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評享樂•爆】提供吃、喝、玩、樂等生活消費情報,透過素人分享的角度,讓你獲得最真心、有如親臨現場的體驗分享。 【京中玉健康樂活報】打破一般人對養生費時耗力的既有印象,提供簡單有效的保健小撇步,讓您輕鬆擁有健康好生活!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1/05/24 第2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本期索引

 
特別企劃
南屯 大里 豐原 大甲 流金歲月 古意老街巡禮 

特別企

南屯老街 臺中的繁華由此開始

特別企劃

大里老街 難忘鹹菜巷 

特別企

豐原廟東老街 小吃糕餅齊飄香
cover
 
 

bar
南屯 大里 豐原 大甲 流金歲月
古意老街巡禮

文 李世珍(僑光科技大學應用華語文系副教授) 攝影 楊智仁

  大甲林氏貞孝坊
  萬和宮是南屯的信仰中心,至今已有316年的歷史。

老街宛如一段段風雲歲月中的鮮活切片,巷弄間更迭著代代不同的生活況味,每一片雕刻磚瓦都有著唐山過臺灣的人文傳奇;雖不能言語,卻忠實還原了古老的歷史現場以及工匠們的精巧藝術。誰說城市是個沒有記憶的地方?到南屯、大里、豐原廟東、大甲老街走走,大臺中美好的舊日時光,就在街上。

當傳統與現代相遇,懷舊與時尚邂逅,現代感十足的大臺中,持續以建設與文化兼具的幸福氛圍,展現宜住宜遊的迷人風華。

臺中縣市合併之後,新建設與舊文化的角力與交融,新「山、海、屯」區的老街文化再造,仍然是社區人文營造團隊最熱門的選項,社區居民的共同回憶喚起在地產業的復甦,民國100年,下一站,大臺中仍然是幸福懷舊的樂園。

懷舊喚醒保存老街意識

近年來伴隨著本土意識的抬頭,人們開始關心地方上的歷史古蹟和文化保存、先民墾殖臺灣土地的紀錄,以古早建築風格的街道喚起對老街的共同記憶。「建設能讓一座城市變大,但文化卻能讓城市變偉大」,921大地震之後,建築物傾倒毀壞,歷史建築古蹟受損嚴重,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獲得在地居民的高度認同,文化資產保存的理念、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創意,讓已走入歷史的老街,因人們對文化保存的覺醒,再度受到關注並展現風華。

在老街再造的過程中,「懷舊」是最有力的催化劑,聚落歷史文化溯源、社區資源調查、社區史、村史寫作與耆老訪談等原是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工作,如今似乎成為在地居民的主要任務。

地方信仰伴隨老街發展

  大甲鎮瀾宮
  每條老街都是以宗教信仰為發展中心。

翻開大臺中地區小有名氣的老街發展史,聚落市集商肆的繁榮,往往和漢人的集體拓墾與地方信仰圈的形成關係密切,尤其是地方信仰圈的形成,更是老街共有的特色。地方信仰中心,有撫慰人心的宗教功能;迎神賽會,有娛樂的功能;香客祭祀,有商業的功能;教忠教孝的彩繪石雕,有教育的功能;甚至廟宇的主事者,也兼負政治的功能。

南屯老街(犁頭店)萬和宮、大里杙舊街仔福興宮、豐原廟東老街慈濟宮和大甲鎮瀾宮,以其共同的媽祖信仰,凝聚居民與信徒的共同情感,也匯集了人氣與商機,聚落的範圍伴隨信仰圈的擴大而拓展。南屯老街、大里杙舊街、豐原廟東老街以及大甲老街,可說是大臺中深具歷史底蘊的4條老街,值得細細巡禮。

歲月打造特色老街風情

大臺中每條老街都有一段各自的發展史,隨著歲月的淘洗,終而形成老街文化風情的核心,更創造出老城區不可取代的特色容顏,即使現在看來有些褪色、有些滄桑,但絕對風韻獨具,難以複刻。

南屯老街,有「臺中之源」之稱,流傳下來的民俗活動很多。春節年後,媽祖誕辰前,隨著萬和宮「字姓戲」的開鑼,為期兩個月的演出,緊接著就跨進不賽龍舟的端午佳節,居民以木屐競走慶端陽,伴隨甦醒的穿山甲,守護著瀰漫榖香、餅香和豆腐香的古早味「臺中第一街」。

