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旅讀中國電子報】提供獨特多元的中國旅遊提案、文化觀察參照,讓你藉旅遊、深入生活之際,掌握其脈動。 房地產買賣不是一朝一夕的簡單課題,快訂閱【好宅生活家】幫助您了解房市脈動,打造快樂家庭!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焦點話題 用心經營當下每一次的生活體驗
精選文章 感謝&認同的綠海經營策略
2012/06/06 第91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能力雜誌網站直接訂閱 
用心經營當下每一次的生活體驗
廖志德
炎熱的午後經過星巴克(Starbucks) 年輕的店員微笑地向顧客打著招呼,彼此感覺相當熟稔,點餐間有種看不見的無形默契,應該是常客吧。服務的現場不可能永遠一成不變,永遠的風平浪靜,時時刻刻有著不同的劇碼在上演,有時會有些小波折,有次同樣在星巴克見到一位難纏的客人拿著優惠券詢問看板上每一種咖啡的特色,什麼是拿鐵?什麼卡布奇諾?什麼是焦糖瑪奇朵?煩不煩!這不是常識嗎?

就這樣折騰半天,一項一項的詢問,排在長龍後面的客人顯得有些不耐,不過小女生耐心的解釋。她臉上露出些微疲憊的神情,看得出已經工作好長一段時間,但是她始終保持著笑臉,保持一樣的愉悅自在,好不容易接待完這名在意價格又不懂咖啡的顧客,總算輪到後面的人,此時有人問這名店員:「為什麼能夠耐著性子逐項解釋?」店員神情自若的說:「這是我們應該有的服務態度。」

星巴克能夠風行全球,除了店面設計氣氛良好,咖啡香醇濃郁,具有善於款待別人的店員當是關鍵的元素,第一線服務人員是消費現場的靈魂,是取悅顧客最重要的角色,是企業超越顧客期待的重要環節。

如果把消費現場當作宴會場,那麼每一家企業的每一位員工都是主人,而每一名消費者都是我們的客人,主人的責任在取悅客人,使得參與盛會的每一個人都能賓至如歸,進行產品及服務設計時,如何創造獨到的款待文化顯得特別重要,這是企業追求卓越必定要修的一門功課。

5B精神 讓星巴克贏得顧客心

服務人員雖然位於企業金字塔的最底層,卻是顧客最常接觸的組織成員,每一次的真情接待就會贏得一位忠實顧客,每一位的輕忽怠慢就會失去一名顧客,日積月累的力量可以穿石,這是簡單的成功經營法則,卻往往為經理人所忽視。

堅持5B 精神是星巴克的待客之道,2004年, 該公司執行長霍華德. 舒茲(Howard Schultz) 發現隨著組織的越來越龐大,要維繫顧客與星巴克的正向情感連結是日益困難,為了將真誠款待的文化傳達到組織的神經末梢,他們提出面對顧客時應有的5 項行為準則:

1.Be Welcoming:熱情歡迎。

2.Be Genuine:誠心誠意。

3.Be Knowledgeable:熱愛分享。

4.Be Considerate:貼心關懷。

5.Be Involved:全心投入。

為鼓勵員工落實5B 精神,在日常工作中體現真誠款待的文化,星巴克發行了5B 小卡片,每當有員工展現出好的行為,或者幫助了別人,任何人都可以掏出5B 卡寫上肯定與讚賞的話,讓工作夥伴在第一時間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貼心與關懷。同儕認同是一種正向的推動力量,即時的表揚可以激發出個人的成就感,創造出團隊強烈的感情連繫,凝聚出組織的一體感。

與其說星巴克是從事咖啡事業,倒不如說他們經營的是心靈事業,是透過一杯咖啡來促進人類心與心的交流,拉進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5B 精神就是這心靈事業的指導方針。

對於經營實體通路的企業而言,顧客進門後的30 秒是關鍵時刻(The moment of truth),在這段期間服務人員要善盡主人的責任,一個眼神,一個招呼,一個笑容,都要讓客人感受到溫暖的熱情,就好像在招待自己的好朋友。許多人進星巴克不為咖啡,他們來這裡聊天、寫部落格、談生意,有些人來這裡則只為品嚐店裡的朝氣、活力與陽光,尤其是上了年紀的顧客,有時間看店員神采奕奕的招呼客人也是一種幸福。

