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道地小吃特搜
認識一個城市,從市場美食開始,
不管身處世界哪個地方,鄰近市場一定找得到最道地的傳統小吃,
尤其在以小吃聞名的臺灣,走一趟傳統市場,一定能夠滿足口腹之慾。
|
 |
沒有菜單的楊媽媽立食,對待顧客的料理宛如對待一家人的晚餐,顧客的讚美和鼓勵是最大的回饋。 |
|
第二市場 中市小吃勝地
位於臺中西區的第二市場又稱為「貴族市場」,日治時期日本人和美軍協防時期在臺美軍均在此購買進口貨,之後又成為臺中地區魚肉蔬果的批發集散地。物換星移,今日已看不見昔日光景,但卻轉變為小吃勝地,是美食節目的常客。
楊媽媽立食
「我可以經由這個鮪魚肚,看到鮪魚在深海中奮力游泳的景象,並嘗到大海的滋味。」還記得日本美食漫畫《將太的壽司》裡,當將太吃到一塊新鮮肥美的鮪魚肚時,內心波濤洶湧,感動到痛哭流涕的畫面嗎?
如果你有幸吃到一塊「楊媽媽立食」的黑鮪魚握壽司和年節新到貨的老滷南非鑽石鮑,就會立刻明白將太的心情。一口吞下,鮪魚肚豐富的油脂,與細青蔥、哇沙米巧妙結合,透過手掌細微的溫度,頓時之間,鮪魚在口腔內天旋地轉,世界因而大不同。
隱藏在第二市場裡的楊媽媽立食被稱為「被罰站也值得的好滋味」,靈魂人物楊媽媽不愧是箇中高手,一手熟練地製作握壽司,一手算帳,還要一邊指揮和招呼客人,楊媽媽說:「如果握壽司上頭有配料就千萬不要沾醬,即便沾醬,也只能從背面的魚肉蜻蜓點水似地沾一下,才不會破壞了壽司的原味……」
曾經從事教職的楊媽媽,為了女兒放棄事業,回家幫夫家販賣魚貨,卻無心插柳地開創出新事業,她回憶,當初不過是自家晚餐上的料理,被熟客看見了,熱情的楊媽媽邀約共食,卻一試成主顧,後來,演變成只接受熟客預約,如今卻欲罷不能,因為市場地方狹窄,幾乎只能站著吃,才有「立食」的構想,但要吃得到,得靠機運和努力,因為一天只接受一組幸運兒預約,否則只能直接到攤位前等待碰運氣囉。
上菜了!餐盤上的綠色芥末帶著微笑。沒有菜單的楊媽媽立食,對待顧客的料理宛如對待一家人的晚餐,顧客的讚美和鼓勵是最大的回饋。楊媽媽說:「我不但賺到錢,更賺到了愛。」
福州意麵
八十二歲的趙清水熟練地包著餛飩,兒子趙善棋的手也沒停過,趕忙迎接今天中午的第一批客人。趙家的福州意麵餛飩已經傳到第五代了,趙善棋說,當初曾祖父唐山過臺灣,帶著包餛飩的手藝來到臺中,那時臺中還沒有人吃過餛飩呢!
