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生活英語電子報】程度為英檢初級∼中級,內容涵蓋包羅萬象且活潑有趣,幫助你輕鬆快樂地學習英語。 【寂天日語學習充電報】提供日常生活中的會話表現,並收錄最實用、最豐富內容,讓你輕鬆脫口說日語!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9/09 第49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能力雜誌網站
精選文章 MIT未來肉彎道超車 超英趕美引爆飲食新革命
未來肉混搭台味 端向世界餐桌
 
MIT未來肉彎道超車 超英趕美引爆飲食新革命
文/郭茵娜 圖片提供/廖啟成
走進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在實驗室裡,研究人員正在仔細觀察新一代技術生產的植物肉纖維結構;隔著走廊另一頭的會議室中,多家未來肉供應商的技術人員正向研究所學者請教新研發的技術。在近來全球掀起的一波未來肉風潮中,台灣的未來肉業者抓緊大好發展時機,積極加緊佈局的腳步,而擔任這些業者們堅強技術後盾的,正是持續開發食品加工新技術的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以下簡稱食品所),以科技為「Made In Taiwan」的食品產業加值。

疫後的「未來肉」浪潮

談起未來肉,其實已經不是全新的食品概念,美國食品公司Impossible Foods、Beyond Meat、Trader Joe's都推出過未來肉產品,強力吸引消費市場的注意。然而在近幾年越來越劇烈的氣候變遷帶來的災害下,能與環境永續議題扣合的未來肉又再躍入市場目光中。再加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於健康遭受威脅時,世界各地的多項經濟活動皆遭受影響,部分肉類市場的供應鏈也因應隔離政策而陷入窘境。消費者也更重視自身健康、關心入口的食物來源,民眾逐漸降低肉類食品的消費量,模糊了動、植物類食品界線的未來肉自然也成為更多人餐盤中的新選擇。

不過,對於台灣消費者來說,提到未來肉,通常會直覺聯想成離生活較遙遠的新科技產品。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所長廖啟成解釋,其實台灣人的日常早已有類似未來肉的產品,「未來肉的本質與台灣市場常見的素肉相同,皆是以植物蛋白為主要成分的肉類替代品,只是未來肉於加工調味方面又更為精緻。」

根據食品所的調查顯示,台灣的素食人口約有230萬人,占總人口10%,其占比與歐美國家相當,坐擁龐大的素食消費市場,為未來肉的研發、銷售產業鏈帶來更多投入的底氣,是台灣產業的一大優勢。因此早在20多年前,食品所就已經著手研發以植物為素材的未來肉,近年來觀察到消費者更注重養生概念,同時考量到銀髮族的需求後,食品所針對未來肉的製程技術也不停追求精進,廖啟成舉例,「食品所2018年研發出多維纖維素肉批次連續製程技術(Semi-continuous Simple Shear Technology),生產可供直接調理、食用的全素植物蛋白肉產品。不僅更富有營養價值,也讓產品更仿真,具有仿肉肌纖維的質地與口感。」

成本砍半的濕式新製程

然而,同樣以未來肉為名,究竟不同品牌的產品間有何差別?廖啟成進一步說明,東西方廠商對未來肉的角色定位不同,因此也會帶來製程、產品表現等考量的差異,「由於西方傳統素食人口比例較少,因此外國廠商在研發肉類替代產品時,通常會以高度還原肉類食品為主要目標,以吸引消費者食用。」廖啟成詳細分析,為了模擬出肉類的色澤、香味與口感,未來肉多以豆類蛋白和甜菜根為主要原料,並於製做過程中加入馬鈴薯澱粉、芥花籽油、椰子油以模擬出肉類所含有的油脂與脂肪。

而以台灣未來肉的製做特色來說,廖啟成說:「在過去,未來肉的組織製做總是離不開撕裂與擠壓重組的流程,不過在技術突破下,台灣的製程已經與過往不同了。」以2009年食品所開發與歐美日同步之濕式素肉加工技術為例,就是以大豆及濕式麵筋為原料,同時結合了新開發的純素肉產品用植物性結著劑,讓產製過程有了新變革。