5B 精神不僅僅侷限於面對顧客,同時亦是員工彼此相互對待的方式,在星巴克內部沒有階級森嚴的上下層關係,有得是一種平等尊重、認同激勵的夥伴關係,其組織內部相當講求人與人之間的親切互動,同時強調每日精神上的鼓舞(Daily Inspiration),希望在平日相互鼓舞的過程中激發彼此的生命活力,並將這樣的服務熱忱傳遞至顧客端。

熱愛咖啡、享受工作、喜歡互動,是星巴克積極網羅的人才,而霍華德本人就是這樣的典範,他以尊重的態度與每一個人進行互動(One moment, One person.) 而無論所面對的是主管、基層員工或供應商,他都願意用心傾聽他們內在的聲音,以正向的溝通激勵合作夥伴的熱誠。

第一線服務革命 丟掉SOP!

曾經為追求快速的展店成長,星巴克陷入標準作業流程(SOP) 的迷思,總部頒布統一的行銷命令及作業規範,以提升服務的效率化,自動化咖啡機取代原本的義式手工咖啡機,結果在沖泡咖啡加快的同時,星巴克草創時期形塑出來的人本精神卻也快速的流失,員工淪為操作機器的咖啡工人,缺乏服務熱情與咖啡素養的顧客體驗,導致星巴克感人的浪漫韻味形同變調,過度的標準化及商品化為經營績效帶來不忍卒睹的反效果。

眼見2008 年的星巴克在金融危機的泥淖裡掙扎,霍華德重新思考公司的市場定位,他決定縮減規模、放慢腳步,重拾核心價值及行為準則,他關閉1,000 家分店,節省6 億美元的成本支出,而當時最重大的決策是如何再度喚醒全球13 萬5 千名店員的專業熱忱,經過研究,管理階層發現只有一個方法可以在短時間重新訓練每1 名店員,那就是一口氣暫時關閉美國7 千1 百家門市。霍華德選擇的切入點完全正確,因為如果要超越顧客的期待,一定要從第一線服務人員工開始,關店學習的重點擺在如何調製出「振奮人心」的咖啡,星巴克要求員工在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手藝與用心,不惜倒掉重做也要做出完美的咖啡,藉以導正過去店員為追求高效率所養成的不良作業習慣,希望再度恢復員工為顧客著想的工作熱情,以及對自我咖啡專業的承諾。

霍華德推動的第一線服務革命獲得了高度的回報,接下來的幾個星期,星巴克的咖啡品質穩定提升,得到顧客的讚賞與肯定,此次關店行動是一種再出發的宣誓,表達公司堅持做出美味咖啡的決心,展現出公司對店員熱情與手藝的再重視。重新回歸正軌的星巴克在2011 年第4 季創下34 億美元營業額的歷史新高,霍華德本人則被財星雜誌評選為2011 年企業家的第1 名,回歸文化的價值核心是星巴克能振衰起敝、恢復榮光的主因,靠得不是天降部隊的大力改革,訴諸的是服務前線5B 精神的覺醒,星巴克反敗為勝的故事再次證明:服務文化的堅持應大於經濟考量;員工與顧客的情感連結應重於企業規模。

有必要學習星巴克設計類似5B 精神的行為準則嗎?不見得,但是我們鼓勵大家這樣做,藉由對品牌精神及企業文化的集體討論,能迫使組織中的每一份子更深切體認到公司服務的核心價值觀,其過程不容敷衍了事,不是照抄就好,活動的關鍵在於引發對話,甚而激起辯論,進而創造出企業自己獨一無二的精神價值,如此一來才能深入人心,讓文化不再只是口號,而是內化為組織基因,外化為每1名員工的服務行動。

經過激烈的討論後,或許你會考慮在公司的行為準則中加入Be Generous:慷慨大度,許多卓越的企業都有這樣的款待文化特質,有機會可以到誠品信義店4 樓的AVEDA 走走,每當有人進入店裡,迎面而來的不是惹人厭煩的推銷話語,而是一杯溫暖、甘甜、清涼的康福茶,AVEDA 的門市大都設有讀書區,因此帶著人文時尚的療癒氣息,呈現出與其他化妝品專櫃不同的購物體驗,AVEDA 的奉茶服務有助於顧客放慢步調,享受輕鬆自在的購物樂趣。

好習慣的力量

好的,現在你已經決定好行為準則,但這只是服務革命的一小步,放棄是組織變革難以逃離的宿命,唯有堅持到底方能成為最後的贏家,因為永遠有人會選擇背離企業的核心原則,這時候身為管理者的你該如何是好?

