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special.jpg)
南屯 大里 豐原 大甲 流金歲月
古意老街巡禮
文 李世珍(僑光科技大學應用華語文系副教授) 攝影 楊智仁
|
![大甲林氏貞孝坊](a8.jpg) |
|
萬和宮是南屯的信仰中心,至今已有316年的歷史。 |
老街宛如一段段風雲歲月中的鮮活切片,巷弄間更迭著代代不同的生活況味,每一片雕刻磚瓦都有著唐山過臺灣的人文傳奇;雖不能言語,卻忠實還原了古老的歷史現場以及工匠們的精巧藝術。誰說城市是個沒有記憶的地方?到南屯、大里、豐原廟東、大甲老街走走,大臺中美好的舊日時光,就在街上。
當傳統與現代相遇,懷舊與時尚邂逅,現代感十足的大臺中,持續以建設與文化兼具的幸福氛圍,展現宜住宜遊的迷人風華。
臺中縣市合併之後,新建設與舊文化的角力與交融,新「山、海、屯」區的老街文化再造,仍然是社區人文營造團隊最熱門的選項,社區居民的共同回憶喚起在地產業的復甦,民國100年,下一站,大臺中仍然是幸福懷舊的樂園。
懷舊喚醒保存老街意識
近年來伴隨著本土意識的抬頭,人們開始關心地方上的歷史古蹟和文化保存、先民墾殖臺灣土地的紀錄,以古早建築風格的街道喚起對老街的共同記憶。「建設能讓一座城市變大,但文化卻能讓城市變偉大」,921大地震之後,建築物傾倒毀壞,歷史建築古蹟受損嚴重,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獲得在地居民的高度認同,文化資產保存的理念、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創意,讓已走入歷史的老街,因人們對文化保存的覺醒,再度受到關注並展現風華。
在老街再造的過程中,「懷舊」是最有力的催化劑,聚落歷史文化溯源、社區資源調查、社區史、村史寫作與耆老訪談等原是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工作,如今似乎成為在地居民的主要任務。
地方信仰伴隨老街發展
|
![大甲鎮瀾宮](a3.jpg) |
|
每條老街都是以宗教信仰為發展中心。 |
翻開大臺中地區小有名氣的老街發展史,聚落市集商肆的繁榮,往往和漢人的集體拓墾與地方信仰圈的形成關係密切,尤其是地方信仰圈的形成,更是老街共有的特色。地方信仰中心,有撫慰人心的宗教功能;迎神賽會,有娛樂的功能;香客祭祀,有商業的功能;教忠教孝的彩繪石雕,有教育的功能;甚至廟宇的主事者,也兼負政治的功能。
南屯老街(犁頭店)萬和宮、大里杙舊街仔福興宮、豐原廟東老街慈濟宮和大甲鎮瀾宮,以其共同的媽祖信仰,凝聚居民與信徒的共同情感,也匯集了人氣與商機,聚落的範圍伴隨信仰圈的擴大而拓展。南屯老街、大里杙舊街、豐原廟東老街以及大甲老街,可說是大臺中深具歷史底蘊的4條老街,值得細細巡禮。
歲月打造特色老街風情
大臺中每條老街都有一段各自的發展史,隨著歲月的淘洗,終而形成老街文化風情的核心,更創造出老城區不可取代的特色容顏,即使現在看來有些褪色、有些滄桑,但絕對風韻獨具,難以複刻。
南屯老街,有「臺中之源」之稱,流傳下來的民俗活動很多。春節年後,媽祖誕辰前,隨著萬和宮「字姓戲」的開鑼,為期兩個月的演出,緊接著就跨進不賽龍舟的端午佳節,居民以木屐競走慶端陽,伴隨甦醒的穿山甲,守護著瀰漫榖香、餅香和豆腐香的古早味「臺中第一街」。