廖啟成指出,「開發出濕式擠壓素肉後,不只簡化製程、提高自動化程度,可降低成本的50%。再加上純素肉產品用植物性結著劑的誕生,也為廠商節省8%的原料成本,提高外銷產值1倍以上。」為了協助業者降低生產成本、提昇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食品所也完成濕式素肉製造及素食關鍵配料技術移轉至多家業者,促成廠商投資並增加產值。而食品所自1965年成立至今,不僅擁有多項技術專利,亦頻繁與國內未來肉廠商進行產學合作、移轉食品研發技術,技術結晶更遍及東亞各國,成為台灣未來肉發展的重要推手。

MIT第三代技術超車全球

同時,食品所目前已研發至第三代未來肉技術,採用的多維度纖維技術不僅能打造出貼近真實肌肉組織的細緻結構,進而模擬出整塊肉排的口感。廖啟成分析,國外廠商Impossible Foods和Beyond Meat的製程階段,大約只等同台灣研發的第一代與第二代技術。在第三代製做技術的加持下,廖啟成有信心台灣業者有機會彎道超車,讓未來肉不再局限於現有的絞肉、漢堡排形式,把未來肉的運用範疇擴展至各項肉類食品型態。

不只是口感,台灣未來肉還具備另一項優勢,「綜觀近年歐美市場於未來肉消費市場的發展,大多數企業仍著重於調味上的改良。」根據廖啟成觀察,近2年間歐美國家開始積極投入肉類替代食品研發,許多新科技、新技術應運而生,但其中部分技術尚未進入可商用量產,或還停留在準備商業化的階段。相較於此,台灣廠商的製程新技術早已進入商業階段,同時擁有多年製做與銷售經驗,這些領先將有助於台灣企業取得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在滿足國內消費族群的同時創造更多外銷產量,也有利於與外國企業合作。

此外,台灣廠商過往在產品的開發過程中較著重於營養價值與種類樣式,調味則相對簡單,因此,當越來越多廠商陸續加入調味技術的研發行列後,集結口感、製造技術、調味各強項的勝出,打進產業國際賽絕非不可及的夢想。再者,「不只有專門從事未來肉生產的企業持續發展,就連原本經營肉類食品的大型公司也開始專注這一塊市場。自2019年起,日本永旺集團(AEON)、美國好市多(Costco)、美國安麗(Amway)等多家大型集團都陸續接觸台灣未來肉供應商。」他說在在顯示台灣已在未來肉的全球產業鏈日漸占據地位。

混合肉的飲食新革命

隨著未來肉市場的興起,投入肉類替代食品開發的企業逐漸增加,廖啟成也分享他的趨勢觀察,各品牌除了在調味方面持續追求更高的擬真技術,原料亦邁向多樣化,一般未來肉的組成除了豆類蛋白外,小麥、米、甜菜根、馬鈴薯澱粉、芥花籽油、椰子油亦是常見原料,部分業者甚至開始將藻類、微生物,以及透過組織培養的動物性蛋白列入研發方向。在百家爭鳴的環境下,未來肉市場將朝多元化發展,不只消費者有更多樣的選擇,素食與葷食的二分法亦會逐漸走向模糊化。

在技術持續發展下,廖啟成推想,將來的未來肉有機會完全模擬出真實肉類的色澤、風味、口感與形狀,但同時保有植物蛋白的低生產成本與營養優勢。除了仿真程度的高度發展,未來肉於市場運用的比例亦會持續增加,例如:漢堡肉、香腸、熱狗等肉類加工產品,可能演變為混合肉產品,由未來肉取代一定比例的肉類成分,以減少動物性蛋白的使用。

廖啟成最後提醒,雖然未來肉膳食纖維與維生素含量較高,飽和脂肪含量較少,又不含膽固醇,對人體而言整體上較為健康。然而,由於未來肉屬於精緻加工食品,並非完全沒有缺點,其於生產過程中,鈉含量會偏高,同時也缺少了動物肉含有的微量礦物。他表示,雖然「已有部分廠商會在製造流程中會加上水洗程序,或是改使用鈉含量較低的植物蛋白作為原料,以解決鈉含量過高的問題。」但廖啟成強調,消費者仍然需要維持日常飲食的多樣性,避免過度攝取,才是最佳享受未來肉的新飲食模式!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20年9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未來肉混搭台味 端向世界餐桌
文/葉小慧
攝影/蔡昇達 圖片提供/松珍生物科技