美國餐飲大亨丹尼.梅爾在《全心待客》中提出「一貫溫和的壓力」的管理哲學,原則很簡單,就是每當有人不遵守所設定的核心標準,你該做的不是勃然大怒,而是認清這是無法避免的現實,此時,管理者的責任是明確地指出公司的核心價值,進行有尊嚴的糾正,幫助員工精進技能,示範如何把工作做好,以及真心希望員工的潛能發揮到極致。要讓這看似簡單的管理思維產生效用,千萬記得唯有一貫、溫和、壓力三部分同時運行,才能確保核心價值推動的成功。

一旦公司的經營偏離中心點,唯一的做法是設定不容妥協的價值觀,然後組織上下共同嚴守紀律的實現公司的文化理想。星巴克的服務再造運動也是遵循這樣的基本原則。凡人皆會犯錯,星巴克亦不例外,星巴克的領導人是如何協助員工負起的一線的責任?使得他們無論外界環境發生怎樣的變化都能體現出公司的款待文化。

在現實的世界裡,每天有成千上萬、形形色色的人進出星巴克,難免有人對你大吼大叫、命令指使、吹毛求疵,要想保持原有慷慨大度的服務熱忱恐怕很難,面對顧客的星巴克店員是如何不受影響,繼續保持心胸開放、微笑服務呢?

星巴克的做法是強化第一線服務人員的意志力,讓新的習慣基石成為卓越服務的衛星導航,而不是任由員工無覺知的不良習慣來破壞良好顧客關係的建立。紐約時報知名記者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 在其暢銷新書《習慣的力量》當中揭露這個秘密,1990 年代末期,星巴克為改善公司營運狀況,啟動一項新的訓練方案以強化第一線員工的自律行為模式,管理階層相信當店員知道如何保持專注與自律時,既使他們已經疲累地上了8個小時的班,還是能夠有高水準的服務表現,在提供咖啡的同時超越顧客的期待,帶給顧客歡樂。

新設計的訓練課程耗資百萬美元,其最終的成果是一系列可操作的手冊及行為準則,藉此協助員工建立起面對生活困境的意志力(Willpower),杜希格表示這項課程是不可置信的成功, 為什麼星巴克能夠從西雅圖一家不知名的小公司,蛻變成為擁有1萬7 千家分店營業額高達1百億美元的龐然巨獸,和自律習慣培養課程的成功有相當大的關聯性。

杜希格認為星巴克的課程設計是根據習慣養成3 循環,這個理論由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員提出,習慣的形成可以區分為3 個過程:暗示(Cue)、慣性(Routine)、獎賞(Reward)。習慣是人們在某個時期的有意識決定,之後大腦神經將其切換為自動導航系統,於是一種預設的思考及行為路徑就此養成,人類行為的定型是因為內在的渴望得到滿足,由於習慣是無意識的自動化機制, 一旦形成後就很不容易擺脫,菸癮、暴食、購物狂皆是大腦自動控制下的選擇,因此,想要對抗習慣是不明智的行為,如果要營造新的美好人生,學習新的好習慣才是正確的做法。

拿鐵導航的卓越服務

星巴克教導員工如何應對特定的情境,像是破口大罵的顧客,或是櫃台前的大排長龍,課程灌輸員工預設的思考及行為路徑,協助他們降低壓力、避免衝突、極大化顧客滿意,而管理者的鼓勵,以及顧客的開心就是店員最大的獎賞。

假設現在有人在星巴克店員的頭上大吼大叫,這名員工首先會在內心當中啟動所謂的拿鐵(LATTE) 導航模式:傾聽(Listen) 顧客的聲音、認同(Acknowledge) 他們的抱怨、採取行動(Take action) 解決問題、謝謝(Thank) 顧客、然後說明(Explain) 為什麼問題會發生。

然而,空有方法是不夠的,星巴克的經理人會協同員工進行角色扮演,直到他們將拿鐵模式內化成為直覺反應,由於這套方法在星巴克被證明有效,於是許多組織開始仿效並運用在自己的員工身上。最難能可貴的是,自律訓練不但對公司績效的提升有幫助,對於員工本身的生活亦產生極為正向的影響,可以強化專注力,避免情緒失控,戒除不良習慣,進而幫助員工創造新的美好人生。