相傳道光初年,南屯萬和宮老二媽參加臺中旱溪樂成宮媽祖出巡,遶境結束回宮之時,鑾轎變重無法抬入宮,為迎合神意,應允每年農曆3月21日起,漳、泉、汀、溫4府聯合祭祀;26日起,犁頭店一帶張、廖、簡、江、劉、黃、何、賴、楊戴、陳、林等11字姓,行三獻禮祭祀;並集資演戲,如此神輿才得以順利進入宮內。此後每年3、4月間依例舉行祭典,日期雖未固定,但多在媽祖誕辰前夕,並在廟前戲臺演出「字姓戲」,通常連演兩個多月。目前參與南屯字姓戲演出的姓氏組織已達26姓之多。
大里杙,曾是平埔族的聚落。清雍正乾隆年間拓墾的漢移民陸續擁至,大里杙因水陸舟船運輸而繁榮一時,曾是臺灣第6大街市。河道淤塞後,繁華不再,過往面窄身長(面寬約3公尺,深40公尺左右)的連棟式營業建築物「竹竿厝」,以及區分為前段軒亭與後段商店及住家式騎樓的「亭仔腳」街屋,因在921大地震中倒塌,目前在大里杙文化館中可以找尋到大里老街過往的舊時影像。
大里杙文化館建於西元929年,原本是日治時期大里杙保正集會所,光復後(西元1945年)改為戶政事務所,後改設為村集會場所-大新社區活動中心,此建物為清水磚造的屋身,加上鋪著灰黑文化瓦的四面斜屋頂,呈現濃濃的日本風,外觀特殊,值得細細欣賞。大里路口木製的大型鹹菜桶是大里老街的入口意象,將軍二巷鹹菜味成了大里杙老街僅存的古早味。
葫蘆墩,原是岸裡社的荒涼林地,漢人的拓墾和水圳的開鑿,造就富庶豐饒的景象,日治大正9年(西元1920年)後始有「豐原」之名,至劉銘傳時代仍享有「小蘇州」之美稱。豐原宗教信仰與市街的發展息息相關,廟東媽祖廟的庶民小吃,成為城市旅遊時遊客的最愛。
大甲是平埔族道卡斯族的聚居地,自清雍正10年(西元1732年)鎮瀾宮建廟落成,到乾隆52年(西元1787年)擴建,大甲市街由鄉街轉為商業街市。順天路上深具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的「大正式」牌樓,以及鋪設淺色面磚或洗石子、風格清爽簡約的「昭和式」街屋立面,都訴說著曾經繁華的大甲市街歲月。鎮瀾宮媽祖遶境進香活動,為大甲市街帶來龐大的商機與人潮,大甲媽祖廟旁的攤販,或許早已淡忘大甲老街的古早面貌。
日本經驗激盪老街再造
老街的保存已經是當前在地居民對社區總體營造的共識,但是如何進行老街再造?除了在地的觀點與作法,國際間的經驗也值得我們借鏡與效法。日本關西歧阜縣古川町營造社區的歷程,不論是在環境景觀的營造、傳統工藝的發揚,以及祭典保存等的經驗,都給予臺灣城鄉再造新的依循方向,更激盪出省思與學習。
|
![青果同業](a11.jpg) |
|
日治昭和10年(西元1935年)出版的手繪地圖,以鳥瞰畫法呈現,本用於標識臺中州青果同業香蕉檢查所各駐地點,但整個地圖呈現出大臺中地區與周邊行政區的山川、市街等面貌。(圖片提供 南天書局) |
另外,函館頗有名氣的濱海區紅瓦倉庫,是明治末期時作為商港營業用途興建,外觀保留原貌,內部改建為海鮮餐廳、酒館、購物中心、活動中心等,吸引不少觀光客。函館紅瓦倉庫與北海道小樽閒置空間再利用,傳統、西洋、現代的混搭建築風,則提供老街風華再現的模式。
大臺中地區老街,有古老的建築、有回流的人潮、有傳統與創意兼容的伴手禮,也有居民永續經營的理念,一趟老街巡禮與深度文化之旅,呈現文化藝術城的多樣風貌。
TOP
![bar](special.jpg)
帶路達人 南屯里里長 林秋潭
南屯老街
臺中的繁華由此開始
文 鍾文萍 攝影 楊智仁
南屯區位於臺中市西南端,東至上庫溪與南、西區為界,西至大肚臺地與大肚區為鄰,南接烏日,西接西屯,數百年前是彰化平原進入臺中盆地的交通要衝。當時此地是平埔族1支的巴布薩族(Babuza)世居的貓霧束社聚落,主要以狩獵維生,純樸而寧靜,雖然明鄭時期,鄭經曾派出1支軍隊在南屯區紮營,但可能因巴布薩族人數量龐大且出沒無常,僅止於駐兵,沒有進一步屯墾開發。
