
那麼,陳菊為什麼要拜魏太媽呢?「我想因為她是女性,陳菊被她身上一種氣節所感染」,楊以能說,這種文化是民族的血脈。
據記載,陳元光祖母魏敬是隋中書魏潛之女,為河南汝寧人,有文韜武略之才,曾力勸丈夫陳克耕以5萬精兵幫助李淵建立唐王朝。魏太媽榮歸故里,用心培養愛孫陳元光,本可以安心頤養天年,但後來泉州、潮州間發生「蠻獠嘯亂」,她送走兒子陳政遠戍南方,隔年又以71歲高齡率58姓府兵8,000多人南援。行軍途中因水士不服,魏太媽失去其他兒子與孫子,她強忍悲痛,繼續南下輔助陳政息亂安邦。陳政夫婦相繼病逝後,魏太媽仍鼎力支持陳元光繼承父業,擔當首任漳州刺史重任。
楊以能發現,臺灣祭祀開漳聖王的宮廟超過300座,也多有供奉「魏太媽」,兩岸神緣信俗可謂一脈相承。官園威惠廟的「魏太媽」和陳元光金身,除高雄慈安宮外,還分靈於台中大里聖隆宮、台中玄靈武聖堂、桃園蘆竹外社聖王廟等。
楊以能說,陳菊每次選舉前後,都會委託人攜帶供品到漳州朝拜「魏太媽」,「從高雄來的人還說,只要不外出,陳菊每周都要朝拜『魏太媽』。」為此,官園威惠廟人員於2009年11月赴台,將《漳州姓氏》及漳州移民臺灣分布圖贈送陳菊,希望兩岸人能緊密團結、自強不息,共同創造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當時,楊以能還特意對陳菊說:「漳州移民到臺灣的人當中,以高雄最多,兩岸真的是一家親啊!」陳菊表示贊同,並與楊以能合影留念。
楊以能表示,陳菊一定閱讀過這本書,才會一直想要來漳州看看,畢竟「陳元光隨父親陳政奉命率87姓將士入閩,這些姓氏也成為後來台海住民的主要姓氏,飲水思源,這個道理陳菊能懂」。
宏揚傳統文化兩岸共修威惠廟
官園威惠廟一直與臺灣有密切往來。早在1992年,廟宇重修時,台中李氏謁祖團(隨聖王開漳的87姓之一)、台南王竹晅就捐款襄助,此後互動不斷,日漸頻繁。
據介紹,臺灣來此進香的廟宇主要集中在高雄、台北、宜蘭、台中等地,常有聯繫的臺灣宗教團體有壯六鎮安廟、宜蘭礁溪永護廟、大林安霞宮、萬里保民宮、宜蘭礁溪保安宮、燕巢興安宮、野柳保安宮、南投陳府將軍廟、台北芝山岩惠濟宮、鳳邑「開漳聖王」廟、臺灣「開漳聖王」廟宇中區聯誼會、臺灣「開漳聖王」廟團發展協會等。
現在,威惠廟內正中主祀「開漳聖王」陳元光,神座前附祀陳元光的兒子陳、孫子陳酆、曾孫陳謨。殿左側配祀陳元光祖母魏太媽,殿右側配祀陳元光父親陳政。另外,殿內兩邊附祀李伯瑤、馬仁兩將軍。
楊以能表示,整座廟宇注重傳統文化的宏揚,如廟宇中軸線下放了磚頭,而且這些磚都要交錯「交丁」,寓意「代代有丁」。天井的深度1.28米,下面墊沙使天井帶水,寓意進來朝拜者財源廣進。天井下水道上層有5個彎,意為五子拜;下水道下層有9個彎,表示生財出貴。這「九」與「五」,應對中國傳統的九五之尊。此外,廟宇內還保存有完整的信俗,比如神明開光時,廟宇會按傳統作法到廈門的海邊進行「抓龍」儀式,並把「抓龍」的四個筐放在神像的下面,表示懷念外出洋外出之人,要保持與海外華僑、華人的聯繫。
陳元光的故事
唐代「開漳聖王」陳元光將軍生平事蹟,千餘年來總是與漳州開發史連在一起,且被漳屬民間所尊崇,並影響到臺灣。
陳元光,字廷炬,號龍湖,出生在河南固始縣。他在13歲時,泉州、潮州間「蠻獠嘯亂」,不服朝廷管束,他隨父親陳政出征到福建。陳政任嶺南行軍總管,治理嶺南地區。西元677年,陳政去世,21歲的陳元光承襲父親的職務,正式實施開闢漳州計畫。
西元686年,陳元光呈請皇帝在泉州、潮州之間設郡縣,以加強對漳州地區的封建統治。同年,漳州郡成立,並設立了漳浦、懷恩二縣。陳元光任漳州刺史,為此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漳州郡建立後,陳元光積極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大力發展手工業和商業,將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方式和耕作技術引進到這個地方,種植水稻和麻、蔗、蕉、荔、龍眼、花卉等經濟作物。
西元711年,陳元光戰死,時年54歲。漳州地區的人民對給他們帶來文明、先進和富裕的陳元光十分感激,把他尊為「開漳聖王」。陳氏家族自陳政至陳謨祖孫五代率87姓將士入閩,相繼治漳,歷時達150年,使蠻荒的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安定發展。
【完整內容請見《兩岸商情》月刊2012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