台灣星巴克總經理徐光宇在《體驗行銷》序中說的好:「Starbucks Coffee 所做的,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就是強調每天工作、生活及休閒娛樂中,用心經營當下這一次的生活體驗:煮一杯好咖啡,服務好一位客人,創造一次美好的星巴克片段。」

然而簡單的背後是永無止盡的堅持,是一種思維,是一種承諾,而且要將這一份永不言敗的驅動力,遞送給組織最前線的每一個人。

第一線服務人員是消費現場的關鍵角色,企業應該將公司美好的核心價值落實在他們身上,他們是組織的品牌天使,是酷服務的靈魂人物。建構無可取代的款待文化靠的是:慎選對的員工、給予培養訓練、提供成長舞台、進行真誠溝通,藉以把核心價值放入正確的行為新框架,如此,企業自然能夠奏出動人心弦的服務旋律。

【本文刊登於《能力雜誌》2012年6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感謝&認同的綠海經營策略
圖文提供/中國生產力中心
書名:從藍海,到綠海:報恩與施恩的新經營方式

作者:中野博(Hiroshi Nakano)

譯者:孫玉珍

出版社:中國生產力中心

只要實施綠海策略,就會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或其他的利害關係人)將意義賦予在這個企業的商品或服務上,進而推銷給身邊的人。

我在輔導企業時,將這種由企業刻意營造出的現象稱為「品牌分享(share branding)」。這個詞是我們創造出來的,不確定是否為正式的行銷用語,但是每個企業主都朗朗上口。

「品牌分享」是企業在實施綠海策略時不可或缺的概念。正如彼得.杜拉克所言,企業要想不斷成長,「創造客戶」非常重要。無論再怎麼愛護人類或地球環境,不積極創造客戶,企業就無法存續。

從ME 到WE 的新消費者

要想在實施綠海策略的同時創造客戶,先決條件就是必須公開資訊。此外,企業以做「對」的事為目標的態度也很重要。認同這種做法的消費者,就會成為綠海策略設定的顧客。因為這類的顧客比一般消費者擁有更多資訊,教育程度較高,有時甚至比擔任賣方的企業,要更能夠預測商品是否安全以及未來的風險。

目前,大多數的消費者為自己考量也就是「FOR ME」的意識較強,但有一部分變得比較聰明的消費者,跳脫這種「利己」的精神,和擔任賣方的企業聯手,以「WE」的精神來解決問題,甚至還參與商品開發。大家必須注意的是隨著社群媒體的普及,這種擁有「WE」精神的聰明消費者越來越多。

星巴克(Starbucks)、優衣庫(Uniqlo) 和無印良品等企業,已經開始利用社群媒體臉書(facebook) 進行「品牌分享」行銷。這樣的做法一旦成為潮流,企業除了留住顧客,還必須致力於培養顧客的忠誠度。

單向的商品和服務的時代即將結束。隨著綠海策略的滲透和社群媒體的普及,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資訊落差將會逐漸消失。擁有WE 精神的消費者,將成為企業的夥伴,共同致力提升品牌,前所未有的消費者與企業的合作關係即將應運而生。

品牌分享 讓消費者做主

在看完前面的內容之後,或許會有讀者認為原來品牌分享可以以較低的成本,利用消費者擔任宣傳媒體並從事商品開發。但是,請大家小心!消費者絕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廉價資源,不可小看時時都在進步的他們。

他們之所以願意投入一個品牌,並不是為了幫企業行銷,而是因為認同實施綠海策略的企業或品牌的願景,試圖將自己投射其中,所以才想要更進一步參與。

只要企業不誤會這一點,就能夠和聰明的消費者合作,「持續」開發出更好的產品。我之所以使用「持續」,是因為消費者為了和他們認同的企業或品牌有更深一層的關係,會持續投資(也就是購買商品或服務),企業便能夠藉此讓消費者真正效忠品牌,我認為這樣的關係最後將能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文化利益。

前面所說的「品牌分享」,其實是企業在以臉書為代表的社群時代,為了吸引消費者所提出的新行銷手法。當既有市場因資訊氾濫、消費者進化或形象行銷沒落產生危機時,「品牌分享」也可能成為因應之道。

