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時常出現「安全劑量」一詞是什麼意思? 是如何制定出來的? 有些物質是不是會殘留在身體裡無法代謝?安全劑量真的安全嗎?
「安全」劑量真的安全嗎?
從毒理學的角度來看,任何食物,不論是否為天然或加工食品,只要過量就會危害健康,即便是鹽巴,短時間內大量食用仍有致命的危險。因此每種化學物質(如食品添加物或農藥等)都有其「安全劑量」,也就是在肝、腎正常功能範圍內,可以被身體代謝排除,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的,消費者當然可以安心食用。
安全劑量是如何設定的?
第一步、透過動物實驗測定致死劑量
此部分常以半數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簡稱LD50)來表示,按醫學名詞定義,LD50是指「能在一定時間內殺死一半試驗動物的毒素劑量」。因此毒性越強的物質,其LD50通常會越小,實驗動物於服下後30至60分鐘便會死亡。例如砒霜LD50為14.6mg/kg體重,而大家熟知的防腐劑苯甲酸LD50為2530mg/kg體重,黃麴毒素則為0.48mg/kg體重。
第二步、找到動物對某化學物質的「無可見不良作用量」
針對受測動物的一生,進行飲食狀況、血壓值、血液生化值、體重變化、情緒變化及生理變化等研究觀察,以求得測試物質之 「無可見不良作用量」(No-Observed-Adverse-Effect Level ,簡稱NOAEL)。
這是動物實驗中不會引起任何毒性(不良作用)的最高劑量,通常會用2-3種動物進行試驗,選擇最低值為該物質之NOAEL值。此劑量為動物一生中,每天最高可攝食該物質,而不會產生健康風險的劑量,其單位為mg/kg體重。
第三步、消弭動物與人類的誤差值,建立每日容許攝取量
通常實驗假設都會以「人比動物敏感100倍」為基準,因此實驗結果測得的動物每日「無可見不良作用量」會再除以一百,而得到人類的「每日容許攝取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簡稱ADI)。
此劑量為人類每天最高可攝食該物質,而不會產生健康風險的劑量,其單位為毫克除以每公斤體重(mg/kg體重/day)。
此數據會作為國際組織訂定風險危害劑量的根據,最後再加上經調查國人飲食習慣後,所得國人對各種食物的攝食量,從而訂定國人的飲食中某種化學物質的容許存在劑量。
即便已符合安全劑量,難道毒素不會在人體內累積嗎?
身體健康的消費者只要不超過每日容許攝取量,各化學物質都會依人體的代謝機能順利排出體外。
只有當人體一次性攝入極大量的毒素時,毒素才會累積在體內並對人體造成損害,但此類狀況並不常見,因此只要消費者攝取的化學物質在安全劑量內,身體便會自然代謝。建議消費者多方攝取不同種類食物,避免攝取單一類型食品而增加風險。
(文章相關訊息請上健康世界e學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