臺中最早開發的街市聚落
直到清康熙23年(西元1684年),經施琅力陳,康熙皇帝正式將臺灣納入清朝版圖,設郡臺灣,設立臺灣府,隸屬於福建省,自此之後,漢人大舉入墾,帶來精良的農耕技術與商業貿易。許多移民選在曾與漢人短暫接觸過的南屯區,開設許多專門製造犁田農具的店鋪,街道順理成章就叫作「犁頭店街」,即今日的南屯老街。
|
![萬和宮](a7.jpg) |
|
萬和宮是南屯老街最具代表性的廟宇。 |
當時中部最早的斜貫古道從彰化縣城(半線街)經南屯老街(犁頭店城)到豐原(葫蘆墩),全長共30公里,位居中途站的南屯老街不僅成為鹿港貨物轉入彰化城後,運往臺中平原的重要轉運站,也是屯兵設防的關塞及交易中心;當五期精誠路、東興路周邊還是一片杳渺水田時,此地已有了熱絡的商業活動,是臺中最早開發的街市聚落。乾隆51年(西元1786年)爆發林爽文民變,人口密集的犁頭店街淪為主戰場之一,居民傷亡慘重,隨著商業地位被鄰近的東大墩(即今日柳川、綠川之間)取代而迅速沒落,只留下古廟與數家老店,成為當年風華的活古蹟。
城市繁華的邊境
南屯老街範圍以東西向的南屯路,及南北向的萬和路為主,兩條街道形成三角交叉,稱為「三角街仔」,這個路口至今依然交通繁忙。位於街口的萬和宮又稱犁頭店聖母廟,建廟至今已有316年,為老街最重要的信仰中心,廟貌巍峨、古色蒼茫,並設有導覽服務,可以作為認識老街很好的起點。
|
![米麩店](a9.jpg) |
|
中南米麩店、永和布行等連續5幢店舖,是街上保存最好的連棟街屋建築。 |
南屯里長林秋潭說,街上的菜市場、棉被店、米麩店、麵店、糕餅鋪,都是在地人從小吃到大的老字號,是體驗老街風味的最佳去處。例如麻芛,指的是黃麻改良培育出新品種的嫩葉和嫩芽,為臺中地區特有的傳統食材,一般用來料理夏日消暑湯品,對臺中人來說是無可取代的家鄉味。早期在臺中盆地到處都有種植麻芛,隨著農地大幅縮減,如今只在農田較多的南屯還有較大面積的種植。街上的老餅店發揮巧思,將麻芛製成太陽餅、狀元糕,街角的茶館則煮成麻芛奶茶,特有的草葉香使得茶餅風味分外清甜,很受歡迎。
沿街慢慢走,中西合璧的樓房、低矮土埆厝毗連並立,每1戶都見證了老街的歷史。其中,從中南米麩店、永和布行以下的連續5幢店鋪,是街上保存最好的連棟街屋建築,兩層樓高的紅磚水泥樓房當年同屬1個地主所有,氣派不在話下。對角的茶館則是19世紀盛行的磚造巴洛克建築,牌樓立面雕工華麗,仍維持著亭仔腳的空間氛圍,古典而雅致。續往下走,會看到碩果僅存的慶隆犁頭店、手寫春聯鋪、種苗店......老街像是置外於城市繁華的邊境,舊時的悠閒、純樸與人情氛圍,在這裡依然如影隨形......
端午時節熱鬧踩街去!
文 田樂
南屯老街古稱「穿山甲穴」,傳說在墾荒時期,有1隻金色的「鯪鯉」(穿山甲) 因鑽入犁頭店老街地底下而得以生存。先民對於這種嗜睡的動物,深信其一旦不醒,會為子孫帶來災難。尤其端午時節天氣酷熱,最容易讓穿山甲昏睡,因此要用各種方法震醒穿山甲,讓牠「翻身」,長老也認為只要穿山甲持續「翻身」,地方必定人才輩出。沿襲至今,演變成在端午節正午,里民們以長木屐競走「驚嚇」穿山甲,令牠不斷「翻身」,過程中並舉辦各式民俗才藝活動,如:打陀螺、抬轎比賽、鐵圓框慢行、拔河等等,為端午節增添不少熱鬧氣氛。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