餐桌上,香味撲鼻的三杯雞、麻油雞以及豔紅閃著油光的京都排骨,這些日常的美味佳餚,一嚐之下口感卻大不相同,其中的差異就在「肉」。來自松珍生物科技研發的「未來肉」,口感仿真肉品,卻是用植物作為攝取蛋白質的來源,近來成為蔬食界受歡迎的食材。

「素」不「素」很未來

總部位於桃園市華亞科技園區的松珍,起家厝則位於台北迪化街。原本是家經營南北雜貨的零售商,1970年成立弘茂商行,轉型專業素食通路商,至今已經半個世紀。「美國(指未來肉、植物肉)算是後知後覺。」面對這一波未來肉的熱潮,松珍生物科技執行長陳俊毓表示,台灣在素食領域研發的能力非常強,不只運用大豆蛋白、小麥蛋白等原料而已,美國廠商Beyond Meat推出的未來肉,所用的技術層面對於松珍來說已經是20年前的歷史了。但陳俊毓不諱言,也因為美國廠商引領了這次風潮,回過頭來才讓市場看到台灣擁有這些技術,「行銷一直是台灣的產品與產業相當弱的一環。」

「未來肉」現階段主要著墨在以植物取代動物,作為攝取蛋白質的替代來源,陳俊毓認為:「如果植物蛋白可以提供幾乎百分百的蛋白質來源,口感也能近似,人們何不攝取對身體比較沒有負擔的植物性蛋白,而要去吃影響心血管功能的肉類?」他強調,松珍以提供健康、營養且美味的素食產品為使命,希望滿足每一個族群的飲食需求;但惋惜的是,台灣素食因為佛教、一貫道等宗教需求興盛,使得在地未來肉發展成為泛宗教化的素食,「宗教化就變成是小眾市場,沒辦法跨國際、跨宗教的宣傳。」

反觀國外廠商,例如:Beyond Meat,吸引的客群不是以宗教為名,而是以健康和地球環保為出發點來看待未來肉產品以及產業鏈,「尤其是環保的議題。」陳俊毓指出,在畜牧業工業化的時代,養殖過程中汙染了水源,而且需要餵食大量人類可食的穀物及農作物,「只為換取1公斤的牛肉。」除了引爆糧食短少危機外,也改變生態環境結構,因此令人考慮少吃肉甚至轉為蔬食。「當素肉被冠以『未來』,而不是『素』的時候,它的價值就無限大。」此外,Beyond Meat是股票上市公司,飆漲的股價更容易吸引到大眾目光,進而引領了這一波風潮。

從引進到客製DIY

陳俊毓表示,早期素食產品只有豆皮、豆包、豆乾和海帶等,松珍維持這種販售模式將近10年,「但因為與消費者面對面接觸後,不少客人會提到想吃到一些不同的產品,尤其很多客人不是從小就吃素食長大,會希望可以在素食上找到吃肉的感覺。」陳俊毓表示,自己的母親,也是松珍的創辦人邱秋月,看到這樣的需求,就開始引進日本和美國的素食火腿等產品。

為了滿足客人的需求,「創辦人到處訪查可以拿回來賣的產品,卻在吃過之後發現其實並非素食。」陳俊毓表示,這也是1996年成立「松珍素食股份有限公司」的起心動念。從此就投身研發及生產冷凍素食產品,2003年更名為「松珍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拓展符合《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The Regulations on Good Hygiene Practice for Food, GHP)的現代化廠房設備。陳俊毓認為與其跟別人拿東西還不確定他的食品是不是安全、或有所謂黑心素食的問題,倒不如自己做、自己吃、自己覺得安心。松珍就以「我們敢吃,我們才敢賣」的心態出發,同時不斷在客人的試吃與回饋中進化。

「天香素肉」就是松珍自家研發出來的首支素食產品,「天香素肉雖然以模仿素火腿為出發點,但帶有煙燻的味道。」陳俊毓笑著表示,日本的素火腿並沒有煙燻味,美國則是重口味的死鹹,都不符合台灣在地口味,所以松珍調配出第一支符合台灣人口味的素食火腿-天香素肉,一推出就完勝美日兩國,「當時,天香素肉的營業額每年至少2,000萬元新台幣。」

羊肉爐、三杯雞風味上桌

在研發「天香素肉」之後,松珍因應客人的需求發揮十足創意,三杯雞都能成為素食產品。陳俊毓說明,若要符合宗教需求,不能有蔥,不能有蒜,但要有三杯雞的味道,同時還要有雞肉的口感,透過多年累積的經驗以及完整的設想,松珍一次又一次地做出成品,交由客戶試吃直到滿意為止,「你需求什麼,我就做什麼給你,我們會反覆研討,再做出樣品給你,等試吃後覺得滿意,我們才把這支產品進行量化生產。」

