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企業領導人面臨的最大挑戰, 或許是如何在持續的動盪和混亂中維持競爭力。
公司一旦安度了新創階段,後續是以提升效率為目標,而不是以善用機會,迅速確實地閃避威脅等策略靈活性為重。我可以舉一百個像博德(Borders)和RIM那樣的公司為例,說明有些公司知道自己需要推動大型的策略行動,卻無法振作起來,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靈活的競爭對手,搶走他們的生意。這些例子的發展總是一樣。這些公司面臨了實際的威脅,或發現了新機會,試圖以過去有效的改革流程,來因應這些重大變革。但它們用過去規畫與落實策略的方法,都無法發揮效果。
我們無法跟上變革的步調,更遑論超前了。在此同時,金融、社會、環境、政治的風險日益提高。數十年來,我們用來經營與改善企業的階層架構和組織流程,已無法讓我們在迅速變遷的世界中勝出。其實,在當今的市場經常有現況被破壞的現象,創新者必須隨時因應新問題,那些傳統機制反而有礙公司競爭的企圖心。公司以前極少重新考慮策略,但現在,公司如果無法至少每隔幾年就重新思考方向,持續跟著環境變革調整,並迅速大幅改變營運,就會置身險境。不過,任何企業領導人也可以證實,要在日益競爭的環境中維持領先,又要年年達成績效目標,兩面夾攻的壓力,常讓領導人覺得難以招架。
這該如何是好?
我們無法忽視經營公司的日常需求,傳統的階層架構和管理流程,在這方面依舊相當有效,但它們無法盡早發現重要的危險和機會,也無法規畫夠靈活的創意策略計畫,並及早落實。
兩套營運系統並行
目前的組織都是由結構和流程合起來,形成營運系統,但現在這套系統需要增添一個元素,以因應市場日益複雜及迅速變遷所衍生的挑戰。解決之道是設置第二套營運系統,專門用在策略的設計和實施上,這套新系統是使用靈活、網絡狀的結構,以及截然不同的流程。新的營運系統
持續評估業務、產業、組織,反應比現有的系統來得靈活、迅速、有創意。它和傳統的階層架構形成互補,而不是造成傳統架構的負擔,因此,讓傳統架構得以專注在擅長的領域,使企業更容易執行,並加速策略變革。這不是「二擇一」的概念,而是「兩者兼顧」,我的提案,是兩套系統一起運作。
策略系統源自於我們熟悉的架構、實務和思維。例如,許多新創公司的結構是網絡狀,而不是階層架構,因為他們需要靈活應變和創意,以搶得先機。即使是在成熟的組織中,階層架構內往往也有非正式的變革推動網絡。其實,我的描述也呼應了過去數十年來,許多最有趣的管理思維:從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率先呼籲組織,應更明顯與頻繁地關注策略,到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提到,傳統公司在迅速變遷的世界裡未能好好因應科技變革,再到最近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在新作《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 ,繁體中文版由天下文化出版)中,描述大腦是兩個協調的系統,一個偏感性,另一個偏理性。...【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