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常春月刊) |
|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口腔醫學研究中心牙周病科主任陳俊呈醫師表示,植牙後,病患沒有落實口腔清潔及定期回診保養,導致牙菌斑附著在植體表面,時間一久,就會出現植體周圍組織紅腫、流血、化膿、植體動搖、齒槽骨萎縮、植體脫落等類似牙周病症狀,因此,植體周圍炎又稱植體的牙周病。
依據統計,植牙後沒有回診的病人,罹患植體周圍炎的機率是有回診病人的5倍以上;如果沒有好好清潔、做好牙周病之控制者,日後罹患植體周圍炎的機率,比有做好牙周病控制及清潔者高出120%。
外界常見許多植牙相關的術語,五花八門,這些植牙手法如下:
1骨整合式人工植牙:
是最常見的植牙手法。拔牙後一段時間,待拔牙傷口癒合後,將釘狀或柱狀的植體植入,等待植體和骨產生骨整合,大約需要8週以上的時間,待骨組織與植體結合穩固,可以承受假牙的力量,才在牙根上裝假牙。
2立即植牙:
一拔牙後就植牙,可縮短病患等待植牙的時間,但有條件限制,也就是病人的齒槽骨的質與量要夠,牙齒的地基要穩定,且並不是人人適合。
3微創植牙:
在植牙部位開4毫米寬的開口,不用在牙齦上切一道很長的傷口,即可進行植牙。由於每人的齒槽骨型態不一樣,在微創植牙前,最好進行電腦斷層掃描,讓植牙更安全。
4多合一植牙:
不管是二合一、三合一、五合一植牙,原理都相同,也就是醫師在幫病人植牙的同時,順便補骨。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這種多合一的植牙方式,建議病患在植牙前,先進行電腦斷層掃描,確定有骨本,才可施行多合一的植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