除了先質化再量化,陳俊毓相當自信松珍的產品絕對優於Beyond Meat,「數十年下來我們有一個心得,就是提供更符合人體需求的營養素,讓人光吃我們的產品,就已經完整獲得所需要的營養素。」陳俊毓表示在加入松珍之後,特別著重這一點,同時比其他人提早想到,要把所有的營養素都放進去,不用讓人再額外去吃一些瓶瓶罐罐的保健品。

從技術方面來看,國內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研發素肉塊,並把大豆精華提煉出的粗蛋白,達到與葷食蛋白同等級。廠商可以透過多道工序,將素肉塊塑型成牛肉、羊肉、魚肉甚至蝦子,至於如何做出相應的口感和風味,就是由業者各顯神通了。陳俊毓以魚肉口感為例,表示小麥蛋白一定要添加得比大豆蛋白多,才有辦法軟化結實的口感。松珍更進而搭配各種原物料和香料,完成台灣人需求的多元化口味,例如:素羊肉爐就跟一般羊肉爐相差不多,即使沒有一絲羊肉,但是透過中藥材等也能調配出羊騷味卻不刺鼻。

外銷夯佈局26個地區

外銷更是松珍的強項,產品品項上百種,區域多達26個地區。「有趣的是,每個國家因為飲食習慣不同,最受歡迎的產品也有很明顯的差異和浮動。」陳俊毓舉例,香港最愛白帶魚;美國則是麥克雞塊;台灣的NO.1則是香酥黑胡椒肉排。

「目前松珍每年研發品項高達50種,但其實研發產品的同仁只有6位,過去甚至只有創辦人獨撐大樑。」陳俊毓力挺自家的研發能量,提到在2013年,松珍研發出熱銷歐洲的冷凍「素小蝦」,就是使用高纖維的蒟蒻,模擬真蝦的外型、口感和風味,以及健康輕食的養生訴求,成功外銷國際市場,尤其獲得歐洲市場的喜愛,於2019年德國科隆國際食品展上獲得最佳創新獎的肯定,進一步獲得客戶反饋「素魚子醬」的需求。陳俊毓說,從研發的角度來看,松珍出口的產品無論品項、種類都是全球之冠,而且會依據各國和地區市場反饋的需求進行客製化,國外廠商沒辦法做到這一點。

至於疫情是否會衝擊松珍?陳俊毓反問:「你會因為疫情的關係不吃三餐嗎?」他強調,民以食為天,消費者可能1個多月不買電子產品,但不可能因為疫情而整天不吃,所以影響程度其實有限。陳俊毓坦承,松珍在B2B方面有一些萎縮,但在B2C方面,則有明顯的成長,例如:與統一超商的合作、松珍購物商城等,松珍業績年比是直接翻倍,每個月又呈現小幅成長。

陳俊毓觀察,在這波疫情中,小吃店和餐廳受到的衝擊較大,但對於可外送的店影響並不大,可以說疫情間接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以前,大家喜歡聚會吃東西,現在,傾向於買回家自己煮。「所以,對於像松珍這樣的製造商,幾乎不太有影響。」

從供應鏈角度來看,陳俊毓表示:「美國的肉品供應因疫情出問題,是因為他們的畜牧場養殖的豬、牛必須送到屠宰場。屠宰場關閉了,即使消費者有需求,養殖戶一樣賣不出去。」對松珍而言,採購的原物料並沒有經過加工廠,而是直接從生產商進口,即使可能因為運輸受到影響,但衝擊依舊有限。

陳俊毓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是大自然對人類的一個警示,「警告人不要再亂吃東西了。」不管是吃野味還是吃肉,終究都是動物傳人的疾病。基於這個看法,陳俊毓相當看好國外市場,「他們會漸漸發現,吃肉無論是對地球或人體都造成很大的負擔,而且疫情影響停工之後,因為工業減少了,畜牧業也減少,少了甲烷的排放,地球自然生態開始恢復,臭氧層也慢慢自我修復,空氣污染也沒有過去那麼嚴重。」因此,松珍未來將持續致力於外銷而不局限於台灣。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20年9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