相傳道光初年,南屯萬和宮老二媽參加臺中旱溪樂成宮媽祖出巡,遶境結束回宮之時,鑾轎變重無法抬入宮,為迎合神意,應允每年農曆3月21日起,漳、泉、汀、溫4府聯合祭祀;26日起,犁頭店一帶張、廖、簡、江、劉、黃、何、賴、楊戴、陳、林等11字姓,行三獻禮祭祀;並集資演戲,如此神輿才得以順利進入宮內。此後每年3、4月間依例舉行祭典,日期雖未固定,但多在媽祖誕辰前夕,並在廟前戲臺演出「字姓戲」,通常連演兩個多月。目前參與南屯字姓戲演出的姓氏組織已達26姓之多。

大里杙,曾是平埔族的聚落。清雍正乾隆年間拓墾的漢移民陸續擁至,大里杙因水陸舟船運輸而繁榮一時,曾是臺灣第6大街市。河道淤塞後,繁華不再,過往面窄身長(面寬約3公尺,深40公尺左右)的連棟式營業建築物「竹竿厝」,以及區分為前段軒亭與後段商店及住家式騎樓的「亭仔腳」街屋,因在921大地震中倒塌,目前在大里杙文化館中可以找尋到大里老街過往的舊時影像。

大里杙文化館建於西元929年,原本是日治時期大里杙保正集會所,光復後(西元1945年)改為戶政事務所,後改設為村集會場所-大新社區活動中心,此建物為清水磚造的屋身,加上鋪著灰黑文化瓦的四面斜屋頂,呈現濃濃的日本風,外觀特殊,值得細細欣賞。大里路口木製的大型鹹菜桶是大里老街的入口意象,將軍二巷鹹菜味成了大里杙老街僅存的古早味。

葫蘆墩,原是岸裡社的荒涼林地,漢人的拓墾和水圳的開鑿,造就富庶豐饒的景象,日治大正9年(西元1920年)後始有「豐原」之名,至劉銘傳時代仍享有「小蘇州」之美稱。豐原宗教信仰與市街的發展息息相關,廟東媽祖廟的庶民小吃,成為城市旅遊時遊客的最愛。

大甲是平埔族道卡斯族的聚居地,自清雍正10年(西元1732年)鎮瀾宮建廟落成,到乾隆52年(西元1787年)擴建,大甲市街由鄉街轉為商業街市。順天路上深具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的「大正式」牌樓,以及鋪設淺色面磚或洗石子、風格清爽簡約的「昭和式」街屋立面,都訴說著曾經繁華的大甲市街歲月。鎮瀾宮媽祖遶境進香活動,為大甲市街帶來龐大的商機與人潮,大甲媽祖廟旁的攤販,或許早已淡忘大甲老街的古早面貌。

日本經驗激盪老街再造

老街的保存已經是當前在地居民對社區總體營造的共識,但是如何進行老街再造?除了在地的觀點與作法,國際間的經驗也值得我們借鏡與效法。日本關西歧阜縣古川町營造社區的歷程,不論是在環境景觀的營造、傳統工藝的發揚,以及祭典保存等的經驗,都給予臺灣城鄉再造新的依循方向,更激盪出省思與學習。

  青果同業
  日治昭和10年(西元1935年)出版的手繪地圖,以鳥瞰畫法呈現,本用於標識臺中州青果同業香蕉檢查所各駐地點,但整個地圖呈現出大臺中地區與周邊行政區的山川、市街等面貌。(圖片提供 南天書局)

另外,函館頗有名氣的濱海區紅瓦倉庫,是明治末期時作為商港營業用途興建,外觀保留原貌,內部改建為海鮮餐廳、酒館、購物中心、活動中心等,吸引不少觀光客。函館紅瓦倉庫與北海道小樽閒置空間再利用,傳統、西洋、現代的混搭建築風,則提供老街風華再現的模式。

大臺中地區老街,有古老的建築、有回流的人潮、有傳統與創意兼容的伴手禮,也有居民永續經營的理念,一趟老街巡禮與深度文化之旅,呈現文化藝術城的多樣風貌。

TOP

bar
帶路達人 南屯里里長 林秋潭
南屯老街

臺中的繁華由此開始
文 鍾文萍 攝影 楊智仁

南屯區位於臺中市西南端,東至上庫溪與南、西區為界,西至大肚臺地與大肚區為鄰,南接烏日,西接西屯,數百年前是彰化平原進入臺中盆地的交通要衝。當時此地是平埔族1支的巴布薩族(Babuza)世居的貓霧束社聚落,主要以狩獵維生,純樸而寧靜,雖然明鄭時期,鄭經曾派出1支軍隊在南屯區紮營,但可能因巴布薩族人數量龐大且出沒無常,僅止於駐兵,沒有進一步屯墾開發。