趙家第一代原本在第二市場六角樓前空地,一根扁擔、一桶水和木炭、一個麵攤子就是全部。雖然現在已有店面,但仍秉持古法,福州意麵所使用的材料完全是店家自製,高筋麵粉手工麵條、新鮮現撈旗魚做的魚丸、特製肉燥醬,餛飩是用黑豬後腿肉包的,吃碗餛飩乾意麵和綜合魚丸湯,是許多人自小的回憶,即便離開家鄉,只要回來,一定會到福州意麵報到。
|
 |
「嵐」肉燥專賣店的明星商品--肉丸子飯。 |
|
李海魯肉飯、「嵐」肉燥專賣店
魯肉飯是市井小民最親近的料理,第二市場裡魯肉飯攤家不少,但以營業六十多年的李海魯肉飯最有名氣,每天從晚上五點到次日清晨五點,人潮綿延不斷,是許多臺中人吃晚餐或消夜的首選,更是去國多年的遊子回鄉必嘗的小吃。
李海魯肉飯分為爌肉飯與肉燥飯,爌肉飯是用肥瘦分布勻稱的五花肉製作,肥肉滷得軟腴不膩,瘦肉Q嫩不柴,稍微用筷子一撥,立即肥瘦分離。李海滷肉沒有使用過多的辛香料,入味卻不重味,肉質的好壞入口即可分曉;肉燥飯則是利用製作爌肉時的碎肉料理而成,不管是爌肉飯或是肉燥飯,配上一碗白飯或幾碟小菜,就是過癮又飽足的一餐。
除了老店李海魯肉飯外,還有一家民國81年營業的「嵐」肉燥專賣店,每天不到中午就大排長龍,不誇張,人龍排到需要拿號碼牌等待點餐。
這裡的明星商品當屬梅花肉和肉丸子飯,經常不到12點就已經售完,和一般魯肉飯不同,梅花肉飯是整片的梅花肉切片,肥瘦適中的黃金比例,咬起來不但不油膩,還相當紮實滑順好入口,而肉丸子裡絞肉混和著蔥花和黑胡椒的香氣逼人,讓人忍不住一碗接一碗。
老賴茶棧
來到第二市場,吃完小吃,來杯老賴紅茶是最經典的搭配。已有三十多年的老賴茶棧,在第二市場是個不起眼的兩坪小攤,店內只有簡單的鐵製冰櫃,卻常吸引大排長龍的客人,成為第二市場獨特的景象,許多外地客到了第二市場找不著老賴紅茶,行家會指點你,找人龍就對了。
老賴紅茶選用的是埔里紅茶,以手工調製,茶與水的比例拿捏得恰恰好,入口清爽不甜膩,喝得到傳統紅茶的好滋味,是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飲品之一。許多在地的臺中人,夏日外地親友來訪,都會到第二市場買幾杯老賴紅茶待客。
除了紅茶,老賴的豆漿也頗有口碑,與紅茶搭配自成一股特殊風味,創意十足,也是店內的熱銷飲品。
|
 |
歷史悠久的第五市場不被時代潮流擊退,依舊是老臺中人的最愛之一。 |
|
第五市場 正港老滋味
第五市場鄰近忠孝國小,市場內賣生鮮魚肉蔬果;市場外,一邊賣熟食小吃一邊賣日常生活用品,所以有人又稱它為「第五百貨」。因為多樣化的選擇,讓歷史悠久的第五市場不被時代潮流擊退,依舊是老臺中人的最愛之一。
陳記蚵仔麵線、阿義紅茶、蚵仔粥
「在第五市場,愈濃稠,愈會賺錢。」一位住在第五市場附近的民眾說。說也奇怪,光是第五市場旁總共就有四家賣麵線糊的店家,而且每一家都擁有死忠顧客,儼然是蚵仔麵線的一級戰區。
據說,最早開業的是原本開在附近宿舍區大榕樹下的「陳記」,現在位於自立街的大門牆上還掛著「1989年建立,僅此一家,別無分號」的招牌。陳記的麵線糊分蚵仔、大腸、肉羹三種,可以任意搭配,特製的沙茶醬讓口感層次更豐富。「每隔一陣子就會想吃他們家的麵線。」住在北區的顧客大老遠來打包了整整十碗回家,就是這樣的好口碑,讓麵線在第五市場歷久不衰。
附近的阿義紅茶冰,以傳統古法烹煮,茶中帶著淡淡的焦香味,與蚵仔麵線是超完美搭配。此外,阿義的酸梅湯和楊桃汁都是依循古法煉製的人氣商品,不喝不可。
