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不是偶然,能力才是關鍵!【能力雜誌電子報】是專業經理人暨上班族提升競爭力最佳管道! 【米奇巴克童書魔法盒】讓父母瞭解孩子思考與美感的「天賦」,陪孩子一起快樂閱讀、創意思考!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19/11/08 第44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臺北好好玩 自由的工作想像 不分你我的空間共享 — 趣工作共同工作空間
•臺北照過來 共融環境 與藝術沒有距離
自由的工作想像 不分你我的空間共享 — 趣工作共同工作空間
臺北畫刊聯合新聞網
▲「趣工作」沒有制式的公司架構,時常是靠著「一帶一」的方式執行工作任務。
【文-翁于庭 攝影-林冠良】

多數上班族的一天是往返住家與辦公室兩個固定節點,而另一群新興自由工作者的日常,則多半流連於各咖啡廳、追求順暢網路與充足插座。為了滿足這一群台北新型態的工作者,創立於2016年的「趣工作共同工作空間」(簡稱「趣工作」)是個既可以固定辦公場域,又可以接納自由工作者的地方。

經歷多年外商(online)與科技公司洗禮的「趣工作」創辦人吳宗岱,因為放不下對線下社群(offline)的好奇心,決定跳脫長久以來在電腦背後的工作環境,投入一份能與人群直接面對面的工作。一開始躍進他腦袋的想法是「旅館」,然而當他細看當時的台灣環境,發現並沒有國外早已蔚為風潮的「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提供新創團隊或自由工作者舒服的工作空間共享服務,便決定著手規畫「趣工作」。

「趣工作」提供固定式辦公隔間區域、固定式個人座位與自由席三種服務。「我們想創造舒服且能提升工作效率的地方,並期許它是有趣的。」因此在華山本館的空間設計上,採用大量的木色與黑色鐵件結構共織,以抱枕、燈飾等顏色鮮豔的小物點綴其中,創造出不失設計感但又得以減壓的氛圍。

時間: 08:00

任務:規劃一天行程

吳宗岱笑說自己的一天是被訊息「噹」醒的。一早,就有來自粉絲頁與工作群組的各類訊息。瑣碎如客人諮詢進駐空間事宜、延遲預約等,當然也會有洽談商業合作的需求來訊。吳宗岱說,「我會依照事情的迫切度,來安排我一整天的行程。」 問及是否會親下火線當小編回覆私訊,他笑說這些無可避免,且許多人指名要「老闆」回覆,客人會感覺更受重視。

時間: 09:00-18:30

任務:走動式管理、不定期的會員交流活動

9點的開店任務已交付給店長,這個時候的吳宗岱通常會到華山本館工作。「我們其實很像『服務業』。」他苦笑著說,「這也是最辛苦的地方,因為有各式各樣的客人進駐,就代表會衍生出各種需求。而現場工作是很依賴『營運』的。」舉凡清潔、門禁、修繕、準備咖啡茶水等,都是日常營運的一環。人力有限的草創階段,吳宗岱都是親力親為,除了可作為員工的榜樣,更體現了他把「趣工作」視如己出的孩子般重視。

確認空間營運正常後,吳宗岱便開始他一天的「走動式管理」——可能是幾天前安排好的商業合作洽談、正處於開發階段的新產品討論,或是與員工不定期的內部企畫與行銷會議。

綜觀「趣工作」,其實並無制式的部門架構,正式員工亦只有6名。「我們還處於成長階段,再者我們的員工都很年輕,因此我傾向採用『一帶一』制度。讓資深的與資淺的員工一起工作,除了可以迸出更多火花,也能兼顧到實際的執行層面。」吳宗岱笑說。

他認為經營「趣工作」最迷人之處在於與各式各樣的人交流,因此「趣工作」會不定時舉辦如「午餐聚會」或「下午茶時間」等會員交流活動。「進食間,你很自然地就會與他人交談。這時就有機會認識彼此,進而知道對方是哪個領域的工作者。」俯拾即是的合作交流機會,是共同工作空間很重要的功能。