臺中最早開發的街市聚落

直到清康熙23年(西元1684年),經施琅力陳,康熙皇帝正式將臺灣納入清朝版圖,設郡臺灣,設立臺灣府,隸屬於福建省,自此之後,漢人大舉入墾,帶來精良的農耕技術與商業貿易。許多移民選在曾與漢人短暫接觸過的南屯區,開設許多專門製造犁田農具的店鋪,街道順理成章就叫作「犁頭店街」,即今日的南屯老街。

  萬和宮
  萬和宮是南屯老街最具代表性的廟宇。

當時中部最早的斜貫古道從彰化縣城(半線街)經南屯老街(犁頭店城)到豐原(葫蘆墩),全長共30公里,位居中途站的南屯老街不僅成為鹿港貨物轉入彰化城後,運往臺中平原的重要轉運站,也是屯兵設防的關塞及交易中心;當五期精誠路、東興路周邊還是一片杳渺水田時,此地已有了熱絡的商業活動,是臺中最早開發的街市聚落。乾隆51年(西元1786年)爆發林爽文民變,人口密集的犁頭店街淪為主戰場之一,居民傷亡慘重,隨著商業地位被鄰近的東大墩(即今日柳川、綠川之間)取代而迅速沒落,只留下古廟與數家老店,成為當年風華的活古蹟。

城市繁華的邊境

南屯老街範圍以東西向的南屯路,及南北向的萬和路為主,兩條街道形成三角交叉,稱為「三角街仔」,這個路口至今依然交通繁忙。位於街口的萬和宮又稱犁頭店聖母廟,建廟至今已有316年,為老街最重要的信仰中心,廟貌巍峨、古色蒼茫,並設有導覽服務,可以作為認識老街很好的起點。

  米麩店
  中南米麩店、永和布行等連續5幢店舖,是街上保存最好的連棟街屋建築。

南屯里長林秋潭說,街上的菜市場、棉被店、米麩店、麵店、糕餅鋪,都是在地人從小吃到大的老字號,是體驗老街風味的最佳去處。例如麻芛,指的是黃麻改良培育出新品種的嫩葉和嫩芽,為臺中地區特有的傳統食材,一般用來料理夏日消暑湯品,對臺中人來說是無可取代的家鄉味。早期在臺中盆地到處都有種植麻芛,隨著農地大幅縮減,如今只在農田較多的南屯還有較大面積的種植。街上的老餅店發揮巧思,將麻芛製成太陽餅、狀元糕,街角的茶館則煮成麻芛奶茶,特有的草葉香使得茶餅風味分外清甜,很受歡迎。

沿街慢慢走,中西合璧的樓房、低矮土埆厝毗連並立,每1戶都見證了老街的歷史。其中,從中南米麩店、永和布行以下的連續5幢店鋪,是街上保存最好的連棟街屋建築,兩層樓高的紅磚水泥樓房當年同屬1個地主所有,氣派不在話下。對角的茶館則是19世紀盛行的磚造巴洛克建築,牌樓立面雕工華麗,仍維持著亭仔腳的空間氛圍,古典而雅致。續往下走,會看到碩果僅存的慶隆犁頭店、手寫春聯鋪、種苗店......老街像是置外於城市繁華的邊境,舊時的悠閒、純樸與人情氛圍,在這裡依然如影隨形......

端午時節熱鬧踩街去!

文 田樂
南屯老街古稱「穿山甲穴」,傳說在墾荒時期,有1隻金色的「鯪鯉」(穿山甲) 因鑽入犁頭店老街地底下而得以生存。先民對於這種嗜睡的動物,深信其一旦不醒,會為子孫帶來災難。尤其端午時節天氣酷熱,最容易讓穿山甲昏睡,因此要用各種方法震醒穿山甲,讓牠「翻身」,長老也認為只要穿山甲持續「翻身」,地方必定人才輩出。沿襲至今,演變成在端午節正午,里民們以長木屐競走「驚嚇」穿山甲,令牠不斷「翻身」,過程中並舉辦各式民俗才藝活動,如:打陀螺、抬轎比賽、鐵圓框慢行、拔河等等,為端午節增添不少熱鬧氣氛。

TOP

 
 

bar
帶路達人 大里杙文化工作室 林永達
大里老街

難忘鹹菜巷

  大里倒栽榕
  老街的「倒栽榕」老樹即昔日航運碼頭舊址。

很多人聽過「一府、二鹿、三艋舺」,卻鮮少知道「四竹塹、五諸羅、六大里杙」。大里原是平埔族居住的荒埔地,清雍正、乾隆年間,臺灣原住民歸順清廷,大陸移民大量湧入,大里與犁頭店(今南屯)、四張犁(今北屯),都是臺中盆地最早開發的地區。大里由於獨有舟楫交通上的便利,很快成為臺中盆地最富庶的地區。

