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企業領導人或經理人,最重要的責任就是讓公司永續經營下去,因此,「策略」顯得格外重要。
所謂策略,是改變現有的靜態架構,創造新的內涵。根據麥可•波特(Michael E.Porter)的說法,如果只是在現有架構下提高「作業效率」或「營運效能」,不能算是策略,可是很多人以為那是策略。真正的策略應該是動態的,不能只在既有架構上求精進,而是在策略上向上提升,做到「策略創新」。
要如何做到策略創新?
第一個課題是選擇。策略,是做困難的選擇,然後聚焦。領導人必須在很多不同的方向中做出取捨,再根據選擇的方向設計所有的企業活動,這就是聚焦。
轉變,才能找到下一個定位
選擇,只是第一步而已,接下來更重要的問題是:這個選擇到底有多獨特?選擇之後,是不是能產生別人不容易複製的能力?而選擇模仿別人成功的模式,卻無法複製成功,這是為什麼?這些都跟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有關,如果沒有核心能力,就算模仿成功的做法,但做不到跟成功模式一模一樣的地步,還是不能成功。策略到底能不能運作得當,關鍵在這裡。
第二個課題,就是轉變。台灣有很多成功的公司,當初都有很清楚的定位,執行力也很強,但是當大家都會了以後,就不再有創新。所以,接下來必須思考轉變。沒有創新,就沒有獲利,像台灣的筆記型電腦就是很好的例子,市占率很高,但毛利不斷下降,從十年前的15%降到現在不到5%,因為都已經標準化,大家都會做了。
台灣最大的問題在於,很難在現有成功模式下再做商業創新。因為「分母」太大了,所謂分母,是指營業額、規模等。分母一旦太大,在商業創新上會有兩個盲點。首先,是資源分配的問題。營業額已經很大的公司雖然擁有很多資源,但若要繼續成長,必須投注很多資源在現有業務上,所以可能無法分配太多資源用來「創新」。甚至連人才也一樣被「分母」綁住,最好的人才都放在照顧本業上,不敢把他們派去負責創新。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