「像落幕不久的中秋烤肉大會,當天露台上擠了一百多人,我和夥伴們光是場地恢復就弄到半夜。」坐擁前有華山草原、後有台北101景觀的露台,也是「趣工作」的空間特色之一。繁忙的工作之餘,能在寬敞的地方稍喘口氣,真的非常幸福。

時間: 18:30後

任務:不定期辦理講座與論壇

結束整日工作後,有人選擇回家休息,也有人留下來聆聽講座充電。「趣工作」過去舉辦過探討「社群力」、「斜槓世代」、「簡報提案」等對於創業者相當實用的講座。近期落幕的則是「同志法律稅務」,即在探討同婚通過後,完成登記的伴侶會面臨到的各種問題與義務。

「趣工作」也是全台第一個舉辦「粉紅經濟論壇」的機構。現今台灣有許多女性創業論壇,相對同志族群是缺乏的。觀察國外,舉辦LGBT相關論壇的風氣非常普遍。因此在年初,「趣工作」舉辦了「酷創未來—— 2019LGBT創業競賽」,一同見證了多元的創業力量。

吳宗岱認為,在台灣開放的風氣下,同志的創業處境與所有人相同,並無所謂特別不友善的待遇。他也鼓勵同志朋友,不要因為是同志,就窄化了自己可以做的事,畢竟創業最重要的是打造獨一無二、可被市場接納的創新產品。當然,也許能以自身最了解的同志設為最初的目標群眾,但要走得長久,便有賴之後的創新與改良。

面對台北林立的共同工作空間,吳宗岱期許「趣工作」可以在未來盡到「服務每個需求,打動更多目標族群,進而有機會為所有需求打造各自貼合的空間」。讓所有來這裡的人都能感受到在台北有所歸屬、自我提升的正面力量。

 
共融環境 與藝術沒有距離
臺北畫刊聯合新聞網
▲自閉症孩童往往因為對外界過度敏感而難以融入社會,藝統會課程讓孩子習慣接觸,使身體熟悉這種感覺。
【文□邱秉儀 圖□國家兩廳院、台北市藝術統合教育研究會】

文化平權的意義在於,任何人都能輕鬆、無負擔地享受藝文活動所帶來的豐沛能量,不因為性別、年齡、身分、族群,甚至身心障礙等因素而遭受歧視,讓每個喜愛藝術的人,都能與藝術零距離。

藝術參與不卡關

兩廳院讓劇場輕鬆自在

共融的意義在於對所有人開放」,國家兩廳院公共溝通部經理洪志蕾表示,欣賞表演不侷限於不同年齡、性別或群體,甚至是身心障礙族群。自2007年兩廳院推動「藝術零距離」計畫,邀請偏鄉孩童與長者走進劇場後,團隊不斷思考:如何打造一個劇場環境,讓所有人都能自在地欣賞演出?

於是2017 年開始,兩廳院進行劇院整修,包含改善輪椅行進動線、無障礙坡道及連結停車場的升降梯等,「當硬體到位後,我們開始思考更多面向:軟體規畫能否更進一步?」於是兩廳院開始與外界合作,提供更多能幫助理解表演的服務,協助觀眾欣賞演出時,也能跟表演者沒有距離。

兩廳院開始結合逐字稿App,在表演時推出即時輔助字幕;更為視障者提供影像口述的服務,具體作法是邀請口述老師或藝術家形容劇目如何呈現,有幾位舞者、有哪些動作,讓視障者用雙耳感受舞蹈演出之美。對於部分無法直接理解口述內容的先天視障者,工作人員在演出前亦會帶領視障者做動作、觸摸舞台,讓他們更能感受演出細節,也讓身障者與表演藝術間不再隔一道牆。

參與今年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演出的青年編舞家黃翊,親自為作品《長路》撰寫影像口述稿,再交由專業配音員配音,並安排視障朋友坐在最靠近舞台的位置,讓他們能夠清楚聽到圓形舞台運轉的聲響、感受舞者躍起,「聽到舞者奔跑時,我想像著畫面,突然覺得原本以為是阻礙的舞台刻痕,反而是助力,避免舞者跌跤,就像人生的挫折,不見得是壞事。」實際體驗後的視障朋友,開心地給予這項服務正面回應。