另外不可錯過的還有蚵仔粥,料多豐富、大顆飽滿的東石蚵仔,搭配著滿滿一碗金黃色的油蔥和翠綠色的芹菜,湯汁吸附著蚵仔的鮮甜,滿足了旅人的胃,而且不只蚵仔粥好吃,紅燒肉、米腸、肉捲、炸豆腐等配菜更是一絕,紅糟肉要先以中藥粉醃過,肉捲的腸衣更需多次清洗乾淨,體現了費工實在的料理功夫。
向上&水湳市場 麵食飄香
水餃與鍋貼是很多外省家庭日常與年節必備的主食之一,水餃貴在外皮Q滑、內餡飽滿,而鍋貼的最高級莫過於如雪花般的外皮,一口咬下「喀滋」作響,內餡卻依舊會爆湯汁,水湳小六鍋貼與老牌向上水餃便是最佳代表。
|
 |
水湳市場的小六鍋貼外皮如雪花,一口咬下「喀滋」作響。 |
|
小六鍋貼
鄰近大鵬路眷村,隱身長安路水湳市場內的「小六鍋貼」,雖然開業時間不過十年,來自眷村的余天瑞夫婦,一身好手藝可是自小傳襲自上一輩祖傳的好味道,由祖父傳給父親,再由父親傳給兒女,代代相傳,卻精益求精。
老闆娘馮塏方一邊包著特殊元寶造型的鍋貼一邊說,很多人看到小六鍋貼都感到奇怪,一般鍋貼都是長條型的,獨獨這家鍋貼是圓的,像個金元寶。她笑說:「這是為了不讓湯汁流出來的秘訣啦,是用大骨熬製了二十個小時的肉凍精華。」難怪,明明是鍋貼,不是湯包,咬下去卻會噴湯汁,令人驚豔。
另外,帶著淡淡小麥香的酥脆外皮也是其成功秘訣。余老闆說這可是用特製的小麥老麵粉水製成,酥脆好吃的關鍵在於水與麵粉的比例,依照每日的天氣,溫度不同,比例大不同。「家學淵源」的余老闆,職業軍人退役後開了這家鍋貼店,每天下午一點半營業,每週四公休,手工限量兩千個鍋貼賣完為止,老饕們下手可要快狠準才行。
向上水餃
庶民美食,首要便宜。物價高漲的年代,在都會中心居然還可以吃得到一顆兩元的水餃,數十年如一日,便宜就是它的主張。
向上市場是兩元水餃發跡的始祖,即至今日,雖然由一家變成兩家,但仍舊堅持每顆水餃兩元,而且材料內餡不縮水。小巧可愛的水餃,幾乎可以整顆入口,搭配一碗二十元的酸辣湯,一餐不到五十元就可以填飽肚子。
每天中午以後,不管是不是用餐時間,向上水餃總是擠滿川流不息的人潮,因為,在抗漲的年代,套一句行話,是CP值很高的庶民小吃。
大甲第一市場 道地美食歷久不衰
大甲第一市場因為緊鄰著香火鼎盛的鎮瀾宮,來往香客絡繹不絕,是小吃的主要集散地,豆花、燒餅、粉腸以及各種道地臺灣美食,令所有香客和當地居民口齒留香、津津樂道。
香傳四十年豆花攤
大甲順天路148號旁的巷口處有一豆花攤,已經賣了四十年,每天早上六點開始營業,中午一點就賣完,只賣兩種豆花、一種配料,冰和熱,花生是唯一的主角。原始的單純,卻保持著最初始的好滋味。
傳統手工熱豆花帶著微微焦香味,老闆娘顏小姐說,這是遵循古法煮豆漿時自然產生的焦炭味,吃一口,卻又品出淡淡清香的糖水味,再一次詢問,這令人口齒留香的糖水是以滾水熬煮後自然擱置變涼,完全不添加清水。
有別於熱豆花,布丁冰豆花吃起來可是完全不同,有點類似杏仁豆腐。熱豆花軟滑,冰豆花Q彈,各擅勝場。
|
 |
大甲城燒餅店(原大成早餐店)是大甲家喻戶曉的素食早餐鋪。 |
|
大甲城燒餅
位於大甲鎮瀾宮旁第一市場4號攤的大甲城燒餅店(原大成早餐店),店家是媽祖的忠實信徒,為了尊崇媽祖,也為了讓吃早齋的信徒有地方吃早餐,他們賣的燒餅油條絕對純素,不加豬油,久而久之,發展出「素食養生燒餅」,已是店裡的招牌燒餅。
老闆娘柯太太說,第一代大成燒餅做了三十多年,十年前他們承接下來,一開始,誠惶誠恐,深怕自己外行不懂,但有一天,柯先生卻夢見鎮瀾宮裡的大將軍當面告訴他:「不要怕,你好好做,我會幫你。」