然而,「品牌分享」並非所有的企業都適用,它和綠海策略是一體的。如果只是單純地想實現品牌分享並不容易,因為消費者會根據企業如何面對消費者、為我們的下一代做些什麼,以及是否真心地回饋社會等重點,進行綜合判斷之後,才決定是否要和企業一同思考、行動。

對於企圖做「對」的事的企業而言,品牌分享當然是有效的行銷手法。這種將自家品牌交給消費者的大膽發想,比起以往的行銷手法,更讓人耳目一新,也讓人清楚了解主導權是掌握在消費者手上。品牌分享的價值觀基礎,在於企業價值和商品品質全都仰賴消費者判斷,最重要的就是消費者的感覺,也就是意見。

品牌分享避險3法則

前面所說的都是品牌分享的好處,但如果你是企業主或行銷與宣傳的負責人,應該會想知道相關的風險。例如:如果將一切寄託在消費者身上卻因此引發客訴,要如何處理。

關於這一點,根據以往的經驗,可整理出以下的法則。

法則一:以正確的態度面對,毋需害怕客戶

以品牌分享的方式與顧客進行交流,如果太神經質並沒有好處。只有能夠開自己玩笑的企業,才能夠贏得消費者的好感。因此不需要因為一點小事就惶惶不安,落落大方坦然面對,反而能讓顧客感受到企業對自家品牌的自信。

此外,企業也必須保持相信客戶的態度。消費者分享品牌有時會有出人意料的發展,他們有自己的一套連結商品、服務和社會與生活的關係,企業不可以害怕客戶的這種獨創性。熱心的消費者可以指引品牌的發展方向,相信他們才可能開發出品牌的各種可能性。

法則二:檢討分享品牌的理由

一旦掌握分享品牌的契機,為了讓它持續下去,必須掌握延續話題的關鍵。首先必須找出品牌被分享的原因,並整理相關的脈絡。此時必須避免將事件過度簡化,多數時候這些原因比企業所想的還要複雜。

大部分的公司在處理類似的情形時,都會選擇團體訪談、定量調查或價格比較昂貴的市場模型調查等方法,但是這些方法無法掌握顧客真正的想法。

因為這些做法並未考量「社會」這個關鍵因素。分享口碑的原動力在於顧客背後的社會,因此必須了解顧客因為各種複雜的因素產生的想法和行為。

法則三:為了保持企業的風格,不背叛死忠的顧客,必須制訂行為規範

品牌分享具有比一般品牌更受消費者注意的優點,但是也有一旦違背核心價值,背叛消費者的信賴就不堪一擊的缺點。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必須維持品牌風格,誠實面對對流行較為敏感的消費者構成的初期市場,以及品牌最初設定的商品風格。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進行投資讓所有員工了解品牌分享的概念十分重要。具體的做法就是制定行為規範,所有與品牌有關的人員,都必須遵守這個行為規範。這麼一來,不僅可以作為行銷活動的指標,也有助於保留品牌原本的精神。

要確立行為規範,必須從消費者的角度來檢視自家公司的品牌。此時,應該優先考量的是「對死忠顧客而言,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價值。」

同時,還必須協助死忠顧客如何利用品牌自我表現。因為品牌分享是允許消費者將自己投射在品牌或商品上的,也就是說企業要有心理準備,與消費者積極互動。不和死忠顧客保持密切的關係,就無法為品牌開發新的境界。

在細節處借用消費者的力量

市場的革命家非常了解這件事。亨利.福特(Henry Ford) 曾說,如果問一般人想要什麼,他們一定會回答跑得更快的馬;而賈伯斯也曾經說過,就算提供客戶想要的東西也沒有用,因為在你做出這項商品的同時,他們又想要更新的東西了。

市場的革命家會提供消費者「他們認為消費者想要的商品」,而非「消費者想要的商品」。消費者在接觸到這樣的商品時,才發現自己的需求。擁有獨特願景的人,唯有忽視對消費者和業界瞭若指掌的萬事通的存在,根據自己的信念採取行動,才能夠改革市場。

消費者是改善產品或服務強而有力的支持者,而且願意無償提供協助有關產品或服務的細節,因此應該積極聆聽他們的意見。所以,怎能不利用如此具有創意的能量呢?這些人和外面的人擁有共同的願景,想要參與產品的製作,企業必須將這股力量納入企業活動,品牌分享才算成功。