清代全臺第6大街市

當時大里溪河面寬約1公里,航運碼頭就位於現今老街的「倒栽榕」老樹附近。商人搭竹筏溯大里溪而上,到本地做生意,由於溪水湍急,抵達碼頭後,竹筏得緊繫著木樁才不會被沖走,平埔族語叫這種繫舟筏的小木椿為「杙」,「大里杙」地名於是不脛而走。船隻往來頻繁帶動人氣,漸漸在俗稱「舊街仔」的大里老街上形成村落,古稱「渡船頭」。到了同治年間,大里杙已聚集兩萬多人口,商行林立,屋瓦相連,躍升為全臺第6大街市,盛極一時。

  大里慶源堂
  昔日首富林家慶源堂祖厝還保留古風樣貌,樸素清爽。

早期的移民中,以來自褔建漳州居多,其中又以林姓家族最為人多勢眾。當地富豪之一的林爽文,由於不滿清廷統治,乾隆39年(西元1774年)加入天地會,成為臺灣北路領袖,積極展開反清活動。乾隆51年至53年(西元1786~1788年),臺灣爆發滿清統治時期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農民起義事件,讓清廷幾乎招架不住,奮戰3年才將亂事平定。之後為了殺雞儆猴,臺中盆地每個聚落都被官軍放火焚燒,大里杙、犁頭店等商業地位一落千丈,大里林家百多頃家族墾地被抄封,族人四散逃亡。為了避禍,其中1支舉家遷移霧峰,成為日後霧峰林家的起源。

幽幽古風慶源堂

歷經戰禍的大里老街,原本多數都還保留著傳統木造、磚造與土埆厝等老式建築, 但921大地震後,街區中段較完整的亭仔腳及街屋損毀嚴重,目前已沒有完整的區段建築,唯有林家大堂仍維持原貌。長年從事大里文史調查的林永達說,從前林家可是當地首富,九連幢的屋厝分別經營油、布、米、樟腦等買賣,就像百貨公司一樣商品齊全。後代子孫分家後,九連幢的宅第也跟著進行不同程度的裝修,唯有祖厝還保留著紅磚屋、雕花木門、屏風、陶燒窗櫺的古風樣貌,打理得樸素清爽。

大里老街街屋是清代中末時期傳統造型,店面十分狹窄,是因為以前大里地價寸土寸金,店家只好縮小店鋪寬度以降低成本;縱深卻又深又長,足足有一般街屋的3倍,因此很多都是「住商合一」,前面店鋪,後面住家,連水井都不外求,直接在屋子天井開挖,足見面積之大。

「亭仔腳」式騎樓也是特色之一。與一般騎樓最大的不同點,就是騎樓和房屋屋簷結構各自分開,有點像是從屋裡延伸出來的半露天廊道,洋化氣派。只是街上唯一留存的「亭仔腳」已在去年拆除,實在非常可惜。

  鹹菜餅
  大里有全臺唯一的鹹菜餅。(攝影/柯乃文)

鹹菜巷淡入歷史

街的另一頭坐落著信仰中心福興宮以及西元1929年日治時期所建的「大里杙保正集會所」,後者已改成「大里杙文化館」,展示大里文物史料。福興宮旁的將軍二巷,以前是大里有名的「鹹菜巷」。林永達說,大里客家人口眾多,以前客家農民為增加收入,常在春節前種植芥菜再醃漬成鹹菜出售,多數集中在將軍巷進行加工,遍地都是醃菜用的大木桶,因此被戲稱為「鹹菜巷」。後來大里逐漸轉型成工商業為主的新市鎮,醃菜地位被新竹、苗栗取代,醃菜工廠只剩下一兩家,且早已改成更耐用的塑膠桶,古味盡失。倒是糕餅業者腦筋動得快,研發出鹹鹹甘甘的「鹹菜餅」,以鹹菜、老薑、香菇為內餡,再印上「大里杙」字樣,將民俗鹹菜變成具有在地客家特色的精緻小點,是大里之旅的必買名產。

TOP

bar
帶路達人 豐原慈濟宮委員 郭銘勳
豐原廟東老街

小吃糕餅齊飄香

大甲老街因廟而興旺,豐原廟東老街也有著相似的崛起背景;不同的是,後者不以歷史、建築取勝,卻以美食名滿全臺,街上許多老字號小吃攤、糕餅店,名氣甚至比老街本身更為響亮!