於是,篤信媽祖的夫妻兩人將燒餅店改良為素食燒餅店,完全不加豬油,沒想到,大獲好評,已是大甲家喻戶曉的素食早餐鋪,每天清晨大排長龍,甚至還有遠自海外的饕客前來預定,為了感恩媽祖恩澤,夫妻倆決定更名為「大甲城燒餅」。
店裡熱賣的素食養生燒餅,以苜蓿芽、紅蘿蔔、小黃瓜、玉米、美生菜、紅蘿蔔和蘋果等七種蔬果入餡,添加葡萄乾和花生粉,搭配純手工、以未發酵老麵製作、豐厚卻不油膩的燒餅皮,非常養生。
順伯麵攤粉腸
不消說,粉腸是大甲地區最特殊的美食小吃了,雖然大甲地區有好幾處粉腸攤子,但據說,位於第一市場5號、有五十多年歷史的順伯麵攤賣的才是最正宗的粉腸老鋪。
順伯王禮順麵攤第一代原本是在鎮瀾宮外擺攤,以賣麵為主,搭配粉腸、肝連等黑白切,順伯怕顧客吃膩了同樣的配菜,動腦筋把地瓜粉和著絞肉灌入豬小腸內,和以豬大腸灌成的米腸,一大一小,一粗一細,成為最佳搭檔。
粉腸吃起來Q軟,清爽不油膩,即便冷了味道也不會變,入口時還會彈牙,沾著特製的蒜蓉醬油,點一碗陽春麵,就是最道地美味的大甲傳統小吃了。
豐原第一市場 臺灣傳統味迷人
豐原古來便是東勢、石岡和后里等山區的物產集散地,豐原第一市場街廓由府前街、市前街、復興路和富春路四面環繞,可說是未合併前原臺中縣最大的傳統市集。
彭媽綜合麵
從復興路139號邊轉入第一市場內的巷子,高朋滿座的攤子就是彭媽的小吃攤,一位顧客直指,只要吃過一次彭媽的綜合麵,一試成主顧,就再也離不開了。
綜合麵裡配料豐富,油豆腐、竹筍、豆腐、紅白蘿蔔、餛飩、豬血和俗稱三角圓仔的水晶餃,一碗又大又滿,把所有營養一網打盡。湯頭更是甜美,彭媽不但用大骨頭熬製湯頭,更添加了多種蔬果,所以湯頭才會如此清甜,讓所有人著迷不已。
一位網友在部落格上如此分享:「只要想不出來要吃什麼,就會想到綜合麵。」庶民美食就是如此的精神,不用太多華麗的辭藻堆疊,但時時刻刻都令人懷念。
丸子斌
丸子斌,顧名思義,以賣丸子取勝。位於豐原第一市場二樓的丸子斌,若不是當地人,恐怕還找不到這家據說相傳已經百年的美食。
曾經獲得民國96年臺灣市集達人獎市集名攤的丸子斌異常低調,不喜歡登上媒體,但好吃的美食不用宣傳,端看工作人員沒有停下來過的雙手就知道。
丸子斌有三寶,祖傳肉丸、鳳梨豬肺炒木耳和排骨酥湯。祖傳肉丸去筋後加入胡椒蔥酥和肉湯,並包入特製的瘦肉內餡,去筋打拋過後的貢丸非常彈牙,同時還吃得到豬肉的質感。
排骨酥湯頭清甜不膩,排骨粉裹得較少,遵循古法,以陶甕上桌,讓人懷思古之幽情。鳳梨豬肺炒木耳更是獨有,對面賣「大陸雞」的攤商說,這是丸子斌獨有的小菜,來晚了就吃不到了,帶點酸甜口感搭配養生的木耳,是營養又下飯的小菜。
油條批發
頂著高溫兩百度的油鍋,一條條金黃的麵條逐漸變大,從生麵變成了雙雙對對的油條,在油鍋內一字排開,宛如軍隊早起的晨操,操練著標準的隊伍。
到傳統市場吃個早餐吧!比早餐店更早營業,這裡是豐原第一市場二樓的早餐批發商的聚集處,市場內共有四家專炸油條的店鋪,他們必須比早餐店還要早起,不,應該說,他們從前一晚凌晨就開始工作,一直做到次日中午,為的就是可以提供各類早餐店和餐廳使用。
因緣際會,油條攤商丁大哥原本是檢驗師,卻改行炸油條,他開玩笑地說:「兩者都有化學變化。」丁大哥和妻子每天從前一晚凌晨開始和麵,凌晨兩、三點就開始炸油條,冬天還好,夏天可就是件辛苦的差事了,不過,可以養家活口,也就值得了。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