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僅26歲的Face++的行政總裁(CEO)印奇有個「小跟班」——一個用樂高積木搭起來的簡易機器人。機器人的頭部是一隻攝像頭,啟動後,它就能認出「主人」印奇。當印奇走到它面前時,攝像頭會動一下,然後印奇走它跟著走,印奇停它就停。
任何人都可以成為這款機器人的主人,只要把大頭照存儲在它的系統裡並簡單設置一下。「結合我們後台的智慧系統,未來每個攝像頭都能具備智慧識別的能力。」印奇說。北京的初冬,屋裡的暖氣開著,印奇穿一件灰色毛衣搭配同色系的寬鬆運動褲,毫不掩飾自己的遠大理想:希望Face++能成為「機器之眼」,幫機器識別人、分辨物體並記憶學習,最後實現人工智能。
自2011年成立以來,Face++一直依託深度學習和機器視覺底層技術做人臉識別。天使投資方是聯想控股旗下的綜合性專業投資孵化機構聯想之星。2011 年秋天,聯想之星的執行董事劉維找到印奇、唐文斌和楊沐時,唐文斌和楊沐仍是清華大學電腦系研究生,印奇則剛從清華本科畢業一年。他們不滿足於只發論文,一心想把實驗室中前沿的電腦視覺技術付諸產業化。
這兩年Face++發展迅速,甚至摘得了幾項國際人臉識別技術大賽的冠軍。2014年3月中旬,在世界級互聯網圖片人臉識別比賽L F W 中,Face++ 以97.27%的準確率奪得第一名,領先Facebook人臉團隊0.02%。Facebook 在2012年夏天收購了以色列人臉識別技術公司Face.com,以加強在人臉識別領域的研發。來自企業的認可也不少,根據騰訊科技此前的報道,截至目前,Face++為超過1.4萬款App提供了人臉識別技術支援。美圖秀秀、魔漫相機、世紀佳緣、聯想等一大批公司都是Face++的企業用戶。
創立3年後,默默無聞的Face++迎來了大主顧——炙手可熱的協力廠商支付平台支付寶,支付寶是螞蟻金融服務集團(簡稱螞蟻金服)旗下核心業務之一。在2014年初夏於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的GMIC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支付寶的工作人員來到Face++的小展台。「支付寶想革新互聯網金融,他們做了很多調查和比較,最後選擇Face++作為支付寶人臉支付的戰略合作夥伴,」印奇告訴記者。
人臉支付並不是一個新奇的概念,但夢想照進現實是在2013年。2013年7 月,芬蘭創業公司Uniqul推出世界首款人臉識別支付系統。一個月之後,全球最大網上支付公司貝寶(PayPal)開始在英國推廣「人臉識別」支付系統。在中國,有3億多實名用戶的支付寶率先嘗試人臉支付。
螞蟻金服安全產品技術部負責人曹愷看好人臉支付。「人臉識別技術的好處是可以隔很遠,你站在那兒,識別就能完成。在實驗室裡人臉識別技術準確率超過97%,超過人對人的識別。」
支付寶是有大資料來源頭的客戶,但是印奇心裡也在打鼓。「有些身份證照片年代久遠,和真人相比,照片上的模樣往往過於年輕,解析度也不高, _Face++能行嗎?」把支付寶的資料去私隱化、丟到Face++的系統裡,調試兩個月之後,Face++能做到在萬分之一的誤識率下,通過率高達93%至95%。這意味著Face++的人臉識別技術「可用,並且達到了金融級別的安全性」,印奇心裡的石頭終於算是落了地。
2014年10月15日,螞蟻金服分享日活動當天,支付寶在北京的798藝術區搭起了規模宏大的未來移動支付場景體驗區,Face++所在的人臉支付展台相當惹眼。現場工作人員介紹說,以後在超市、商場購物,只需在收銀台前站1秒,機器就能自動對人臉進行識別,同時從這張人臉所關聯的支付寶帳戶完成扣款,錢包都不用帶。
掌紋、指紋等識別手段對人的配合度和設備的要求都比較高,相比而言,人臉的優勢明顯。「人臉支付容易推廣,不需要特殊硬件,手機的前置攝像頭就夠用。此外,國家有非常完善的身份證底庫,也有後台的網站資料系統。」印奇說。
有了支付寶這第一個吃螃蟹的,傳統的銀行也開始行動。據印奇介紹,包括浙江網商銀行、民生銀行在內的10多家銀行已經在和Face++談合作。「跑去線下銀行網點,出示身份證,拍一張照片,都是為了證明是你本人。在手機端直接刷臉,就是實名認證了,」印奇解釋道。
2014年11月初,Face++ 宣佈完成2200萬美元的B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啟明創投、創新工廠等投資機構。
一個多月後,聯想之星的辦公室裝上了Face++的人臉識別系統迎接聖誕。系統由一隻攝像頭、一塊電子螢幕,以及一台小主機殼組成。攝像頭能捕捉來訪者的臉,和資料庫中的人臉進行對比。如果是聯想之星的員工,攝像頭下方的電子螢幕上立刻跳出員工的名字和大頭照,玻璃門自動解鎖;臨時訪客則只能望門興歎。
「當攝像頭無處不在的時候,基於人臉識別的逃犯追蹤和VIP服務推送都是好的應用場景,」印奇相信人臉識別技術大有可為。
Identity Counsel International創辦人、現代人臉識別領域的知名專家Joseph Atick卻對人臉識別技術帶來的公眾監視表示擔憂。他在《紐約時報》2014年5月17日的報道中直言,「這剝奪了每個人的匿名性,也抑制了普通人在公眾場合的正常行為。」聯想到斯諾登事件揭發的美國情報監視內幕,Atick補充說,一旦企業拿到了所有顧客的人臉資料,政府也能拿到。不過,印奇並不認為對私隱的擔憂會阻礙人臉識別技術的普及應用,「我們在每一項應用中,都非常重視私隱的保護,會通過技術手段對資料做去私隱化處理。更重要的是,要讓用戶有充份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劉維看到的不只是人臉識別,因為「其只佔圖像識別的一小塊,想像空間不夠大」。夢想成為「機器之眼」、讓機器讀懂世界的Face++團隊已經推出另一個技術平台Image++—提供人臉、文字、商品和物品等多個識別模組的圖片識別平台。「對這些品類的識別與人臉識別類似,可共用很多理論和計算框架,從一個品類遷移到另一個的成本不高。」印奇解釋道。
要識別萬物,Image++的對手是巨頭Google和百度。早在2012年,谷歌X實驗室就讓一個由1.6萬部電腦組成的網絡系統學會了識別一隻貓。這兩年,百度也在追趕。2014年5月,百度在美國加州和中國北京分別設立人工智慧研發中心和資料分析實驗室,還在矽谷招兵買馬,引入專長機器學習領域研究的吳恩達出任百度的首席科學家。2014年12月21日,在語音辨識領域一直頗有建樹的科大訊飛,也推出了人臉識別解決方案。
但總體而言,「在搜尋引擎的實際應用中,目前圖像搜索還處在早期階段,具有很大的提升和發展空間,」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芮勇說。而Image++是 否能成為挑戰巨頭的科技力量,印奇保持樂觀。「Face++先聚焦做人臉識別,再向其他品類的識別推演。Google和百度一上來就說識別萬物,著眼點太大,往往達不到用戶預期,因為用戶想識別的東西千差萬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