貫徹理念 只做「對」的事

企業在處理環境問題時,最苦惱的就是不知該從何著手。但你應該思考的不是要從何著手,而是你究竟想做什麼。

以IKEA 為例,他們計畫在未來以較低的成本,生產對環境較為安全的照明設備。目前的省電燈泡除了價格昂貴,還含有有毒水銀,違反卡爾-亨利克.羅貝特(Karl-Henrik Robert) 博士的系統條件。因此,IKEA 尋找新的解決方案,成功將水銀的用量減少75%。只要知道最後想做什麼,就能夠將企業的能量集中在長期的問題並完成改革。

IKEA 不只是時髦的家具製造商,同時也是出了名的小氣公司。這是承襲自創辦人英格瓦坎普拉的傳統,他即使在創業成功之後,也還是搭乘經濟艙、住廉價飯店、開老舊的富豪汽車,而這種習慣也反映在自創的品牌上。

有這樣的創辦人,IKEA 不可能不小氣。但是走節儉路線的IKEA,為什麼會豪爽地投入數十萬美元在環保計畫上?

將塑膠、木頭和金屬仔細分類,重複利用可用之物,這些事既非法律規定,還耗費人力,但IKEA 還是投入資金進行分類和再利用,就是因為考量環保問題。

IKEA 之所以將時間、成本和能量,投入看似多此一舉的環保行動,是因為這是「對」的事。公司讓所有員工都了解「便宜是件好事」,但並不是為了降低價格什麼都可以做,所有員工也都努力實踐公司的這個基本方針。

戴爾(Dell) 綠化行動 擄獲消費者的心

一直以來我問過許多企業主「為什麼關心環境問題」或「為什麼要投入大筆資金做這類的嘗試」,他們大多回答我「因為這是對的事」。

如果企業主無法堅持做「對」的事,就很難運用員工的才華解決困難的課題。只要消費者知道企業所有的員工都在實踐綠海策略,死忠的顧客就會增加,而這些顧客會形成社群開始分享品牌。也就是說,綠海策略始於企業主「做對的事」的想法,如果沒有這樣的想法,綠海策略將無法成立。

舉例來說,戴爾電腦真正展開綠化行動,是在2007 年6 月5日的世界環境日(聯合國制定的世界環境日)。當天CEO 麥克.戴爾(Michael Dell) 表示將以成為全球最環保的科技公司為目標,與客戶一同努力追求零碳排放。零碳排放是指完全不排放二氧化碳(碳),活動之一就是宣布將在2008 年中完成碳中和。主要的計畫內容是透過提高辦公室和工廠的能源效率,利用綠色電力等再生能源調節電力,再搭配在馬達加斯加島等地進行大規模造林吸收二氧化碳,以達到總釋放碳量為零,也就是碳中和的目標。

2008 年夏天,戴爾比預期提早5 個月完成這個目標。2009年以再生能源(主要為電力公司供應的綠色電力)供應26%的總用電量,在包括總公司在內的全球9 個工廠,達到百分之百的綠色電力化。此外,顧客在購買個人電腦時,可選擇將數百日圓(依個人電腦的種類而定)捐給「為我種樹(Plant a Tree for Me)」的造林計畫。捐不捐款視消費者而定,但是光靠這數百日圓的捐款,就能夠完全吸收使用個人電腦3 年所需電力排放的二氧化碳。

戴爾大力推動環保計畫,尤其是針對氣候變遷實施多項改革方案,同時利用宣傳技巧,不僅獲得環保和CSR(企業社會責任)等專業機構的好評,同時也受到相關專業技術單位的注意。

戴爾的創辦人在說明他們之所以採取積極行動的原因時,作了以下的表示:「我們的目標單純且明快,希望藉由整合客戶、供應商和利害關係人的意見,以及他們所提供的協助,成為整個業界的環保典範,帶領業界前進,同時也希望能夠保持領先的地位。」(本文摘自《從藍海,到綠海:報恩與施恩的新經營方式》部份精采內容)

【本文刊登於《能力雜誌》2012年6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南方朔:四年後,台灣還會有多糟?
放眼未來,台灣成長率日益下滑,失業率祇會增加難望減少,台灣將進入少有的「停滯性通脹」,這似乎已表示台灣的「痛苦指數」祇會繼續攀高,老百姓的日子祇會一年比一年難過。

基因決定命運?
愛丁堡大學最新研究指出,基因對我們性格的成形,具有比我們原本所想像中的更大的影響力,甚至會影響我們的自我控制、決策能力和社交能力。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