臺灣糕餅重要發源地

慈濟宮委員郭銘勳表示,廟東老街其實不是一條街,指的是豐原區中正路167巷周邊的街區,因位於慈濟宮東側而得名。

豐原小吃與糕餅為何特別有名?這得從頭說起。豐原舊名「葫蘆墩」,傳說在今日市中心與下南坑有兩三個小土墩,因形似葫蘆而得名。日治時期因此地物產豐富,便將中國賜給日本的古印璽「豐葦之原、瑞穗之國」取其中「豐原」二字,成為今日地名的由來。大甲溪下游沖積平原附近鄉鎮擁有肥沃的黑土,所產的稻米、蔗糖、小麥、綠豆均是上等原料,形成豐原多元休閒飲食文化的有利條件。

由於製餅原料取得方便,日治時期在豐原設立了麵粉工廠。當時豐原還是中部三大林場木材的集散地,有許多日本人在此工作生根,糕餅業者為吸引日本人上門,紛紛努力開發出各種鹹甜點心,奠定了「餅都」、「糕餅之鄉」的殷實基礎。

  豐原慈濟宮
  香火鼎盛的慈濟宮,是促成廟東小吃街興起的推手。

廟街變市集

慈濟宮也是豐原美食業的重要推手。地方大廟慈濟宮在清朝雍正年間創建,賣香火、吃食的各類商店、攤商以廟為中心做起營生。郭銘勳說,由於香火鼎盛,信徒絡繹不絕,光復前後,廟埕前已陸續聚集許多攤販擺攤做生意,人潮雜沓、市聲鼎沸,經常妨礙信眾朝拜不說,也侵犯了廟堂的神聖性。因此民國73年,廟方決意擴建,重新鋪設寬闊平坦的廟埕與建立巍峨牌樓,並在廟東側的畸零地闢出22處固定攤位,將攤販遷移至此,讓店家搭棚架屋自成一區。由於人潮集中、生意興隆,絕大多數的店家一租就是數十年,把攤位當作祖傳事業在經營,有「庶民味覺殿堂」之稱,至今依舊是豐原美食特產的大本營,範圍更往外延伸至中正路、府前街一帶,吃食琳琅滿目,是中外遊客必訪的廟街經典市集。

  豐原小吃街2
  廟東小吃街一入夜就人潮洶湧。

小吃糕餅富含豐饒滋味

從街口大排長龍的菱角酥開始,永芳亭扁食、清水排骨麵、廟東壽司屋、正老牌肉丸、清蒸蝦仁肉圓等,都是不吃可惜的名店,尤其清水排骨麵,更是人氣超旺,是許多人必吃美食。最後再到金樹冰果室喝杯鳳梨汁甜甜嘴,堪稱經典的老街美食行程。口味道地、份量實在,吃得簡單飽足又划算,在這物價飛漲的時代,十分符合小氣食神的算盤。

由於廟東老街與中正路的糕餅街地理位置連為一體,吃完小吃,再轉到中正路的糕餅街嘗嘗糕餅滋味,已是廟東老街之行的延伸玩法。

豐原糕餅從明治13年(西元1900年)人稱「阿水伯」的呂水創立雪花齋開始,接著昭和10年(西元1935年)義華餅行前身的「秋月堂?子鋪」在豐原火車站成立,民國29年,寶泉餅店第2代老闆遠赴日本學習製作大福麻糬......豐原可以說是臺灣糕餅業發源地。餅店雲集的中正路則有「糕餅街」之稱,六、七家老餅店,近百年來,因應時勢發展出各有所長的產品:雪花餅、鹹蛋糕、冰沙餅、綠豆椪、鳳梨酥、和?子、祖餅等,展現了珍貴的文化記憶與在地豐饒滋味;吃著逛著,豐原百年輝煌時光,彷彿從未消逝。

TOP

 
  完整文章請見:《悅讀大臺中》五月號 NO.2  
  訊息公告  
 
Android 陣營能否在平板電腦市場趕上 iPad 2?
個人電腦相關廠商在平板電腦市場與 iPad 2 強力競爭時,除了強調對手的缺點、並主打「比 iPad 2 更輕更薄更便宜」之外,更別出心裁的產品區隔有其必要性。

選低熱量又容易飽的食物 就會瘦
如在沙拉裡添加番茄、鷹嘴豆、小黃瓜、甜椒和其他蔬菜,就是一道低卡路里的正餐。請使用脫脂沾醬、檸檬汁或蘋果醋,避免使用一般含油的沾醬。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