共融服務全年齡化

無壓力體驗藝術美好

無形的障礙並不只侷限於身體有困難的族群,對於育齡父母來說,如何和孩子一同享受藝術,也是一大煩惱,兩廳院為了讓爸媽及孩子都能「各適其所」,推出了托育服務,透過幼教與戲劇師資,帶孩子探索劇場奧妙,並在遊戲中融入劇場禮儀,讓藝術的種子在孩子心中扎根。

「藝術的美好,應該是放鬆自在!」洪志蕾說,有別於一般演出場合較為拘謹,觀眾甚至不敢起身如廁或咳嗽,兩廳院引進國外行之有年的「輕鬆自在場」,除了與藝術家事先溝通,表明現場演出時可能會有各種狀況外,座位的安排亦相較一般場次更鬆散,讓孩子、長者、自閉症及妥瑞氏症患者等無法長時間專注的族群,也能無壓力地親近藝術。

一位家有中度自閉兒的許先生坦言,孩子雖然非常喜歡參與藝文活動,但演出時往往因無法控制自身音量與肢體,全家人總不得不在他人眼光下「狼狽」離席,直到參與輕鬆自在場,一家人終於有機會待完全場,在動人的演出中,一起留下難忘的美好回憶。

發現特教孩子創造力

統合教育讓藝術零距離

除了參與藝文活動,創作也是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台北市藝術統合教育研究會(IAEA Taipei)結合舞蹈、繪畫、音樂等藝術領域,透過適切的師資帶領,身心障礙的孩童也能自由徜徉於藝術之海,去探索對他們來說原本是模糊的藝術。

藝統會總幹事姜春年在接觸自閉症孩子的過程中,發現他們身上常見的「固著」特質,例如有孩子喜歡一直畫直線,他們執著於直線的原因,是喜歡畫線時的手勢。於是他將繪畫手勢結合音樂與律動,讓孩子從各種藝術領域學習,姜春年說,「孩子在這裡接觸到不同的學習方法,甚至感受到心靈支持的力量,覺得在這裡有家的感覺。」

藝統會成軍至今8年,姜春年觀察到許多自閉症孩子自我防衛的界線強烈,包含觸覺敏感與對外界的不熟悉,因此初期他們時常會有過度激烈的反應。但隨著課程進行,孩子們跟著碰牆壁、碰草皮,與外界的接觸豐富了,身體會記得觸碰的感覺,不但不討厭,反而帶點趣味,就能漸漸習慣並融入社會。

「他們不是跟世界沒有連結,而是用另一種方法。」姜春年說,與孩子互動讓他學到不同的藝術眼光,例如有個自閉症孩子特別喜歡看閃爍的燈光,有次他順著孩子的視線望過去,才發現閃爍的燈光在特定角度下竟然如此美麗,「我從他們身上學習到以不同角度觀察與呈現藝術,他們的特別反而打破常人對藝術的觀點!」他在特殊孩童身上看見源源不絕的藝術能量,但外界往往過度保護,甚至貼標籤。

他們期待未來能成立基地,由孩子回來擔任講師或陪伴者,讓他們與社會大眾接觸,及將多年累積的藝術能量變成工作所得。「撕掉社會大眾對這些孩子貼上的弱勢標籤,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接觸,相信外界對他們會有新的看法。」姜春年堅定地說。

姜春年偶爾會想起,剛與孩子們接觸時,怯生生的小臉少見笑容,但隨著課程進展,有越來越多家長告訴他,孩子有多麼期待來上課,課間的一串笑聲或課後的一個擁抱,更是他最大的動力,讓他決定即使再辛苦,也要陪孩子一直走下去。

台北豐沛的藝文能量,豐富了你我的日常生活,藉著一步步的努力,消弭這些有形與無形的障礙,讓這座城市的每個人都能與藝術零距離。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